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69963831315

    明人汪廣洋在《嶺南雜詠》詩中寫道:“村團社日喜晴和,銅鼓齊敲唱海歌。都到一年生計足,五收蠶繭兩收禾。” 銅鼓上塑有大量的蛙。《武鳴縣誌》在《崇拜》一文中寫道:“壯族民間傳說,癩(蟾蜍)為天神雷王的兒子(一說女兒),專門瞭解人間旱雨情況,雷王根據他們的叫聲行雲播雨,因此人們對癩敬畏如神,見到癩不碰、不打、不戲弄,有的還要繞道迴避。”這是對古代壯族銅鼓上的蛙圖騰的詮釋。歐陽若修等著《壯族文學史》記載壯族地區流傳的《螞拐歌》:“青蛙和螞拐,它媽在天上,名字叫蚜雷,專管風和雨。蚜雷將螞拐,派遣在人間,幫它媽報訊,好來定雨晴。”歌中將青蛙和螞拐並提,兩者都是蚜雷的兒女。螞拐便是蟾蜍的俗稱。古代壯族銅鼓上的蛙立雕,也包含了蟾蜍。該書稱,壯族先民最初的圖騰很多,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圖騰。從所蒐集到的資料看,如鳥、雞、蛇、蛙等等,都曾被某些支系作圖騰崇拜過。後來,大概是因為崇拜青蛙這一支系強盛起來並取得了支配地位,青蛙(包括蟾蜍在內)遂發展成為大家所承認的全民族的標誌。這也是對古代壯族銅鼓上的蛙圖騰的又一個詮釋。第一個年代頗久,傳說大概是有類似的,實際上這種求五穀豐登的傳說什麼民族都有。第二個的民謠看起來就比較可靠,翻譯成壯話也較上口押韻。實際上壯話沒有麻拐這個詞,在壯語裡"ma"音和“guai”音所有的意義都和青蛙沾不上邊。麻拐這個詞其實是講西南官話的柳州那一片人流傳的詞。也是指青蛙。在壯話裡,青蛙讀做“gue”或者近似“guo”,癩蛤蟆讀作“guo sou”這個“guo”其實就是模仿青蛙的叫聲來的。而且,有些特殊的蛙類有專屬名詞。所謂的牙雷其實就是電母。壯族的神話體系其實和漢族那一套差不多,沒做什麼改良。不過除了祖先崇拜,壯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一般就有灶神,土地。在第二段中的牙雷,牙是對年長女性的稱呼。雷就是電,讀作“l[a]“,這個讀音很少用,一般稱雷電為”ba r[a]“。壯語的雷電字面翻譯成漢語就是“長魚”。你也可以翻譯成”長山“。魚和山的讀音是一樣的。沒有文字的情況下不知道取那個。這看起來有點奇怪吧。說回來,可能是蛙類的聲音沉悶如雷。奇特而有趣,就作為紋飾。但到不了圖騰的高度。誰都知道蛤蟆吃不了,有毒,便遠離它,誰都知道青蛙肉質鮮嫩。美味,便捕食它。這說起來不是很環保,但我估計就這樣。現在來說,圖騰只是牽強附會刷存在感的東西,沒有實際意義。銅鼓其實是年代比較久遠的東西了。打文化的旗號放出來讓人觀摩也沒什麼。不過我想除非專門去查古書,哪怕年紀最大的壯族人也不會侍弄這玩意。而且銅鼓也並非壯族特產,瑤族也有。侗族好像也有,我私下反倒覺得瑤族和青蛙比較有淵源。(這一段是我主觀臆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歌曲我不知道歌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