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論辯的時候,最忌浮躁,諸葛亮對王朗的歷史和現狀瞭如指掌,他的話句句都擊在對方要害上,句句在理,又層層深入,只消幾句話,就把王朗罵得吐血而死。
我們看看交戰過程,諸葛亮與王朗第一番交“口”之前,從兩人對此次舌戰的準備上看就可以立分高下。王朗向大將軍曹真誇下海口是在兩人未見面之時:“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
怎麼聽怎麼有點痴人說夢的感覺,從中可以看出王朗的盲目自信。而且諸葛亮在口才方面的經驗值與殺傷力絕對要超過十萬點,這一點他不是不知道,王朗明顯是在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再看諸葛亮,做出心理準備是在兩人見面之後。諸葛亮見對方軍師司徒王朗出戰,心中暗忖:“王朗必下說詞,吾當隨機應之。”
兩人第一番較量,並沒有直接開罵,而是分別讓軍卒傳話,王朗讓一個士兵到軍陣前大叫:“請對陣主將答話!”這句話平淡無奇,王朗倒是蠻謙虛的,本來謙虛是個好品質,但在兩軍開戰的時候還大擺謙虛之風,就太過迂腐了。
而諸葛亮則令護軍小校高聲傳道:“漢丞相與司徒會話。”第一句話,諸葛亮就拿大漢丞相壓住了小小的王司徒。接下來王朗開口說話:“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這話一出口就是求饒的語氣,竟然問人家為什麼不講道理,為什麼要打自己。
諸葛亮見他這麼說,只覺得好笑:“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要理由嗎,好,那就給你個理由,我近奉後主的命令,遠奉先主的遺詔,再往遠說,我還奉了大漢天子獻帝的詔,前來討賊,打你是合情合理。
王朗見自己一開口氣勢上就佔了下風,當然感覺很憋氣。就在馬上運了運氣,將提前準備好的一大段說詞背了出來:“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上。劉表佔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王朗也不管別人愛不愛聽,好像見多識廣,賣弄起知識來。要緊不要緊的一口氣背了一大段。聽得人都困了,但他還不覺得累。諸葛亮坐在車上靜靜地聽著,看著他一個人唾沫橫飛、氣喘吁吁地表演,一言不發。
王朗說到這裡,竟然還沒有完:“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這麼長時間才說到正事上,氣勢早衰了,只好用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草草收場,但這句話早就被古人在戰場上說爛了,既沒有創新性,又沒有說服力,真是失敗。
諸葛亮聽到這裡,才開始答言。只見諸葛亮鎮定自若,先在車上一陣大笑。然後緩緩說道:“吾以為漢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接下來,諸葛亮開口先是以“漢朝元老大臣”譏諷王朗,然後一句話將他所有的言語推翻。接著就開罵了,但罵人的話不只是罵給他一個人聽的,而是讓大家聽的,這樣才能讓他更加無地自容,所以要“諸軍靜聽”。諸葛亮朗聲說:“昔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同樣說的是此次戰爭的背景,但比起王朗開頭那段話來要簡單多了,不至於聽著讓人倒胃,這才叫主次分明。
“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先是一句話罵盡魏國所有官員,其實暗指王朗。諸葛亮罵人罵得陰陽上去、文采飛揚,真可以說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到這裡開始指名道姓而罵,這才叫有層次感。
“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叫反臣與吾共決勝負!”連王朗的生前死後全都罵遍,這才是痛快淋漓。
王朗是“漢朝元老大臣”,後又任魏國司徒,屬於“三公”之列,自己一生高官厚祿,受人尊敬,如今卻被罵得體無完膚,顏面盡失,只覺得又羞又愧,三軍面前實在是無地自容,再加上年歲已高,精神受到了嚴重的刺激,他只覺得自己的血壓驟然升高,心律驟然失常,一大口鮮血噴薄而出之後,當場就摔落馬下,命歸黃泉。諸葛亮在這場罵戰中真可謂出盡了風頭。
在與人論辯的時候,最忌浮躁。如果一語不合,就面紅耳赤,暴跳如雷,那就等於先亂了自己的陣腳,很難在爭鬥中佔上風;而有心機的人,像諸葛亮,卻能氣定神閒,以逸待勞,等對手說得口乾舌燥、疲憊不堪的時候,再伺機反擊。由於諸葛亮對王朗的歷史和現狀瞭如指掌,他的話句句都擊在對方要害上,句句在理,又層層深入,這樣,只消幾句話,就把王朗罵得吐血而死。
所以說,舌辯並不是胡攪蠻纏,而是要知己知彼。要知己知彼,要會針對對方言論的破綻進行反擊,這樣才會無往不勝。
