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文章大視野
-
2 # 青年維也納
神聖羅馬帝國就是羅馬帝國。這一點英國曆史學家詹姆斯布萊斯在他的著作《神聖羅馬帝國》一開始就說得非常明確。他說“1806年8月,從報紙上讀到皇帝弗蘭西斯二世與帝國會議上宣佈他辭去帝位的訊息的人民中間,可能很少有人想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政治機構就此告終。但事實如此。多瑙河畔一個外交官發出一紙文告所宣告廢止的這個帝國,正是尤里烏斯的精明強幹的外甥抗擊東方諸強敵,在亞克興峭壁下為自己贏得的帝國。”
(最後的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在法蘭克福參加完他的加冕禮之後歌德發現用來舉行加冕宴會並懸掛羅馬皇帝的畫像的皇帝大廳的牆上已經沒掛不下更多的畫像了)
神聖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的延續,但從字面上看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神聖羅馬帝國最後的名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但這個名號是在漫長的幾個世紀中逐漸形成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和教皇爭霸的過程中,為了突出帝國的神聖性以證明皇帝對教會統治權的正當,給“羅馬帝國”加上了“神聖的”這個修飾語。而當帝國在義大利的統治名存實亡的時候,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又給神聖的羅馬帝國加上了“德意志民族的”這個修飾語。於是才形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或者按照正確理解應該翻譯成“殘存在德意志民族之內的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名號。而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初名號就是“羅馬帝國。”
(遊俠騎士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他給神聖羅馬帝國的名號加上了最後的修飾語)
這個問題下有人用“羅馬帝國是羅馬人建立”的這個理由來證明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我只能說這種主張所反映出來的是一種對歷史的“驚人的無知。”羅馬人是一個階層而不是一個民族。在羅馬帝國的體系之內,血統從來都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羅馬公民是一個階層,而在羅馬共和國曆史上和羅馬公民無論從地域還是文化還是血統都最接近的義大利很多地方的人,其實是另一個階層那就是“拉丁人”,“羅馬公民權”和“拉丁公民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等級。羅馬人小心翼翼的捍衛著兩者之間的差異,即使為此和拉丁人打“拉丁同盟戰爭”也在所不惜。
羅馬人並不是什麼羅馬民族,相反羅馬人是得到羅馬公民權的所有人的總稱。即使你是羅馬公民一旦因為債務成了債務奴隸你就不再是什麼羅馬人,同樣的即使你是一個日耳曼蠻族如果你在羅馬城服役,成為軍團士兵,你就可以被授予羅馬公民權。甚至如果你是羅馬人的一個蠻族奴隸,但是你被你的主人給予了自由,你的後代作為被釋奴的兒子孫也可以成為羅馬人。
羅馬人的概念是隨著時代變化的,在羅馬共和國的歷史上它高踞於整個羅馬共和國的社會的頂端成為羅馬世界精英的代名詞。但是隨著帝國的建立和帝國保衛自己安全的壓力的變大,“羅馬人這個概念”隨著《安東尼尼亞努斯法》的頒佈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這項皇帝法令,羅馬帝國之內一切自由人都被授予羅馬公民權,這是羅馬人這個概念第二個形態的開端,也就是帝國之內的一切自由人都成為羅馬人。
(讓卡拉卡拉名垂史冊的東西至少有兩個安東尼尼亞努斯法和卡拉卡拉浴場)
但歷史的腳步並沒有停歇,隨著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化,羅馬人的概念和基督徒的概念逐漸合二為一。而且隨著羅馬帝國之內基督教的各種不同派系之間的鬥爭,羅馬人的概念逐漸和“正統派基督徒”的概念結合起來,形成了羅馬人這個概念的最終版本。
