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軍abc

    在獨立中成長的勵志故事?

    1、男孩子最大的問題,是30多歲自己還沒有找到出路。

    現在社會反差特別大,怎麼堅守自己的人生目標就特別難,隨波逐流總是成本低,但對自己不負責任,不如設定一個特別大的目標,然後熬,一直熬下去。

    熬是個什麼概念?

    20多歲剛畢業,你是社會的邊緣,什麼事都是哥哥、姐姐、這些30多40多的人在做,你得求這些人;等到30多歲你開始進入到劇場最後一排,有了一張門票可以看別人演,到40、50歲就是中排靠前一點兒的觀眾,看戲你就可以看得清楚了;你如果要出類拔萃就變成第一排了,再出類拔萃你就成演員了,等到你演完了,別人一鼓掌你也就該下場了。

    20多歲一定要有一個準備,你就是邊緣,邊緣是儘快拿到入場券。比如說你到了公司,有了一個穩定的職業,或者一個基本穩定的生活。但是你騎腳踏車、趕公共汽車這就是入場券,很正常,我研究生剛畢業,中間工作八年,每天騎腳踏車趕到374,然後坐公共汽車,公共汽車下來再走一站地,回頭想來不委屈,20多歲肯定是這個過程,20歲就像跟50歲人一樣,那這個戲就亂了,中國十幾億人都這麼演的。插隊是偶然性,比如像網易的創始人丁磊他是另外一種人生,這種機率極小極小,你可以朝著奮鬥,成功不是設計出來,是靠信念支撐,加上各種機遇偶然蹦出來了。當你成演員,基本上也該謝幕了,接下來又來了,這個戲才能不斷唱,現在70多歲的人基本上又退回到場外了,看他兒子演孫子演,就這麼一茬一茬。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個人熬,而是一代人熬。

    2、她名叫莎莉·拉斐爾,自小便立志要成為一名電臺主持人。可遺憾的是,當時的所有美國電臺,都只聘用男性。因此,當她成年之後想涉足這個領域時,只能遭到永無休止的拒絕。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終於被一家電臺破格錄取了。她大喜過望,如同抓到了救命草一般。她暗自下定決心,要把所有熱情和精力都奉獻於這個職業。可事與願違,已經習慣了男性播音員的聽眾們,無法接受她的忽然出現,很快,她便被電臺以“跟不上時代”為由漠然辭退。她的人生,又再度陷入了一片黑暗與空茫。

      無路可尋的她,輾轉來到了波多黎各,她以為,她將會在這裡找到希望的種子。可命運又再一次給她出了一道難題——在美國長大的她,根本不會西班牙語。她不願放棄最後的光亮,潛心苦讀,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來學習陌生至極的西班牙語。後來,在波多黎各,她終於得到了一個外出採訪的機會。這個在她看來是至關重要的採訪,實質上僅僅只是一家通訊社委託她前去多明尼加共和國採訪正在進行的暴亂,就連途中的差旅費,也是自掏腰包。

      有人認為,她一定是想工作想瘋了!

      鼓足勇氣之後,她主動找到了一家廣播公司的負責人,並向他談起了自己的節目構想。許久之後,此人終於對她的構想產生了興趣,微笑著告訴她:“公司一定會喜歡的!”

      她開始了興奮異常的等待,她甚至已經想好了第一個節目該說些什麼。可不幸的是,這位廣播公司的負責人,在說完這句話之後,便不知所終。她的美夢又再一次被冷酷的現實所擊碎。

      無奈之下,她又找到了該公司的另外兩名負責人。經過艱難的商討,雖然該公司同意讓她試試,卻斷然反對她主持娛樂節目。始料未及,她只能做自己根本不擅長的政治主持。

      她對政治真是一竅不通,但她實在不想放棄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於是,她又和當年初到波多黎各一般,開始了昏天黑地的惡補時日。

      1982年的炎炎盛夏,她主持的以美國獨立紀念日為內容的政治節目開播了。頓時,她輕鬆坦誠而又爽朗的風格如同一道別樣的涼風,席捲了所有聽眾。

      有越來越多的挑剔者接受她,喜歡她,乃至在節目時間打進電話,真誠地與她探討當前的政治問題,甚至總統大選。要知道,這在美國電臺的歷史上,是絕無前例的。

      如今,她是美國一家自辦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在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每天都有800萬聽眾收錄她的節目。而她,也憑藉獨特的風格和嫻熟的語言技巧,兩度拿下被譽為“艾美金像獎”的全美主持人大獎。

      試想,如果沒有這18次顛沛失業的成長經歷,還會不會有後來享譽全美的莎莉·拉斐爾女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動漫作品中,有哪些你認為比較特別的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