-
1 # 心晴頻道告別抑鬱失眠
-
2 # 春天168712636
應該不會很大,甚至不會遺傳。個人觀點:感覺這種疾病,大多都是後天成長經歷不是很好,沒有好的生活環境造成的。即使有遺傳之說,如果子女後天成長環境好,很幸福,也不會得這種病的。
好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性格也會很好,他們能很開朗快樂,是不會患上精神疾病的。任何疾病都不該有遺傳之說,有的只是生活習慣相同,導致的家族疾病史,被誤會成了遺傳基因。
-
3 # 阿芃讀世界
英國著名的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認為,精神疾病在家族中世代相傳是養育方式造成的,而非基因。也就是說,他認為精神疾病不會遺傳。
他的著作《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為我們提供了認識精神疾病的一個獨特視角。
人類基因組計劃共計開展了115項精神疾病研究,但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找到能夠對人類心理特徵產生直接影響的基因密碼。
不是基因,那是什麼?是家庭養育方式。
年幼兒童對父母的全然依賴,必須千方百計的贏得父母的關注,同時獲得生存資料以滿足自身需要,否則就可能面臨死亡的威脅。奧利弗把這種普遍趨勢稱之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場銀行搶劫案中,受劫持的人質對綁匪產生了同情,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由此出現並得名。而子女如同人質一樣,透過竭力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徵,和父母也就是“綁匪”建立感情聯絡,並獲得他們的喜愛。他們透過言傳、身教、身份認同等方面的學習來實現這個目的。
在養育子女過程中,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情緒垃圾桶,對他們發洩不良情緒。奧利弗把這種將自己的消極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現象,稱為“我很好,而你不是”機制。這種潛在心理訴求,會讓父母將自己成年之前遭遇的虐待,轉而施加到自己子女身上。
比如,習慣於體罰孩子的父母,往往在自己童年時期也遭受過父母的體罰,他們也從自己的祖輩那裡,繼承下來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傳統家庭教育觀念。
《天生非此》講述了許多生動的案例,泰格·伍茲是如何成長為一位Golf球天才的?他又為何會淪為公眾口中的“性癮者”?英國名媛葆拉·耶茨與皮馳斯·蓋爾多夫母女為何會以同一種方式相繼死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位孫子又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這些案例都說明:養育方式,尤其是幼年時期的養育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而父母對你的養育方式則受到他們上一代人的養育方式影響,可以追溯到祖父母,甚至是更早的祖先那裡。不良的養育方式代代承續,非正常的性格特徵甚至精神疾病就很可能代代相傳。
-
4 # 中榮945
有遺傳性,但不良嗜好也是重要原因,我母親和她的姐姐都死於抑鬱症,生前都有吸菸和被動吸菸史,吸菸導致失眠,失眠導致抑鬱症,張國榮,喬任梁,崔永元都是如此
-
5 # 霍體清
精神疾病遺傳的可能有多大?
精神類疾病,有幾個因素形成,個性敏感多疑,受過刺激驚嚇,大腦有一些不合理認知,情緒容易緊張,這些都是後天造成的。包括個性敏感也不是遺傳,是童年經歷中受到的批評多,指責多,鼓勵少,認可少,沒有安全感。
有的人說家裡媽媽有心理疾病,孩子也有,難道不是遺傳嗎?遺傳是透過基因,而又心理疾病的媽媽沒有安全感,容易緊張,整天戰戰兢兢,對身邊的孩子或造成影響,孩子就容易形成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的個性,這種個性的人抗打擊能力弱,遇到點刺激驚嚇,就可能形成心理疾病。
-
6 # 末路陌路細碎的塵埃
大部分精神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其中有一些精神病已經肯定為遺傳性疾病,而且遺傳方式也十分明確,如家族性黑朦性痴呆、苯丙酮尿症、亨廷頓舞蹈病、先天愚型、肝豆狀核變性、精神分裂症等。而另一些精神病的發病有遺傳因素起作用,但目前還不能肯定遺傳因素起多大作用和確切的遺傳方式,如癔病等。常見的遺傳性疾病一般有三種類型: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病。可以去檢查下,看到底屬於那種情況。
回覆列表
精神病的遺傳風險相對來說還是挺高的,特別是精神分裂症,以及雙相障礙,重度抑鬱症的患者都有家族史,比如大作家 海明威 一家人很多有精神病。
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父母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兒童在成年早期會患上同樣的精神疾患,包括精神 情感障礙和重度抑鬱症。
父母患有精神病的兒童,55%的被診斷罹患精神疾病,比對組正常人增加2.5倍,在10-19歲之間患 機率為18%, 20歲之後的機率為32%。
這裡面精神分裂症的遺傳風險可能是最高的,有研究表明,接近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所以患病 就是跟遺傳有關。
目前,已經發現了很多跟精神病相關聯的基因,但是非常複雜。可以肯定的是肯定跟遺傳相關,但並不意味著後代一定會患病,只是精神分裂風險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