正統派基督徒是羅馬人,這個概念並不僅限於西帝國。相反在東羅馬帝國,信奉東正教的人們也是這麼理解羅馬人這個概念的。當君士坦丁堡趨於陷落的時候,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向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各民族號召所有的“正統派基督徒”盡到羅馬人的責任,聯合起來戰勝蠻族,保衛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大牧首眼中東正教徒就是羅馬人,而不信奉東正教的就成了蠻族。如果說在他這裡這個概念還只是初步的話,那麼到16世紀君士坦丁堡早已陷落,信奉東正教的哥薩克依然罵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為“野蠻人”,這些無論在文化還是技術上都遠比波蘭人野蠻的哥薩克之所以能夠把事實上更“文明”的波蘭人看作是野蠻人,依據的正是君士坦丁堡大牧首的邏輯,因為波蘭人信天主教,所以在東正教徒眼中他們不是“正統派基督徒”所以不是羅馬人,因為不是羅馬人所以他們是蠻族。
(列賓的《給蘇丹的回信》,這一版羅馬人可能是武德最充沛的)
日耳曼人之建立帝國也是因為他們是正統派基督徒所以他們是羅馬人這個標準。在西方正統派基督徒是相對於信奉阿里烏斯派的哥特人而言的。那時候東西方教會還沒有分裂,皈依正統派的法蘭克人和被法蘭克拿刀劍強行基督教化的日耳曼人接受的都是當時的正統派基督教信仰,所以他們都是十足的羅馬人。
羅馬公民的擁戴,軍人的歡呼和教會的加冕,其中任何一項都可以造就一個羅馬皇帝。而帝國本身的日耳曼化並不始自10世紀相反,在帝國晚期羅馬帝國已經高度日耳曼化了,尤其是軍隊已經大部分由日耳曼僱傭軍組成了。10世紀的羅馬帝國只是這種日耳曼化的新形態而不是一個嶄新的帝國。
(公元800年查理的加冕,意味著羅馬帝國的復興)
公元800年查理的加冕也好,962年奧托的加冕也好,都不是一個新帝國的建立,相反用同時代親歷者的觀點來說他們的加冕是“羅馬帝國的復興”或者“羅馬帝國的重建!”
-
3 # 軍武次位面
羅馬帝國作為歐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帝國,有點類似於漢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這個地位,就好比中國的主要民族現在都自稱漢族,古代中國中原農耕民族都自稱漢人一樣,羅馬帝國之於中世紀歐洲的意義,就是正統性與正確性的化身。早在800年聖誕節法蘭克人查理曼大帝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直到1804年聖誕前拿破崙由羅馬教皇加冕為法蘭西皇帝,羅馬帝國,或者說羅馬正統一直是歐洲歷史根本繞不開的話題。
神聖羅馬帝國也是如此,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來源於查理曼法蘭克王國崩潰的副產品,以美因茨為首都建立的東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存續期間透過聯姻等手段,逐步控制了日耳曼族裔地區的大量小型公侯國,到公元936年薩克森王朝奧托一世開始執掌大權,南侵義大利,東拒匈牙利,還給予了教會足夠的特權與封土,羅馬教皇也投桃報李,心領神會地在962年為奧托一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給了“奧古斯都”的頭銜,等於是認同了東法蘭克薩克森王朝的羅馬性質。到1155年腓特烈加冕時又加上了“神聖”的頭銜,自此脫胎於東法蘭克蠻子的“神聖羅馬帝國”終於橫空出世了。儘管有羅馬帝國的頭銜,但是這個“神聖羅馬帝國”一無羅馬的民族血統(僅僅是一幫在黑森林裡搞比利的日耳曼蠻子),二無羅馬的文化底蘊(民族文化也是極為粗俗的蠻族文化),三無羅馬的嚴密國體(一堆大小選帝侯完全自行其是,堪稱政令不出美因茨),因此被嘲笑為“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
4 # 福氣945
