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鏘鏘鏘得而鏘
土地兼地就是小地主變成大地主,對於包地為生的佃戶影響不大。1、明亡主要因為北方大旱,2、滿人忘恩負義背叛中國不斷騷擾邊境3、明朝稅收太低,因滿人背叛而導致救災不利,最後被李自成滅亡
-
3 # 坐看雨收雲散
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在內憂外患中轟然倒塌!不是執政者的昏庸造成的,也非奸惡篡國,是什麼原因呢?
明朝的滅亡有多方面的原因具體分析有以下幾方面。
一,文官集團駕空了皇權,明朝後期的宦官集團被徹底打壓,文官集團控制了中樞。文官集團的爭風吃醋和相互,掣肘,牽制使朝廷這個帝國的心臟處於病態執行,不能產生郊率。使整個帝國不能有力的抵抗內憂和集中力量打擊外寇。皇權被文官集團駕空。欲勵精圖治的朱皇帝在紫金城被一群整天滿嘴仁義道德,背後利慾薰心的兩面派包圍著,有力無處施展,換了五十多位首輔,沒有忠臣良將的護佑。
二,明朝的l宗藩制度拖跨了明朝的財政。明太祖制定的宗藩制度,為他的後世子孫鋪下了光明的享樂之道。這個皇族體系純寄生蟲組織,到明後期龐大的嚇人,河南全年歲入不夠本省藩王的工資。全國歲入的三分之二要養活皇子皇孫,皇重孫,重↗重孫等人。且國家一半的耕地是皇族的藩地。破了產的農民,十之七八,饑荒之年就激起了遍地而起的暴民和義軍。李自成,原本驛站工作人員,因國家財政緊張,撤銷驛站,成了無業遊民,最終生活不下去,參加了義軍。成了推倒明朝這座大廈的人。
三,明朝官僚的腐敗也是造成農民起義的原因。官僚集團對朝廷的危機漠視,軍費無著落,皇帝帶頭節衣縮食,號召百官絹銀救國,百官熟視無睹,皇親躲之不及。使能讓大明苟延殘喘的機會也喪失貽盡!
歷史發展的規律是盛極必衰,但是明後期的種種行為加快了明朝滅亡的速度!是嗎?
-
4 # 安眠冬夜
明朝破滅,土地兼併只是表面原因之一,看起來土地兼併讓數百萬老百姓失去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李自成等人起義,實際上這些的源頭在於黨爭。
明朝自從立國開始,就樹立了不允許太監干政的政策,但是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朱元璋死後,渾身乏術的朱棣也開始用起了太監,三寶太監下西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同時永樂大帝恢復了錦衣衛和設定了東廠,合成廠衛制度,但朱棣還是一個有魄力的皇帝,為了不讓太監做大,又設定聽命於皇帝的內閣。
自此,以廠衛制度為代表的閹黨,以內閣制度為代表計程車大夫,開始為以後閹黨和東林黨之爭埋下了禍根。
但是閹黨和東林黨之爭只是表面問題而已,閹黨和士黨各自之間也有矛盾,發展到後期,士人之間的東林黨和齊黨浙黨等內鬥,閹黨之間也暗流湧動,而那些皇帝,修仙的修仙,煉丹的煉丹,或者是做木匠,根本沒有時間去管這些人。
到了崇禎末期,搞倒魏忠賢並執政的東林黨,已經開始越過皇帝直接為地主大商人階級服務,把稅收轉移到貧民階層上,加上天災人禍,把明末本來拙荊見肘的財政弄的一塌糊塗,到李自成快攻破北京的時候,文武百官居然一分錢都捨不得拿出來,當崇禎看著煤山的歪脖子樹時,才知道魏忠賢死的可惜。
明亡不是劉瑾,張居正,魏忠賢,東林黨,閹黨的問題,他們都只不過是時代和皇帝的犧牲品而已。
-
5 # 虔雩志錄
積重難返的大明朝:自上而下的昏庸無能。
明朝後期萬曆皇帝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國本之爭帶來的黨派問題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天啟帝在位時就更荒唐了,任由宦官魏忠賢和乳母客氏,殘害忠良。
明末黨同伐異現象最為嚴重,士大夫階層通常營私舞弊,為爭私利,置國家利益於不管。反清義士夏允彝書中說:“東林之持論高,而於籌邊制寇,卒無實著。” 朝廷大臣互相推諉,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對立激化,像南渡三案,荒於國務,國難當頭,還在因為這種問題唇槍舌戰。
有心無力的掌權者: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做為大明朝最後的掌舵人,大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的個人作為有直接原因。
崇禎皇帝如果是在朝代的前中期可能有一番做為,但是在朝代末期,就基本沒有多大可能了,為什麼呢?首先,崇禎多疑自傲,性格優柔寡。有治天下之志,既無治人之法也正是因為如此,造成盧象升,孫傳庭等名將的死,也間接讓祖大壽,洪承疇等人的投降滿清,對邊將雖用卻疑,雖然委派了軍權,但是又派宦官去監軍,一方面寒了邊將的心,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將領的軍事才能。
在圍剿流寇統帥用人上,崇禎帝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急於求成的崇禎帝,在將領剛剛有點成效的時候因為無法達到皇帝的預期,就換人,長此以往,耗國庫,費人心。
