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隋煬帝驕奢淫逸,荒廢朝政,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611年,震動全國、以翟讓為首的瓦崗寨(今滑縣瓦崗寨鄉一帶)農民大起義就這樣暴發了。公元613年,韋城人翟讓便帶領一支起義軍在此舉兵興事,號稱瓦崗軍。瓦崗軍戰果的不斷擴大,內部也逐漸出現了分裂,不久,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潰,李密率殘部投唐。轟轟烈烈的瓦崗寨農民起義至此失敗。八年的浴血奮戰,終使腐朽的隋王朝灰飛煙滅,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隋末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瓦崗軍的作用不可忽略。
簡介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佔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王薄發難,猶如干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修(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餘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主力:分別是支是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曾擴修、佔據金墉城,並以此作為與隋朝廷對抗的大本營,金墉城位於今洛陽城東北大約15公里、孟津翟泉村東、漢魏洛陽故城西北角。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已多次進行重點發掘,部分夯土城牆仍保留在地面之上,最高者可達6米。
李密為官宦世家,曾在朝廷任親衛大都督一職。後對隋朝廷不滿,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他曾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襲據涿郡,扼臨榆關,使隋軍潰散關外;中策是攻佔長安,佔據關中和隋煬帝對抗;下策是攻打洛陽。楊玄感恰恰採取了必敗的下策,攻打洛陽。失敗後李密被監禁,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脫。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翟讓在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發動農民起義,因以韋城瓦崗寨(滑縣南)為根據地,故稱瓦崗軍。李密投奔於翟讓軍中,向翟讓進獻“攻取滎陽,爭雄天下”之策。在李密的全力幫助下,翟讓很快實現了奪取滎陽的目標,李密也因此深得翟讓的賞識和重用,他的實力和威望在起義軍中大增。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率精兵七千,攻取興洛倉(即洛口倉,因地處洛水入黃河之口而得名),佔據倉城,開啟糧倉,賑濟災民,百姓紛紛歸附義軍,李密的隊伍很快壯大,並多次打敗隋軍,步步逼近東都洛陽。不久,在洛口倉城建立了政權。由於眾望所歸,李密被翟讓和眾將領擁戴為主,稱“魏公”,年號“永平”。接著,李密率兵攻克鞏縣(今鞏義市境),輕取回洛倉(在隋唐洛陽城北七里),兵臨洛陽城,雙方戰於東都郊外。在此期間,李密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官降將,並殺害了翟讓,從而取得了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然瓦崗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受到重創。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進佔金墉城,加緊修復城門、城牆和其他防禦設施,並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門(隋東都城東垣北門),洛陽城告急。正在這時,政局突變,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練巾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浩為傀儡皇帝,自率十萬大軍北上,這對當時在洛陽城內的隋朝殘餘勢力和李密領導下的瓦崗軍都是嚴重的威脅。李密為避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決定暫時放棄洛陽城,集中兵力對付宇文化及領導下的北上大軍。
