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雨化晨露

    1980年5月8日,由政府批准,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率領一支名為“中國羅布泊考察隊”的隊伍向羅布泊進發,試圖穿越全長450公里的羅布泊湖盆。在沙漠中失蹤,雖然政府派出參與人數上千,卻一直再也沒找到這位科學家。彭加木的意外失蹤成了近代中國一個非常神秘的事件。

  • 2 # 春雨201749550

    謝邀請。“沙漠裡有什麼?”沙漠裡有動物,植物,礦物。就是大量缺少水!具體來說:(一),大沙漠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黃砂。無有人煙。(二),沙漠裡有綠洲,有少量人家。(三),有植物:沙柳,觀音柳,紅紫杉,胡楊,沙蒿。(四)有動物:駱駝,夜貓,野兔,刺蝟,沙蟒,蜥蜴,敏狐,沙龜,蝰蛇,走鴴,黃羊,鳳蝶,壁虎,角質響尾蛇……(五),礦物:有鐵,金礦石,天然黃金,天然寶石,天然玉石,石油,天然氣,銅,食鹽,……

  • 3 # 張昕宇梁紅

    沙漠裡有什麼?除了滿目的黃沙,還可以有很多東西:捕霧網、礦井、幹極點、小鎮、工廠。

    這是我們穿越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時候所見到的,我們的行程從聖地亞哥開始,途經佩尼亞布蘭卡,聖何塞礦井,地球幹極點,歷經十天,最終到達最乾旱小鎮。

    捕霧網,你見過嗎?

    智利形狀狹長,秘魯寒流為佩尼亞布蘭卡地區帶來溼冷水汽,由安第斯山脈阻隔,形成濃厚霧氣。

    車剛開上山路,霧氣就如一張大網將我們包裹住。空氣中溼度很大,下車站一小會兒,頭髮和眉毛上就掛滿了水珠。

    捕霧網的原理正是由此而來。大風吹動霧氣透過捕霧網,網上細密的小孔便於掛住水汽,迅速冷凝成水。

    聖何塞礦井

    智利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上最大的銅源國,擁有世界最大的露天銅礦。

    2010年,聖何塞礦井發生了塌陷,33名工友被困地下700米。各國通力合作,齊心救援。終於,在礦難發生69天后,所有人奇蹟般地生還。

    館長如今是個大肚子老頭,飽滿的面頰上絲毫沒有刻下那場不幸的痕跡。他平靜又親切,向我們講述了受困時的一些情況,彷彿一位旁觀者。

    我們想,他還願意留在這裡,他已經不害怕了。

    幹極點

    撒哈拉在你心裡是什麼樣的存在?荒無人煙、不毛之地嗎?

    那幹極點也許會成為大多數人的噩夢。

    從相對溼度來講,撒哈拉沙漠的資料是 2%,這裡是0.13%-0.15%。

    沒錯,這裡比撒哈拉還要幹15倍,是NASA認證過的地球上與火星環境最接近的地方。

    沙漠裡風很大,裹著細沙拍在臉上,絲毫不覺得清爽,只感到生疼;極度乾燥,連呼吸都像在往氣管裡灌刀子。

    甚至汗液都無法停留在面板上,水分一旦暴露在空氣裡,立刻就會蒸發。

    最乾旱小鎮

    我們是趕著最熱的點兒進的小鎮,路上基本沒有人影。太陽毒辣,即使透過樹葉縫隙曬到面板上也是一陣刺痛。

    這裡一年到頭很少下雨,唯一流經的一條冰川融水還受到了礦業汙染。我們很疑惑,鎮上的一千多居民有最基本而生存用水保障嗎?

