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勤思齋書畫工作室

    關於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有爭論,有的認為必須學,有的人認為不用學,還有認為可學可不學。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了解學習素描能解決什麼問題,或者對國畫有什麼幫助?學習素描一直是西方繪畫藝術的基礎訓練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提高造型能力,瞭解所繪物件的形體結構及光對物體形態影響等。而國畫在素描未進入中國之前,有一套自已造型訓練方法,主要在人物和花鳥畫方面,山水相對對造型要求不高。

    國畫是以線條為主的畫種,它的學習主要是解決筆墨以及藝術涵養的問題,所以學習素描對國畫來講幫助只限於造型方面。我覺得學國畫不一定非學素描不可,可根據自已的情況來決定。

  • 2 # 東葫西瓢

    學國畫不一定要學習素描,素描是以光影造型,國畫是以線造型。只需要把中國的傳統“白描”學好就可以了。

    平時多臨摹古人留下的白描精品,如《八十七神仙圖卷》、《水滸葉子》、《三華人物繡像》,及近現代畫家的白描畫譜,也就可以了。

  • 3 # 水雲閣主人

    西畫重造型光色效果,故離不開素描。但西畫中的寫生,速寫道是對國畫造型訓練很有幫助,有收盡奇峰打草稿之說。如:石濤、任伯年、黃胃等名家就是這方面的高手,故他們作品中造型功力非常好。

    素描在國畫中的作用不及寫生速寫重要, 齊白石總結國畫中的造型要在於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俗,不似則欺世。故國畫的造型多有誇張取捨,高度精練。而素描要求卻恰恰相反,要求造型及光效、透視比例等不失真,正應合國畫中太似則俗的禁忌。

    不過早有人嘗試把西方立體造型、透視、光色效果帶進國畫中。如清朝宮廷畫家朗世寧(義大利人),再如素描功夫很深的近代大師徐悲鴻。

    朗世寧畫中人物和馬與西洋風格相近,山坡的畫風又融入了中國畫的風格。但筆墨趣味少了很多。

    而徐悲鴻中西合壁手法很好,既有國畫的筆法墨法又有西畫素描造型光效的感覺。古代畫家在造型方面就有很多口訣:如將無項,女無肩,意思是武將要畫得威就要畫成縮脖子(無項之意),仕女要畫得纖巧,就畫出窄肩。可笑的是現今美院學生慣用西畫寫實手法,把仕女畫成寬寬肩膀、粗粗的手指,其俗難當。 古人的仕女造型是經過誇張加工的,特別是五官,櫻桃小口遠眺眉。纖纖小手楊柳腰,不符現實比例,確非常完美。

    國畫意重於形與素描耍求不合歸結起來在於以下方面:

    1,國畫造型可以根據主觀意願改變比例關係,而不是依據透視規則改,這個素描是不容許的。如為了突出主體,國畫將畫中主角體量放大,配角體量縮小。

    2,可以運用比擬手法突出主題。如故意把小姐身邊丫環畫得又矮又胖又醜,以突顯小姐的纖美。現在導演選出的丫環都比小姐漂亮,不知他們怎麼想的?

    3,抽象與具象的對比手法。這是齊白石最善長的手段,如了了幾筆大樹葉上配著超寫實的蟬蜒、知了小蟲等。如果你把樹葉也畫得很寫實就沖淡了主角的寫實效果,變得無趣無味了。素描要求寫實寫實再寫實。

    4,空間扭曲、三維同呈現在一個平面中(兒童畫中也常出現,天然使之耳,古人借來一用,後來畢加索們也盜用了),這種手法也是講究透視規則的素描所不容許的。

    5,囯畫講究用筆用墨。如行筆的收放藏露、節奏力度,墨的濃、淡、幹、溼、焦,位置經營、疏密變化等等都是素描中所沒有的東西。

    故此結論,以造型、透視、光效寫實為要求的素描,與以寫意重於寫形的國畫有大不同。大多有成就的名家,特別是民國以前的國畫家都沒有碰過素描。

  • 4 # 西江書畫藝術

    一、首先要說明的是,學不學素描和能不能畫好中國畫是二回事,兩者沒有必然聯絡。

    二、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中國古代的畫家包括現代的齊白石這批畫家,雖然沒有學過素描,但不等於他們不知道或不懂得素描關係,比如遠近、透視、比例等。