正當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殺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取代了宇文化及。當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戰後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紮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李密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於邙山腳下。李密兵敗,東逃虎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再後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懋功、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後降唐。
李密歸唐,被封為邢國公。不久,奉命東征,行至桃林(今靈寶),李密在被逼無奈、進退兩難之時,決定率眾叛唐,自立為王。在陸渾(今嵩縣境),李密大軍遭到李淵追兵的夾擊,全軍覆沒,李密也走上了不歸路,年僅三十七歲。
背景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內部矛盾
當瓦崗軍即將到得勝利之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貴族家庭,參加楊玄感兵變失敗後,隱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間。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崗軍的隊伍,用欺騙手段取得了部分領導權。同時,他又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李密的陰謀活動引起了瓦崗軍內部的鬥爭。翟讓被李密奪了權。李密自稱魏公兼元帥,讓翟讓當了副手。
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賜宴為名,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瓦崗軍最後失敗了。
公元618年王世充擊敗李密,李密投降李淵(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起義過程
隋朝末年,軍閥割據四方,基層官吏欺上瞞下征斂無度,民夫轉輸不息,徭役無期,士卒多列溝壑,骸骨遍及平野。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成蒿萊。加之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餒交加。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農民揭竿而隋朝統治,計當時約百餘支,遍及全國。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崗軍。
瓦崗軍起義領袖翟讓,韋城(今滑縣東南妹村)人,原是衙門法曹小吏,因出於不平,放走無辜“罪犯”,被判死刑,入獄待斃。法主黃君漢看讓氣度不凡,將其放出,勸他舉大事。翟讓回家,與其兄翟弘、侄摩侯、友王儒信奔瓦崗(今滑縣東南),聚眾起義。時現曹州單雄信、衛南(今滑縣英公村)徐世勣、當地富戶賈雄,皆聚瓦崗。他們殺贓官,開倉放糧,賑濟貧民,民眾大悅。哥曰:“扶著爺,攙著娘,攜著兒女去瓦崗,瓦崗寨上吃義糧。”農民紛紛加入義軍,義軍很快發展至萬人。
迅速發展
瓦崗軍迅速發展,給軍需帶來困難。徐世勣獻計曰:“此地為公與鄉土,人多相識,不宜侵掠。宋、鄭兩郡,地管御河,官旅運往不絕,若能擷取,足以自資。”讓從其方,於是沿運河截獲商旅公物,軍旅大振。大業十年(614年)十二月,率兵攻克鄭州、商丘等郡縣,繳獲大批軍械物資,控制了從梁(開封)至黎陽(浚縣)一段永濟渠。 瓦崗軍的勝利,震動了隋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令齊郡通守張須陀鎮壓瓦崗軍。在力量懸殊情況下,義軍被迫撤離宋、鄭,守瓦崗,轉戰樹林沙丘之間,在廣大農民的支援下,終於擊退了張須陀。後韋城周文舉、雍丘(今杞縣)李公逸、內黃王伯當率部投瓦崗。
大業十二年(616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在參與楊玄感兵變失敗後,流浪無著,經王全伯當介紹,加入瓦崗軍,密識兵書,有謀略,很受翟讓器重,遇事輒與相商。為擴大根據地,瓦崗軍繼續向隋軍出擊。翟讓率兵數千,攻克韋城,佔領東郡白馬(今滑縣白馬牆),殺死君太守;單雄信率軍北上,連下浚縣、湯陰、內黃;李密率兵攻打濮陽、範縣,至白堽(北有密城),紮寨為營。義軍所到之處,農民紛紛響應,部眾增至數萬。
大業十二年(616年)十月,李密建議西取洛陽。單雄信率精兵三千,繞道攻滎陽,翟讓、徐世勣、李密率大軍破金堤關(今滎陽東北),滎陽太守張慶告急,煬帝復令張須陀為河南討伐使,統率各路大軍前去鎮壓。初對壘,讓有懼色,密曰:“須陀勇而無謀,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密與世責力、伯當伏於大海寺北林中,讓引與戰,稍卻。須陀急追,伏兵四起,前後合擊,官軍大潰,遂斬須陀於陣,副將賈務本受傷身死,部將秦叔寶(秦瓊)、羅士信(誤傳為羅成)東竄投裴仁基去了。
賑濟貧民
