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勇戰王聊歷史
-
2 # 庭州行者
首先,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沒有破壞前朝皇陵的習慣,除了亂世的一些短命天子,和一些實在荒淫無度的皇帝。保護前朝皇陵,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圖為明十三陵】
其一,凡事沒必要做絕,既然已經奪取了天下便應當顯示出天命之子的大度與寬容。一般情況下,新政權的建立者都是以奪取對國家的統治權為目的,在達到目的後,其他的因素,便不那麼重要,同時也是為了顯示新朝的新氣象,塑造仁愛之君的形象,也就自然會對前朝皇陵進行保護,即使不保護,也不至於破壞。(元朝例外,因為一來元朝統治者來自塞外,不遵漢禮,且開化不久;二來則是番僧本人之故)
【圖為明太祖陵_明孝陵】
其二,因為中國曆朝歷代之間的更替,都有一套成熟的解釋體系。這一方面解釋起來較為複雜,簡而言之,各王朝實質上都是順天命而建立的,且王朝與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存在相剋關係。王朝更迭是天的意志的體現,各代天子實質上都是天之子,相互為兄弟。故而,從倫理道德而言,兄弟之間不應當掘墓;從政權合法性而言,必須在承認前朝的基礎上才能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所以自然要對前朝皇陵進行保護。
而清朝保護明朝皇陵,又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籠絡漢族,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中的明朝遺老遺少,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
眾所周知,清朝作為滿族人建立的政權,自其入主中原起,便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漢族人民的反抗,而在民眾中播下復仇種子的,多是忠於明朝的知識分子。清朝統治者為了緩解民族矛盾,所以借保護明朝皇陵來向漢族知識分子傳達友好的資訊。康熙皇帝更是多次親自前往明孝陵,行跪拜大禮。此舉效果顯著,黃宗羲,顧炎武等人均被此行為所安撫,而清朝的民族矛盾,由此得到一定的緩和。
綜上,便是清朝保護明朝皇陵的原因。
-
3 # 國史記聞
清朝皇帝們不僅僅是保護了明朝皇陵,康熙、乾隆皇帝還都曾經親自前往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行三拜九叩的大禮,還曾經極力宣揚崇禎皇帝以及袁崇煥等人光輝積極的一面,還曾經把崇禎皇帝自縊的歪脖樹用鐵鏈鎖了兩百多年,將它稱為“罪槐”,要求所有王公大臣經過的時候都要向崇禎致敬。清朝皇帝們之所以這麼做,原因只有一個——證明大清政權的合法性!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兩宋時期及其之後的遊牧民族已經發生了質變,他們不單單是餓了就搶,搶了就跑,也不單單以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為主。他們有了領地的概念,開始學習中原文明,興建自己的城市,發展自己的文化,組建自己強有力的政權。滿清讓遊牧民族發展到巔峰時期——相比於匈奴、突厥等民族,他們已經和漢人沒有太大區別了,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他們有了“統治合法性”的概念。
什麼是合法的政權——透過禪讓、繼承、革命的方式得來的政權都可視為合法,可惜的是,這三種方式,清朝一個都不佔,他們很尷尬——該用什麼方式讓明朝遺民跟著自己走呢?
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認明朝先帝們為祖宗,首先打著驅逐流寇,替崇禎帝復仇的旗號,其次是保護明朝皇陵,祭奠明朝皇帝,對外宣告自己是明朝政權的繼承者。這一招很管用,尤其是在乾隆皇帝跪拜朱元璋之時,“父老從者萬人,皆感泣”,認為自己終於生在盛世,跟對了人啊!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所謂保護是做給世人看的,其實也就是最低水平的安保與修繕,形式而已。乾隆皇帝為了修裕陵,更是以修繕為名,用劣等木材置換十三陵的優質木料。這也能叫保護?和盜墓差不多了……至於保護前朝皇陵,這是歷朝歷代的通行做法,除了個別現象,很少有哪個王朝會主動去破壞前朝皇陵的,一般都是加以保護。原因個人覺得有這麼幾個:
一、收買人心,改朝換代後,尤其新朝初期,前朝遺民尤其士大夫階層,很多還有一種所謂的忠君思想,對前朝皇陵的保護可以起到收買這類人心的作用。
二、維護自身正統形象,保護好前朝皇陵,說明承認前朝的正統地位。而自己取彼代之,自然也是正統。
三、維護君權神授思想和皇帝神的地位。自古都說君權神授,神化皇帝。如果對前朝皇陵不加以保護,勢必盜墓、破壞頻發,皇帝的陰宅甚至屍骨都會暴露於眾,那樣一來,還有什麼神秘可言?無非跟百姓一樣的一堆白骨。
四、維護傳統道德,自古入土為安,死者為大,掘墳盜墓是重罪。民間如此,皇家更要如此。如果不加以保護或者惡意破壞,那麼這一傳統道德會被顛覆,後果很嚴重。
五、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哪個皇帝開了頭破壞或者不保護前朝皇陵,那麼後世難免有樣學樣,自己的陵寢以後也免不了同樣的命運。雖然皇帝都鼓吹自己的王朝千秋萬代,但其實都知道,沒有千秋萬代的王朝,自己終將成為前朝。所以,保護別人家的祖墳等於是在保護自家祖墳和自己的墳墓。
-
5 # 真歷史
收買人心!