要說解釋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大多數人是給你的複雜解釋,我從一個簡單角度解釋,玩過光榮三國系列的人,應該知道有個流浪少數民族武將劉豹,這位生了一個兒子劉淵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前趙國的開國君王,八王之亂時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幷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後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這個劉淵稱漢,追認、尊奉後主劉禪(沒有追他親爹劉豹)。這算不算掛羊頭賣狗肉?五代十國時後唐也和這個意思差不多。這個事也不是隻有中國有,舉個印度的栗子,印度的莫臥兒王朝自稱是蒙古,其實他們是蒙古化了的突厥人,而且還歸一了伊斯蘭教,就算是這樣了,君王還自稱是黃金家族。羅馬的稱號也不光神羅用,俄羅斯的沙皇其實也有羅馬皇帝的意思。換個角度說吧,輝煌的文明總是有人嚮往,做好我們自己吧,希望以後會有更多的老外從更多的方面認同我們吧。
-
5 # 千里巖
一個是經典,一個是拙劣的山寨版,大約就是這麼一個關係。或者說一個好像航母,一個好像捆在一起的萬把條舢板。
說什麼“皇統”問題,其實都是扯犢子,拳頭硬加上腦子靈,然後賣教會一個好就能弄到。羅馬帝國的皇統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統之所以能被硬掛在一起,一半是教會搗鬼(就靠著賣這個了),另一半是因為查理曼之後誰的拳頭都沒有硬到真的掃平歐洲。
羅馬帝國雖然採取奴隸制,但是由於地中海的特有環境,其經濟形態是一種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也正是在這個環境中以“十二銅表法”為基礎的羅馬法成為了幾乎是當時適應商品經濟最完美的法律體系。關鍵詞在於,當時,商品經濟,完美法律體系。直到今天羅馬法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法律體系都有著深厚的影響。
雖然羅馬從凱撒之後逐漸過渡到了帝制,但是共和傳統仍然被大量的保留,元老院地位有所削弱,但也絕不是簡單的擺設。加上當時羅馬公民全體對於法律的認同,使得羅馬政壇雖然不乏暴君和各種荒唐,但是整個羅馬在繼承希臘的文化和科學方面又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文明。不論是從生活領域的建築、公共衛生還是到精神領域的文學藝術等等都是高度發達的。政治上,皇帝透過一個龐大的官僚和軍事將領集團控制著整個帝國(總督區制度)。
只可惜,看著好像完美而強大的帝國,還是經不住政治上種種陰謀不斷的風吹雨打,羅馬最終衰落下去,分裂出去的東帝國幸運的因為地理環境和幾個有能力的皇帝治理,逐漸過渡到了適應當時生產力的封建制,而西帝國在日耳曼人的大規模入侵之下最終被瓦解掉了。
其實早在西帝國完蛋之前,就有日耳曼人透過充任僱傭軍的方式從“同盟者”過渡到“羅馬公民”最後甚至當上了皇帝的例子。比如235年登基的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努斯一世,他的父母分別來自兩個日耳曼部落,是一個血統純正的蠻族。但是他從16歲起就以“同盟者僱傭軍”的身份參加羅馬軍團,從最小的上百夫長一口氣當上保民官。62歲時他依靠蠻族軍團發動政變登上皇位,成了一個蠻族的羅馬皇帝。
從這裡就可以見一般,即便是最後搞垮了西羅馬的日耳曼人,其實也早就被羅馬的文化深深浸潤。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基督教,當羅馬基督教化之後,羅馬皇帝宣佈了這是羅馬的國教。自然那些來羅馬軍團打工的蠻族也得成為教徒先。管他真信假信的,一來二去幾百年下來,最後日耳曼人其實都基督教化了……那麼他們搞垮帝國的時候,還是不太敢去惹神仙的。於是羅馬教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作為來到文明花花世界的野蠻人,日耳曼人即便是一邊破壞劫掠另一邊也對羅馬的文化產生了深深地敬畏。所以他們只要足夠強大就總是想著弄到羅馬皇帝繼承人的身份,這樣子隱然讓自己有了號令整個西歐的權威。
帝國既然沒了,那麼拳頭硬的那個日耳曼部族頭領肯定就想著皇帝的權威有多爽了。於是乎,從查理曼開始到後來殺進義大利的德國國王奧托一世,都要這個頭銜。帝國沒了,元老院也完蛋了,誰來承認這個皇帝頭銜?教會唄,代表神仙的教會啊……
查理曼比較牛,基本統一了西歐所以他要當皇帝沒啥爭議,可是奧托一世沒這麼大的能耐就賄賂羅馬主教吧,本來這個主教因為守著羅馬皇帝就比別的主教神氣,現在奧托拿著土地和銀子來了,乾脆成了教皇。好吧,神仙在人世間的代表決定了皇帝你來做,這樣子有說服力了吧?
