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果凍生活在鄉村
-
2 # 稻麥巴巴
你所展示的葉片多是小麥條鏽病危害造成的,目前溫度已經在39度以上,氣溫對其已經有控制作用,由於病害已經造成危害,目前噴霧用藥應該以補充營養元素為主,也用一些殺菌劑,延長好的葉片功能期,減輕小麥損失。選用什麼殺菌劑要根據當地小麥生育後期發生病害為依據,但營養劑要為主要使用物件。
-
3 # 日月思勤
看照片象卜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的特徵,這幾種病屬於真菌病害,發病初期都能引起黃葉現象,應取樣當地植保部門諮詢,對症施藥。
低溫,土壤乾旱,大風霜凍,土壤缺肥,土壤板結,淹水,漬澇,鹽鹼害,有毒水質,蚜蟲,紅知蛛等等因素,都能引起小麥黃葉現象的發生,要找準原因,然後對應採取措施,蟲害可打辛硫磷乳劑。
開春以後葉片發生不同程度的黃化現象,俗稱小麥黃葉病。一般在2月底3月初開始顯症。小麥發生黃葉病較輕時,只要病株率不高,一般產量損失不大;黃化嚴重的麥田死苗率高,產量損失大。
1、小麥黃化原因
1.1 土壤肥力不足
表現為次生根極少,分櫱少,葉色暗綠,葉尖黃,基本整塊地都有表現,而相鄰其他農戶地塊無此症狀。
1.2 耕作種植方式不標準
播種前整地質量差,尤其是秸稈還田,旋耕、播種過深或秸稈還田層淺,導致根系發育不良,播種時鎮壓不實,播種過淺,致使分櫱節裸露,晚播弱苗田,遇上年前雨水少,墒情不足,沒冬灌的地塊等易引起次生根少而短,根系發育不良。表現為同一機械作業地塊有同一症狀。
1.3 土壤板結或汙染
土壤環境的惡化,如酸化、板結等,小麥根系發育困難,如遇上寒冬小麥的抗寒能力弱,返青後根系營養運輸跟不上,從而使葉片發黃。表現麥苗拔出後幾乎不見新根,黃花現象連片發生。
1.4 土壤鐵元素缺乏
小麥幼苗期葉脈失綠黃化,逐漸整葉失綠呈黃白色。
1.5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屬於個別年份的偶發性病害,又稱梭條斑花葉病,由禾穀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傳播引起的病毒性病害,靠病土、病殘體和水流傳播,該病苗期侵染,秋冬症狀不明顯,來年返青階段表現症狀。適宜土壤溫度5~15℃,當土壤溫度超過20℃以上時病情停止發展。小麥感病後,一般減產10~30%,嚴重者減產50%以上直至絕產。
2、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先根據發病地塊的具體情況找出病因,對症採取措施。
2.1 土壤肥力不足引起的黃化
應在返青期每667m2加施尿素5~10kg,起身或拔節期每667m2再施尿素12~15kg,或溝施磷酸二銨10kg。
2.2 耕作方式不標準引起的黃化
應及時冬灌,促進小麥根系生長,提高分櫱質量,達到生根、壯根的目標,提升根系輸送養分能力和新陳代謝頻率。
2.3 土壤板結或汙染引起的黃化
要等氣溫回升穩定後,小麥返青時噴施葉面肥,待長出新根後再澆水施肥,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結合小麥後期1噴3防加入少量尿素促盡小麥後期生長,把損失降到最低。
2.4 鐵元素缺乏引起的黃化
可用0.75%~0.90%的硫酸亞鐵溶液噴施2-3次,效果良好。
2.5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防治方法
2.5.1 倒茬
通過倒茬種植蔬菜等非寄主作物,改?禾穀多黏菌的生活條件,減少病毒傳播媒介來減輕病毒病的發生。
2.5.2 選用抗病品種
2.5.3 加強田間栽培管理
小麥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滅茬,施用充分腐爛的農家肥,用土壤中的微生物群抑制病菌的滋長,根據當年的氣溫情況,適時晚播,錯開病菌最佳侵染時期,使用外來的農機具要清理乾淨並消毒,搶墒種植的小麥田要及時冬灌,培育壯苗,增加冬前分櫱,培育個體的抗病能力。
2.5.4 種子包衣
用含有多菌靈、惡黴靈或甲惡黴靈加殺蟲劑的種衣劑包衣包衣後播種。
2.5.5 化學防治
病田土壤消毒用多菌靈、惡黴靈或甲霜惡黴靈小麥播前用正常用量噴施土壤。
小麥返青後仍呈點片發生的地塊,要控制病毒在田間的大量傳播,可對發病的地塊進行藥物灌根處理,用甲基硫菌靈或多菌靈 200 倍液加根得肥或少量尿素灌根2~3 次,每次間隔 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