中國自古有華夷之辨,我們認為自己之所以有優越感,就是因為我們有蠻夷所沒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漢家改朝換代大家沒有意見,無非就是姓李的皇帝換了姓趙的皇帝,對老百姓來說沒有任何影響,但如果是蠻族入侵,那就不一樣了,那可就是“仁義充塞而率獸食人”的亡天下了。
清朝入關時就面臨這樣的情況,再加上在某些垃圾漢人(如孫之獬)的無恥進言下,清朝採取了野蠻的剃髮易服政策,大大的激起了漢族人民,尤其是士人的敵意,有的文人士大夫果斷的走上了反清復明的道路,比如張煌言,朱舜水等等,而更多的人則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即隱居,不科舉,不出仕。
清政府擔心人才缺乏是小事,更多的是擔心這些人會成為不穩定因素,將來還會成為反清復明的主導分子。於是,在另一些比較有見識的漢人(如范文程)的建言下,從順治開始,就開始了一系列收買漢族士民的行動。
比如先安葬崇禎遺體,然後順治親自祭祀,哭靈,且稱崇禎為皇兄,釋出保護前明陵寢的聖旨,在北京國子監文廟祭孔。這一系列措施,很快穩定了京城周邊漢人的心。到了康熙,仍然堅持順治這一套,而且在幾次南巡時,分別祭祀了曲阜的孔廟和南京的明孝陵,並且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還給明太祖立了“治隆唐宋”的功德碑。
雍正的時候又寫了本《大義覺迷錄》,來從理論上論證滿漢本是一家,滿族也是炎黃子孫,漢人可以做滿人的皇上,滿人也可以做漢人的皇上,從輿論上論證滿族統治的合法性。
這一套下來,絕大多數漢族士大夫被感動的稀里嘩啦,再加上確實迴天無力,也就認命了。不過滿清在做表面文章的時候,文字獄始終貫穿其中,動不動就殺人,滅族,更多的是用野蠻的暴力來堵住漢人的口。
歷朝歷代,統治階級用來愚民防民的手段,沒人能出滿清之右!
-
6 # 鳶飛九天2018
清朝統治者的確保護明朝的皇陵,更是多次祭拜明朝皇陵。清朝的皇帝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第一,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十分搞笑的是,與明朝戰爭了幾十年,屠殺漢人無數的滿清八旗,入關的理由居然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因為滿清八旗自己十分清楚,自己在中原地區看來就是結局,邊疆的蠻夷小族,雖然戰鬥力強大,但是依然只是蠻夷而已。
所以,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他們不但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也多次祭拜明朝皇陵,康熙皇帝更是對朱元璋陵墓三拜九叩,以向天下人證明自己“合法”的將明朝的政權“繼承”過來。
第二,為了自己皇陵不被挖掘。任何一個王朝皇帝都會建立自己的皇陵,為了不開惡劣的頭,防止後人挖掘自己的陵墓,不對之前王朝的皇陵動手,幾乎成為任何一個王朝皇帝的潛規則。而保護前朝的皇陵,也幾乎成為王朝共識。
第三,為了拉攏民心。明朝雖然滅亡,但是清朝剃髮易服和文字獄等恐怖統治,使大量的人尤其是士人階層懷念明朝的寬鬆統治。而明朝雖然滅亡,但天災是很大的一個原因,並非明朝的全部過錯,因此仍使很多人倍加懷念。
為了拉攏這一部分仍懷念明朝人的人心,清朝皇帝透過拜祭皇陵、保護皇陵的方式來拉攏,而效果也十分顯著,號稱絕不是仕清士人們十分感動,紛紛參加清朝科舉,開始為大清的統治添磚加瓦。
-
7 # 老豬的碎碎念
首先要清楚一個歷史,滿清當年入關是打著什麼旗號進來的,知道了這個,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當時崇禎末年,大明朝岌岌可危,最後到了緊要關頭,崇禎帝在大殿內鳴金,但無一兵一卒來救,來的只有一個太監,他叫王承恩,就在城破之時,他攙扶著崇禎帝走向了煤山(現景山公園)選了一個歪脖樹上吊而亡,自此代表著正統一宗的大清王朝滅亡,但這裡需要清楚的是,大明朝的滅亡並不是滿清乾的,而是李自成。
故而滿清被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放了進來,他們打的旗號是,與“內賊李自成”不共戴天,要剿滅闖賊,為崇禎帝復仇!然後歷史大家都清楚了,李自成在一片石不堪一擊,迅速的敗退,他們走前做了最後的瘋狂,在北京紫禁城稱帝,並且撤退前一把火點了大明的皇宮紫禁城,讓大明的遺老遺少對他們恨之入骨,所以滿清的入關,打跑了李自成,當時的原明朝的臣民們都對此欣喜若狂,感激不已,而這個時候滿清自然要更加的籠絡百姓,實現他們定鼎中原的野心,所以第二步就是保護明朝皇陵,祭奠明朝皇帝,對外宣告自己是明朝政權的繼承者。讓漢人接納自己的統治。所以,保護明代的皇陵實乃一個政治需要和政治作秀而已了。
-
8 # 187591627
