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人間英雄氣
很高興透過悟空問答,和大家分享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覺得明朝為萬曆三大徵付出的代價分為近期人員傷亡和財務代價,和遠期對明朝國運影響的代價。明亡始於萬曆,是不無道理的。表面上看,這三次戰爭都是以勝利而告終,是大捷。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其實明朝亡國的種子這時候已經埋下了。
萬曆三大徵分別是:萬曆二十年的寧夏之役,萬曆二十五年的抗日援朝,萬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亂。
這三大征戰都發生在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三十年之間,十年時間發動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要大動筋骨的。況且發動戰爭不僅僅是消耗國力這樣簡單,所要承擔的是戰爭之後的一切後果。 根據史料記載,這三次戰役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而傷亡方面,寧夏之役共傷亡五萬人,數十座城池被毀;萬曆北韓戰爭共傷亡六萬人,北韓全境幾乎被毀;播州之役傷亡五萬人,上百座城池被毀,由此可知,明軍的傷亡還是相對嚴重的。 上述損失只是戰後可見的損失統計,而更重要的是這三場戰役決定了明朝今後四五十年的國運。由於戰爭損耗巨大,明朝國力大不如前。對邊疆少數名族的管控,已是力不從心。從而導致以努爾哈赤為首領的女真人迅速崛起。千年難遇的小冰川時期,也導致以農業賦稅為主要收入的明朝收入大減,為了鎮壓女真的崛起,又不得不加重稅收。從而導致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諸多因素夾雜在一起,終於成了壓垮駱駝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綜上,明朝萬曆三大徵,表面上是顯示了大國的實力,實際上是萬曆皇帝在十幾年不上朝後,向大臣和附屬國展示自己依然能掌控一切的權威。更是萬曆皇帝為大明滅亡,敲響的喪鐘。明面上付出的是財務和人力,更付出了大明王朝的身家性命。
-
3 # 怪人童心
萬曆年間有三次重大的用兵,史稱萬曆三大徵。分別是對“寧夏之戰”,“北韓之戰”和“播州之戰”。我認為對於三戰的看法播州之戰不得不去,因為是國內叛亂。寧夏之戰為了戍邊,必須去。只有北韓之戰最不應該去,早有朝廷大臣說那是他國之事,不去沒事,去了空耗朝廷錢糧,還得不到好處。
事實證明支援北韓作戰,不僅空耗家資,還惹人非議,授人以柄。不用說古時候,就看看近代,現在北韓南韓的做法,悲哀!
其實,萬曆三大徵消耗的錢糧也不多,北韓最多花了七百多萬兩,寧夏用兵花費兩百多萬,播洲之戰也只花費兩三百萬。雖然都勝利了,但是對於後期的明朝財政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現象,所以我認為錢糧耗費不多,政治資源才是最大的損失。
-
4 # 提刀de詩人
首先,萬曆三大徵是節節勝利,多少能給點安慰。但是,細細的考量這三次背後明朝所付出的代價,卻能讓人瞠目結舌。甚至有人說這是一種瘋狂之舉。這三次戰役所花費的金錢是難以想象的。完全可以說,這三次戰役的勝利是由金錢堆積起來的,明朝也用金錢維護了僅有等我一天天朝國威罷。據統計北韓戰役就花去了明朝七百多萬兩,接踵而至的播州之役有花去了一二百萬兩,直接導致了國庫的空虛,以及人力。物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和明初與後金等我戰鬥比較不足以致命。但影響也是很大的。付出的這些代價。也奠定了後來的經濟危機。這人認為多少還是失敗的
-
5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萬曆三大徵,是指萬曆二十年至萬曆二十八年間,發生的三次大的戰爭,分別是平定寧夏哱拜的寧夏之役,援助北韓抗擊日本入侵的北韓之役和平定四川播州土司楊應龍的播州之役。這三場戰爭都以明王朝的全勝而告終。
寧夏之役。哱拜原本是蒙古韃靼人,因為內部的仇殺而降明,後以軍功升任總兵官,因看不起明軍而叛亂,萬曆先派麻貴,後派李如松指揮平叛,前後耗時七個月,最後攻破寧夏,族滅哱拜而告終。
