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昨事今史

    謝邀,諸葛亮的這篇《誡子書》之所以能流傳一千多年,是因為他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儉學習,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而且這個教育方式這麼多年下來一直被推崇,到現在還是很受用,所以就成了千古絕唱,

  • 2 # 國際名場面

    因為《誡子書》完美地符合中國古代的“君子之行”“君子之德”“君子之志”。

    一直以來,君子是儒家文化所薰陶出的一種非常正能量的精神人格,在禮崩樂壞的年代,更是引人崇尚,毫無疑問,三國亂世,無疑跟春秋一樣,都是新舊秩序交替,社會矛盾重重的時代,莫說至百姓,就連天子,都活在生死邊緣,不知道哪天就會被人殺死,害死,為了確保生存資源和生命安全,人的野性被無限放大,而文明的精神則鮮有可見。

    在這種年代,依舊能保持君子精神的,就越發可貴,我們之所以敬佩諸葛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不正是他身處亂世,卻秉持高尚的人格和本心麼?

    越是黑暗的屋子,燭火就越顯光明,越是黑暗的年代,光明就越顯耀眼。

    除此之外,《誡子書》中,也飽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正確教育理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現在的時代,雖然也不乏這種有著正確教育觀的家長,但許多人,依舊是以邪道教育子女,成天告訴他們打倒別人,利用別人,獲取自己的利益為先,是天經地義的,卻殊不知只會培養出一個沒有人性的後代,不僅會給社會,也會給自身帶來災難。

    而諸葛亮以正訓國,以正育子,這種家風的傳遞作用是很明顯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都是忠義愛國之士,做到了忠孝兩全,這種正統教育思想,任由社會如何變化,都是有益於家,有益於國的。

  • 3 # 農夫看天下

    諸葛亮寫的才八十多字的《誡子書》為什麼能夠成為千古絕唱呢?

    諸葛亮的一生大家都知道,總是勤勤懇懇、勵精圖治,儘管他一肚子的學問像海洋一樣深不可測,可是還是非常的謙虛。參軍馬謖被委派鎮守街亭之時就對王平誇口道:

    “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看看,孔明如此多才,還是常常對下屬不恥下問的。諸葛亮就是因為無時無刻保持了這種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才使得他得以擁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學問。

    《誡子書》可以說是諸葛亮闡述一生如何求學的總結,可謂是智慧的結晶。真正是一封教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座估銘。我們一起來看看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常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一封信是年已54歲的諸葛亮在北伐的軍中,因為長期操勞於國事,無法教導自己的子女,而寫給年僅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篇勸學勵志信。

    當時的時間是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已經是最後一次北伐,就在這一次北伐裡諸葛亮“志決身殲軍務勞”,死於軍帳之中。

    這一篇書信體裁的作品出自《藝文類聚》,其中的“韜”字在不同的文選中有不同的字型,有的是“淫”,有的是“慆”。這一封信已於2016年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

    下面說一說我對這封信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傳唱的看法。

    這一封信不但講明瞭修身養性的方法,而且指出了修身養性的途徑,並且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

    有談靜的,如:靜以養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有節儉的,如:儉以養德。

    有超脫的,如:非淡泊無以明志。

    有速度的,如:韜慢則不能勵精。

    有性格的,如:險躁則不能治性。

    有勸學的,如: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

    有惜時的,如: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又有比喻想象的,如:遂成枯落。

    總之 已經包羅了有關於勵志成長的各方面問題。可謂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正是一個老父親對著兒子喃喃私授之語。

    真是“一紙誡子書,千載為父情”,感人肺腑。

    我想這大概就是這封信能夠流傳千古的原因吧。

  • 4 # 紅花584

    諸葛亮的《誡子書》能千古流傳,是因為80字短文字字珠璣,句句真理,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並且每一位有志之士讀了都能深受啟發。

    全文圍繞一個“靜”字展開議論。“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文章開篇從做人談起,從君子修身談起,修身養性須“靜”,不僅僅是環境靜,最重要的是“心靜”,心靜才能思考,心靜才能考慮周全深遠,心靜才能看淡名利得失,燥熱的伏天心靜自然涼,寒冷的冬天心靜自然暖,艱難的境遇心靜自然過,困難的事情心靜自然解。故心靜可以修身。然後從做事開始議論,從學習說起。“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才須學,學須靜,運用因果關係,條件關係有力地論證了“靜”的重要性,只有心靜才能學得下去,才能學有所成。最後又從反面論證,指出“躁”的不良後果“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全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晰,論證嚴密,無一字之多餘,實在是修身做人,學習做事的警世良言!

  • 5 # 大叔jianggushi9999

    《誡子書》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包含的十種力量:

      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

      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

      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

      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

      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這就是千古絕唱的<戒子規>的核心.

