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初二外甥的手機被我拿來百萬答題贏錢,他的QQ沒關他同學群裡不斷有訊息出來,我一看蒙了他同學都成人般對話。該怎麼就此與他溝通
5
回覆列表
  • 1 # 甲骨遊學

    1、“剪枝”的必要性

    我們常用“園丁”的比喻,來形容父母教導的角色,這是非常恰當的。從腦神經科學解釋,負責處理貯藏和傳遞資訊的神經細胞叫“神經元”。它有很多“突觸”,負責與外界交流資訊。孩子在2~3歲時,神經元的突觸,會超過他們成年時的數量。只有當孩子經歷後,使用過的“突觸”會保留下來,而沒有使用的,就被“修剪”了。因此,父母對孩子教導的過程,也是幫助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給孩子讀書、擁抱孩子以及帶孩子一起玩,都是非常必要的刺激,幫助孩子大腦發育。

    從這個角度看,父母“園丁”的角色十分重要,不能任由孩子“自然成長”,需要父母精心呵護,愛心陪伴,適當管教。

    2、孩子是怎樣的?

    在教養孩子時,父母常有這樣的體會: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相同的話,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甚至年復一年地教導,但孩子看起來變化不太大。相反,父母的變化倒是很大。父母忍耐的底線一次又一次地被穿透;沮喪、難過常折磨父母的心腸。到底發生了什麼?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孩子大腦發育的狀況。在人的額頭部分,即大腦的“額葉”,負責抑制感情衝動,剋制冒險決策和行動。孩子在2歲時,大腦“額葉”發育不成熟,他們常常衝動,也就是說,他們想做什麼就要做什麼,好像“脫韁Mustang”一樣。大約3~4歲時,大腦“額葉”進一步發展,但要到20歲左右才發育成熟。在孩子成熟前,父母不得不“借給”孩子一個大腦,幫助他們決策,給他們設定安全界線,不斷地提醒,制定並監督計劃。從這個角度看,父母教養孩子是長期工作,不是一次教導完畢,孩子就理所當然地明白了。孩子需要大人不斷地提醒、督責。

    3、錯誤的管教

    1)放任:

    父母常說,他們都是孩子。因此,父母很少給孩子設定界限,制定規則,或告知行為結果。雖然父母給予較高的感情支援,但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處理不好與同伴的關係。由於他們不清楚權柄的界限,日後在社會上,也常常面臨人際關係方面的挑戰。

    2)溺愛:

    父母會滿足孩子每一個無理取鬧的要求。父母感覺順著孩子的意願比違背孩子的意願更輕鬆。調查顯示,這樣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是有害的。比如,男孩子在這樣家庭環境下長大,他們更傾向於“享樂文化”,易陷入“幫派”中,或染上毒品,成為“癮君子”。

    3)忽視:

    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也不費心去管教孩子的行為、或者與孩子溝通。父母對孩子教育不上心,更關心自己的事情。忽視型的教養方式是不健康的。調查顯示,在此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特別是女生,更傾向於“反傳統”的價值觀,容易加入“幫派”,或成為“癮君子”。

    4、正確的管教模式

    1)父母既有權威,同時又充滿慈愛:

    父母對孩子有明確的目標,設立清楚的界限,並期待孩子有合理、成熟的表現。同時,父母給予孩子很多溫暖,傾聽孩子並給予及時的支援。父母常告誡孩子遵守規定的結果,並給他們自由去做選擇。父母懲罰孩子比較少,更多是給予支援和指導。

    2)培養結果: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通常有較高的學術成就和穩定的情感發展。特別是在孩子的青春期,“拉幫結夥”對他們的誘惑不大。甚至對於罪惡的引誘,他們常有力量去拒絕,而不是為了證明在同伴眼中的價值而去妥協。

    最後,祝福天下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核蛋龜能長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