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報的大大

    感謝邀請,縱觀春秋數百年,禮崩樂壞,王道天子衰微,諸侯群起爭霸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政治特點。齊桓公任用管仲變法,尊王攘夷,內節諸侯國,北拒戎狄,南鎮楚國,會盟諸侯,首霸九州,連周天子都承認了,所以毫無爭議。晉國早在獻公時就已開疆拓土成為強國,晉文公透過武力成為中原第一強國,又城濮一戰打退楚軍,成為天下霸主,也無可爭議。楚國一直是南方的巨無霸,國土第一,人口也眾多,楚莊王時北上中原打敗晉國為首的中原聯軍,國力達到巔峰,霸主身份也被中原各國所承認。其實春秋中期以後爭霸的主旋律一直是晉楚這兩個超級大國間的百年爭霸,齊國和秦國為一流強國影響爭霸格局。雖然後期有吳越兩國的異軍突起,但仍然改變不了天下大格局。所以晉國除了晉文公,更有晉襄公,晉悼公這樣的事實霸主,楚國除了莊王時代也一直是南方的霸主。因而齊,晉,楚的霸主無可爭議。 那麼再來看看幾個爭議人物,首先宋襄公,這霸主純屬他自己意淫,他在齊桓公死後打了勝戰擁立齊國新君後,自告奮勇拉著幾個小國自封霸主,雖然當時宋國政治上貴為公爵僅次天子,又有中原最富庶的土地,但是宋國只是一箇中等的諸侯國,力量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迂腐,結果被楚國輕鬆擊敗。 再來看秦穆公,穆公時代秦國進行了改革,不僅完全佔據關中,還向西滅了幾十個戎狄部落,稱霸西戎,周天子也封賞承認。但是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出身西戎部族,文化上不被中原各國接納。又加之時運不濟,碰上東部鄰國晉國崛起,東進中原之路一直被晉國壓制,崤山一戰被晉軍打得全軍覆沒,自此喪失了稱霸中原的底氣,因而穆公只算是西部地區霸主,稱霸天下有點抬舉了。 最後看吳越,吳國幾乎滅了楚國,強盛一時,夫差也大會過中原諸侯。越過更是滅了吳國北進中原遷都到山東一帶,也被諸侯承認過霸權,戰國初年更與晉、楚、齊並列天下四強。但兩國也被質疑,一是吳越當時地處的東南是未開化的落後地區,雖然兵鋒盛及一時,但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文化認同上都不及中原主流強國。其實際影響力也僅僅限於東南地區。二是吳越爭霸時代是春秋晚期,爭霸政治已走向衰落,中原各國都存在自身問題,卿大夫與國君爭權內戰是主流,晉國六卿內鬥是典型。因而也無意與地處化外之地的吳越爭奪形同雞肋的霸主。三是吳越稱霸的影響力也有限,吳國是夫差不顧越國進攻自己強行拉客會盟稱霸,當時中原各國也只是口頭上承認吳國同齊,楚,晉,秦等國家一樣的待遇。結果剛換得口頭霸主就都城陷落。越國也如此,當時仍然被中原各國看做蠻夷,所謂的霸主也只是被承認為東南地區的霸主,當時中原仍然實際的霸主仍然是內鬥不止的晉國。同只是強國身份的齊國一樣的待遇。而且進入戰國後越國迅速衰落。 所以說春秋五霸只有三人能成為無可爭議的。

  • 2 # 掌心記

    周朝代實行分封制,到了春秋時期大小諸侯國已達108個,此時,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諸侯國逐漸強大。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互相征戰,擴充地盤,先後稱霸的有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關於五霸的八種說法

    由於春秋五霸的說法很多,而且資料相對較少,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的組成及排序各說不一,都是站在各自立場上提出的,下面我先列舉一下比較有據可查的八種說法。

    1、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記》

    《史記》依據五方位及五德終始說列舉出“五霸史記說”,即五霸配五方:齊桓(東)、晉文(北)、秦穆(西)、楚莊(南)、宋襄(中)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王霸》篇是荀子對於王霸兩道的論述,以儒家的角度排的,齊桓公、晉文公是華夏正統居前,楚莊、闔閭、勾踐,三位周禮視角下的“南蠻”故居後。