於是從奧托一世開始,他控制的德意志和義大利北部地區就成了一個“神聖羅馬帝國”,他的頭銜就是“羅馬人的皇帝”。其實這時候早就沒啥羅馬人了,當然你要說此時的日耳曼人個個都是“精羅”,那就說的通了……可為啥加上“神聖”倆字呢?還用問?山寨版肯定要想法子比經典版花哨才有銷路吧?唸叨唸叨我這個皇帝是“神授”的讓他面對一大堆諸侯時候有點底氣。
這個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如伏爾泰嘲笑的“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它的經濟基礎不是羅馬那種以大莊園為基礎的商品經濟,而是封建軍事貴族的采邑制度。這是因為日耳曼人大部族裡面套著小部族,一起打天下時候按層分贓,最後成就了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作為帝國的一把手,皇帝肯定是最強大的諸侯,他的采邑夠大能徵招足夠多計程車兵,但是他必須依靠附庸們的效忠,他的附庸們也得依靠各自的附庸。如此以來肯定免不了鬧得諸侯林立。這一點上跟羅馬帝國的官僚和軍事貴族治國有根本的不同。
羅馬帝國的經濟中心是大大小小的各種城市,可是神聖羅馬帝國卻是各種采邑莊園,因為一個是商品經濟一個是農業自然經濟嘛。羅馬的法律除了在殘存的城市裡還有一定空間,但是更多的地方是不得不結合了以前日耳曼,部落時代的傳統。
當然羅馬有元老院,神聖羅馬帝國有個帝國議會,這二者也是絕對不可以同日而語的。羅馬的元老院是立法機關(最少也是形式上的,元老院的反對意味著某個政治人物大事不妙),元老院的議員還是選舉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議會主要是個皇帝帶著大小諸侯商量事的地方,立法權威主要看皇帝拳頭硬不硬,議會成員當然是世襲貴族們了……
所以說,羅馬帝國之內一切都是統一的,而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一個最多時候有一千七八個諸侯國的大雜燴。說他倆對比就好像一艘航母和萬把條舢板捆在一起,道理就在這。
皇帝雖然是個頭銜,可是很拉風,至少理論上要讓諸侯們服從。這一切過了一千多年後直到遇見一個“人間魔王”——拿破崙,他志在統一歐洲,就看上了這個皇帝頭銜。可是過去的一千多年裡“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摺騰來去的被叫做“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拿到民族意識覺醒的法國實在是不好意思了。另外,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茲二世雖然屢戰屢敗可爛船還有三千釘,加上沙俄和英國在旁邊使勁。拿破崙也不能搞得太過分……
最後妥協方案就是這樣子的,神聖羅馬帝國完犢子,弗朗茲二世回家接茬幹他的奧地利帝國皇帝(這可是不小的讓步,皇帝頭銜啊!),帝國沒了議會就該沒了吧?然後那些小邦國組成“萊茵同盟”,由皇帝兼任護國公。注意這個皇帝可不是弗朗茲二世了,而是新科皇帝拿破崙一世!!
