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獅
-
2 # 狂七色
抱歉對於這段歷史不甚瞭解,個人觀點。或許是當政者認為局勢不明朗,不敢冒險。或許是看的很明白,無利可圖。或許是無可無不可,但國內政見不一,無暇他顧。
-
3 # 大明雄魂
日本剛和大明在北韓幹過一仗不久,基本給打得灰頭土臉,海軍基本覆滅。現在你讓日本去派兵幫助鄭成功,和明軍都幹不過的滿洲八旗作戰。日本人腦子應該不會進水,沒事去送人頭啊。明末時的日本軍事力量完全和清末時是兩碼事,面對大陸,基本是戰渣級的存在,只能在日本島上自娛自樂。當然,後世的日本電影會把那時的日軍拍成多牛逼,就像歐美電影把古羅馬、十字軍拍成多牛逼一樣。其實,面對東北亞大陸軍事力量時,統統是戰渣級的存在。
-
4 # 街頭說評書
就算日本出兵,他那點兵力好乾啥?一群不穿褲子身披竹板計程車兵會比身披金甲手拿步槍的明軍強???明朝敗在各自為戰!就跟抗戰各軍閥一樣,想法不一致,有的軍閥尋思跟誰都行只要有錢!有的則是破釜沉舟寧死不降!!還有農民軍要分地的!而清軍是那些為了報復農民軍的明朝官員帶路進的南方,這局勢!除了退到臺灣跟南洋呂宋!真是沒啥能挽回的了。
-
5 # 山有云峰
根據本人從書籍及網路瞭解的情況,鄭成功向幕府乞兵抗清一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先決情況:事由主要是要注意其父鄭芝龍當海商(李旦義子,部下。海商不等同於海盜,但確有很大一部分是海盜),最初據點是日本,並娶了傳說記載是華僑田川昱(實質已是日本地方官員~~平戶藩之家臣)的日本血統(?)義女田川松,即鄭成功生母。鄭成功(森)自幼在日本出生,根據其二弟也有日本名(田川七左衛門)推測其也有日本名,並渡過不短的幼年時期(七年),其母親在其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鄭成功約十五歲時,母親到中國生活直至去世)。且在鄭芝龍鄭成功鄭經三代其軍事集團的最重要經濟軍事合作伙伴一直是日本平戶藩,鄭成功對於其母的感情以及和日本的淵源可見一斑。 原因主要是鄭芝龍降清卻落得個集團重要人物被囚,鄭成功母親(受辱?)自殺(?)而亡。~~~~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梟雄如鄭成功也是人,史書未必還原真正的細節,為自己最親的母親報仇,再加上基於降清卻落個有可能被囚被殺(有史可鑑招安後被滅族有例可循,且清政府官員出爾反爾囚辱(?)其父母親屬在眼前),手握重兵並對清政府保持一定軍事壓力其實上或許是保全親人的最好的辦法(鄭成功兄弟相繼降清卻未真正意義上折損鄭氏軍事集團實力或許也就是意圖保護鄭芝龍等,是有意圖的,結果顯而易見:鄭芝龍1646年被囚後改軟禁<還封賞了>到1661年底才被殺,十五年可不短!!),但後來歷史的走向不可能完全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一一一一其實或許許多歷史愛好者(研究者)也看出這一點了,不說而已!! 歷史先例及關係淵源,首先不論中日還是西方國家,借兵均有例可循,最有名的當屬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史例,況且鄭芝龍拜見過德川幕府二代(粗淺點說就是日本曾經的老大,現任老大家裡的長輩)並得到賞識,並因此開始鄭氏軍事集團與日本的淵源,且其父鄭芝龍也曾向日本借過兵,其子鄭經後來也借過。 借兵結果及未遂原因主要是日本幕府時代的戰力從綜合情況來講是不如中國的,人囗基數不如,人員體能不如(可查,冷兵器時代很重要),明朝時期其實綜合實力對日本心理上實質上是有絕對的壓制性的作用的,從抗倭史中,倭寇大首領很多是華人,其實從側面證明了力量與計謀等因素都強與日本人,海盜職業可不是吃齋唸佛。而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被一個未知集團幹掉,作為幕府(任何一個政權都不可能絕對一言堂)關係到家國命運他不敢賭,也沒資本賭(德川幕府二三代並沒有完全絕對壓制住有野心的人,內憂~~內患談不上,四五代穩定了,開始享樂了),又想從中漁利,於是順理成章暗地提供金錢武器,出兵是不可能的,或許應該說等你打贏了我再出兵!~~~近代美國等不是常用這一招?