    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闔閭”——《白虎通·號篇》

    白虎通義這個排名既有史記說的五德論影子,也有王霸論色彩,五霸選取標準折中前兩說。

    4、“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勾踐”——《四子講德論》

    四子講德論為漢代辭賦家王褒所作,此說五霸的採用,主要以辭賦論述的文學效果為目的,此說,以魅力值為標準。

    5、“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有點扯,不知道依據什麼標準。

    6、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估計作者是三晉大地的。

    7、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莊公——《辭通》

    8“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 ——南懷瑾 《論語別裁》

    同上。

    綜上所述,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得票最多,應該說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而且排一、二位也大都認可,至於排第三的楚莊王和秦穆公之爭了。大體上傾向於楚莊王。為什麼是這樣結果,下面簡略分析一下。

    其實按完成諸侯會盟這一重大稱霸標誌統計,稱霸的諸侯有齊桓公(姜小白)、晉文公(姬重耳)、晉襄公(姬歡)、楚莊王(熊旅)、晉悼公(姬周)、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遠遠超過五霸的名額。但具體分析鄭國、宋國、秦國、吳國、越國構建的區域霸權,是非標準的霸權;這類區域霸權其規模、影響、成就難以與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晉悼公)、楚國(楚莊王)相提並論,因此據這一點,真正有影響力的霸主,其實只有三個,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其他的基本上是湊數,畢竟“五霸”名字叫出來響亮,古代人講究“九五至尊”之說。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這三位。

    1、齊桓公(公元前716年-前643年)。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2、晉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 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3、楚莊王(?—前591年),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因楚國不是中原文化正統,被稱為南蠻,影響了其號召力,又自稱為王不服周朝之禮,因此在排位上有所貶,只能屈居第三位,其實當時楚國的國力和地盤在當時是最大的。

  • 3 # 平沙趣說歷史

    春秋戰國是一大亂世,歷經數百年的戰爭,春秋初年成堆的諸侯國變成戰國時期屈指可數的幾個,可見兼併戰爭的激烈。在春秋時期,周天子權威受到極大削弱,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國際交往中佔據主導地位,對內善治以增強國力,對外戰爭以擴充套件國土,其中成功的則被稱作霸主,春秋共有五位霸主,是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的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兩種,一是《史記》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二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這兩種說法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都有的,但是其他說法中楚莊王也落選了,無爭議的其實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兩人而已,兩人之後楚莊王出現次數比較多,然後是秦穆公,剩下的人數就多了。

    稱霸的標配是舉行了諸侯會盟,自齊桓公開始,舉辦諸侯會盟的諸侯不少,除了上書的七位,還有其他幾位,加起來接近二十之數,遠遠超過了五霸。

    雖然都算會盟諸侯,勉強算是成就了霸業,但是霸業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齊桓公扛著“尊王攘夷”的大旗率先稱霸,其霸業可算輝煌,而之後的晉文公依託龐大的晉國,霸業也很大,剩下的,除了楚國仰仗國土廣闊跟晉國長期爭霸,其他的如秦國、宋國等都只是小範圍的區域霸權,秦霸西戎,宋國也就在家門口附近霸一下而已。

  • 4 # 尋雲幽星

    先天問題,實際上按照當時吳越未經開發的情況,雖然士兵善戰,可一來人口不足,無論吳還是越最強時翻來覆去還是那幾萬大軍,春秋時期額楚晉就能拉出幾十萬大軍,齊國稍弱點但損失個十萬也就傷了元氣還是東方大國,二來就是糧食,同理,晉楚養著幾十萬大軍沒什麼意外也不缺糧草,吳越就幾萬人稍微有點情況就鬧饑荒,根本沒有齊晉楚這樣的國力,最多就是偽強國,這方面可以參考二戰一戰時的日本等國,哪怕士兵悍勇,技術發達,武器先進,戰術牛逼,然而真碰上發力的美蘇,從殖民地吸收物資人力的英法,還是差點的(二戰法國雖然投降了,可在非洲還是有十分廣大的領土。)