    這個問題很快就有了答案。

    鎮上有一家專門做水淨化的工廠,正是它為鎮子提供了日常用水。

    我們為此專程去到廠裡參觀,這裡的水源都採用反滲透技術進行處理,得到的水純淨無異味。

    多虧了這家工廠,雖然生活在“世界最乾旱小鎮”,但這裡的人們仍可以定時獲得需要的水源。

    我們還遇見當地一位大姐。她年輕時曾外出工作,卻在晚年選擇迴歸家鄉。

    我們問她為何要回來?她有些動情地說道:“雖然我們這裡老不下雨,但卻有著世界上最美的星空。”

    我們無法解釋人們為何選擇離去,又為何選擇留下。

    但在這個自然條件極端,生存不易的小鎮,我們沒有接收到那些我們早已準備好接收的埋怨、咒罵,感慨命運不公。

    相反的,這裡的每個人都是那麼積極,出了問題就立刻糾正,日子過得輕鬆快活。

    也許有時候,擁有的多與少並不是衡量幸福的標準。越是來之不易,才越會被珍視。

  • 4 # x集結

    沙漠裡有困難,永遠都不帶重樣的。

    沙漠裡有專注,讓你溜號估計都不敢。

    沙漠裡有堅韌,見事就服軟的準保玩不了。

    沙漠裡有安靜,保證誰都聽不見手機鈴聲。

    沙漠裡有朋友,是能在一起玩1000天以上那種。

    沙漠裡有銀河,重要的是跟誰在哪看。

    沙漠裡有喜悅,輕易能到手的都不叫成就。

    沙漠會重新整理你對大小的認知,原來在世上我只是這麼一丟丟。

    沙漠裡還有清醒,就像最後那張面朝必魯圖峰的三臺車,有些地方是上不去的。

  • 5 # 星球研究所

    大漠簡史

    文 | 楨公子

    在華人的世界裡,

    沙漠總是以荒涼、悲壯的形象示人。

    這也並不奇怪。

    畢竟在中國,

    沙漠集中分佈在西北地區,

    在過去視野受限的時代,

    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不願踏足的遠方。

    再加上地處邊疆,

    一度烽煙四起、戰火不斷。

    ▼ 華人往往稱戰場為“沙場”,這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但與沙漠不無關係。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小橋流水人家似乎更與之無關,

    只有黃沙萬頃,看起來單調異常。

    ▼連綿的黃沙是沙漠的基調。攝影師@武林

    然而實際上,

    沙漠之於華人的意義,

    卻遠不僅於此。

    這片60萬平方千米的黃沙地,

    還有太多特別之處。

    這個沙漠不一樣

    世界上大多數沙漠似乎有個約定,

    都出現在南北迴歸線附近的熱帶區域內。

    但中國的沙漠偏偏特立獨行,

    非要在北緯35°-50°的溫帶區域拋頭露面。

    這是為什麼呢?

    在中國西北地區,

    山脈和盆地交替出現,

    南側的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西側的帕米爾高原,

    北側的天山、阿爾泰山,

    東側的賀蘭山、陰山,

    將中間的盆地“團團圍住”。

    這裡遠離海洋,

    暖溼氣流長途跋涉而來,

    水汽早已散失大半,

    如今更是“禍不單行”,

    遇到了山脈和高原的阻擋。

    氣流翻越高山時加劇了水汽流失,

    到達西北地區時已變得十分乾燥,

    形成了這裡乾旱少雨的氣候格局。

    然而,僅有乾旱是遠遠不夠的。

    如此廣袤的沙來自何方?

