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極拳的修行之路
-
2 # 凡喜
哈哈哈,老子畫了個餅,叫畫餅充飢!他還講了梅,叫望梅止渴!――理論一套,至今沒人因此讓無為而治落地!說明《道德經》還處在有為階段,有偽!
那麼有沒有無為而治呢?有,,,,,確定存在!
把生死問題系在一起,讓人們認識到……人生唯一――可行性之路――是,是――改變追求方向……追求精神財富!身體健康還能成仙成神!――忘了,補充一下,之前有為法框架下,人們追求個人成功標準叫啥?請大聲說,不然,聽不見……啦!啦啦啦,心中出了妖魔鬼怪,奔向的是(靈魂)毀滅之路!
-
3 # 厚德位尊
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一切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其內在規律性,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活在世間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
-
4 # 使用者遠志
無為而治起源於無為無不為。
無為無不為,從道法自然而得,在自然界,各種動植物都按自身的生命程序而生生不息,宇宙並沒有用強制的方式,給那一部分多一點或少一點,春發,夏華,秋實,冬藏,四季輪迴,欣欣向榮。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看似起源於無形,但在無形中自然孕育而成。幼變大,小變壯,都是大自然之力。看似無為,實則無不為之。
社會也是同理,各行各業各按所需而發展,不過多幹預,規範秩序就可以了。
秩序者,喻指自然之環境是也。和諧相處,和平相處。
-
5 # 葉好古
無為並不是毫無作為!
“無為”並不是毫無作為,而是順其自然。這是相對於春秋時期諸侯貴族違背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為而言的。
所以,在當時,無論儒道都強調停止戰爭,與民生息。在儒家“仁政愛民”,在道家就是“無為而治”。道家希望通過闡述自然規律的方式讓統治階級認識到世間發展的規律,從而施政“無為”,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
6 # 張君剛文集
無為而治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
順其自然,自然而然。
而不是違背自然規律,
更不是凌駕於自然規律之上,
自以為聰明,盲目自信,
忘乎所以,自以為是,
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覺得自己是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無法無天,目空一切,
得意洋洋,任意妄為,
不知道天高地厚,
對蒼天大地沒有敬畏之心,
必然導致焦頭爛額處處碰壁。
-
7 # 王涉
首先身居高位
第二無為而治
說白了就是不折騰。
普通人,無為就可以了,治不了人。
-
8 # 古劍不磨留養氣
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老子是中國迄今唯一的哲學家。據分析,老子認為文明發展的本身,也正帶來文明本身的問題。諸如產生不斷的慾望、無法迴避的問題以及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疊加問題。所以老子看到了所謂“文明進步”帶來的惡果,因此提出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
-
9 # 劉恆易學
“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巨集圖大業,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下取得。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
10 # 珍泉
相逢
天地小蠻腰 ,
太極容萬物。
鵲上花枝頭,
山水又相逢。
-
11 # 蘇柏看世界
老子的無為而治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這種思想是見死不救,對人類的社會發展沒有益處。然而多讀細讀老子的思想你就會發現,他所佔的角度從來就不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是上升到“道”“自然”,是從宇宙觀察者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物裡包括人,動物,植物,在老天眼裡都跟芻狗一樣,沒有區別。
老子的思想之博大,是不能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去解讀的,這時候理解“無為而治”就容易許多。推薦一本書,“熵,一種新的世界觀”,看完就更加理解。
-
12 # promise新德
讀道家的思想,繞不過《老子》這本書,讀《老子》這本書,紿終繞不過“無為而治”這一最重要的主題。
那麼如何理解“無為”呢?
所謂的“無為”指的是什麼?難道無所作為就能夠治理天下?要真是這麼容易的話,那傻子也能夠治國平天下了,那努力和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很顯然,“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什麼都不做。它所強調的有以下幾點:
一、“無為”所強調的是不要過分的干擾或影響正常的事物或社會形態的平穩運營,進一步的說是讓人們或引導人們不要違背事物本來的發展規律來做事情。順應規律,就能接近於“道”這一境界。如春種秋收這一自然規律,違反了就沒辦法達到秋收的目標。當然現代科技發展了,有反季節和種植這一概念,但需要配套的東西也會更加複雜,其效果也不如順應自然規律種出來的好。
二、“無為”還強調因循這一做法,也就是讓事物延著固定的脈絡軌跡執行,但因循並不等於守舊,也不是對傳統或習慣的盲目遵循,而是在傳統或習慣的基礎上順勢而動,因此所謂的因循之道並不否定改革或變革,它更強調的是對於傳統或習慣等約定俗成的東西進行修復,使之更適用於現實,更符合於自然規律的運營法則。
三、另一方面,“無為”還強調“修復”不宜用力過猛,因為傳統或習慣本身就具有具大的慣性和存在的價值。用力過猛只會導致事情有更加複雜化,導致無法收拾。就像撐舵一樣,用力過度,往往會有翻船的危險。
如何理解“治”呢?
“治”就是治國,老子本人就是貴族,屬於統治階層。他寫這本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統治者治理國家。但道家治國的目的更強調的是讓人們安居樂業、各有所得而不是富國強兵。
道家治國本質上是實現社會的漸進改良,而這種改良本身並不是要推翻舊的社會形態,而是在其舊的基礎上漸漸的增加新的東西,以達到治國的目的,它更強調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我們現在用的手機、微信、支付終端、汽車等,當我們發現這些改變時,我們早已習已為常,也就是說道家所說的“治”,講究的是不知不覺中讓人們主動接受新的東西和觀念,而舊的事物也會在無形當中逐漸陶汰。
用西方的話來說,就是“看不見的手”,讓事情延著自然之道去運作和發展。我想這也是“領導”這兩個字的精髓吧!
