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涵26

    悲秋和哀物,是人類濃厚情感對大自然變化的深重表白。人類用文字或語言,表達自然界的自然現象,候鳥用遷棲感嘆四季的交替,植物用凋謝展示環境的變幻……因為有日月星辰,就會有春夏秋冬。人的喜好,是隨著對自然界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過程中形成的。因此,有悲秋哀物,就有春暖花開……

  • 2 # 銜之微木

    偶翻古人寫秋天的詩詞,除極少數外,大都是悲傷的情緒。為什麼古人會悲秋?

    1,起源

    對蕭瑟秋景而傷感。語出《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唐 杜甫 《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鄭振鐸 《山中雜記·蟬與紡織娘》:那末你的感觸將更深了,那也許就是所謂悲秋。

    自蘭臺子淵(宋玉)賦《九辯》以來,自古文人便有悲秋一說。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潦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穴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文人悲秋始於宋玉。宋玉把秋景秋物、秋聲秋色,與自己的悲慘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以表現詩人的抑鬱哀怨、感傷憂憤。情與景融、思與境偕,從而構成一個和諧的藝術整體。他的悲秋,對後世文人影響很大。

    2,懷才不遇

    “傷春悲秋”是中國古代文人一種帶有頹廢色彩的情結!這種情結,基本上影響了中國古代所有的文人。

    中國詩人大多是懷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們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不免要寓於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當詩人看到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自己又無法作為的時候就會傷春;秋天則是收穫的季節,又是將近冬天的時候,看到那凋零的落葉,詩人們一方面感嘆歲月不饒人,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一事無成所慨嘆,這樣就會產生悲秋的情緒。

    3,秋燥

    天氣涼爽了,但許多人卻犯困、精神疲乏,這是為什麼呢?醫學專家介紹,這種現象稱之為“情緒疲軟”。立秋前後,隨著天氣漸漸涼快,人也從過激情緒中調整過來,這時就容易因身體能量消耗過多,而出現疲軟、睏乏等狀況,嚴重者會影響正常生活。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慾與五行學說和四季變化存在著相應的聯絡。以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的“金”為例:五臟中的“肺”屬金,七情中的“悲”屬金,四季中的“秋”也屬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連綿的日子裡,人們除了容易“秋燥”,有時也容易產生傷感的情緒。

    此外,“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的驟然下降,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均受到抑制,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慌、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症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鬱症”。

    預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調節,保持樂觀情緒,切莫“秋雨晴時淚不晴”地自尋煩惱。

    現代人視野廣了,活動範圍大了,忙碌事情多了,對季節變化不那麼敏感了,關鍵是對秋天認識深刻了,因而悲秋情結淡化了。

  • 3 # 似風凌宇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演繹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色。

    春天的美麗,夏天的繁榮,秋天的凋落,冬天的嚴寒。

    從中國文學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有關秋天的詩句,從唐代詩人杜甫的(秋日八興)

    ,到近代的巾幗女士秋瑾(秋風秋雨愁殺人)的遺言,表達了一代又一代詩人的家國情懷,。

    詩人面對秋風陣陣,田間的物品稀少,樹上的樹葉枯枝凋落,真的是觸景生情,產生流傳千古的美麗詞章:充滿家國情懷,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

    這我有過親身的感受。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獨自一人,學校分配到離家500裡的地方工作,每當中秋節,同單位的人,皆是本地人,他們都回家跟親人團聚,唯自己一人,困居在集體宿舍,正是:圓月高空懸,孤獨心緒添,怨月太多情,若人難平息。

    一股背井離鄉的孤獨情緒油然而生。有些事情,只有經歷過,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理解歷代文人詩文的悲秋情懷,才能讀懂詩文的深刻內涵。

    對於哀物,這也是自然形成的感情凝聚。人是地球村裡最高等的動物,富有高的智商與情感。

    記得八年前,老家拆遷,結果,將自己一些歷年積累的影像,在搬遷過程中丟失了,這樣的影集,可以說是見證我成長曆史的證據,它是我美好記憶的瞬間定格,那獨一無二的東西 ,再也無法找回,著實讓我憂傷與無助,對於別人來說,這影集就是廢品,而對當事人而言,這是唯一,是無法用金錢代替的實物,以至每每想起如此,總會產生須許遺憾與感慨。