    而歷史就是如此,吳越哪怕號稱一時稱霸,然而吳國滅亡,後來獨戰江東地區的越國也被回過來神的楚國滅了。

  • 5 # 謀士說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中國歷史教科書裡面有兩種,第一種是來源於《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第二種來源於《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按照這兩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沒有爭議。

    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種說法是否正確:1.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在“春秋五霸”當中,絕對是無人能及,這個毫無疑問。2.宋襄公:因為護送齊桓公的兒子齊孝公回國繼位,當時齊國霸權衰落,於是就想代替齊桓公稱霸。因為沒有威信,就利用楚國威懾其他諸侯國。結果會盟時被楚成王抓了起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才被釋放。回國後,宋襄公討伐鄭國,楚國出兵救援。在“泓水之戰”當中,宋襄公被楚國射傷,次年因傷勢過重而亡。所以,宋襄公就是一個湊數的,根本沒有稱霸成功。3.晉文公:在外流浪了19年,期間到齊國,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才離開。後來到了楚國,楚成王款待了他。晉國在晉獻公死後,晉國的政局就不穩,最後秦穆公因為爭霸需要護送晉文公回國繼位。晉文公繼位以後,在城濮之戰打敗了南方的強楚,成為春秋霸主。

    4.秦穆公:秦穆公一直有稱霸中原的野心,但是晉文公回國繼位以後,打敗了楚國,秦穆公稱霸的夢也破滅了。不過晉文公在位時間不長,做國君八年後去世。秦國又做起了爭霸夢,結果長途偷襲鄭國的時候被暴露,秦軍回國的時候經過崤山的時候遭到晉國的伏擊,全軍覆沒。此後的秦國,失去了爭霸中原的實力。於是,轉向稱霸西戎,成為西戎霸主。5.楚莊王:其實,楚國在南方的軍事實力都很強,中原國家都害怕楚國。只是,晉文公以後,晉國實在太強,所以被晉國壓制。總之,晉文公死後,晉國一直與楚國打仗。從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稱霸開始,到公元前597年“邲之戰”,楚國成為霸主用了35年。楚莊王去世以後,楚國霸權逐漸衰落,中原都是晉國一覽獨大。

    6.吳王闔閭:吳王闔閭是透過暗殺而繼承王位的,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期間任用楚國伍子胥為相,以齊華人孫武為將軍,於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國首都。最後,楚國在秦國的援救下復國。後來,吳王闔閭在於越國的作戰當中受傷,不久去世。兒子夫差繼位,很快圍困了越國,越王勾踐向吳國稱臣。按理說,闔閭是沒有稱霸的,就進攻了一個楚國,曾佔領了楚國的首都,讓其威震中原。7.越王勾踐:勾踐在位的時候曾打敗國吳國,不過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勵精圖治很快又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越王到了吳國臥薪嚐膽,發誓滅吳。後來,越國使用美人計,夫差將勾踐放了回去。勾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招兵買馬,最終打敗了吳國並稱霸中原。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主。

    最後,總結一下:如果要選霸主,我看“春秋五霸”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人能被列入。秦穆公勉強能進入,但是宋襄公完全就是一個湊數的,包括吳王闔閭也就打敗了楚國。最終與越國交手,也吃了敗仗。所以,宋襄公和吳王闔閭,根本算不上霸主。不過,晉國從晉文公開始,霸業都沒有衰落。尤其是晉襄公繼位以後,晉國也非常的強大,不僅僅打敗楚國,還打敗了秦國。比起,宋襄公和秦穆公牛逼多了。估計,是晉國的晉文公已經霸佔了一個位置,不便把晉襄公再列入“春秋五霸”。所以,“春秋五霸”水分很重,我覺得沒有爭議的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其他的基本有爭議,小夥伴們覺得呢?

  • 6 # 君山話史

    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是兩種,其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其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兩種不同的版本,只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無爭議入選,其餘兩名霸主,各有各有說法。與其他雄君相比,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又勝在哪呢?

    第一,什麼是霸業?

    首先要明確何為霸業。

    春秋五霸,又稱為春秋五伯。霸就是伯的意思,伯就是“侯伯”,指諸侯之長。那麼怎樣才算是諸侯之長呢?