北韓之役。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野心勃勃,妄圖稱霸世界,遂入侵了北韓,戰爭初期,北韓一路潰敗至鴨綠江邊,後明朝參戰,形勢發生逆轉,萬曆派出李如松,先在平壤城殲滅日軍王牌主力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大部,順勢拿下開城,並切斷燒掉日軍糧草後進佔漢城,日軍被壓縮在靠近日本一側的海岸線上,雙方隨即開始談判,談判破裂後繼續打,而日軍始終未能有明顯的進展,一直團縮在沿海以求自保,后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全體逃回日本,明朝聯軍完勝。
播州之役。楊應龍家從唐朝起,世代為播州地區的土司,楊應龍本人更是土皇帝,驕橫不法,輕視明軍,常常做出許多違法亂紀的事情,被四川巡撫多次彈劾,最終,萬曆下決心改土歸流,收拾了楊應龍。他李化龍為總指揮,負責剿滅楊應龍。經過排兵佈陣,一百多天的激戰後,楊應龍大勢已去,與二妾自殺,播州平定。
三場戰爭的死傷人數有多種說法,已經不好考證,但耗費的國帑卻比較一致,雖說錢不能代表損失,但它也從側面反映了三場戰爭的代價,寧夏之役耗費一百八十萬兩,北韓之役耗費七百八十萬兩,播州之役耗費在二百萬兩以上。三場戰爭雖說都勝利了,但是嚴重削弱了明朝的統治力,為明朝的覆滅打下了基礎。而在萬曆朝的薩爾滸大戰中,明軍又敗給了努爾哈赤,更是雪上加霜。要是這樣來算,那這三大徵的代價就太大了,有人說明亡於萬曆,可能就源於此。
-
6 # 四季如春79715
萬曆三大徵總體上是取到了勝利,鞏固了明朝邊疆穩定,驅趕了倭寇,保住了北韓王朝,捍衛了國家主權
三次征戰,歷時時間久。嚴重消耗了人力,物力,財力。據專業書記載,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眼。對明朝的統治造成重大隱患,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三大徵歷時久,明軍傷亡嚴重,人才流失不堪。動盪不安的時局給老百姓帶來無限恐慌,連年的苛捐徭役,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加劇了社會矛盾!
萬曆三大徵的發生是後來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表面上是勝利了,可對於大國發展而卻是失敗了。征戰前沒有合理規劃資金,人才……征戰後有沒有制訂相應光復政治經濟措施,也就是說國家的儲備力量跟不上。再加上後幾個皇帝腐敗無能,無論如何掙扎,也難逃被滅亡的悲慘命運。
所以國家的最高元首,一定要想著為人民,不要獨裁,多聽從人民的呼聲,不要盲目行事,要有遠大的眼光,利於人民的事多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7 #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為萬曆三大徵付出的代價,最大是消耗了明軍的骨血!!!
萬曆三大徵是指寧夏之役、北韓之役和播州之役。過去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為此三場大戰耗費了大量的費用,最終導致國服空虛,從而增大賦稅,激發了國內矛盾,最終促使明朝的滅亡……
確實,三場規模浩大的戰役,確實消耗了明朝大量的費用。
據清朝修的《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3]。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明朝的軍事開支就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但是,這樣的費用消耗,其實還不足以讓剛剛經歷張居正改革的大明傷筋動骨。明朝為這三次戰爭付出的最大代價,是邊軍精銳的損耗!
尤其是北韓之役!當時入朝作戰的明軍,每一支都是當時大明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北軍系統裡面的遼東和宣大勁旅,南軍更是大名鼎鼎的戚家軍。可見,明朝面對日本,同樣也是傾全力一戰的,並且贏得相當艱苦。7年下來,明朝一共付出了5-6萬將士傷亡的慘重代價。
要知道,這些可都是守衛明帝國邊境的精銳,是大明軍隊的骨血啊。這樣的損耗,對明朝而言,其實是相當巨大的。 也正因為此戰的損失,才使得明朝對東北地區的軍事影響力大幅度下降,最終給了建州女真崛起的機會,為日後明朝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事實上,明朝後期的財政惡化和內憂外患,無不是因為滿人的不斷侵擾造成的。所以,不少日韓學者認為北韓之役,最終反而促使戰勝國明帝國的敗亡,也不是全是他們自吹自擂的。這其中還是有很大的前因後果!