於是乎,拿破崙這個皇帝看著雖然還是很山寨,但是那邊弗朗茲二世的皇帝也不神聖了啊,而且拿到了今天德國西部一大片控制區,還比較合算。
就這樣,神聖羅馬帝國也被埋葬了……
-
6 # 高會民
提到羅馬,人們不僅僅會想到它是義大利首都,還會想到威名赫赫的羅馬帝國。羅馬本是一個城邦,而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當時的羅馬帝國,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在全盛時期,羅馬帝國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西哥特人攻破了羅馬城,掠奪了大量財富,揚長而去。此後,西哥特人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起了西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了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成為了羅馬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繼承者。1453年,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攻陷。1460年,東羅馬帝國在摩里亞的領土也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461年,奧斯曼帝國滅亡了由拜占庭帝國皇室在帝國崩潰後又建立的特拉布松帝國。至此,東羅馬帝國永遠退出歷史舞臺。
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隨即羅馬教廷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後來,拜佔廷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
從1157年起,"羅馬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在帝國極盛時期,其疆域包括了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從國土面積來看,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歐洲大國。
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命,對外大肆擴張。11到12世紀的一百多年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還同羅馬教皇為爭奪主教繼任權發生了多次激烈的鬥爭。事實上,這不僅是爭奪教會控制權的鬥爭,更是中央王權同地方封建分離主義勢力的鬥爭。儘管如此,在整個中世紀,帝國和教會在維護封建制度方面,始終保持著緊密合作。
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為稱霸歐洲,多次入侵義大利。但曠日持久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帝國的實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統治時期,中央權力衰落。加上國內各地缺乏經濟聯絡,帝國成為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自由市的不鞏固的聯盟。
從15世紀初起,帝國各地開始割據,皇位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佔據。1474年起,帝國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已成為了徒具虛名的政治組合。到了1806年,拿破崙一世勒令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隨後,神聖羅馬帝國瓦解為奧地利帝國、萊茵邦聯等,宣告解體。
至於羅馬尼亞,則是一個混合體。羅馬尼亞人的祖先是達契亞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羅馬尼亞的土地上。公元前70年,佈雷比斯塔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獨立的達契亞國,但在公元106年被羅馬帝國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後來達契亞人與羅馬人混居並逐漸融合,形成了羅馬尼亞民族。
羅馬城作為歐洲奴隸制時代的一個城邦,發展成了輝煌的羅馬帝國,並且成為歐洲正統文明的象徵。神聖羅馬帝國正是歐洲封建王朝的大家族們藉以彰顯正統的門面。而羅馬尼亞,不過是當年羅馬人統治該地時與本土的達契亞人結合的產物。
-
7 # 虎歷
這個問題歷來有兩派說法,一派是“伏爾泰名言”派,另一派是“繼承關係”派。
大家最喜歡調侃神聖羅馬帝國的就是它的三不,伏爾泰也是這麼說的。
神羅首先不是羅馬人建立的,其次它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而且它首都也不在羅馬,疆域不能跟羅馬帝國比,兩者的時間還隔了幾百年,代溝明顯地擺在那裡。
然而中間多出來的這個“西羅馬帝國”就有關係了,光看神羅和羅帝其實看不出啥。
在395年羅帝分為西羅和東羅,東羅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滅了,而西羅早在476年就被日耳曼蠻族滅了。
其後西歐的政治環境非常不友好,直到800年查理曼的統一,小查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皇帝。
之後843年查理曼又分家為三份,三個兒子內鬥,最後東法蘭克打贏了,962年被加冕。