這回答耗時太久,幾個小時,資料正不正確我不知道,歷史是後人寫的,明史是清人寫的,況且太史公尚有三分喜好,不喜勿噴,只是一個歷史雜學愛好者的大實話。
-
6 # 這些歷史要讀
日本幕府又不是傻子,誰願意遠渡重洋,派兵助明朝抗清。
別忘了,在那半個世紀前,明朝才剛剛在北韓之役中殺傷了十幾萬日本兵,硬是把日本侵略軍打回島上,間接導致豐臣家族的衰落。可以說,明朝和日本之間多少還是存在矛盾的,根本就不是友好關係。
再說,日本還是有自知自明的,當年自己帶著有史以來最豪華的戰鬥陣容,跑去挑戰老牌帝國大明。結果卻被明軍狠狠教訓,這樣的慘痛經歷德川幕府想必也仍舊記憶猶新。而且,那時早已步入江戶的日本,國內已經享受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政局穩定,軍隊戰鬥力比入侵北韓時差了不少。反觀滿清八旗,那可是兵鋒極盛之際,是能隨便吊打大明邊軍的可怕對手。試問,連明朝都打不過八旗,日本軍隊就更無能為力了,去了也是白送死。
因此,日本犯不著為一個垂死的政權,去挑戰一個自己根本惹不起的可怕敵人。
當然,雖然德川幕府不願意出兵,但也不想得罪鄭氏集團,而且他們多少也是希望鄭成功的南明勢力能夠堅持抗清,這樣他們就不用直接面對強大的清朝,以避免文永之役的重演。
所以,德川幕府還是給予鄭成功一定的支援,比如軍備軍需的資助,保持鄭氏的海貿安全等。
-
7 # 風神灬雲翼
戰局絕望,尤其是鄭被自己的繼承人私通乳母憂憤而死後,得位不正又玩大清洗,海軍優勢盡喪,係數投降滿清,最後只能在臺灣種地了!
-
8 # 新知傳習閣
一
鄭成功原名鄭森,出生在日本九州平戶,他的母親是日本人田川氏。後來被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姓朱,名成功。
鄭成功從小就在日本長大,六歲時才被父親鄭芝龍接回來泉州府安平。因為鄭芝龍沒什麼文化,所以就特別重視鄭成功的教育問題,給他請了名師,要求他務必考中功名,為鄭家光耀門楣。
鄭成功的老師就是東林黨的大佬錢謙益,他鼓勵鄭成功效忠朝廷,爭取做一番大事業。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錢謙益最後投降了清政府,鄭成功卻成了著名的抗清將領。
同是福建老鄉的洪承疇招降了鄭芝龍,而鄭成功則率領鄭家大軍誓死效忠明朝,堅決與清王朝鬥爭到底。
二
本來滿清八旗和蒙八旗也沒多少人,但架不住漢人漢奸太多。清軍的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壯大,鄭成功的軍隊數量少,難以抵抗。
早在1646年,鄭芝龍就向日本德川幕府請求出兵。日本政府“以拒絕為恥,紀州、尾州、水戶之藩更竟欲出任總大將”。但軍隊還沒有出發,就得到了鄭芝龍降清和隆武帝被殺的訊息,才沒有出兵。
1648年,鄭成功再次向日本政府求助,他在信中寫道:“餘生於日本,思慕日本之心尤深。今處艱難之際,懇請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待餘,施予恩惠”。
但日本政府認為,鄭氏父子反覆無常,不可取信。因此只給予了一些武器和物資幫助,並沒有出兵。