-
8 # 國家人文歷史
代價可從三次戰役中進行分析:
一、萬年二十年(公元1592年)寧夏之役
萬曆皇帝朱翊鈞(明神宗)
又稱鎮壓哱拜之亂,明新任寧夏巡撫黨馨發現哱拜有不臣之心,要求裁減由其控制的衛所,哱拜聯合了蒙古諸部,起兵造反,攻佔了寧夏全境。萬曆皇帝派遣麻貴、李如松等人作為統帥,徵調浙兵、苗兵進行鎮壓,五個月激戰後最終平定叛亂。明朝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寧夏全境幾為戰場,百姓民不聊生,生產遭到巨大破壞,百姓陷入戰爭的泥淖,苦不堪言;由於戰事的持久,浙江等地的兵員被抽調至寧夏平定叛亂,這些人遠離家鄉,脫離生產,很多人埋骨他鄉。
二、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抗日援朝
明朝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實際權力的大臣豐臣秀吉,發動的旨在征服北韓、進軍明朝的侵略戰爭。應北韓國王的請求,萬曆皇帝派將帥帥兵出征,並且最終取得勝利。戰爭的結果是豐臣秀吉失去了日本的實際執政地位,日本實際統治權落入德川家康之手。而明朝雖然取得勝利,不過由於勞師遠征,不熟悉環境以及指揮失誤,大量的將Succe死他鄉,後方補給線過長又造成耗費過多,帝國由盛走衰。
三、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定播州之亂
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二月,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由於自己驕橫跋扈,作惡多端被革職,兒子被押送重慶死在重慶後惱羞成怒悍然發動叛亂,起兵反明。萬曆皇帝調兵選將,歷時十月,最終平定播州叛亂。此次戰役,明朝先後易帥多次,攻擊出兵二十多萬才平定,雖然取得了勝利,不過給貴州境內的百姓帶來了戰爭和痛苦,青壯年男性徵戰沙場,天地荒蕪,民不聊生,明政府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播州區點陣圖
總的來講,萬曆年間的三次重大戰役,表面上看明王朝都取得了最終勝利, 可是實際上看,這三次重大戰役卻成了督促明王朝迅速走向衰弱的助推器。單從軍費消耗上看,據記載三次戰役共計消耗1100萬兩白銀,這對於當時已經入不敷出的明王朝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為了彌補虧空,政府只有加收重稅,負擔轉移到百姓身上,造就了百姓的離心離德,明末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都與此有關;其次,接二連三的用兵,明軍都是以數倍於敵人的軍隊,在付出極大代價後才勉強取得勝利,可謂之慘勝,極大地暴露了明朝軍隊的羸弱不堪,半個世紀不到之後,明王朝針扎無效,在內憂外患情況下,最終亡於農民起義軍李自成之手。
-
9 # 明史愛好者
萬曆三大徵,時間間隔較短,八年時間打了三場大戰,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六十多萬兩,巨大的軍費開支讓明朝外強中乾的軀體更加雪上加霜。
有人說萬曆三大徵損失巨大,動搖了明朝根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但我認為,恰恰是這三大戰役,穩定了局勢鞏固了明朝地位,延緩了明朝的滅亡時間。
這三場戰役均在明朝周邊進行,也可以說,這三場戰役是不得不打,而明庭也是說打就打!明朝是一個非常牛的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整個大明朝,無論對內對外,從不低頭,不和親,不稱臣,不割地賠款,朱棣的親征蒙古,死在了第五次親征的路上,明英宗親征瓦刺被浮,明朝不肯低頭依舊將瓦刺敗於北京城下!李自成破北京城前曾主動要求和談,被明庭拒絕,荷蘭侵擾海疆,屯門海戰阻擋了海上馬車伕的腳步。如此強硬的朝代,也從古至今,僅此一朝。
北韓之戰,和中國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是同樣的道理,唇亡齒寒,日本狼子野心,想要蛇吞象,以北韓為跳板侵略我中華大地,明庭及時反應,派兵援朝,大敗日本,打的日本回老家修築防備工事,戰戰兢兢生怕被明軍趁勢滅了日本。北韓之役必須打,而且要打勝,如果不打戰火燒到本土,明朝損失會更大,抗日戰爭豈不是要提早三百多年?
西北的蒙古叛亂,攻城略地,燒殺淫掠。不及時消滅,也難免演變成少數民族再次入主中原,那才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西南的楊應龍叛亂,西南地區山高林密易守難攻,楊應龍的叛亂雖難成氣候,去不剿滅割據一方不是沒可能,解一方百姓於水火。
這三場戰役可謂是內憂外患,勝了,則明朝暫時安全,明庭雖損失巨大,但鞏固了統治。我們只去看付出的代價,去分析導致了怎樣的結局,那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如果這三場戰役不去打,明朝只會早一些滅亡。
萬曆三大徵,不得不打,而且不是加速了明朝滅亡,而是延緩了明朝的滅亡。
-
10 # 用心讀史