    在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鄭莊公,但他並沒有入選五霸,因為的霸業是純靠武力支撐的,儘管打敗周邊的所有對手,但並沒有得到眾諸侯的擁護。真正的霸業是從齊桓公開始的,管仲設計了一種新型國際關係,就是召集諸侯會議,成立諸侯聯盟。用現在的話說,霸主就是諸侯會議聯席主席,就是聯盟中的頭頭。

    這種模式是齊國首創的。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主持北杏會議,這是他召開的第一次諸侯峰會,共有五個國家參加。兩年後的鄄城會議,宋國、陳國、衛國、鄭國等都參加了,周天子還專門派出代表參加,故而此次會議,被認為是齊桓公霸業的開端。

    所以,霸主不僅僅是憑恃武力,得到諸侯擁護,主持諸侯峰會,這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在諸侯聯盟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名君,都把國家的帶入鼎盛,國力非常強大,武力值很高。

    比如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齊國戰鬥在攘夷的最前線,聯合華夏諸國,抵禦外夷侵犯,贏得諸侯的尊重。他的偉大事業,可概括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意指多次召集諸侯國會議。在古文中“九”字經常是虛指,泛指“多”的意思,根據錢穆《國史大綱》統計,齊桓公主持召開諸侯會議多達十五次。

    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一躍成為華夏之領袖。他仍然沿用齊桓公的稱霸模式,在打敗楚國後,於鄭國的踐土召開諸侯峰會,參加會議的有晉、魯、齊、宋、蔡、鄭、莒、衛八個國家。這是繼齊桓公“九合諸侯”後的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齊桓公開創的以諸侯會盟為主的霸業模式得以延續。

    第二次會議在晉國的溫地舉行。與會的國家包括晉、魯、齊、宋、蔡、鄭、陳、莒、邾、秦十個國家。這次會議決議的精神,是對不順從的國家實施軍事打擊,確立諸侯會盟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聯合國的角色。這兩次重要會議,確立了晉文公霸主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晉文公之後,天下格局明朗化,即晉、楚兩強爭霸。晉國與楚國各自擁有一批諸侯國,我們可能稱之為“中原聯盟”與“南方聯盟”。晉國是中原聯盟無可爭議的霸主,而楚國則是南方聯盟的老大。在楚國曆史上,楚莊王是最傑出的一人。在邲之戰大敗晉師後,楚莊王幾乎無敵於天下。

    無論是齊桓公、晉文公或楚莊王,都是左右天下大勢的關鍵人物。而其他幾位霸主,與此三人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其他幾位霸主,都不具備全域性性的影響力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什麼霸業不及上述三人。

    宋襄公就不必說了,稀裡糊塗被選入五霸。他武功平平,也沒什麼影響力,為什麼會入選呢?因為齊桓公死後,國際權力出現一個真空期,當時宋襄公是齊桓公的頭號追隨者,自認為諸侯盟主,非自己莫屬。於是他召集幾個小諸侯,召開國際會議,風光了幾天。後世有些人便認為宋襄公繼承齊桓公衣缽,也推他為霸主,其實非常勉強。

    秦穆公無疑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但他倒黴之處,是遇到了一個崛起中的晉國,在崤山之戰後,秦國東進中原的路就被晉國給切斷了。儘管秦穆公後來“遂霸西戎”,但是其在中原的影響力幾乎為零,其霸業屬於自嗨型,東方諸侯沒一個鳥他的。

    吳王闔閭創造了奇蹟,幾乎把百年霸主楚國給滅了,吳國雄起於東南,著實是偉大的人物。然而,吳國當時被視為文化落後、帶有濃厚蠻夷色彩的諸侯,對整個政治重心中原的影響力是很有限的。諸夏視吳國為異類,故而吳國實力雖強,並沒有幾個諸侯願意尊他為盟主。

    越王勾踐的情況,與吳王闔閭類似。勾踐滅掉當時雄極一時的吳國,又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勾踐不失時宜地會齊、晉諸侯于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封勾踐為伯,這意味著周王室承認越為諸侯之長,只是這種任命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越國的影響力,也只限於東南,當時實際上真正領袖諸侯的,仍然是雄踞北方的晉國。因此,越王勾踐雖也稱為“霸主”,但不備具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種跺跺腳便天下震動的能力。

  • 7 # 歷史簡單說

    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戰國有七雄,是指秦、齊、楚、韓、趙、魏七個國家,而春秋有五霸,比較流行的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出自《史記索隱》,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而第二種說法,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我們可以看出,這兩種說法有三個人都沒有爭議,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分別來自齊國、晉國、楚國,這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三個諸侯國。

    為什麼是這三個人呢?那評選為春秋霸主的標準是什麼呢?為什麼兩種說法的另外四位有爭議呢?