    包圍盆地的高山上,

    曾經分佈著比現在規模更大的冰川。

    隨著冰雪逐漸消融,

    大量流水沿著山麓向盆地匯聚,

    形成眾多河流和湖泊。

    流水夾帶著從山區“搜刮”而來的沙礫,

    或是製造出廣大的衝洪積平原,

    或是在湖泊底部逐漸沉積,

    最終在盆地內部,形成了厚達數百米的沉積層。

    即便是如今的和田河,

    一年攜帶的泥沙量也在600萬立方米左右,

    這就意味著100萬年中,

    河流流域將出現約120米厚的沙層,

    相當於40層的高樓。

    而實際上塔里木盆地的沉積物,遠比這更加深厚。

    這些沉積物,成為了中國沙漠主要的沙源。

    ▼天山腳下形成的衝洪積扇,攝影師@鍾躍

    每年8月後,

    西伯利亞的空氣逐漸降溫,並向低空下沉,

    和南方形成了鮮明的氣壓差異。

    於是寒冷而乾燥的氣流大舉南下。

    北部的蒙古高原坦蕩如砥,

    自北而來的強大氣流便由此趁虛而入,

    灌入西北地區的盆地和平原中。

    冬去春來,光禿禿的地面溫度迅速升高,

    形成的低壓抽吸周邊空氣,

    又可謂是“就地起風”。

    於是在風力強勁的地帶,

    滿地基岩裸露在外,成為巖漠,

    其中不乏形態詭異的岩石。

    ▼地表起伏、基岩裸露是巖漠獨特的景觀。下圖是內蒙古海森楚魯怪石林中的風蝕蘑菇石。攝影師@徐樹春

    在沉積層地帶,

    大風從地表呼嘯而過。

    捲起較輕較細的沙塵,形成“風沙流”,

    可謂是飛沙走石。

    ▼ G217段的沙塵暴。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沉積層失去了沙塵,

    只留下滿地粗糙的石礫,

    成為礫漠。

    由於依然保留著沉積時的灰白色,

    也被稱為白戈壁。

    到了盆地深處,風力逐漸減弱,

    又或是遇到地勢阻擋,

    沙塵終於落回地面,一切歸於平靜。

    如此長年累月,

    堆積成了一望無際的沙漠,

    ▼ 庫木塔格沙漠。攝影師@龍柏山人

    其中不乏高大巍峨的沙山。

    ▼必魯圖峰,頂峰高於地面500米,相當於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固定沙丘。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更為細小的沙塵則走得更遠,

    最終堆積形成黃土,

    是為土漠。

    而一些乾涸的河湖周邊,

    留下了龜裂的黏土,形成泥漠,

    或是不斷鹽漬化,形成鹽漠。

    ▼泥漠中泥土乾裂成無數多邊形。攝影師@孫太升

    不同景觀交織錯落,

    共同構成了西北地區浩瀚無垠的荒漠風光。

    ▼交織出現的不同荒漠景觀。攝影師@陳劍峰

    但風的創造力遠不止如此。

    它不僅創造了沙漠,

    還塑造了形態各異的沙丘。

    當風向和沙丘走向垂直時,

    連綿的沙丘鏈便誕生了。

    如同瀚海中串聯的新月,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沙丘鏈。攝影師@武林

    如同密集的波紋,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密集的沙丘鏈。攝影師@王漢冰

    如同綿延的山嶺,

    ▼巴丹吉林沙漠。攝影師@吳瑋(請橫屏食用)

    或者如同一個愛你的形狀。

    ▼庫木塔格沙漠,沙丘凹面就像一顆心。攝影師@趙來清

    若兩個風向基本一致,

    則形成左右均勻的脈絡。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沙壟,如同魚脊。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如果多個方向的風都不甘示弱,

    一種特別的沙丘形態便形成了,

    宛如一座高聳的金字塔。

    ▼敦煌鳴沙山是典型的金字塔形沙丘,也被稱為星狀沙丘。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就連沙丘表面,

    也被雕琢出行雲流水的紋理。

    ▼沙坡上優美的沙脊,拍攝於巴丹吉林沙漠。攝影師@武林

    最終,

    中國西北部獨一無二的溫帶沙漠群形成了。

    水來了

    沙漠,似乎是一個與水截然相反的概念。

    以中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例,

    這裡年均降水不超過100mm,

    最低記錄只有5mm左右,

    但年均蒸發量可以達到驚人的2500-3400mm。

    幾乎沒有水的容身之地。

    但實際上,

    由於中國沙漠特殊的地理位置,

    水在這裡別有一番天地。

    相較於熱帶,

    中國的沙漠在冬季時格外寒冷。

    水汽在這裡迅速凝結,

    常以降雪的形式落到地面,

    給沙丘蓋上了厚厚的“棉被”。

    ▼大雪覆蓋沙丘,如同天地的撞色。攝影師@姜鴻

    高原和山川包圍著沙漠,

    從其間匯聚而出的河流既是豐富的沙源,

    也是不可或缺的水源。

    其中最聲勢浩大的黃河,

    一口氣串聯起3大沙漠,

    奔騰著進入遙遠的渤海。

    ▼騰格裡沙漠沙坡頭旁流經的黃河,此後黃河還將經過烏蘭布和以及庫布齊沙漠。攝影師@石耀臣(請橫屏食用)