    《富春山居圖》區域性

    中國古人對透視很早就有認識,最早見著於戰國時的荀況,他在《荀子•解蔽》篇中有這樣一段話:“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長也。”大意是說,從山上遠處看牛好像一隻小羊,從山下低處看山上高大的樹木好像一雙小筷子,但(近處)牽羊和用筷子的人卻並不覺得小,說的就是透視上的“近大遠小”原則。

    到南北朝時,中國山水畫基本形成,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就直接論述了和畫畫有關係的透視法,他說:”且夫崑崙之大,瞳子之小,近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間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大意是說,崑崙山如此之大,近看也不過數里,在人的眼瞳裡也不過一寸;如果你走遠一點看,崑崙山會變得更加小;在素絹上畫崑崙山的話,崑崙山的形狀是很小的。所以三寸豎畫,可以表現千丈之高的事物;三尺橫畫,可以表現百里之遠的景物。這個論述已經涉及到透視上的遠近大小、長短、高低等基本法則。

    唐代王維開山水畫之先河,他在《山水論》中更進一步說到:“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陷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說得其實就是比例、透視關係。

    早期中國山水畫的主要表現手法為以線為主,經線勾勒輪廓,之後敷色,你看隋唐以前的山水畫都是“空勾無皴”的,到五代出現了“皴染俱備”,兩宋時期皴法基本定型。皴法的出現與多樣化,是中國畫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是古代中國畫家處理素描關係中明暗關係的最重要手法,皴法可以很好地表現山水中山石樹木的脈絡、紋路、質地、陰陽、凹凸、向背等。

    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在宋代已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北宋畫家郭煕全面總結了前人的山水畫創作,他在《林泉高致》說:“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非無也,如無耳“。大意是說,遠處的山不用皴擦(沒有明暗關係),遠處的水不用描繪波紋,遠處的人也不用畫眼睛;並不是它們真的沒有,只是看上去沒有罷了(遠近關係)。郭熙為此還提出了著名的三遠透視法:高遠、深遠、平遠,成為後世畫家遵循的標準法則。同時代的畫家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也提出了“闊遠、迷遠、幽遠”的三遠論,這些都是古代畫家對透視的理解。

    三、素描、油畫這些西方美術也不是西方自古就有的,它們是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經過喬託、 揚·凡·艾克 、馬薩喬、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探索、實踐、總結而成熟的,特別是達芬奇,對構圖、明暗、透視、色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最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和”漸隱法“,表現形象的真實感和立體感,《蒙娜麗莎》就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也就是說,文藝復興以前的西方美術家,也是不懂素描的,他們的畫也多是二維平面的。

    四、總結:學不學素描和能不能畫好中國畫,雖然沒有必然聯絡,但作為生活在現代的藝術家和創作者,懂得明暗、透視、比例等素描關係,對畫好中國畫是肯定有幫助的,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所以那種認為學中國畫只需臨摹、學書法,而排斥素描的觀點,是非常危險而錯誤的。

  • 5 # 泰斌漫畫

    作為一名國畫、油畫、素描、水粉、漫畫、雕塑、書法、篆刻均有涉獵的畫家。我的答案是,單純畫國畫,不學素描也可以,如果有正規嚴格的素描訓練,應該會錦上添花。為什麼這麼說,中國畫有“文人畫”這一門類,純粹是文人的筆墨遊戲,無關似與不似,蘇東坡畫的墨竹,米元章畫的山水、鄭板橋畫的蘭竹也是此類,他們用的都是書法的筆意,追求的就是意趣。此類書畫家,完全可以不學素描。如果做一名人物畫家,我還是建議學一學素描,造型方面會有所裨益。

    題外話,如果作為一名國畫家,我強烈建議加大書法、篆刻方面的學習,假以時日,事半功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婚女人夢見牙齒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