大業十三年(617年)春,瓦崗軍決定襲取興洛倉(又名洛口倉,在今鞏縣東南)。興洛倉方圓二十里,有三千地窖,存糧八千石,是隋朝最大糧倉之一。翟讓、李密選精兵七千,避開裴仁基據守的虎牢關,從滎陽南繞道陽城(今登封縣),越方山,從羅口直搗興洛倉。興洛倉守將邴元真,猝不及防,率眾投降。義軍佔領興洛倉後,“開倉恣所取,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眾至數十萬”。瓦崗軍開倉放糧,賑濟貧民,大得人民擁護,青年踴躍參加義軍,山東宿城(今東平縣)縣令祖君彥叛隋歸順,義軍很快發展幾十萬,成為全國最強大的一支農民隊伍。 興洛倉失守,隋王朝驚恐萬狀,遣虎賁郎劉長薛配合討捕大使裴仁基進剿義軍。義軍英勇作戰,在石子河一戰,大敗官兵,劉長薛化裝逃回洛陽,僅免身死。裴仁基見大勢已去,便率其子裴行儼和部將秦叔寶、羅士信投降瓦崗軍。義軍接著燒燬天津橋,攻陷豐都市,奪得了第二大糧倉——回洛倉,從此瓦崗軍威震國中。
瓦崗軍連戰連捷,所向披靡,為進一步埋葬隋王朝,急需建立政權。李密時間中運籌,由王伯當、徐世勣出面,推李密為主。翟讓認為密才出己之上,情願讓位於密。密稱魏公,改大業十三年(617年)為永平元年,設元帥魏公府,置三司六衛,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單雄信、徐世勣、房彥藻、邴元真、祖君彥等各有所封。擴倉城四十里,定都駐守。時山東東阿縣程知節(程咬金)、武陽(今大名縣東)郡守元寶藏及幕客魏徵等相繼來投。史書載:“道路來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李密選精兵八千組成衛隊,言可抵十萬,由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做驃騎統領。記室祖君彥寫了一篇有名氣檄文,列舉煬帝十條罪狀,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號召廣大人推翻隋朝統治。
義軍節節勝利,逼近洛陽,洛陽留守越王楊侗恐慌萬狀,急向江都求教。大業十三年七月,煬帝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統兵五萬進剿,義軍奮勇反擊。兩軍相持百日,在黑石關、石子河、回洛倉等地打了六十餘仗,屢敗官兵,世充逃至別處,無面見楊侗。是年九月,李密派徐世勣率兵五千,會同河北、山東各路義軍攻打黎陽倉(今浚縣西南童山腳下),殲滅守敵,開倉放糧。饑民得救,歡騰雀躍,世責力旬問得兵二十萬。隋朝各地官兵相繼倒戈歸呀,隋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內部分裂
就在瓦崗軍勢將滅隋的關鍵時刻,內部發生了分裂。平時李密結黨拉派,培植私人勢力,早為部下覺察,私下多有怨言,勸讓自立,讓從大局出發,以團結為重,說服眾屬。李密稍有所聞,嫉妒在心,於617年十一月十一日,借慶賀石子河戰役勝利名義,設宴招讓入席,暗使黨徒蔡建德將翟讓殺死。王儒信、翟弘、摩侯同時遇害,徐世勣被砍傷,王伯當、單雄信叩頭求饒,方得幸免。翟讓被害以後,部將非常寒心,認識到李密原是個氣度狹窄,忘恩負義之徒,所以離心日重,戰鬥力日衰,從此瓦崗軍走向了下坡路。
瓦崗兵敗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叛賊司馬德勘宇文化及在江都煽動衛兵兵變弒逆隋煬帝后,率兵十萬,欲爭中原。洛陽留守越王楊侗聞煬帝被弒,在洛陽稱帝,號皇泰主。他怕宇文化及北歸西侵,便招降李密,封密為太尉、尚書、行軍元帥等職,令其討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據滑州,攻黎陽。黎陽守將徐世勣,初戰不利,退保倉城。密率眾往救,在童山與化及決戰,此次戰鬥非常激烈,雙方死傷都很慘重,李密中箭落馬,幸得秦瓊相救,方得脫險。再經世勣力戰,擊敗化及,宇文化及退保魏縣,亦自稱帝,後被竇建德殺於聊城。 公元618年七月,童山大戰結束,李密回洛陽請功,途聞王世充政變,不敢回城,暫駐金墉。王世充乘李密大戰後疲憊之機,向密突然發動進攻。魏徵諫,此時應“深溝高壘,待敵糧盡,追而擊之,可得全勝”,被認為“老生常談”,不予理睬,結果第一天戰鬥便遭失利,大將裴行儼、孫長嶽、程咬金都受重傷。九月兩軍決戰,世充伏兵北邙,李密麻痺輕敵,結果被伏兵四處掩殺,瓦崗軍全線崩潰。裴仁基、祖君彥、裴行儼、程咬金、秦叔寶、羅士信被俘;鄭頲被部下所殺,舉城投降;邴元真、單雄信等均向王世充投降。李密率殘兵兩萬西投李淵。
影響意義
起義軍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消滅了張須陀、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這次農民起義,推翻了隋朝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事件評價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中三大義軍之一。經過8年浴血奮戰,瓦崗軍始舉滅隋大旗,殺贓官,誅惡吏,開倉放糧,賑濟貧民,深得廣大人民擁戴。他們轉戰中原,浴血奮戰,兵至百萬,堅持八年,所向披靡,為推翻隋朝統治立下了不朽功勳。 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餘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
農民起義領袖由於歷史侷限性,不能分析複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鬥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英勇奮鬥14年的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李淵地主集團奪去,建立了唐朝。