寧夏之役,既鎮壓孛拜之亂。萬曆二十年(1592)二月十八至九月十八日。花費銀二百多萬兩。北韓之役既援朝抗倭(日本),萬曆二十年入朝,萬曆二十七年(1599)三月搬師。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萬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第二階段為萬曆二十五年到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前後持續八年,花費銀八百八十多萬兩。播州之役既平播州宣慰使楊應龍之亂,萬曆二十七年至萬曆二十八年(1599——1600),共費銀三百萬。
萬曆三大徵曠日持久,歷時九年多,最終都取的勝利。明朝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鉅額的軍費開支使的本不寬綽的明朝財政更顯的捉襟見肘。 為了解決財政問題,萬曆皇帝增加賦稅,每畝地加銀三釐五毫,每年增銀二百多萬兩。人民的負擔加重,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人員的大量傷亡。歷史上萬曆三大徵雖沒有具體傷亡數字,但是由於戰爭慘烈,傷亡也應在十萬左右。儘管如此,三大徵遠遠沒有動搖明朝的根基,最多也就是個催化劑。
明朝之亡,根本在於奢侈成風。三大徵期間,神宗皇帝以諸皇子婚為由,從太倉庫調走銀子二千四百萬兩。每每讀之此處,都覺怒火沖天。全明千萬百姓節衣縮食,支援戰爭。而皇帝老兒卻在大擺宴席,大肆揮霍。明朝不亡,天無眼。
-
11 # 金鱗龍甲
萬曆三大徵:二十年,平寧夏之役,費帑金二百餘萬,同年冬,開始北韓的援朝逐倭之戰,前後八年,費金七八百萬。二十七年,播州亂,明廷以八路大軍合計20多萬進剿,又費金二三百萬。三大徵接踵而至,此後明朝元氣大傷,此後努爾哈赤趁機造反,又加上天災頻發,朝廷無力賑災,以至流寇四起,朝內又黨爭不已,烏煙瘴氣,在內外夾擊下,明朝終於滅亡。如果沒有這三戰,明廷剿滅努爾哈赤不過易如反掌,國內也不至於天下大亂,明朝再撐個100年都沒問題。
-
12 # 阿杰1522032
首先提問者提出的問題很有一些挖陷阱的感覺,有明顯導向性,任何朝代都要為這三場戰爭付出很多代價,誠然戰爭就是要花錢的,不打行不行,當然不行。不打就像清末一樣,慢性死亡,割地賠款,丟了祖宗十八代。那麼為啥明末打了三場勝仗卻沒有阻止明朝的滅亡?其實明亡於黨爭,明朝的最高統治者對國家已經沒有了統治力,盤根錯節的黨派已經架空了明朝的權力之君,以至於崇禎無法調動國家的軍隊來保衛北京。無法排程各地的軍隊去支援戰場。那些說明朝末期軍隊孱弱的一定是沒有認真讀歷史,明末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弱,指揮的混亂和黨派鬥爭,最可怕的就是軍隊當中也分出了黨派,各黨派的軍隊互相猜忌,互相傾軋,導致了明末軍隊內鬥遠大於外耗。至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也正是明末皇帝的權力被架空,各個黨派之間鬥爭,無暇估計人民的結果,所以可以說明末明朝滅亡的根源就是一個人——張居正!
-
13 # 五洲1988
優秀的民族國家都是打出來的,越大越強,美國世界霸主,我想如果美國不參加二次世界大戰,哪怕是參加次,美國也成不了現在霸主地位,為什麼要打仗就是因為打了比不打好處多才打仗,國家戰爭不是私人小打小鬧,存在一氣之下,就開戰的,都是經過萬般算計的,付出的代價一定比得到的東西小
回覆列表
北韓之役、寧夏之役與播州之役並不能說直接導致了明朝的崩潰,畢竟在那之後明朝的江山仍舊延續了很多年。但不得不承認的就是,萬曆三大徵極大動搖了明朝統治的根基,使得明朝元氣大傷。
首先,就是在經濟上的鉅額消耗。眾所周知,明朝的賦稅水平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算比較低的,明朝國庫並不富有。而萬曆三大徵的花費是驚人的。
《明史》: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至,國用大匱。
明朝重農,中前期對農業的賦稅並不算太高;而對於商業,明朝雖然也秉持抑制態度,但是很奇怪的是,明朝商業稅只有1/30,明朝國庫並不富裕。三大徵的軍事花費,以及帶來的社會生產的破壞,都是無法估計的。
其次,明朝的軍力動搖,邊防嚴重摧殘征戰就會有大量的人員傷亡,而明朝的人員傷亡也相當慘重。以北韓之役為例,明朝先後兩次派兵,共死傷3到6萬人。而播州之役與寧夏之役,明朝的傷亡也相當巨大。
而這並非最嚴重的代價,最嚴重的是,北韓之役以後,整個北韓王朝幾乎都被摧毀,而明朝的遼東鐵騎精銳損失殆盡,整個北方防線全面潰散,從此,明朝再也無力面對東北女真崛起。
最後,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明朝滅亡。明朝萬曆三大徵動搖了明朝統治根基以後,明朝財政系統嚴重赤字。而偏偏後來,明朝又遇上了資本主義萌芽與小冰河時代。
有人說,資本主義萌芽不是好事麼?不不不,當時的明朝南方出現了大量資本主義萌芽,然而朝廷中東林黨坐大,為了維護江南地區的地主階級與富商大賈利益,明朝削減商業賦稅的同時,為了支撐財政,反而加重了對農民的賦稅。
小冰河時代,明朝自然災害眾多,百姓已經是苦不堪言,最終引發了明末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最終摧毀了明朝。
就如同“蝴蝶效應”一樣,更何況萬曆三大徵動搖了明帝國的根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