國家財政財政問題長期沒有辦法解決:雖然在明末加派了三餉,但是依舊無法滿足內外的軍事行動的消耗,不僅如此三餉更給官吏搜刮民脂民膏一個合法的外衣,加劇了官僚階層和農民的矛盾。
天亡大明的哀嘆聲音:小冰河期的雪上加霜。明朝晚期,氣候極端,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嶺南地區地都狂降暴雪。根據《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在崇禎十三年至十七年這段時間,幾乎每年都有兩到三次的瘟疫,不論是南邊的順德,還是北邊的大名,鼠疫都在肆虐,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
內憂外患卻無力平定:沒有李張外有後金。天啟七年的王二起義、崇禎元年高迎祥起事、而後李自成接過高迎祥的闖字大旗、崇禎三年張獻忠在陝西定邊很聚眾暴動……內部統治動盪不安,耗費國庫不說,同時造成更範圍的流民動亂。加上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後金的崛起,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一裡一外,讓大明朝難以兼顧。
崇禎一句: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何等悲涼,心中有治天下之志,卻因為自己的識人無度,遜帝王之才而抱憾。如果內部動亂遲一點,如果天災少一點,何以至此,唉!
-
6 # 鳶飛九天2018
明朝滅亡有諸多原因,土地兼併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原因。那麼,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小冰河氣候。當時的小冰河氣候席捲全國,北方極端惡劣的天氣頻繁出現,甚至江南地區,乃至廣州、福建都開始下雪。尤其北方地區,往往農民顆粒無收。本來就生活十分緊張的農民一旦一年沒有收入,只能賣兒鬻女,家庭經濟徹底破產。
而這樣的小冰河,氣候並不僅僅一兩年,而是持續到明末幾十年時間,被這樣極端天氣反覆蹂躪的普通農民,紛紛走向破產。活不下去的農民,或餓死或揭竿而起,於是大明王朝內地,流民遍地,餓殍遍野。再加上別有用心的野心家從中生事,大明王朝沒有一片淨土。
第二,土地兼併過於嚴重。由於明朝過於善待讀書人,只要考上舉人就會免除土地賦稅,因此,考上舉人的讀書人會大肆圈佔土地,而擁有土地的自耕農也往往將土地掛靠在舉人的名下,從而逃脫交稅。
經過大明王朝200多年如此惡性迴圈,大明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歸於不用交稅的地主階級身上,而承擔著全國大多數稅收的卻是隻佔少部分土地的自耕農。如此龐大的壓力,再加上惡劣的天氣,使自耕農乃至小地主階層逐漸破產,淪為流民或佃農。
因此,國家的稅收越來越少,而特權階級卻越來越多。這些特權階級像螞蝗一樣,趴在大明王朝的身體上肆意吸血,他們越來越肥,大明卻越來越瘦弱。
到了明末,土匪流民遍地,後金八旗開始崛起,內憂外患的明王朝別無選擇,只能加稅以供養部隊。而所加的稅收再一次按到了佔據土地面積最少的自耕農身上。如崇禎年間所徵收的“遼餉”、“練餉”等,他們愈加不堪重負,再加上極其惡劣的天氣,農民已徹底無法生存。
第三,江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為代表的特權階級,拒絕交稅。哪怕已經十分低的商稅,這些特權階級依然不願意交納。他們與官僚勾結,大肆損公肥私。明末著名的政治團體東林黨,就是他們的代表。
同時,這些特權階級還壟斷了海貿,他們拒絕明政府開海的政策,壟斷著海洋貿易巨大的利潤,卻不用繳納一分錢稅收。明朝長期存在騷擾沿海的倭寇,其中的主力和幕後黑手就是大明海商。
第四,大臣自私自利和崇禎皇帝宵衣旰食的胡亂指揮。崇禎皇帝繼位可以算上一個意外,由於他的哥哥天啟帝無子,兄終弟及。因此並沒有受到過良好皇家教育和帝王教育的崇禎帝,將朝政弄的一團糟。崇禎在位17年,僅僅百官領袖內閣首輔就換了40多人。再加上他胡亂干預前線作戰,使得大明王朝的精兵良將賢臣不是戰死,就是投敵。剩下的,不是損公非肥私,就是尸位素餐。
正是這幾項內因,造成了明朝像失血的巨人,越來越虛弱。而無論是蒙古還是後金八旗,不過是次要因素,他們不過趁著大明王朝的虛弱,如非洲草原的鬣狗,趁機偷食罷了。
-
7 # 呆弟42005191
首先,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興盛、衰敗的過程。一個組織、一個朝代、一個國家都是如此。從世界歷史來看,從四大文明古國到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再到工業革命,曾出現了很多領先於世界的國家,但都經歷了由盛而衰甚至消亡的過程。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朝代更迭頻繁,也同樣經歷了由盛而衰最後消亡的過程。無一例外地遵循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分析王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點:
一、君主的軟弱無能
相信每一個朝代在誕生之初,在政治上,管理機制上、在對百姓的訴求滿足上,是有他一定的先進性的,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否則他不可能從亂世脫穎而出,掌握政權, 在王朝定鼎之初,由於開國之君經歷了前朝混亂腐敗的局面,也就吸取一些經驗教訓,因此,朝廷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推動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穩定,安居樂業,王朝基本就站穩腳跟了。從漢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到唐朝的貞觀之治、宋朝真宗、仁宗時代、明朝的仁宣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都是如此。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隨著皇帝更迭,後繼君主很少有開國之君的能力和魄力,也不再瞭解社會的主要矛盾,更談不上改變,這樣一代代傳下去,最後的結果就是兩種:一是君主沒有實際能力,而大臣實力很強,那麼王朝就被大臣取代,比如西漢,唐朝。還有一種就是整個朝廷腐敗掉了,君主軟弱無能,朝廷腐敗,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比如秦末,東漢末年,元朝末年。
二、政權制度和社會發展的矛盾逐漸激化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原來曾經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會衍生出許多弊端,如果不加以調整,弊端就會變成障礙,最後變成斷送王朝發展的毒瘤。另中國的歷代的封建王朝都有一個通病,王朝的變革機制很差,歷代王朝都有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傳統,所以在社會問題出現後,一般都不會有根本性的調整和變革。即使有,也大多是曇花一現,所以最終社會矛盾逐漸激化,進而斷送了王朝。
拿唐朝來說,唐朝立國之初,突厥等少數民族政權風頭正勁,唐朝從太宗開始不斷擴充軍事實力,採取一系列政策發展經濟保障軍隊,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最終平定了突厥,鞏固了政權統治,也保障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唐太宗之後,歷任皇帝連續征戰,平定吐蕃、吐谷渾、高句麗等王朝,唐王朝的逐漸走向了盛世,比如貞觀和開元盛世。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到了唐朝末年,這種軍事實力和歷年的窮兵黷武一方面使唐朝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各地軍事力量逐漸做大,中央難以控制,變成了影響唐政權的藩鎮割據,並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所以凡是都有兩面性,再先進的東西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否則就變成了負擔甚至是毒藥。
以上兩點原因是政權更迭的主要原因,而且兩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王朝的覆滅。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而君主有闇弱可欺,腐敗的王朝也不能應對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於是加速了滅亡。
再來看明朝:明朝再立國之初是有先進性的,朱元璋再吸取了唐宋滅亡的教訓之後,再鞏固政權方面是採取了一些措施的,而且初期也是有效的。比如,廢除了丞相制度,相權被分於六部,國柄則集於皇帝一身。延續了宋朝的重文抑武制度。明朝初期,皇帝勤政尚可維持,但到了中後期,弊端凸顯。
一、廢除相權雖然增加了君主集權,但除了朱元璋那樣的勤政加高能的皇帝,一般皇帝的能力難以遊刃有餘。於是,明成祖時,在洪武年間設立殿閣的基礎上正式設立內閣。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為了享受生活,將部分權力甚至賦予了太監,出現了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於是出現了宦官干政,明朝成了漢朝之後,宦官干政最嚴重的朝代。宦官干政,嚴重危害到政權的穩定,明朝中後期的數次重大的失誤均於宦官干政脫不了干係。