    我們知道,周滅商之後,採用的是分封制,在西周的時候,周天子的實力還比較雄厚,所以天下的諸侯還比較臣服周天子,而西周滅亡之後,周平王是在諸侯們的幫助下建立了東周,而且此時的諸侯國的實力透過兼併、發展,越來越強大。

    那麼周天子就變成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以鄭莊公率軍攻打周天子,搶割周天子的麥子,還將周桓王打傷,周天子的威信掃地,這時候就開始出現了諸侯霸主。

    要怎麼成為諸侯霸主呢?一般有兩大條件,第一,其所在的諸侯國的地盤大,人口多,軍隊多,實力強。第二,透過會盟的方式,獲得諸多諸侯國的認可。簡單的來總結,就是你得很強,而且別人也認為你很強,也願意跟隨你。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之所以能成為春秋霸主,他們本身的能力當然是重要的,但其實最關鍵的原因是,他們來自強大的齊國、晉國、楚國,所以鄭莊公雖然稱霸一時,但是因為鄭國並不強,所以鄭莊公沒有成為公認的春秋霸主。

    齊桓公,經過管仲的改革之後,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齊桓公聽從管仲的意思,用“尊王攘夷”的旗號,大大的提高了在眾諸侯國的威信,最後在葵丘會盟,天下諸侯認可,周天子也認可。

    晉文公,晉國後來分為韓、趙、魏,可見此時的晉國是多麼的強大,晉文公身邊有大量優秀的人,建立了三軍六卿,晉國變強,平定周朝子帶之亂,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後來在踐土會盟,周天子還封晉文公為侯伯,也就是諸侯之長。

    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邲之戰大敗晉軍,問鼎中原,楚國的強大就是從楚莊王開始的。

    吳王闔閭與越王夫差之所以一般不被認可,主要原因是他們只是稱霸於一方,稱霸的時間比較短,而且不是爭霸,而是透過滅國兼併,而秦穆公,其實是在多種史料認可他為春秋五霸,但是春秋的秦國不能與戰國的秦國相提並論,相比楚莊來說,還是稍稍不如的。而宋襄公,只是因為仁義,很多人認為更像一個笑話。

  • 8 # 漩渦鳴人yy

    其主要問題可以用荀子的一句話來形容。

    荀子曾經說過,戰國時期有三大精兵,秦國的銳士,魏國的魏武卒和齊國的競技,當然這些軍隊都是當世最強的三支軍隊,但是尋思說這三支軍隊無論再怎麼強悍,都比不過齊桓公和晉文公率領的軍隊。

    我們都知道,人類歷史一直呈現一種發展的狀態,也就是說戰鬥力越來越強,生產力越來越強,而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會越來越強。為什麼荀子會提出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個百年以前的春秋霸主麾下的軍隊會比現在身經百戰的勇士更加強悍?其實說起來的話,荀子來自於如家,如家對於帝王心術,對於思想的教育十分重視。

    對於如家人來講,第一位創始人孔子老先生曾經十分推崇周禮,也就是周王朝的禮儀,周王朝的禮儀,在整個華夏大地推行了200多年,可以說成為人們遵循遵守的一條法律,法度,或者說是一種信仰。

    與此同時,在這個時候,周王朝的信仰還沒有衰弱下去,周王朝對於中原大地的管理仍然還是有足夠的威懾力的,所以這個時候春秋時期的霸主,更多的並不是考慮如何凌駕於周王朝,周王室之上,而是能夠利用周王室的威儀,壓垮那些不服從周王室的諸侯。俗話說的好,師出有名,透過列數這些諸侯國家不服從周王室的罪狀,究極其他的一幫小弟替你打,這樣的話,最大限度地儲存自己的實力,還能夠收穫相當多的好處。

