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帶著手機觀世界
-
2 # 國際莊環保踐行者
太行山地跨河南河北和北京,從南到北歷來是東西交通的要衝,形成了有名的太行八陘,其中井陘由於山路較為平緩能夠走車尤顯重要,著名的背水一戰就發生在井陘,井陘古道也是著名的秦皇古道的重要組成部門,在井陘白石嶺上東天門軋出的車轍距考證有接近2500年的歷史,而這一時期也正是古書記載的周穆王時期,周穆王在井陘打獵留下了陘山獵臺遺蹟,並因為打了勝仗在不遠處的贊皇縣留下了中國最早的石刻:吉日葵巳,被稱作中國第一書法!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太行山脈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積澱著民族優秀文化的無盡內涵,從古至今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開荒創世,繁衍生息,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的文化。從目前已發現的三處舊石器時代、一百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察證明,早在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是中國史前神話傳說的密集區域,其內容豐富、範圍廣闊,印證著這裡的古老文明。專家學者根據珍貴的古典文學、文獻史料考證發現,華夏文明典籍中記載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羿射九日”、“神農嘗百草”“愚公移山”“牛郎織女傳說”等神話故事均起源於我們雄奇狀美的太行山上,而且世代相傳,凝結並昇華成了中華民族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為性格特徵的精神寫照。
古代傳說中的女媧就是在今長治縣上郝村天台山上,煉頑石補蒼天、治洪水平烈火,免生靈於塗炭。反映了這位剛烈女性民族大無畏的浩壯氣概和先民對生存空間的熱烈情感,並體現了一種置個人安危於度外而為民造福的無私奉獻精神。
挽弓射九日,化枯焦為綠蔭,救黎民於水火的“后羿謝日”的地方則在屯留縣城西北30公里的老爺山上。後人把后羿尊為神,在山上立廟祭祀,並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形成古廟會。
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在百穀山(今長治老頂山)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耕種”,即所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重大轉折。如今百穀山上遺有神農井、耒耜洞與百穀泉。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因在東海遊玩不慎溺水而亡,在長子縣的發鳩山上憤而化作精衛鳥,銜木石誓填東海,長子縣的發鳩山至今被傳為精衛填海故事發生的地方。
最古老的且被人所熟知的自然是愚公移山傳說,那時有移走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的故事。太行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邊,但是一位住在附近的叫愚公的老人因為覺得太行山阻礙了自己的出行,就對家人說:“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於是,愚公率領子孫中的3個人上了山,鑿石開墾土地,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有人譏諷他愚笨,愚公卻說:“即使我死了,我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就稟告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太行山就在朔東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今河北邢臺市天河山一帶流傳,並擁有大量的文化遺存。經專家考證,天河山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原生地。2005年,天河山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註冊為“中國愛情山”。2006年,天河山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七夕文化之鄉”。抗日戰爭時期,天河山是八路軍主要根據地之一。129師醫院,冀南銀行(中中國人民銀行前身)等革命遺址,儲存完好。
位於河北省武安市太行山大峽谷西北部山區的口上村北的“京娘湖”,亦稱“口上水庫”,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娘途經此地而得名。趙京娘,山西永濟人,年方十七,隨父去曲陽燒香還願遭歹人劫持,幸遇趙匡胤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以禮相待、體貼關懷。
神話是遠古社會生活的折光反映,神化中的神往往成為人們膜拜的物件,神的魅力使人在神的面前變得溫順、屈服,所有的邪惡可以在神的面前得到壓制,神是人類寄以希望的精神支柱。
傳說是關於歷史事件的藝術誇張,它具有社會性,用幻想的手法表現歷史事件,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和歷史鬥爭,給人以美好的享受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