隋朝末年,隋煬帝驕奢淫逸,荒廢朝政,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611年,震動全國、以翟讓為首的瓦崗寨(今滑縣瓦崗寨鄉一帶)農民大起義就這樣暴發了。公元613年,韋城人翟讓便帶領一支起義軍在此舉兵興事,號稱瓦崗軍。瓦崗軍戰果的不斷擴大,內部也逐漸出現了分裂,不久,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潰,李密率殘部投唐。轟轟烈烈的瓦崗寨農民起義至此失敗。八年的浴血奮戰,終使腐朽的隋王朝灰飛煙滅,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隋末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瓦崗軍的作用不可忽略。
簡介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佔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王薄發難,猶如干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修(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餘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主力:分別是支是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曾擴修、佔據金墉城,並以此作為與隋朝廷對抗的大本營,金墉城位於今洛陽城東北大約15公里、孟津翟泉村東、漢魏洛陽故城西北角。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已多次進行重點發掘,部分夯土城牆仍保留在地面之上,最高者可達6米。
李密為官宦世家,曾在朝廷任親衛大都督一職。後對隋朝廷不滿,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他曾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襲據涿郡,扼臨榆關,使隋軍潰散關外;中策是攻佔長安,佔據關中和隋煬帝對抗;下策是攻打洛陽。楊玄感恰恰採取了必敗的下策,攻打洛陽。失敗後李密被監禁,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脫。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翟讓在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發動農民起義,因以韋城瓦崗寨(滑縣南)為根據地,故稱瓦崗軍。李密投奔於翟讓軍中,向翟讓進獻“攻取滎陽,爭雄天下”之策。在李密的全力幫助下,翟讓很快實現了奪取滎陽的目標,李密也因此深得翟讓的賞識和重用,他的實力和威望在起義軍中大增。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率精兵七千,攻取興洛倉(即洛口倉,因地處洛水入黃河之口而得名),佔據倉城,開啟糧倉,賑濟災民,百姓紛紛歸附義軍,李密的隊伍很快壯大,並多次打敗隋軍,步步逼近東都洛陽。不久,在洛口倉城建立了政權。由於眾望所歸,李密被翟讓和眾將領擁戴為主,稱“魏公”,年號“永平”。接著,李密率兵攻克鞏縣(今鞏義市境),輕取回洛倉(在隋唐洛陽城北七里),兵臨洛陽城,雙方戰於東都郊外。在此期間,李密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官降將,並殺害了翟讓,從而取得了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然瓦崗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受到重創。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進佔金墉城,加緊修復城門、城牆和其他防禦設施,並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門(隋東都城東垣北門),洛陽城告急。正在這時,政局突變,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練巾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浩為傀儡皇帝,自率十萬大軍北上,這對當時在洛陽城內的隋朝殘餘勢力和李密領導下的瓦崗軍都是嚴重的威脅。李密為避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決定暫時放棄洛陽城,集中兵力對付宇文化及領導下的北上大軍。
正當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殺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取代了宇文化及。當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戰後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紮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李密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於邙山腳下。李密兵敗,東逃虎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再後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懋功、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後降唐。