    就是說宋襄公那的確算是一個笑話,大家把他選為春秋五霸更多的,不過是為了能夠讓大家有茶後談資。

    據說在這之後的越王勾劍,或者是吳王闔閭,這兩個人只能夠算作是小吧,也就是在小地區可以成就自己的霸業。至於說天下來講,他們沒有推行周王室的禮儀,沒有辦法做到全天下的諸侯都服從他們。

    所以說春秋五霸的人數一直在變動,但是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這三個人地位沒有改變。

  • 9 # 楊朱學派

    鄙人首次聽聞春秋五霸之名,是在初中的歷史課上: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秦穆公和宋襄公根本不是霸主。應以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來代替之。   

    今日鄙人獻上拙文一篇,再議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的霸主,有三大標誌:

    一是取得爭霸戰的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三是被周天子承認和冊封。

    秦穆公和宋襄公從來沒有取得爭霸戰的勝利。也沒有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秦穆公只參加過一次會盟。是晉文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時。秦穆公做了一次小弟。

    下面就說一說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

    一、齊桓公。   

    據《左傳》記載:魯莊公九年,周莊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5年。齊王死後,魯莊公欲扶持公子糾為齊王,但公子小白先入齊為王。周曆八月二十四,魯軍與齊軍戰於乾時,魯師敗績。魯國無奈,只得將公子糾交給齊國。齊王小白殺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  

    自此,魯國與齊國結怨。次年,齊國聯合宋國攻打魯國。魯國在長勺大敗齊師。接著又在乘丘大敗宋軍。   

    明年,宋軍再次伐魯。魯國再次勝之。   

    可見,此時的齊國政局不穩,再加上魯莊公有才幹,憑藉一己之力,與齊、宋聯軍對抗。不落下風。   

    直至魯莊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79年,魯國歸附齊國,齊國才開始走向霸主之路。齊桓公連續兩年會盟諸侯。與會的諸侯從三五個,增加至七八個,齊國的威信漸漸增強。   

    奠定齊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有二:一是幫衛國復國;二是討伐楚國,迫使楚國退兵納貢。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衛師敗績,遂滅衛。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護著衛文公及衛國遺民在曹地重新建國。 在齊國的協助下,以及衛文公的勵精圖治之下,衛國終於復興,最終成為與魯、鄭、宋並肩的二等強國。   

    此時,有力量與齊國爭霸的,唯有南方的楚國。  

    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侵蔡,蔡師潰敗。遂伐楚,駐紮於涇。楚王派使者至涇,問其為何伐楚?  管仲藉口稱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使認罪,稱立即向天子進貢。  

    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此次會盟,周天子派太宰參與會盟,正式承認了齊候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並且打壓了楚國囂張氣焰,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衛復國。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認和冊封。可謂100分的霸主。   

    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甚至在魯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此時,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國失去霸權後,至晉楚城濮之戰爆發,在齊、晉、楚三強中,楚國稍稍佔優勢。但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魯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才橫空出世。

     二、晉文公。  

    重耳經過十九年的流亡,終於回到晉國當上國君。此時,由於齊國失去了霸主地位,以衛國為代表的幾個諸侯轉向楚國。  

    魯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晉國侵曹、伐衛。楚人救衛。四月初二,晉文公帥齊師、宋師、秦師與楚軍戰於城濮,楚師敗績。

    五月十六,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 晉文公獻楚俘於周天子:兵車一百剩,步卒一千人。周天子正式任命晉文公為霸主,賦予他征討諸侯的權利。  

    與齊國短暫的霸主不同,晉國的霸業長盛不衰,達140年。   

    晉文公與齊桓公一樣,不但大會諸侯,還被周天子正式冊封。都是滿分霸主。

    三、楚莊王。   

    從魯宣公元年至十一年,晉國五次伐鄭,楚國七次加兵。魯宣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98年,楚子再次伐鄭,鄭公子去疾(子良)提出了“與其來者可也”的外交策略。即誰來伐我,我就歸順誰。於是,鄭楚結盟。鄭在於楚結盟的同時,也事晉國。   

