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深知你是夢74884074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擴充套件資料:

    六尺巷所要表達的是一種謙讓精神,謙讓精神是一種文明的精神。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所謂辭讓,就是指謙讓。孟子把謙讓當作了“四端”之一,擺在與四肢同等重要的地位,體現了儒家對謙虛、恭敬、禮讓的美好品德不遺餘力的提倡。

    古人謙讓的故事非常多。王泰讓棗,孔融讓梨,藺相如讓廉頗,皆為美談。當年,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幫助下,打敗了公子糾,當上了齊國國君後,準備任用追隨自己多年又功勞卓著的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誠懇地辭謝說,我是您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最大的恩賜了。

    謙讓既是一種美好品德,也是一種有著豐厚積澱而形成的國民自覺行為,是國民素質的集體體現,更是一種文明的精神。光有高鐵、飛機和摩天大樓這些光鮮的外表,並不等於文明的精神,就像富豪不等於貴族,玩奢侈品也不等於有品位。

    民族是由個人構成的,個人的文明精神,就構成了整個民族的文明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文化、傳統、教育、社會崇尚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且日積月累的結果,它需要沉澱,需要浸潤,需要眾人發力,眾志成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得起的學補不起的課,但校外補課為何“熱度”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