    悲秋與哀物,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特有區別於另類的現象,幸好我們逢上了太平盛世的時代,遇上了科技發展的時光,我們可以努力工作,為祖國的強盛,貢獻力量,從而為自己小家庭的生活積累資金,從而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這就是我對於悲秋與哀物的一孔之見,跟朋友一起分享。

  • 4 # 芙蓉舫

    我想這大概是人們對於美好事物消釋而又無可奈何,無能為力掙扎吧。你看除了傷春悲秋,人們還會說“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美麗的容顏只能在盛年,人們見不得美人衰老的容顏;名將亦然,年輕時期征戰沙場,叱吒風雲,有朝一日臥病在床。人們見不得這種缺憾。

    事實上,悲秋是中國文人的感懷,文人心思都比較敏感細膩;哀物倒和日本的物哀美學同出一派,對事實無常的感慨,對美好事物消釋的歌詠。

    “不管是櫻、螢或楓,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它的美麗。

    我們為了目擊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遠也願意前往。

    那裡存在的不只是純粹的美麗,人們親眼確認它們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鮮豔的色彩在眼前凋零,會不自覺地鬆一口氣。

    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想一下初春時節萬物復甦,生機蓬勃之時,人間也是欣欣向榮地一派祥和景象。詩人們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風春又生”;到了暮春時節,花謝了,樹落了,多情善感的文人們又怎麼能無動於衷呢。不過是“春到荼靡花事了”,且看東坡的《蝶戀花•春景》

    《蝶戀花·春景》

    宋代: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詩人感懷的,悲傷的不僅是那自然事物,還有這些事物勾起的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和無奈。看著春天這般短暫,像不像“人生在世,不過白駒過隙”。

    不過花謝花開,人生人死,緣起緣滅都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何不多點寬容和豁達呢?劉禹錫是我最喜歡的詩人之一,雖然名氣不及李杜,但是人生態度是我們很值得借鑑的。

    別人都在悲秋,而他卻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自己被貶官多次後,面對白居易的擔憂和關心,他卻說:

    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是何等豁達,智慧的胸襟啊!劉禹錫與東坡的豁達,樂觀真的感染了我,也影響著更多人。願與君共勉!

  • 5 # 五條維線

    這一年,太難了。

    他們多次催促你去收家,你說:因手懶腳也懶。實際是心裡一百個不願意。我知道你多想留著家裡的所有東西,甚至不願每個東西移動它的位置。這是老人住的家。

    一個解放前高等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勤勤懇懇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老人,你的父親。不圖名不圖利,默默地送走一批又一批學生,他要求學生自覺、努力,強調人品第一。對自己也是如此,按他本人的資歷稍為提點要求絕對可成為校長、局長甚至任更高職務。然而他把自已定格為永遠普通的一名教師,處處為人師表。

    都說見物如見人,你默默地收著東西,靜靜地,小心意意地檢視每件細小的物品。

    記得有一年深秋,看著落葉,你叫我看一些名人的資料,特別是一些名媛,諸如張愛玲、呂碧城、林徽英、陳衡哲等等,你說她們要美貌有美貔、要才有才、要錢有錢。但她們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海浪來了,靜靜地、默默地,做著該做的事。你說:葉子掉了,綠葉才能長出來。