  • 6 # 昨事今史

    謝邀,諸葛亮的這篇《誡子書》之所以能流傳一千多年,是因為他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儉學習,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而且這個教育方式這麼多年下來一直被推崇,到現在還是很受用,所以就成了千古絕唱,

  • 7 # 國際名場面

    因為《誡子書》完美地符合中國古代的“君子之行”“君子之德”“君子之志”。

    一直以來,君子是儒家文化所薰陶出的一種非常正能量的精神人格,在禮崩樂壞的年代,更是引人崇尚,毫無疑問,三國亂世,無疑跟春秋一樣,都是新舊秩序交替,社會矛盾重重的時代,莫說至百姓,就連天子,都活在生死邊緣,不知道哪天就會被人殺死,害死,為了確保生存資源和生命安全,人的野性被無限放大,而文明的精神則鮮有可見。

    在這種年代,依舊能保持君子精神的,就越發可貴,我們之所以敬佩諸葛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不正是他身處亂世,卻秉持高尚的人格和本心麼?

    越是黑暗的屋子,燭火就越顯光明,越是黑暗的年代,光明就越顯耀眼。

    除此之外,《誡子書》中,也飽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正確教育理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現在的時代,雖然也不乏這種有著正確教育觀的家長,但許多人,依舊是以邪道教育子女,成天告訴他們打倒別人,利用別人,獲取自己的利益為先,是天經地義的,卻殊不知只會培養出一個沒有人性的後代,不僅會給社會,也會給自身帶來災難。

    而諸葛亮以正訓國,以正育子,這種家風的傳遞作用是很明顯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都是忠義愛國之士,做到了忠孝兩全,這種正統教育思想,任由社會如何變化,都是有益於家,有益於國的。

  • 8 # 農夫看天下

    諸葛亮寫的才八十多字的《誡子書》為什麼能夠成為千古絕唱呢?

    諸葛亮的一生大家都知道,總是勤勤懇懇、勵精圖治,儘管他一肚子的學問像海洋一樣深不可測,可是還是非常的謙虛。參軍馬謖被委派鎮守街亭之時就對王平誇口道:

    “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看看,孔明如此多才,還是常常對下屬不恥下問的。諸葛亮就是因為無時無刻保持了這種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才使得他得以擁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學問。

    《誡子書》可以說是諸葛亮闡述一生如何求學的總結,可謂是智慧的結晶。真正是一封教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座估銘。我們一起來看看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常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一封信是年已54歲的諸葛亮在北伐的軍中,因為長期操勞於國事,無法教導自己的子女,而寫給年僅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篇勸學勵志信。

    當時的時間是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已經是最後一次北伐,就在這一次北伐裡諸葛亮“志決身殲軍務勞”,死於軍帳之中。

    這一篇書信體裁的作品出自《藝文類聚》,其中的“韜”字在不同的文選中有不同的字型,有的是“淫”,有的是“慆”。這一封信已於2016年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

    下面說一說我對這封信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傳唱的看法。

    這一封信不但講明瞭修身養性的方法,而且指出了修身養性的途徑,並且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

    有談靜的,如:靜以養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有節儉的,如:儉以養德。

    有超脫的,如:非淡泊無以明志。

    有速度的,如:韜慢則不能勵精。

    有性格的,如:險躁則不能治性。

    有勸學的,如: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

    有惜時的,如: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又有比喻想象的,如:遂成枯落。

    總之 已經包羅了有關於勵志成長的各方面問題。可謂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正是一個老父親對著兒子喃喃私授之語。

    真是“一紙誡子書,千載為父情”,感人肺腑。

    我想這大概就是這封信能夠流傳千古的原因吧。

  • 9 # 紅花584

    諸葛亮的《誡子書》能千古流傳,是因為80字短文字字珠璣,句句真理,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並且每一位有志之士讀了都能深受啟發。

    全文圍繞一個“靜”字展開議論。“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文章開篇從做人談起,從君子修身談起,修身養性須“靜”,不僅僅是環境靜,最重要的是“心靜”,心靜才能思考,心靜才能考慮周全深遠,心靜才能看淡名利得失,燥熱的伏天心靜自然涼,寒冷的冬天心靜自然暖,艱難的境遇心靜自然過,困難的事情心靜自然解。故心靜可以修身。然後從做事開始議論,從學習說起。“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才須學,學須靜,運用因果關係,條件關係有力地論證了“靜”的重要性,只有心靜才能學得下去,才能學有所成。最後又從反面論證,指出“躁”的不良後果“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全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晰,論證嚴密,無一字之多餘,實在是修身做人,學習做事的警世良言!

  • 10 # 大叔jianggushi9999

    《誡子書》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包含的十種力量:

      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

      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

      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

      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

      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這就是千古絕唱的<戒子規>的核心.