這是每一個正統王朝統治者應該做的事。戰場上的事就戰場上解決。清朝統治者沒有無恥到挖人家祖墳的地步。清朝不僅保護明朝皇陵,而且皇帝還親自去跪拜祭祖,因為建立明朝的皇帝也是很偉大的。
-
9 # 滄瀾史海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要想統領整個中國,鞏固自己的政權,就必須要得到其他55個民族,尤其是漢人的支援。為此,清朝採取懷柔政策,而其中對明十三陵的保護,也是為了達到緩和兩族關係的目的。
清朝統治者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透過保護明十三陵的方式,來間接的承認明朝這些君主都是中國的合法統治者,對他們給予肯定。
同時,明十三陵中含有大量的珍貴財寶,文物,這些財富一旦落入非人之手,比如說天地會,會對清朝的統治產生嚴重的威脅。
最後,正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清朝保護陵墓的這一做法也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不然以後清朝滅亡,老祖宗肯定是保不住了。
-
10 # 唐人聊歷史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皇帝下令保護明朝皇陵,不但如此,清朝許多皇帝都會去祭拜明皇陵,例如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這對爺孫都祭拜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並且是三拜九叩的大禮。而讓清朝皇帝們這麼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對先人的敬仰,對梟雄的欽佩,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想要獲得合法性。
我們知道,清朝的統治者們都是滿人,和我們漢人不同,他們進關之後,打敗了闖王李自成,建立了以滿族為首的政權,清朝皇帝們想要政權長存,滿人可以長久的統治中原大地,他們當務之急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證明其得位的合法性,讓漢人認可他們是統治者。第二,安撫百姓,營造滿漢都是一族的氛圍。而保護明朝皇陵,就是這些清朝皇帝們為了這兩個目的所必須要做的事。畢竟有元朝的前例在那擺著,清朝皇帝們都是對這事十分上心。
-
11 # 瓷都公安
收服人心的做法,挖人祖墳是人神共憤的事情,在民間,老百姓認為挖人祖墳是要遭天遣的。因此清朝的統治者下令保護明朝皇陵,並且康熙、乾隆還曾經去南京拜祭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獲得很多人的讚許。
-
12 # 史說新傳
兩方面理解,不當之處,勿噴。
說的不好聽點,做做樣子吧。畢竟大明朝沒了,滿族入關得天下,也不是不想同化漢人,實行剃髮易服等制度。但是也因為種種原因,也不能不妥協,畢竟漢族的人口數量、技術、思想等在當時也非滿族一時能同化的了的,為了安撫一下漢人的心理落差,對明朝遺老遺少好有些心理安慰,有利於社會穩定。
說的正式一些,這是一種尊重。明朝滅亡後,清朝不僅為明修史,還重修、保護明皇陵,這是很了不起的,其實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統治正統性,所做的鋪墊。這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好的文物古蹟。
-
13 # 唐史大白話
這個問題需要結合大清入關取代明朝前後的歷史來回答。
大清起源於長白山附近的女真族人,到努爾哈赤祖輩父輩時才慢慢崛起,被明廷賜予建州衛的小官,守衛一方,但因為民族矛盾及明廷的防範意識,明朝大將李成梁襲殺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努爾哈赤奮而起兵,以十三副盔甲起兵,“七大恨”告天,定國號“後金”,走上了對抗明朝之路。
女真族在努爾哈赤帶領下統一了各大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對明廷採取進攻,經過萬曆三大徵,松錦會戰等戰役,取得了對明戰爭的主動權,奪取了山海關外的大部分土地人口,明朝的孔有德、洪承疇等相繼歸降。
應該說在此時,努爾哈赤和他的繼任者皇太極還沒有完全取代大明入主中原的野心,他們只是想以山海關為界和明廷分庭抗禮。但明朝內部的黑暗引起了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其中李自成、張獻忠對明廷威脅最大。在洪承疇率剿殺起義軍主力奔赴松錦戰場後,李自成一部如龍入大海,迅速向東殺去,並順利攻下北京城逼迫崇禎帝煤山自縊,使明朝的遺老遺少對農民軍恨之入骨。