與人論辯的時候,最忌浮躁,諸葛亮對王朗的歷史和現狀瞭如指掌,他的話句句都擊在對方要害上,句句在理,又層層深入,只消幾句話,就把王朗罵得吐血而死。
我們看看交戰過程,諸葛亮與王朗第一番交“口”之前,從兩人對此次舌戰的準備上看就可以立分高下。王朗向大將軍曹真誇下海口是在兩人未見面之時:“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
怎麼聽怎麼有點痴人說夢的感覺,從中可以看出王朗的盲目自信。而且諸葛亮在口才方面的經驗值與殺傷力絕對要超過十萬點,這一點他不是不知道,王朗明顯是在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再看諸葛亮,做出心理準備是在兩人見面之後。諸葛亮見對方軍師司徒王朗出戰,心中暗忖:“王朗必下說詞,吾當隨機應之。”
兩人第一番較量,並沒有直接開罵,而是分別讓軍卒傳話,王朗讓一個士兵到軍陣前大叫:“請對陣主將答話!”這句話平淡無奇,王朗倒是蠻謙虛的,本來謙虛是個好品質,但在兩軍開戰的時候還大擺謙虛之風,就太過迂腐了。
而諸葛亮則令護軍小校高聲傳道:“漢丞相與司徒會話。”第一句話,諸葛亮就拿大漢丞相壓住了小小的王司徒。接下來王朗開口說話:“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這話一出口就是求饒的語氣,竟然問人家為什麼不講道理,為什麼要打自己。
諸葛亮見他這麼說,只覺得好笑:“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要理由嗎,好,那就給你個理由,我近奉後主的命令,遠奉先主的遺詔,再往遠說,我還奉了大漢天子獻帝的詔,前來討賊,打你是合情合理。
王朗見自己一開口氣勢上就佔了下風,當然感覺很憋氣。就在馬上運了運氣,將提前準備好的一大段說詞背了出來:“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上。劉表佔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王朗也不管別人愛不愛聽,好像見多識廣,賣弄起知識來。要緊不要緊的一口氣背了一大段。聽得人都困了,但他還不覺得累。諸葛亮坐在車上靜靜地聽著,看著他一個人唾沫橫飛、氣喘吁吁地表演,一言不發。
王朗說到這裡,竟然還沒有完:“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這麼長時間才說到正事上,氣勢早衰了,只好用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草草收場,但這句話早就被古人在戰場上說爛了,既沒有創新性,又沒有說服力,真是失敗。
諸葛亮聽到這裡,才開始答言。只見諸葛亮鎮定自若,先在車上一陣大笑。然後緩緩說道:“吾以為漢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接下來,諸葛亮開口先是以“漢朝元老大臣”譏諷王朗,然後一句話將他所有的言語推翻。接著就開罵了,但罵人的話不只是罵給他一個人聽的,而是讓大家聽的,這樣才能讓他更加無地自容,所以要“諸軍靜聽”。諸葛亮朗聲說:“昔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同樣說的是此次戰爭的背景,但比起王朗開頭那段話來要簡單多了,不至於聽著讓人倒胃,這才叫主次分明。
“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先是一句話罵盡魏國所有官員,其實暗指王朗。諸葛亮罵人罵得陰陽上去、文采飛揚,真可以說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到這裡開始指名道姓而罵,這才叫有層次感。
“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叫反臣與吾共決勝負!”連王朗的生前死後全都罵遍,這才是痛快淋漓。
王朗是“漢朝元老大臣”,後又任魏國司徒,屬於“三公”之列,自己一生高官厚祿,受人尊敬,如今卻被罵得體無完膚,顏面盡失,只覺得又羞又愧,三軍面前實在是無地自容,再加上年歲已高,精神受到了嚴重的刺激,他只覺得自己的血壓驟然升高,心律驟然失常,一大口鮮血噴薄而出之後,當場就摔落馬下,命歸黃泉。諸葛亮在這場罵戰中真可謂出盡了風頭。
在與人論辯的時候,最忌浮躁。如果一語不合,就面紅耳赤,暴跳如雷,那就等於先亂了自己的陣腳,很難在爭鬥中佔上風;而有心機的人,像諸葛亮,卻能氣定神閒,以逸待勞,等對手說得口乾舌燥、疲憊不堪的時候,再伺機反擊。由於諸葛亮對王朗的歷史和現狀瞭如指掌,他的話句句都擊在對方要害上,句句在理,又層層深入,這樣,只消幾句話,就把王朗罵得吐血而死。
所以說,舌辯並不是胡攪蠻纏,而是要知己知彼。要知己知彼,要會針對對方言論的破綻進行反擊,這樣才會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