所以對於國家的治理或者企業的管控,所謂的“無為”並不是放任自由發展,毫無建樹。而是要求領導人要最大限度減少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找到趨勢,順治而為,才會事半功倍。
所謂的治理,首先要相信人身上就有“獨立自主,創生萬物”的本性。因為信任,所以不亂干預;因為信任,所以放權讓利;因為信任,所以認為唯有當每個人獨立自主,才能釋放出天然的創生能力和平衡的能力。正是因為對人性本質和人際自然關係的極度信任,所以老子認為,在政府減少干預和管制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的“自然”得以釋放,就會實現“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樸”的結果。
因此往往以自由為基礎建立的社會會更加富強,而不自由的社會,都是建立在對人性的蔑視和不信任的基礎上。一個領導人缺少信任能力的組織,是缺少競爭活力的組織,一個不建立在信任為基礎的社會,是扭曲人性的社會。信任能力,對個人來說是個人財富,對社會來說是公共財富,一個上下左右缺少信任的社會,是執行成本高和低效率的社會,是缺少恆心的危險社會。
這就是我對於老子“無為而治”的理解。
-
13 # 笑看古今來往客
無為而治,是老子治國的理念。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同時他又提出:“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理念,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妄為、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範,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透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什麼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裡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老子所說的“無為”約束的物件主要是因為統治者,他要求各級官員不要干涉老百姓的權利,不要做違背客觀規律的妄為之事,要輕徭薄賦、節儉民力。西漢初年“文景之治”的取得,主要就是遵循黃老哲學基礎上取得的。
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對立統一的,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有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面,也有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面。黃老哲學的治國理念,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會”的代表,這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只能是一種“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在位年數遇到戰爭、災難時,就會顯現出統治者動員社會力量弱的現象。因此說,對於任何一種理論都必須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生搬硬套。
-
14 # 一直奔跑的小樓
我是小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自己什麼也不用做,而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無為而治最初的意思是,當舜執政時,他遵循了堯的想法和主張而沒有做任何細微的改變。後來一般指用道德來感化於民,來治理國家。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及其修行的基本方式。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世界萬物的運動都遵循道的規律。
那麼道的規律又是什麼呢?老子說:道法自然。 可以看出道最基本的法則是自然,也就是說,它是自然而然的,由於道是基於自然的,所以應該按照自然對待事物,並以無為而治,讓事物道的自然狀態不會受到干擾,也不應採取任何行動來影響事物的自然過程。
無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水平。自然而然順應客觀規律,順應治理國家一定的條件和相應的整體素質。無為而治的本質是治理國家的長遠規劃和戰略,看視無為,實則有為,眼下無為,長遠有為。
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適應客觀規律,無為而治,不是在讓國家服從命運,受人憐憫,而是積極,樂觀,主動地控制國家在現實環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在適應客觀衝突的同時,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
“無為而治”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良好的治理和發展。 “無為”表明的是管理者不必親自動手並參與所有工作,如果是這種情況,管理者自己將陷入瑣碎的事情中,而忽略了國家“大政策大方針”的規劃和掌握;相反,被管理者的創造力也會受到極大的抑制。因此,“無為而治”的基本內容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可以“解放”他們不同的智慧和能力,來提高各自的主觀能動性。
無為而治是中華民族創造出的偉大治國哲學思想,這也與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思想相一致。
-
15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第一:要理解什麼是”無“?”無“在《道德經》裡有至少兩個意思,一個是大家理解的沒有、無用、空的意思。另一個是指道的本質,”無名,天地之始”,這裡的無名指的是真理無名。萬物生於“有”,而有生於“無”,這裡的“無”都是指道的本質真理而言。“有”是指規律,萬物是從規律而生,而規律是從真理而生。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無名之樸,“無名”指的是真理的屬性公平,樸,返樸歸真。公平是看不見的屬性,而從公平裡面彰顯出來的“樸”已經是經過風雨的檢驗開花結果是帶著公義的榮耀與權柄,所以,返樸歸真的真理,是帶著榮耀的權柄,榮歸故里。
由此可見,“無”就是真理的狀態。
“無為而治”語出《道德經》第二章:為無為,則無不治。在無為之前要有為。為,就是作為,無為,就是真理的作為。要先作真理的作為,然後才是無為而治。
真理的作為就是無為,真理的無為就是真理的作為。跟著真理的作為而為,真理是標準,標準沒有錯誤,所以,就不需要治理,就等於自己治理自己了。
回覆列表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無為,我是讀金剛經後明白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以無為法,為無為。以有為法,為有為。
世間萬物皆有生滅,因機緣而存在,生滅輪迴,有無互現。追求有必定是一場空,必定執著而違反自然規律。統治者若不能順天道,就會勞民傷財,逆天而行。就像物理學的發展,牛頓,愛因斯坦。不能抱著牛頓不放。
回到我們自身,年輕於與健康必然會慢慢離我們遠去,執著於此,每天會痛苦。
順天道自然,個人才會快樂。國家才會發展強大。
無為而治,但不忘初心。不在冬天裡想桃花,不在夏天裡思雪。即是無為。
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