由於農民軍自身的歷史缺陷,軍紀不嚴導致大將牛宗敏將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小妾陳圓圓佔為己有,引起吳三桂降而復叛的關鍵事件。吳三桂雖握有五萬關寧鐵騎,但實力遠遜李自成的農民軍,為報國仇家恨,或許也有借滿清之力復辟的企圖。吳三桂給當時清軍事實上的最高統帥多爾袞去信,企求緩師抗擊李自成。
局勢的發展之快完全超出了多爾袞等滿清決策者的預期,經過深思熟慮,滿清提出吳三桂部必須接受剃髮留辮的要求才能出兵。內憂外患,走投無路的吳三桂接受了條件(事實已經降清),多爾袞迅速出兵山海關,聯合吳三桂大敗李自成,並一路追亡逐虜攻克北京,並定都北京,定國號為清。
為了攏絡大量明朝官吏、士民,證明自己的江山是得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非取自大明,滿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基本恢復明朝舊制,任用遺留的明朝官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崇禎帝依帝王之禮重新改葬,當時確實感動了一大批明朝遺老遺少。當然為了做得更像,多爾袞下令對明帝陵寢予以保護,以此向世人證明:我們大清是幫助明廷報仇的,我們是你們的恩人,不是仇人。
-
14 # 中平論壇
滿清為懷柔滿漢兩族關係,便對明十三陵採取保護措施,對殘壞的陵寢建築進行必要的修繕,歷代皇帝還主動去十三陵祭拜,康熙曾經五次祭拜了明孝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被漢文化折服。滿清自後金立國以來,逐步接受中華文化,內心崇拜漢民族優秀的文化,古代中國沒有民族國家的意識,家天下的思想,只要是我家的,其他都可以接受。滿清自入關以來,全面接受漢文化,被漢文化同化已是必然。
二是安撫之需。滿清是少數民族統治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漢族,要鞏固其統治,需要贏得國內各民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支援。
這彰顯了漢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中華文化是四大古文明唯一延續至今的文化,越被征服領土越大,所有侵略者都被同化。
最近流行的一個段子:五千年前我們和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著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和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兩千年前我們和羅馬人一樣四處征戰;一千年前我們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而現在我們和美利堅人一較長短!五千年來我們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而我們的對手卻已經換了好幾輪!!! 好不誇張這就是我們華人。
-
15 # 典解歷史
清朝皇帝這麼做當然是為了收買人心,明朝是漢族人做穩的江山,中國大部分民眾都是漢人,對明朝有了很強的歸屬感,清朝時期很多人說的反清復明,就是他們始終認為,明朝才是他們的國家,他們才心甘情願。清朝這麼做也是沒辦法,總要表面上做做樣子,其實他們肯定瞧不起明朝皇帝,但不得不這麼做。
1.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被漢族稱作蠻夷,是講禮義廉恥的,被蠻夷竊取了江山對百姓來說接受無能。統治者是要鞏固他的統治,需要贏得國內各民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支援。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政權,出於民族的自尊心,不滿意清朝的統治,同時仍然懷念著明朝的統治。所以,清王朝為懷柔滿、漢兩族關係,便對明十三陵採取保護措施,下令保護明朝的統治,以漢治漢也是這個道理。
2.清朝的統治者接受漢民族的文化,對於漢族講道德那一套覺得很有道理,對歷代帝王都予以肯定,承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合法統治者,要達到滿漢一家的構想,所以對包括明陵在內的歷代帝陵均取保護態度,十三陵的修建充分體現這一點。
所以,這也只是統治者用來愚民的手段而已,他們想像眾人表明不止漢人可以統治天下,滿人一樣可以。
-
16 # 季我努學社
清軍入關之後,不僅為崇禎帝修造地面建築,還下令保護和修葺明十三陵,作為取代明朝的政權,對於前朝應該是採取敵對態度,為何還要保護明朝皇陵?