李密歸唐,被封為邢國公。不久,奉命東征,行至桃林(今靈寶),李密在被逼無奈、進退兩難之時,決定率眾叛唐,自立為王。在陸渾(今嵩縣境),李密大軍遭到李淵追兵的夾擊,全軍覆沒,李密也走上了不歸路,年僅三十七歲。
背景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內部矛盾
當瓦崗軍即將到得勝利之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貴族家庭,參加楊玄感兵變失敗後,隱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間。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崗軍的隊伍,用欺騙手段取得了部分領導權。同時,他又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李密的陰謀活動引起了瓦崗軍內部的鬥爭。翟讓被李密奪了權。李密自稱魏公兼元帥,讓翟讓當了副手。
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賜宴為名,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瓦崗軍最後失敗了。
公元618年王世充擊敗李密,李密投降李淵(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起義過程
隋朝末年,軍閥割據四方,基層官吏欺上瞞下征斂無度,民夫轉輸不息,徭役無期,士卒多列溝壑,骸骨遍及平野。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成蒿萊。加之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餒交加。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農民揭竿而隋朝統治,計當時約百餘支,遍及全國。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崗軍。
瓦崗軍起義領袖翟讓,韋城(今滑縣東南妹村)人,原是衙門法曹小吏,因出於不平,放走無辜“罪犯”,被判死刑,入獄待斃。法主黃君漢看讓氣度不凡,將其放出,勸他舉大事。翟讓回家,與其兄翟弘、侄摩侯、友王儒信奔瓦崗(今滑縣東南),聚眾起義。時現曹州單雄信、衛南(今滑縣英公村)徐世勣、當地富戶賈雄,皆聚瓦崗。他們殺贓官,開倉放糧,賑濟貧民,民眾大悅。哥曰:“扶著爺,攙著娘,攜著兒女去瓦崗,瓦崗寨上吃義糧。”農民紛紛加入義軍,義軍很快發展至萬人。
迅速發展
瓦崗軍迅速發展,給軍需帶來困難。徐世勣獻計曰:“此地為公與鄉土,人多相識,不宜侵掠。宋、鄭兩郡,地管御河,官旅運往不絕,若能擷取,足以自資。”讓從其方,於是沿運河截獲商旅公物,軍旅大振。大業十年(614年)十二月,率兵攻克鄭州、商丘等郡縣,繳獲大批軍械物資,控制了從梁(開封)至黎陽(浚縣)一段永濟渠。 瓦崗軍的勝利,震動了隋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令齊郡通守張須陀鎮壓瓦崗軍。在力量懸殊情況下,義軍被迫撤離宋、鄭,守瓦崗,轉戰樹林沙丘之間,在廣大農民的支援下,終於擊退了張須陀。後韋城周文舉、雍丘(今杞縣)李公逸、內黃王伯當率部投瓦崗。
大業十二年(616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在參與楊玄感兵變失敗後,流浪無著,經王全伯當介紹,加入瓦崗軍,密識兵書,有謀略,很受翟讓器重,遇事輒與相商。為擴大根據地,瓦崗軍繼續向隋軍出擊。翟讓率兵數千,攻克韋城,佔領東郡白馬(今滑縣白馬牆),殺死君太守;單雄信率軍北上,連下浚縣、湯陰、內黃;李密率兵攻打濮陽、範縣,至白堽(北有密城),紮寨為營。義軍所到之處,農民紛紛響應,部眾增至數萬。
大業十二年(616年)十月,李密建議西取洛陽。單雄信率精兵三千,繞道攻滎陽,翟讓、徐世勣、李密率大軍破金堤關(今滎陽東北),滎陽太守張慶告急,煬帝復令張須陀為河南討伐使,統率各路大軍前去鎮壓。初對壘,讓有懼色,密曰:“須陀勇而無謀,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密與世責力、伯當伏於大海寺北林中,讓引與戰,稍卻。須陀急追,伏兵四起,前後合擊,官軍大潰,遂斬須陀於陣,副將賈務本受傷身死,部將秦叔寶(秦瓊)、羅士信(誤傳為羅成)東竄投裴仁基去了。
賑濟貧民
大業十三年(617年)春,瓦崗軍決定襲取興洛倉(又名洛口倉,在今鞏縣東南)。興洛倉方圓二十里,有三千地窖,存糧八千石,是隋朝最大糧倉之一。翟讓、李密選精兵七千,避開裴仁基據守的虎牢關,從滎陽南繞道陽城(今登封縣),越方山,從羅口直搗興洛倉。興洛倉守將邴元真,猝不及防,率眾投降。義軍佔領興洛倉後,“開倉恣所取,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眾至數十萬”。瓦崗軍開倉放糧,賑濟貧民,大得人民擁護,青年踴躍參加義軍,山東宿城(今東平縣)縣令祖君彥叛隋歸順,義軍很快發展幾十萬,成為全國最強大的一支農民隊伍。 興洛倉失守,隋王朝驚恐萬狀,遣虎賁郎劉長薛配合討捕大使裴仁基進剿義軍。義軍英勇作戰,在石子河一戰,大敗官兵,劉長薛化裝逃回洛陽,僅免身死。裴仁基見大勢已去,便率其子裴行儼和部將秦叔寶、羅士信投降瓦崗軍。義軍接著燒燬天津橋,攻陷豐都市,奪得了第二大糧倉——回洛倉,從此瓦崗軍威震國中。