  • 11 # 談史揭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通篇讀過這篇家訓,雖然只有八十幾個字,但卻濃縮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經歷和經驗,也體現了他自身的思想與觀念,雖然這是諸葛亮給他兒子寫的,但對於我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父母在自己耳邊嘮嘮叨叨做人的基本準則,長篇大論我們能夠聽得進去嗎?可能很少有人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傾聽父母的勸告,而諸葛亮的《誡子書》僅僅八十多個字,言簡意賅的道出人生哲理,自然千古流傳。

    全篇圍繞著修身養性和如何做人的來展開論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告訴我們靜下心來才能培養個人的品德修養,“儉以養德”節儉的生活習慣能夠培養自身的德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平淡寡慾,恬靜的生活才能讓我們清晰的認清自己的志向;“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環境必須安靜,不學習就不能成才,沒有志向就算學習也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簡而言之環境、志向和學習之間的關係。“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強調了人們的七情六慾對於自身的惡劣影響,懶惰懈怠,狹隘浮躁與上文的“寧靜”相對應,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隨著時間的流失,我們的意志也慢慢的被磨滅,最後只能悲涼的守著茅廬,到那時在悔恨也無用了!其實回頭看一下我們的生活,有多少意氣風發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經過時間的流逝,遭受各種挫折慢慢喪失鬥志,碌碌無為度過一生的。

    諸葛亮的這短短八十個字,卻蘊含了人生的大道理,而且並沒有給人一種說教的態度,猶如跨越時空,和心繫天下蒼生的老先生對話,《誡子書》勸誡的全天下的子民,並不是單純的針對其兒子的話語,我們應該時刻謹記這些飽含深意的道理。

    大家的看法呢?

  • 12 # 文武之道31874164

    誡子書之所以能流傳久遠,我認為主要原有三點:一是充滿了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在短短的篇幅中,濃郁熱烈,洋溢其中,讓人讀之,深受教育,廣有啟迪。二是充滿了忠誠仁愛、友情為善的家國情懷。誡子書,談的教子育人,內容是教育子輩做人的道理,為誠有愛,有情寬人,敬禮修心,愛國成才,這種思想理念,千百年都是主流價值。三是充滿了父慈育子、家和事興的儒道精神。誡子書的篇幅不長,其字裡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子輩的諄諄教誨,充滿了儒家教子育人的觀念,充滿了積極入世、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父慈子教,家和事興,讓不同年齡的人們,都能從中所得所悟。是故,短短誡子書,流傳人世間。

  • 13 # 紅玉182166558

    為何《戒子書》可以流傳千古。我拾得一幅聯告訴友友們。

    此書無百言,道盡修身真諦;

    其理行千古,闡明教子良規。

    吾之平凡心境:

    不以外物擾天和,做個大賢人;

    常將厚德化陋俗,立志興中華。

  • 14 # 情感中轉站

    A

    如今教育孩子,先來幾幅小素描:

    一、給老子好好學,考個大學光宗耀祖;

    二、你TM不好好學習,就滾出來掙錢;

    三、那些小事兒、家務活就別幹了,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去;

    四、從呱呱墜地,就選好了補習班、興趣班,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四、哎呀,孩子還小,不懂事兒,讓他去吧;

    五、不就闖點兒禍嗎,值得那麼大驚小怪嘛;

    六、這麼髒這麼苦的活,憑什麼讓我家孩子做?……

    B

    古人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略而不談,咱就往題主問題上靠攏吧。

    從古自今,流傳下來的誡子書、家書很多,往往都給人醍醐灌頂的感慨,所以,才成其為經典、表率,比如:

    關羽的誡子書,就只有九個字:

    讀書好, 好讀書,讀好書。

    大文豪蘇東坡年少時弄一副對聯貼門上: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他父親感覺不妙,這小子志向雖高,卻太過輕狂。某一天,有位老先生拿著一本小書,請教蘇東坡,蘇東坡瞪著小書本上的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因為很多字不認識,要不人家能成為大文豪呢,反省一下自己,悄莫聲地改了對聯: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C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管他是神,還是人,在對待自己孩子這件事上,表露出一個父親那份拳拳之心,那份殷切期盼,《誡子書》,短短86個字,是古代鑑誡類散文的名篇,是兒童啟蒙教育必修科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樣的教誨,放在今天,尤為合適!浮躁的周遭,喧騰的環境,假大空泛濫,假惡醜橫行,吹牛不上稅、作惡沒人管,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為了錢,把一切攪亂,渾水摸魚!

    要是諸葛亮穿重生到今天,他的隆中不一定保得住……

    扯遠了,《誡子書》之所以能流傳千年,我覺得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言簡意賅。諸葛亮的文筆,一篇《出師表》(前)力壓多少文人騷客,這則《誡子書》短小精悍、韻律分明、朗朗上口,好記、好讀、好勵志;

    第二:名人效應。《誡子書》雖然精美,如果換成無名氏,恐怕入不了諸多選本,有可能成不了啟蒙教材,流傳度會大打折扣;

    第三:文人自覺地對中國傳統的堅守和傳承,可能也有部分因素,做人、做事的大方向、格局,只是一個父親對自己孩子的深切期盼而已,不羅嗦、不做作;

    第四:簡單可行,不施壓、不打壓、不把自己意識強加給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轉會湖人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