    次年,楚子伐鄭,揭開了邲之戰的序幕。楚國圍鄭三月,而克之。鄭襄公脫去上衣,表示願認罪服罰。鄭國派賢大夫子良入楚為人質。鄭楚結盟。   

    夏六月,晉師救鄭。至黃河,聽聞鄭國已經與楚國結盟。三軍統帥荀林父與士會等諸位大夫都認為晉師長途奔波,而楚師休整多時。主張撤軍,等待恰當的時機,再來伐鄭。  

    唯獨先轂主張繼續伐鄭,但遭到了眾大夫的一致反對。固執的先轂獨自率領自己的部隊渡過黃河。   

    知莊子稱,先轂必敗無疑。韓厥對荀林父說:你作為統帥,先轂戰敗,你也有責任。於是,荀林父帥晉師支援先轂。   

    由於先轂不聽主帥號令,在邲之中,晉師敗績。次年,晉人誅殺先轂,並滅其族。  

    晉國此時正在積蓄力量:當年六月,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繼而滅璐。次年,晉滅赤狄。

    雖獲得晉楚爭霸戰的勝利,但親楚的只有鄭、陳、蔡少數諸侯。大多數諸侯依然親附晉國。

    魯宣公十五年,楚國大舉伐宋,圍宋九月。宋都易子而食。宋國無奈,只好派華元入楚為人質,並與楚國結盟。宋楚結盟後,諸侯紛紛背晉親楚。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國大會諸侯於蜀。魯、齊、秦、宋、鄭、衛、陳等諸侯參與會盟。楚莊王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三位霸主。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楚國稱霸的時間是從邲之戰勝利開始,到鄢陵之戰失敗結束。其實不然,三年之後,以宋為代表的諸侯又紛紛親晉。魯成公五年,晉會合魯、宋、衛、曹伐鄭。鄭晉結盟。楚子伐鄭。諸侯救鄭……又一番拉鋸戰在鄭國上演。   

    由於晉國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齊國事晉。魯成公七年,楚國伐鄭之時,齊國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鄢陵之戰前,晉國主持了一次大規模會盟,不但有宋、衛、鄭、魯四個二等強國,亦有齊國參加。鄭國還討伐楚,取新石。   

    由上可知,在鄢陵之戰前,楚國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楚國稱霸的時間並非史學界公認十幾年,而是僅有短短的三年。   

    也就是說,楚莊王這個霸主是十分短暫的。並且沒有被周天子正式冊封。如果說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100分的滿分霸主。那楚莊王最多是66.67分的及格霸主。   

    四、無道霸主——晉厲公。   

    楚國為了重振霸權,將汝陰之田割讓給鄭國,請求與鄭結盟。當年,晉楚鄢陵之戰爆發,晉軍大敗楚、鄭之師。楚王被射中一目,鄭君險些被俘。   

    當年秋,晉國大會諸侯於沙隨。次年,再次會盟於柯陵。   

    鄢陵之戰的勝利後,晉國國力越來越強。逐漸成為春秋時期,唯一的超級大國。   

    晉厲公雖然是一位無道之君。但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滿分霸主。   

    晉厲公被弒後,悼公即位。晉悼公是晉國第一明君,在晉國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使晉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楚國再也無力與晉國爭霸。

    六、春秋最強霸主——晉悼公。   

    公元前573年,無道之君晉厲公被殺。年僅14歲的晉悼公即位,於是“命百官,施捨,賑鰥寡,救災患,薄賦斂,節器用,時用民。”晉國政通人和,民無怨言,諸侯親附。晉悼公五年,合狄戎,修民事,田以時。   

    數年後,晉國無積滯,亦無困人,公無禁利,亦無奸民,器用不作,車服從給。君臣恭謹禮讓。   

    在悼公時期,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鄭國。徹底倒向晉國。

    晉國再次伐楚。此時,晉國的國力達到巔峰期,政治清明,君明臣忠。諸侯親附。此次伐鄭所集結的兵力,為春秋時期歷次戰爭之最。楚國自知無法與之抗衡,故不敢出兵救鄭。此次晉國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晉悼公更是在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威信及號召力,都到遠遠超過桓公之齊國、文公之晉國和莊王之楚國。

    六、晉平公。

    但在凡有氣血,必有爭心的大爭之世。楚國的國力雖然無法與晉國抗衡,爭霸的意志和決心不滅!