  • 6 # 1878804

    謝謝邀請。對於悲秋和哀揚,你有什麼見解?我的見解是大自然中,悲歡離合,春華秋實。人生一世,草木悲秋。秋是金色收穫季節,天高雲淡,金秋月圓。但是光陰飛逝,秋風掃落葉,悲傷,悲痛。人生滄桑,感到人生好比晚秋,這個時期不好的多事之秋。人生的危急存亡之秋。有一種憂傷的情緒。如杜甫的《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懷。那縷縷哀怨永遠悲懷愁緒,用酒來暢飲解釋歲月無情,人生滄桑。哀物,以暮秋到寒冬的季節裡,一些事物,東西,動物,物質經不起嚴寒的調冷在悲哀,鳴哀。秋收冬藏。大自然中有陽變陰,陰變陽。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一年四季,年復一復的週期性的現象。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侯烏遷徒。動物冬眼。人們也是一樣。孔子曰,老吾老以之人之老。幼吾幼以之人之幼。上下五千年我們的祖先就這樣給後人總結氣候等自然變化24節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先輩們的聰明才智給神洲大地添轉加瓦。總結了物競天擇,物極比反,物轉星移,否極泰來。我們的中華民族歷代以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鼓勵著子孫萬代。

  • 7 # 清心一棧

    很喜歡蘇軾大詞人這首《點絳脣》,一反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高調,十分勵志。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樓船遠。白雪飛亂。空有年年雁。

    每一個“榮寵不驚”的人,都有過“不平凡”的經歷。正是這種經歷磨鍊出開闊的心胸。

    “現在還身強力壯,發那悲秋的哀嘆幹什麼?”這正是“蘇式”的腔調,與眾不同

    秋天,萬物成熟豐收,隨之凋零蕭瑟。盛況總是短暫。尤其是深秋時節,梧桐葉落,“那堪風雨助淒涼”。

    這種氛圍,正好給多愁善感的文人提供了抒發內心愁苦的機會。當悲秋的情懷融於筆端,形成了一種文化沉澱。讀之,易感染悲觀的情緒,意境清苦且悲涼。

    人在他鄉,更容易感觸。詩人杜甫就是個例子:他長年羈旅漂泊、孤愁老病纏身,看那蕭瑟秋景,想起自己的身世,不免悲從中來。於是作“萬里悲秋常作客”

    歐陽修的《秋聲賦》裡末句寫到“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世間萬物,四季更替,天生自然,何必去怨那秋聲呢?自身的遭遇加上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失望,化作長篇牢騷,最後總結:“怨又有何用?”

    悲秋,對景傷情;哀物,是否可延伸為睹物思人呢?

    李清照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一切都好像沒什麼變化,包括我們一起用過的東西都還好好的,而人卻已經不是從前那人(或已經不在了)。想說點什麼寫點什麼,還沒說出口,不爭氣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多愁善感的文人啊,總是悲秋哀物,他們的“情緒產物”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深遠而悲涼,悽愴而深刻。情緒的動物,終究逃不過一個情字,真是別說多情好,多情催人老。

  • 8 # 悲心俱德

    踏入娑婆界轉身遇到秋秋葉雨落愁一世一年季秋心愁非愁覺明觀愁雲愁雲光明開觀秋非是真分別妄念愁回觀秋非秋覺心菩提現轉識成智覺覺悟本心故

    三空秋非秋

    秋風徐徐吹塵浪如幻沙落葉歸根時秋月當圓滿雲開妙覺心

    真真如是月

    樹搖風非風本心動非動凡聖一如同

    同心即本體

  • 9 # 三知五行

    我只回答悲秋

    為什麼會悲秋?要從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理論講起,中醫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其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這五行的臨位是相生的關係,隔位是相剋的關係,秋天為金,金克木,肝為木,肝主情志,木受金的剋制,也就是情志受剋制,就不開心了,就有些事情想不通了,這就是悲秋的實質!

  • 10 # 馬振廷1

    悲秋,葉落歸根,迴歸故里,告老還鄉,等死多悽涼。秋老諸黃,秋霜殺草,秋掌西方肅殺金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收本來是一年的收穫,但是秋又相徵著人的衰老,由黃花妙女到黃臉婆,由英俊少年到墓庫之年。秋冬也收回了很多老年人的命。各種瘟病正在傳染髮生。悲秋衰物的心境有感而發。詩人多觸境生情寫悽涼悲情衰物。

    葉落歸根百花殘,

    秋菊紅梅耐霜寒,

    除夕五更除舊歲,

    走親訪友趕大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肉為什麼會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