三
鄭成功給日本政府再次寫信:“中興伊邇,敢望桂梧、如昔重來。文難悉情、詞不盡意”,甚至還提到了蒙古滅掉南宋後出兵日本的事,希望日軍能夠出動,以免唇亡齒寒。
德川幕府非常重視,經過一年多的準備,1660年初夏,日軍出動大軍,準備配合鄭成功作戰。但不幸的是“忽遇狂風,舟不得前”,日軍在大海上遇到了颱風,傷亡慘重,計劃成了泡影。
1663年和1674年,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再次向日本乞求出兵,都被德川幕府拒絕。
四
因此我們不能說,德川幕府並不願意資助鄭成功反清復明,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成行。
在鄭成功死後,德川幕府基本上統一了日本。他關心的是怎麼樣能夠維持住當前的局勢,對遠在大洋對岸的中國大陸沒有什麼興趣。
雖然日本曾經是中國的屬國,但雙方對天下的理解是不同的。日本所謂天下的中心在京都,明朝所謂的天下中心在北京和南京。日本對明朝的關注度比較低,對大清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在蒙古幾次進攻日本的過程中,碰到了颱風襲擊,最終都沒有成功。這股風被日本人稱為神風,認為是自己的祖先在保佑自己。日本人不相信其他國家能攻打到日本,因此不太擔心清政府會出兵日本,對鄭家父子的請求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
9 # 貓眼觀史
日本憑什麼幫助鄭成功?要知道朱元璋還想滅了日本,況且明朝還幹掉過十幾萬的日本兵,退一萬步來講,即使幕府幫助鄭成功,也不一定能成功。
向日本幕府乞師的人不止鄭成功一個,還有海盜出身的水軍將領周鶴芝、舟山守將黃斌卿的弟弟黃孝卿、以及黃宗羲、朱舜水等人,他們都向日本求助過,可以說明朝晚期至少有不下於十次向日本乞師,之所以向日本請求援助,主要是認可日本的軍事實力,其次就是認為日本人對明朝有好感,即使雙方打過戰,但是很多日本人任然認為明朝是中華大國,日本人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以利益為主,就好比被美軍打成那樣,現如今還屁顛屁顛的跟在人家後面。
按理來說以上兩點是可以找日本求助,可是為何日本幕府堅持不肯出兵,這又是為何?說到底還是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鄭成功是鄭芝龍與日本女子結婚所生的兒子,父子兩也一直抗清,鄭芝龍也曾借兵,應該是裡面所有人最接近成功的的一次,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然而鄭成功在父親投降清軍之後依然堅持抗清,鄭成功向日本乞師以及索取物資上的幫助,這一次借兵還動用了自己與日本人的血緣關係,說唇亡齒寒的道理,幕府也一直在討論這個事情,但是最後卻沒有回信,不了了之。
公元1651年,鄭成功再次向日本求助,這次不需要兵,就需要物資,因為戰爭裝備不夠,然而日本還是沒有給予幫助。
其實日本不出兵幫助的原因很簡單,我們且看看日本歷史上的記載是這麼說的?