    魯襄公十六年,周靈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57年。晉悼公去逝,晉平公即位。

    平公即位後,立即大會諸侯於湨梁。宋、魯、鄭、衛四個二等強國全部與會,此外還有曹、莒、邾、薛、杞等諸侯參加。

    此時,楚國暗中與齊國結盟。希望趁晉悼公去世,晉國新君即位之際。恢復楚國的霸業。因此,齊國沒有參加晉國主持的此次會盟。

    為了穩定局勢,晉國荀偃、欒魘率師伐楚,晉楚戰於湛阪,楚師敗績。

    齊國趁晉楚交戰之時,數次攻打魯國北鄙。齊魯之間數次北鄙之戰,並非齊魯爭霸戰,而是屬於晉楚爭霸戰。

    晉平公三年,晉國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等國伐齊。齊晉爆發平陰之役,齊國大敗。

    楚國也趁晉國攻打齊國之際,攻打鄭國,駐紮於魚陵。晉國樂師及眾位賢大夫占卜:“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晉國並未救援。果然,天寒多雨,楚軍凍死者眾,楚師只得撤軍。

    晉平公四年,晉侯請於周天子,天子追賞之大路,使以行。

    晉平公五年,晉國大會諸侯於澶淵,不但魯、宋、衛、鄭四個二等強國和眾多三流小國參加,就連一等強國的齊國也與會。

    楚國挑戰晉國霸權再次失敗。晉國霸主地位依然固若金湯。

    春秋時期,國力處於絕對優勢的超級霸主,當有三位:晉厲公、晉悼公和晉平公。

    七、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眾所周知。不再贅述。

    春秋之世的最強霸主,無疑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晉悼公時期的晉國,就如同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和20世紀的美國。

  • 10 # 探古論今

      春秋時期,但是霸主不是隨便給的。霸主之位是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的,當了霸主的諸侯王就可以替周天子行使王道,代替天子教訓其它諸侯。當然,這個霸主稱謂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首先,得成功召集過諸侯開大會,然後在大會上大家推選你當霸主,這就是所謂的“會盟諸侯”。

      縱觀春秋,出現了很多有實力的諸侯國及諸侯王,但公認的霸主的名額僅僅只有五位,即春秋五霸。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春秋五霸名單排名,歷史上是有爭議的,爭議較大的人選有宋襄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

      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的霸主有兩位,首先是齊桓王,齊桓王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孫。齊桓王任用管仲為相,團結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不但業務能力強,而且對天子也很尊重,同時群眾基礎也好,所以諸侯們都很服他。

      晉文公也是大家一致認同的霸主。晉文公,姬姓,第二任霸主。晉國牛逼之處周天子租的是他家的店面,晉國替天子行使王道,並且維持了百年霸權。

      宋襄公的霸主地位,爭取而來靠的不是硬實力而是軟實力,靠的是他的好名聲,宋襄公是徹底貫徹執行“仁義”之人。宋襄公在齊桓王去世之後,乘著齊國內亂,帶領衛國、曹國和邾(zhu)國殺入齊國,擁立太子登基,平定了內亂。宋襄公兌現了齊桓公的生前所託,所以在諸侯之中贏得了好名聲。

      跟著老霸主一路混過來的宋襄公當然也是有雄心的,也想成就一番齊桓公般的霸業,可是在召開諸侯聯盟大會時被楚國擒了。被贖身之後,宋襄公不爽,想找楚國報仇。

      宋楚遭遇之時,楚人正好在渡河,宋襄公不想不乘人之危,就在一旁靜靜地等待楚國士兵渡完河,列隊完畢,然後再準備按照禮儀來交戰,結果楚人不玩這一套。於是,宋襄公大敗,還受了傷,宋國從此淪為二流國家。

      所以,有人說宋襄公仁義,有人說他虛偽,更有人說他愚蠢。

      當然,楚國的野蠻行徑也是受到譴責的,如果有人破壞了規則但是沒有受到懲罰的話,破壞規則的就會越來越多。

      吳越稱霸是否屬於春秋五霸,史書上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應該把吳越爭霸歸類到戰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後你的媳婦和母親發生矛盾,你站在哪一邊?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