    而其他大多數河流,

    則是永遠見不到海洋的內流河。

    由於水量有限,

    加上劇烈的蒸發和滲透,

    離開山區後往往消失在沙漠之中。

    ▼從崑崙山發源的克里雅河一路向北,最終將消失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攝影師@文興華

    一些“倖免於難”的河流,

    則在尾端形成內陸湖泊,

    如同點綴在項鍊末端的珍珠。

    ▼ 居延海是黑河(下游稱額濟納河)的末端,詩人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描述的就是居延海附近。攝影師@盧文

    而滲入疏鬆地層的水分,

    則成功地躲避了地表的乾燥酷熱,

    形成地下水。

    這些水在地表之下不斷彙集,

    等待著有一天重見天日。

    最蜚聲中外的,

    莫過於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群。

    這裡分佈著100多個沙漠湖泊,

    在沙山之間星羅棋佈。

    一些湖泊有幸得到充足的地下水補給,

    湖水適於飲用,是生命絕佳的水源。

    而其他大多數湖泊,

    則是蒸發劇烈、鹽分積累的鹹水湖。

    因為獨特的微生物或礦物質作用,

    呈現出各異的色彩。

    然而即便是鹹水湖中,

    依然不乏汩汩清泉從地下湧出,

    令人歎為觀止。

    ▼巴丹吉林廟是沙漠中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始建於260餘年前;旁邊的廟海子是鹹水湖,但其中卻有一口淡水泉眼。攝影師@施維天

    科學家曾估算,

    中國沙漠地區的地下水儲量高達1300億噸,

    甚至超過了青海湖的蓄水量,

    是名副其實的“地下海”。

    水塑造了不一樣的沙漠景觀,

    更重要的是,為沙漠帶來了生命,

    也為人類帶來了機遇。

    機遇

    春天,沙漠中冰雪消融,

    形成了可觀的水源。

    短短1個多月,

    一些植物就可以完成發芽到凋零的全過程,

    被稱為“短命植物”。

    或者為了探求深埋地下的水源,

    發展出龐大的根系。

    ▼ 駱駝刺的水平根系可以達到20餘米,圖中的鳥為漠䳭(jí)。攝影師@張爭鳴

    又或者為了保留好不容易得到的水分,

    乾脆連葉子也捨棄了。

    ▼剛發芽的梭梭,梭梭沒有葉片,僅用綠枝進行光合作用。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即便是那些鹽分較高的土地,

    也能生長高大茂盛的林木。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胡楊;胡楊是泌鹽植物,能將轉化不了的鹽分排出體外,形成“胡楊淚”。攝影師@王漢冰