《南龍公譜略》記載:“賴宣卿雲:國家出援兵,無功則不僅為本邦之恥,且長期與外國結仇,成為永世之害;如我兵有功,得其地亦荒其田,於國無益,反招後世之弊,不可從其請。”按照日本《南龍公譜略》記載的說法就是,如果出兵了,沒有成功這將是自己國家的恥辱,還搭上了與清朝結仇;如果成功了的話,我們日本又沒有什麼好處,這是其一。
其二:日本實力不濟,當年豐臣秀吉侵略北韓時給明朝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強悍的,但是在德川幕府掌權後,日本偃旗息鼓、馬放南山,和之前的日本完全沒有可比性。
如果以當時日本相對來說比較平庸的實力,想要遠渡大海去對抗來勢兇猛的清軍,很有可能會自討苦吃。
有人說明朝之後再無華夏,明朝抗清可以說是非常久的,即使清朝以及入關多年,還有很多人想要推翻異族統治,就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幾乎坐穩了天下,但是有個叫張斐的浙江人還不惜辛苦來到日本長崎,並表示“聞水戶侯甚重道義,為得其助,以謀恢復而來。”這應該是最後一次借兵,但是此時的清朝,日本人更不會去冒犯,結果可想而知。
-
10 # 歷史風暴
確切的說是鄭成功向德川幕府借兵,德川幕府不敢借!
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德川幕府的國家政策不允許這樣做;第二,借兵給鄭成功會影響到德川幕府的穩定;第三,在當時,由於豐臣秀吉侵略大明的失敗,讓日本普遍具有恐華症。
國家政策不允許這樣做明末清初的時候,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時期,德川幕府和鄭氏集團關係還是比較密切的,在當時鄭氏海商集團幾乎做到了日本對外貿易代理人這樣一個位置。而鄭成功也是在日本出生,他的童年有一半的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所以後來有些人說鄭成功也是日本的英雄。
雖然日本德川幕府和鄭氏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惜德川幕府時期也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封閉的時期之一。
豐臣秀吉死後日本陷入分裂,最終由德川家康將全日本統一到一起建立了德川幕府。統一後,德川幕府了開始實施閉關鎖國政策。此後,除了荷蘭人和明朝人可以自由出入日本之外,其他各華人都不受歡迎。這種內斂的國家政策,讓他在對外的交流時不願意與其他國家有過多的來往。
在這種政策影響下,面對鄭成功的提議,德川幕府是不可能同意出兵的。
借兵給鄭成功會影響到德川幕府的穩定當時鄭成功依靠募集的數十萬大軍在南方仍然不是清朝的對手,那麼德川幕府需要派出多少人馬才能夠完成擊敗清軍的計劃呢。
顯然,只派出幾千人、幾萬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麼將大批精銳調往國外一定會影響到德川幕府在國內的統治。
要知道當時日本國內也受到了小冰河的影響,在德川幕府之初曾經爆發過聲勢浩大的島原大起義,為了鎮壓這次起義,日本政府軍出動了10幾萬人。為了國內穩定,德川幕府不可能出兵國外。
豐臣秀吉的侵略大明的失敗,讓德川幕府不敢輕易干涉中原事務豐臣秀吉剛剛統一日本的時候可以說是風光無限,1592年豐臣秀吉派出大軍越過對馬海峽侵略北韓,試圖以北韓為基地入侵大明。北韓王國的軍隊根本就不是日軍的對手,大部分國土淪陷。還好萬曆皇帝派出大軍援朝抗日成功抵禦了日軍的入侵。
這場戰爭是萬曆三大徵之一,也是當時影響了東亞局勢的重要戰爭。經過這場大戰以後,日本國內認識到根本無力與中原政權對抗,這也是他們閉關鎖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後數百年,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國內都瀰漫著嚴重的恐華情緒。
所以,雖然明末清初的時候中原亂成一鍋粥,但是就連日本海盜都很少趁亂騷擾沿海一帶,被打怕了。
以上三個原因,讓德川幕府果斷拒絕了鄭成功借兵抗清的請求!