二、 明朝延續宋的重文抑武帶來另一個弊端,文官勢力的做大,進而產生了朋黨之禍。朋黨之爭從最初的政策立場之爭演變到後來的存粹為了鬥倒對方而爭。即無論對方的政策、觀點對錯,只要對方提出來的就反對,而且不擇手段的反對。從嘉靖年間的平定倭寇到萬曆的抗倭援朝都是如此,到明末對待農民起義、遼東政局更是如此,甚至和宦官勾結為了扳倒對方而不擇手段。
以上兩點原因,明王朝變成了一個內耗嚴重,效率低下的政權,加上崇禎皇帝的多疑善變的性格,到崇禎末年,朝廷幾乎無可用之臣。
事物發展變化都有內因外因兩種,拿明朝來說,內部機制上的原因才是明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內因。
三,明朝的初期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到明朝中葉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江南諸省的紡織業、手工業商業高度發達。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大地主階級,為了多掙錢,土地兼併是必然現象,而土地兼併帶來了大量的流民。明朝末年連年荒旱,北方大量農民流離失所,進而爆發了農民起義,加上遼東女真內憂外患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綜上,土地兼併是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經濟發展帶來的一個後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明朝的滅亡,但不是一個朝代滅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一個王朝,始終保持立國的初心,不斷調整和變革,及時調整和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那麼它就不斷延續下去。王朝是如此,現在的企業也是如此,每年關停倒閉的企業有很多,但是也有一些成立上百年的企業屹立不倒,比如,諾基亞,沃爾瑪。他們屹立不倒的秘訣就是不斷的調整變革,保持活力。
-
8 # 風林火山
土地兼併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財政枯竭與軍屯廢弛同樣也非常重要。
先說土地兼併,土地是農業社會最主要的資源,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農民遇到天災無力抵禦時就會將土地抵押給高利貸,從而產生土地兼併。明朝的土地兼併很有特色,除了常見的太監和文官不斷兼併土地外,王親國戚也非常熱衷土地。雖然在建國初期,空閒的土地很多,人口基數小,所以土地兼併還不算問題,等到明朝末年,光皇親國戚就十幾萬,河南半省的土地都給了這些人,而其他的土地也基本落在文官和太監手中,而這些人憑藉特權都不交稅!貧富差距的擴大不斷激化帝國的階級矛盾,動搖了統治基礎。
財政問題就比較複雜了,簡單來說就是明朝的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明朝末期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然而落後的體制卻只能限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明朝既無法建立財產保護制度,也無法建立促進技術革新的體系,甚至連基本的貨幣改革都做不好,國家的基礎貨幣一直以白銀為主,未能在宋元紙幣發行的基礎上再有進一步發展 ,這種簡陋的財政管理方式能堅持到崇禎已經是奇蹟了。
最後是軍屯制,這個制度簡單說就是設定軍戶,這些人不用交稅可以種一塊地,然後國家要打仗的時候軍戶就抄傢伙報效國家。孫子曾說過“兵者國之大事”,不知道明朝這些皇帝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不過這些將領是真沒放心上,因為這些土地基本都被將領們給分了,當兵的都喝西北風去了,這還能打勝仗才奇怪。
簡單說,土地兼併搞得民怨載道,軍屯廢弛搞得軍無戰心,財政危機搞得人心惶惶,只要稍微再加點柴火(天災,軍事失利),就能釀成大禍。
-
9 # 戰塲YOK1942419
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建立的專制管理制度,特務監控手法,有了這些,才會有土地兼併太嚴重的結果,因為法律很難保障一般人,皇帝專權,自然會影響政治情況,他出問題,就波及其他人,明朝很多皇帝太過奇葩,種下了不少禍患,最後無力迴天。
回覆列表
不是。
是混亂的財政政策,原因在於新興工商業主拒絕承擔2%的稅金。。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掌握權力,廢黜工商業稅收導致中央財政破產,明政府對後金作戰需要的遼餉,全向農民攤派。也就是畝加十文。
山西陝西遭遇連續大旱,百姓紛紛造反。地方難以控制。最終李自成自山中脫離,華北農民紛紛響應,百萬人逼近京城。崇禎束手無策,勞軍的軍餉都湊不齊。城破後,李自成拷打官員貴族得銀6000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