直到12世紀,腓特烈大帝把東法蘭克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神羅就這樣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它還有一個外號是“德意志第一帝國”。
神羅別的沒傳承下來,只傳了羅馬的帝位。
這之間有一個問題即是元老院與教會之間的聯絡,在羅馬帝國時期,皇帝是透過元老院的支援成為正統。
而羅帝帝國後期非常亂,國內出現了多個皇帝,從戴克裡先開始,之後就東西分治了。
之後西羅馬帝國長時間沒有皇帝,然而羅馬帝國的架構還在,中世紀時期教會取代了元老院的地位。
後來的皇帝加冕就不走元老院的流程,而是直接由羅馬教皇加冕。
東羅馬帝國那邊一直是有皇帝的,唯獨西羅馬帝國這邊缺了三百多年的皇帝,直到查理曼這一代。
在這之後,962年奧托一世申請加冕,他同時是當時的德意志國王,德意志從這時開始跟羅馬聯絡到一起。
隨後的神羅以繼承羅馬帝國的使命不斷擴張,不過從15世紀開始,帝國裡面亂的只剩下了一具政治空殼。
1806年在拿破崙的脅迫下這個尊號最後被取締了,神羅瓦解成了奧地利公國和德意志聯邦等等。
羅馬帝國的正統性是中世紀所有王國效仿的楷模,羅馬帝國於中世紀的意義即是正統性和正確性的化身。
東羅馬帝國那邊的傳承比較簡單,到拜占庭一代的君士坦丁堡就稱為“第二羅馬”,一直延續到1453年奧斯曼的到來。
回覆列表
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除了名字上都有“羅馬帝國”這四個字外,確實沒有什麼實際的聯絡。
羅馬帝國大家都可能很熟悉了,它是古羅馬文明最為重要的的一個時期,也是羅馬文明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現代歷史界一般將公元27年,即屋大維被羅馬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時界定為羅馬帝制的開始。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一分為二,交給兩個兒子,羅馬帝國自此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在476年被日耳曼蠻族奧多亞克所滅,而東羅馬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佔。
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則開始於法蘭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公元800年(此時距西羅馬帝國滅亡已經324年),查理曼在羅馬被羅馬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此時的查理曼已經建立囊括西歐絕大部分地區的王國,一般將加冕後的查理曼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此後法蘭克的君主們都在教皇加冕後獲得此稱號,而其統治的王國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962年德意志(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後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全名便叫做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在最初階段帝國皇帝掌握實權,對地方有很大程度的控制,但在14世紀時,帝國逐漸演變成一個由許多邦國組成的邦聯,皇帝實際上在低多範圍內幾乎沒有實權,也控制不了各個邦國。1806年拿破崙勒令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版圖
所以說,羅馬帝國是西方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西方上空的太陽。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方世界由蠻族割據,如東哥特王國、西哥特王國等,由於蠻族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去恢復或者傳承羅馬帝國時期的政治和文化體制,此時的歐洲實際上在文明上相比較羅馬而言是落後了。唯一的受益者是基督教,它在混亂之中讓蠻族摒棄了之前的野蠻信仰,投入了天主的懷抱,這一點對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不得不提。到公元800年,查理曼(實際上他也是蠻族)被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為什麼是羅馬皇帝而不是其他呢?因為羅馬的影響實在太過深遠,而他的輝煌又是讓人如此刻骨銘。既然羅馬帝國已經滅亡,那就給他找個繼承者吧,於是乎他們找到“羅馬皇帝”這個偉大的名詞,賦予得到此稱號的統治者以羅馬正統的身份。但是,此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是在教皇的精神控制下的蠻族所建立的王國,它既沒有恢復羅馬時期的光榮,也很少為歐洲的發展做出什麼具體的貢獻。當時歐洲流傳一句話,很好的界定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位:“德國(神聖羅馬帝國)是教皇的奶牛”。如此便清楚了:神聖羅馬帝國,其實質是羅馬天主教藉以統治西歐的工具。
查理曼大帝
綜上,羅馬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並無實際的聯絡,其傳承關係只是當時統治者為加強自身地位而為自己抹的金漆,而且實際上也沒有傳承多少羅馬時期的輝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