明十三陵旅遊景點
這和清朝實行的民族政策有關。清朝實行的民族政策一方面是為了緩解滿漢矛盾,另一方面是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為了獲得以漢族為主體的人們的對於其政權的認同和擁護,更好的鞏固自己的統治,就要採取一些得民心的措施,來證明自己政權的正當性和合法性,那麼一項適宜的民族政策是有必要的。面對明末社會形勢急劇變化,李自成農兵臨北京城,崇禎帝自殺,明太子投降,以北京為統治中心的明王朝滅亡,多爾袞在范文程的建議下,改變進攻策略,由攻打明朝奪取天下,轉變為攻打流寇爭取天下,由對明人軍事鎮壓變為招降撫卹。
多爾袞
從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思想出發,多爾袞向天下宣佈農民軍是滿漢共同的敵人,打著為明朝復仇、為崇禎帝復仇的口號進入山海關,清軍進城之後,並且命令清軍不準搶奪財物,濫殺無辜,來穩定社會秩序。多爾袞還下令全體官民,為崇禎帝服喪三天,禮葬崇禎帝以及其妻子,為崇禎帝修陵墓,取名思陵,既展現了清朝的仁義道德,又贏得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援,使得他們願意投降歸順清朝。清朝在入關當年舉行祭孔儀式,表明自己接受漢族地主階級觀念和價值觀,也接受漢族文化,讓漢族士大夫接受從從理上歸順,使他們還實行了其他政策,如剃髮自由,頭像的官吏恢復原職等等。
明思陵
為了表現誠意,皇帝甚至親自祭祀明皇陵。作為明朝政權的正統繼位者,若做出破壞明朝皇陵這樣子的行為,則會顯露自身文化的落後性,違背“報奈君、管理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的思想,不利於彰顯清朝的仁義道德。從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到保護明皇陵諸如此類的行為,本質不過都是清王朝的一種政治手段罷了,除了對漢族士大夫實行這樣子的籠絡懷柔政策外,也進行了迫害。
其實,依據文獻記載,明朝皇陵只是得到了一般性的保護,修葺並沒有得到真正落實。
1.《清入關時期的民族政策及其侷限性》,馮年臻
2.《清軍進關取勝是三方面勢力角逐的結果》,趙展
3.《淺論清初多爾袞推行的若干政策》,朱崇業
4.《清乾隆年間修葺明十三陵遺址考證——兼論各陵明樓、殿廡原有形制》,胡漢生
-
17 # 虎臣
推前代皇陵,這個就是評書裡瞎說的習慣罷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唐代十八陵也沒有遭到官方的破壞。畢竟皇上也要守死者為大這一規矩,而且新朝代之後,者是搞“二王三恪”這類冊封,使得過去的皇帝有人祭祀,這屬於基本的禮儀。
真正官方挖皇陵的就是蒙古人,他們信蕃僧,這些人挖宋陵來做法器,這才讓人以為新朝代之後,都會推掉前朝的陵。
明清易代也和打敗的朝代不同,清入關打的旗號是替崇禎報仇,之所以不還位,原因是崇禎“沒兒子”;南明不給崇禎報仇,之前在清軍進北京時還發賀電,所以他們也資格,所以多爾袞就讓順治“勉爾為之”。官方破壞皇陵,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回覆列表
清朝統治者不挖明朝皇陵,主要原因是,滿清入關是要一統天下,而不只是來關內搶掠一番,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要一統天下,就要收買人心。
首先,清朝入關,打的旗號就是給崇禎復仇。所以,滿清皇帝就要對明朝皇帝很客氣,兄弟相稱。
其次,滿清要收買前朝遺老的人心。滿清也用了很多漢人做官,肯定要維護漢人的尊嚴。
再者,在漢文化裡,人死為大。偷墳掘墓,挖人祖墳都是流氓強盜才幹的事。滿清要是這麼幹了,太掉粉。民國初期,孫殿英挖慈禧墓,就遭到社會各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