瓦崗軍連戰連捷,所向披靡,為進一步埋葬隋王朝,急需建立政權。李密時間中運籌,由王伯當、徐世勣出面,推李密為主。翟讓認為密才出己之上,情願讓位於密。密稱魏公,改大業十三年(617年)為永平元年,設元帥魏公府,置三司六衛,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單雄信、徐世勣、房彥藻、邴元真、祖君彥等各有所封。擴倉城四十里,定都駐守。時山東東阿縣程知節(程咬金)、武陽(今大名縣東)郡守元寶藏及幕客魏徵等相繼來投。史書載:“道路來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李密選精兵八千組成衛隊,言可抵十萬,由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做驃騎統領。記室祖君彥寫了一篇有名氣檄文,列舉煬帝十條罪狀,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號召廣大人推翻隋朝統治。
義軍節節勝利,逼近洛陽,洛陽留守越王楊侗恐慌萬狀,急向江都求教。大業十三年七月,煬帝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統兵五萬進剿,義軍奮勇反擊。兩軍相持百日,在黑石關、石子河、回洛倉等地打了六十餘仗,屢敗官兵,世充逃至別處,無面見楊侗。是年九月,李密派徐世勣率兵五千,會同河北、山東各路義軍攻打黎陽倉(今浚縣西南童山腳下),殲滅守敵,開倉放糧。饑民得救,歡騰雀躍,世責力旬問得兵二十萬。隋朝各地官兵相繼倒戈歸呀,隋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內部分裂
就在瓦崗軍勢將滅隋的關鍵時刻,內部發生了分裂。平時李密結黨拉派,培植私人勢力,早為部下覺察,私下多有怨言,勸讓自立,讓從大局出發,以團結為重,說服眾屬。李密稍有所聞,嫉妒在心,於617年十一月十一日,借慶賀石子河戰役勝利名義,設宴招讓入席,暗使黨徒蔡建德將翟讓殺死。王儒信、翟弘、摩侯同時遇害,徐世勣被砍傷,王伯當、單雄信叩頭求饒,方得幸免。翟讓被害以後,部將非常寒心,認識到李密原是個氣度狹窄,忘恩負義之徒,所以離心日重,戰鬥力日衰,從此瓦崗軍走向了下坡路。
瓦崗兵敗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叛賊司馬德勘宇文化及在江都煽動衛兵兵變弒逆隋煬帝后,率兵十萬,欲爭中原。洛陽留守越王楊侗聞煬帝被弒,在洛陽稱帝,號皇泰主。他怕宇文化及北歸西侵,便招降李密,封密為太尉、尚書、行軍元帥等職,令其討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據滑州,攻黎陽。黎陽守將徐世勣,初戰不利,退保倉城。密率眾往救,在童山與化及決戰,此次戰鬥非常激烈,雙方死傷都很慘重,李密中箭落馬,幸得秦瓊相救,方得脫險。再經世勣力戰,擊敗化及,宇文化及退保魏縣,亦自稱帝,後被竇建德殺於聊城。 公元618年七月,童山大戰結束,李密回洛陽請功,途聞王世充政變,不敢回城,暫駐金墉。王世充乘李密大戰後疲憊之機,向密突然發動進攻。魏徵諫,此時應“深溝高壘,待敵糧盡,追而擊之,可得全勝”,被認為“老生常談”,不予理睬,結果第一天戰鬥便遭失利,大將裴行儼、孫長嶽、程咬金都受重傷。九月兩軍決戰,世充伏兵北邙,李密麻痺輕敵,結果被伏兵四處掩殺,瓦崗軍全線崩潰。裴仁基、祖君彥、裴行儼、程咬金、秦叔寶、羅士信被俘;鄭頲被部下所殺,舉城投降;邴元真、單雄信等均向王世充投降。李密率殘兵兩萬西投李淵。
影響意義
起義軍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消滅了張須陀、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這次農民起義,推翻了隋朝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事件評價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中三大義軍之一。經過8年浴血奮戰,瓦崗軍始舉滅隋大旗,殺贓官,誅惡吏,開倉放糧,賑濟貧民,深得廣大人民擁戴。他們轉戰中原,浴血奮戰,兵至百萬,堅持八年,所向披靡,為推翻隋朝統治立下了不朽功勳。 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餘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
農民起義領袖由於歷史侷限性,不能分析複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鬥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英勇奮鬥14年的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李淵地主集團奪去,建立了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