回覆列表
“大明龍興三百年......韃靼乘虛而破兩京,神州悉汙腥羶......今際艱難之時,願貴國憐之,乞假數萬之兵!——鄭成功親筆
17世紀,東方帝國大明王朝出現內憂外患的大動盪,流民之首“闖王”李自成攻克京師,崇禎帝殉國歸西,吳三桂向異族滿清求援,願結兄弟之盟約,乞大清八旗援軍入關,自此歷經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落入滿人之手。身居東南沿海之地的鄭芝龍心繫故國,誓死要做大明之鬼,不做蠻韃之臣,為求大明再興遂向日本幕府要求援軍抗清。
鄭芝龍親寫書信,心中滿是悲愴之情,其中言明“吾老妻乃日本華人,其子唐王駙馬則為忠孝伯.....伏望念平素交通之誼,乞借勁旅三千......一戰而金陵平,再戰而燕都復......”鄭芝龍派親信參將林高趕赴日本,速速請幕府派兵援助,但此一去並無成效,日本以“不明戰況、內有禍事”為由,不肯出兵。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之時,鄭芝龍再命黃政明持隆武帝國書並自己書信及綵緞、珠寶、書畫等物,赴日本長崎二乞援兵。
時值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做將軍之時,德川家光本不願意出兵,但貪戀珠寶,其本人也對大明王朝有心繫之情,令外也怕滿人坐定江山之後,出現當年蒙元大軍討伐日本的情景,於是找來紀州藩主--徳川頼宣等人商議如何應對此事。
徳川頼宣在分析之後,給出援兵方案“本國足輕、武士不易干涉他國之戰事,但如今大量失去家主的浪人正愁沒有地方去,不如讓這些浪人前往,以作援兵。”但此事遭到了徳川義真、徳川賴房的反對,二人認為大明與日本曾是君臣之邦,唇亡齒寒,如今君主面臨危難,做臣子的焉有不救之理,因此決定各自出兵一萬出海助鄭芝龍抗清,徳川頼宣最終也答應出兵一萬。
不想此事卻遭到了元老們的反對,大老井伊直孝告誡應記取當年豐臣家北韓出兵的教訓,如果強行出兵,眾元老、家臣及藩主會以死來阻攔。德川家光因此決定暫緩出兵,再作商議。
但不曾想到很快一則噩耗傳來,南明隆武帝被殺,鄭芝龍投降清廷,並被順治皇帝封為
一等精奇尼哈番。這件事情讓幕府眾人憤怒不已的同時又對未曾出兵一事表示慶幸。
鄭芝龍家人除鄭成功之外,幾乎全部隨之歸順,鄭成功轉戰同安、金門等地,多次與清軍展開大戰,清軍聞國姓爺之名而喪膽,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封威遠侯。
此時,鄭成功感覺大明王朝中興有望,為此再次致書德川幕府,請討援兵。這也就是開頭之時那段文字。信中在悲愴哀求的同時,又充滿信心和信念。
書信送達幕府之後,德川家光迅速召集家臣與元老、藩主商議,大老井伊直孝第二度堅持拒絕出兵援明抗清,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不止大老井伊直孝反對,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絕。因為鄭成功的老子鄭芝龍是個不守信用的人,他的兒子跟他一樣,有著海盜的血統,說不定也會跟他一樣選擇投降。
最終德川幕府拒絕了出兵,但為了表示友好,為其援助“銅熕(銅製大炮)、鹿銃、倭刀為備。”
鄭成功一腔熱血落空,一番乞求,只得到這點物資援助。不死心的鄭成功再度派人去日本求助,並且帶上大量財寶,但依舊遭到了拒絕。不但如此,選擇暗中幫助鄭成功的博多商人伊藤小左衛門還被幕府以私自銷售御禁制武器密輸為名處死。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又多次向日本德川幕府請求援兵,但最終除了日本為了表示友善而援助的軍需物資之外,一個兵也不派。直到鄭氏一門完全歸順之時,日本國依舊沒有理會。
日本人是一匹狼,他在窺視著周遭的動靜,不會貿然出動,等到獵物已經疲憊不堪之時,他們會突然出擊,將獵物置於死地。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了曾經的滿清已經開始陷入疲憊不堪的狀態,於是他們出擊了,一場甲午海戰,將老大帝國當成盤中餐,狠狠的咬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