    植物的枝葉能有效降低地表風速,

    根系則牢牢固結流動的沙礫。

    於是當沙丘有10%以上被植被覆蓋,

    風便再難以使其肆意流動,

    形成了固定、半固定的沙丘。

    ▼植被佔據沙丘。攝影師@張爭鳴

    而那些水源充沛的地區,

    更形成了鬱鬱蔥蔥的景觀,

    分佈在山麓邊,

    ▼鄯善縣坐落在天山山脈南麓,夾在山和沙漠之間。攝影師@都文明

    河道旁,

    ▼ 塔里木河沿岸的綠洲。攝影師@趙來清

    湖泊或地下水豐沛的地區間,

    ▼敦煌月牙泉,由於地下水的補給,一直未乾涸。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綠洲”。

    綠洲土層深厚、水源充足,

    同時又日照充分、溫差明顯,

    格外適宜農作物生長,

    對於人類來說,發展生產再合適不過了。

    蔥鬱的小麥,

    ▼塔里木河流域的綠洲田野。攝影師@趙來清

    雪白的棉花,

    ▼新疆和碩縣的棉花豐收,攝影師@王威

    繽紛的瓜果,

    ▼葡萄如今已經成為新疆遠近聞名的特產。攝影師@賴宇寧

    都是綠洲給人類的饋贈。

    即便在今日的新疆,

    佔地不到10%的綠洲,

    而在古代,

    綠洲不僅是人們安居樂業的樂土,

    更是長途旅行者最珍貴的補給站。

    憑藉著鑲嵌在沿途的綠洲,

    古人終於得以往來於死亡沙漠之間,

    一條串聯東西的走廊最終應運而生,

    史稱“絲綢之路”。

    當時的絲綢之路沿線,

    可謂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區域。

    宗教藝術在這裡交融,

    佛寺、清真寺遍地開花,

    中國文化因此變得更加多元。

    商業貿易在這裡繁榮,

    大蒜、胡椒、香菜,

    相繼從這裡進入內地,

    極大地豐富了華人的味蕾,

    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造紙、印刷、桑蠶等技術則從中國遠傳西域。

    絲綢之路對東西發展的貢獻,

    一時間可謂無與倫比。

    但倘若沒有綠洲,

    這一切都將消失在漫漫黃沙之中。

    在綠洲帶來的機遇下,

    人類文明欣欣向榮,

    但背後也隱藏了危機。

    IV

    災難

    到了唐代,

    西北地區依然是廣袤的糧倉。

    公元749年,

    中央從隴西收購的糧食超過了全國的30%,

    正可謂“天下稱富庶者莫如隴右”。

    ——《資治通鑑》

    但和數百年前相比,

    一些文明卻消失了,

    比如盛極一時的Murano,

    又如神秘莫測的精絕。

    精絕是一個僅有3360人的小城,

    但卻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

    依靠尼雅河的水源,

    精絕人種植小麥、培育瓜果、釀造美酒,

    打造了一片富饒祥和的世外桃源,

    時至今日,這番景象依然令人神往。

    ▼尼雅遺址出土的上等蜀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個漢字清晰可見。攝影師@劉玉生

    大約晉代後,

    精絕便在茫茫大漠中銷聲匿跡了。

    是因為戰火還是缺水?

    也許真相永遠無人知曉。

    但不可否認的是,

    漢代時可以流洩120千米的尼雅河,

    如今長度已縮短了一半,

    早已無力為昔日的綠洲續命。

    曾經的古城繁華不再,

    田地乾裂、果園荒蕪、樹木枯萎、房屋傾頹,

    最終被黃沙掩埋。

    直到1500多年後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稱為“尼雅遺址”。

    ▼尼雅建築遺址,立柱之多可見建築規模的龐大。攝影師@劉玉生

    到了清朝,

    為了恢復宋元明時期衰敗的河西經濟,

    中央在河西區域大量移民屯墾,

    人口突升至明末時的8倍,

    灌溉面積達到了此前歷史的最高水平。

    新中國成立後,

    為了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

    華人再度向西北的荒原進軍。

    然而在粗放的發展模式下,

    水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20世紀60年代,

    由於塔里木河的上游來水大量減少,

    下游的羅布泊徹底乾涸了。

    ▼乾涸的羅布泊。攝影師@李學亮

    而地處甘肅武威北部的民勤縣,

    由於祁連山冰川退縮、森林減少,

    令河流的流量顯著降低,

    人們不得不修建水庫、開採地下水。

    然而這些措施收效甚微。

    水庫蓄水導致下游河湖乾涸,

    地下水位也隨之降低,

    更加劇了林地、耕地、草場的沙化。

    過去“水草豐美,湖澤廣佈”的景象已不復存在,

    肆虐的沙塵暴遮天蔽日,

    人們似乎看不到這座綠洲城市的未來。

    不難想象,如若人們袖手旁觀,

    這裡終將走向和精絕古城一樣的結局。

    而失去了民勤綠洲,

    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將連成一片,

    形成中國第二大沙漠。

    民勤也並非特例,

    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

    綠洲變為沙化土地的情況屢見不鮮。

    農田退化,糧食減產,

    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煮一鍋”。

    草場萎縮,林地消失,

    ▼20世紀50-80年代,隨著塔里木河水量下降,河流下游的胡楊面積減少了70%。攝影師@張爭鳴

    列車停運,機場關閉,

    ▼2006年,烏魯木齊-北京的T70列車遭遇沙塵暴,一側車窗基本全被沙石擊碎,列車晚點32小時。下圖為黃沙中行進的列車,僅作示意。攝影師@張一飛

    造成的影響甚至波及遙遠的華北平原。

    20世紀末期,包括沙漠和戈壁在內,

    中國沙化土地已達到174萬平方千米,

    並且仍以每年340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張。

    一場“抗爭”勢在必行。

    抗爭

    20世紀50年代,

    中國的沙漠科學體系仍然是一片空白。

    直到1954年,

    寧夏沙坡頭建立了第一個風沙觀測站,

    華人終於開始系統地認識沙漠、瞭解沙漠。

    4年後,包蘭鐵路通車,

    這是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

    也是第一條開展風沙防治工程的鐵路。

    ▼穿越騰格裡沙漠的包蘭鐵路,如今沿線已有成熟的防護林帶。攝影師@劉偉釤

    隨後的1977年,

    中國派遣代表參與了“聯合國沙漠化會議”,

    沙漠化防治一時間成了沙漠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

    (1994年的《聯合國防止沙漠化公約中》,“沙漠化”被改譯為“荒漠化”,其範疇包含了礫質化、鹽漬化、石漠化等多種地表景觀變化)

    而經過近60年的研究和發展,

    人們逐漸轉變觀念,

    開始關注人、水、沙之間微妙的平衡,

    現如今,治沙方法也愈加理性和科學。

    在水源稀缺的區域,

    人們用當地廉價易得的麥草設定方格,

    用以降低地表風速,固定流沙。

    ▼庫布齊沙漠中的草方格固沙。攝影師@曾國福

    當水源足夠供養植被,

    則根據灌溉條件選擇性地栽種植物,

    既能防風固沙,

    還能改善土壤條件。

    ▼庫布齊沙漠中剛種植不久的防護林。攝影師@西安-鐵牛

    人們也更加小心翼翼,

    不斷嘗試新的灌溉方式,

    節約珍貴的水源。

    21世紀後,

    中國沙化土地持續減少,

    2009-2014年間效果尤為顯著,

    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1980平方千米。

    在新疆現有的沙漠綠洲中,

    有一半由人工改造而來。

    更令人欣慰的是,

    一些已經乾涸的湖泊,

    再次恢復了生機。

    ▼居延海,由於黑河流域30座水庫的修建,已與1992年乾涸;2003年河水重新流入湖盆。攝影師@方力

    曾經岌岌可危的民勤縣,

    也逐漸重現綠洲城市原本的模樣。

    時至今日,

    華人依然沒有停止對沙漠的探索。

    人們獲取電力,

    ▼寧夏中衛的光伏發電廠,位於騰格裡沙漠邊緣。攝影師@王訓斌

    開採能源,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油田。攝影師@文興華(請橫屏食用)

    修建超級工程,

    ▼內蒙古額濟納旗臨策鐵路上蜿蜒的防沙明洞。攝影師@王璐

    華人與沙漠的新故事正在展開。

    如今的沙漠中,

    風聲依舊,黃沙依舊。

    這裡曾經誕生文明,

    也曾經吞噬文明。

    作為後人,

    我們似乎還能模糊地想象出水草豐美的古國,

    或是往來如織的古道。

    而作為前人,

    我們更期待能夠描繪未來的模樣,

    一切只是取決於我們怎麼做而已。

    這也許就是沙漠給予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攝影師@武林

    作為風和水的偉大創造,

    沙漠理應有它原本的模樣。

    而作為一個年輕的物種,

    如何與沙漠共存這個問題,

    我們需要思考的還太多。

    P.S. 主要參考文獻:王濤等人《西部地標:中國的沙漠戈壁》,吳正《中國的沙漠》,石書兵等人《中國沙漠、沙地、沙生植物》,吳正《風沙地貌與治沙工程學》,張廣軍《沙漠學》,王炳華《懸念Murano-精絕》等。

    今日話題:你想去沙漠幹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的時候,你覺得誰最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