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雨中的梅雲
-
2 # 花樣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雖然是朱元璋的嫡系孫子,也是大明王朝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但是他的大好江山最終斷送在自己的手裡面,最大的責任還是在於他自己。
首先在於建文帝的性格是一個特別孝順的人,甚至於有點孝順過頭了。這一點朱元璋看得就比較清楚,認為他“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孝順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肯定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對於一個即將繼承大一統帝國的皇帝來說,單純的孝順卻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而事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與朱棣開戰之後,朱允炆給自己前線的將士們訂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就是這樣的一句話,讓朱允炆的部隊上上下下都不敢用全力對付朱棣,導致朱棣多次險中取勝。如果換一個人的話,或者朱允炆不是這麼愚孝的話,那朱棣早已在壯大之前就死翹翹了,根本不會有後來的事情。
其次是建文帝所領導的中央政府策略上的失誤,特別是在削藩這一塊兒有點操之過急。他在朱棣造反之後說道:“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僣逆。去年,周庶人橚僣為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橚罪。今年齊王榑謀逆,又與棣、柏同謀,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廢為庶人。”
作為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明明在對待藩王方面,漢武帝已經給出了一個最完美的答案,但是他卻選擇了武力鎮壓的方式,先後打擊了湘王朱柏、齊王朱槫、周王朱木肅、代王朱桂、岷王朱螰等人,導致朱棣“不得不”反。如果朱允炆在這個問題上不是這麼急切而使用暴力,而是採用推恩令這個方式,那麼削藩或許會順利得多,自己的下場就不會這麼悽慘,歷史都因此而可能發生變化。
再次是建文帝在用人方面的不當,由於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對於武將層面進行了多次的大清洗,導致朱允炆手裡面的武將牌並不多,而其重用的名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這些人治國還可以,打仗真的不是其所長。
他信任的大將李景隆,是他的表兄弟,貪生怕死,又沒有氣度,致使得王軍在鄭村霸之役、白溝河之役和濟南之戰這三場戰役中,損失慘重。如果這個時候,朱允炆殺伐果斷,將敗軍之將李景隆果斷處死的話,那麼軍隊計程車氣或許能夠扭轉過來。但是他卻只念親情,枉顧法紀,最終喪失了軍心,反而在南京保衛戰中委以重任,李景隆在朱棣的軍隊到來之時開門迎敵,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統治被推翻。
而有能力的大將徐輝祖卻因為朱棣的關係而被建文帝所猜忌,讓自己僅有的王牌被束之高閣,當南京城破的時候,只有徐輝祖率領自己的家人進行了抵抗,真是可悲可嘆。如果建文帝在對待徐輝祖和李景隆這兩個人的問題上,調一個兒的話,那麼勝負真的未可知也。
不管怎樣,建文帝為自己的愚孝和用人受到了最慘重的懲罰,時至今日,其下落依然不明。往事不可追,或許這就是天意,這就是人生吧!
-
3 # 公孫雜談
我來回答這一問題。
建文帝的江山丟了,朱元璋要負很大的責任。
老朱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大封諸王,且有實力,哪個不覬覦皇位?說沒有私心,那是騙人。
老朱嚴格執行古代傳承下來的嫡長子繼承製,客觀來說沒有錯,但是繼承人有沒有這個能力,就不好了。
老朱先是鍛鍊太子朱標,結果朱標38歲英年早逝,接著又想立皇孫朱允炆,本意是好的,也想到了朱允炆的懦弱,因此大肆屠殺功臣,到了老朱末年,朝中功臣宿將,死的死,殺的殺,最後只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了。
看似保障了朱允炆的帝位,實則嚴重削弱了大明王朝政府的軍事力量。
沒有軍事保障,朱允炆的帝位也像風中蠟燭,只要有一陣大風,就會被吹滅。
老朱晚年喪失了鬥志,也沒有了什麼兄弟情了,只是一味想保住大明江山,昏招頻出。
事實上大明王朝的內憂外患依然存在,只不過打大仗的機會少了。像朱棣登基後,基本上是在打擊蒙古殘餘力量中度過的,甚至死在了半路。
而老朱這個皇孫朱允炆,不太合格。跟老朱相差甚遠,跟他那幫王叔相差一大截,跟燕王朱棣差得更遠。
但是,老朱喜歡,滿朝文武更喜歡。原因無他,朱允炆這個人非常仁慈,也樂意聽取大家意見,老朱一看,嗯,我選接班人選對了,心滿意足的就掛了。
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朱文炆沒有親歷戰爭現場,沒有經過血雨腥風,性格優柔寡斷,面對大事更是沒有主意,這是大臣們樂意見到的。
再說朝中大臣經過老朱的三次屠殺,已經服服帖帖了,也都變成老油條了,朱允炆看不出來,還以為朱老爹留下的都是良將賢臣呢!
結果一打仗問題暴露出來了。
朱允炆想削藩,一天之內廢了幾個王叔,但是到燕王這出差頭了,原來派出來的使臣發現燕王想謀反,想篡位,像練兵、打造器械、鞏固城防、暗養死士等等,使臣已經摸到了脈門。
回去報告朱允炆,朱允炆一聽這還得了,馬上發兵征剿。燕王一看這樣,咱就明幹了,別藏著掖著了,隨即打出了“靖難”的旗號。
靖難是老朱留下來的祖訓,意思是朝中沒有正直的大臣,其中有亂臣賊子,必須發兵討伐,將皇帝身邊的亂臣賊子清理乾淨。
朱棣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我本沒有反意,是你朱允炆身邊沒有好人,是這幫亂臣賊子出的主意,我發兵就是清除這幫佞臣。
您看朱棣油頭不,利用老朱作掩護,名正言順,估計老朱也沒有想到是自己給朱允炆埋雷。
這又埋雷,又翦除朱允炆羽翼,老朱可幫了朱棣的大忙。
當然,朱允炆用人不當,也是主要原因。像重用沒有戰場實戰經驗的李景隆,致使南軍失去了十幾萬的兵馬,由優勢變成了劣勢。
而對身邊的人過於信任,像身邊的太監竟然能給朱棣通風報信,真的令人咂舌!
綜合几上幾點。老朱給了建文帝江山,又使建文帝丟了江山,老朱得負一半責任。而建文帝用人不當,防範不嚴得負另一半責任。
-
4 # REDON銅豌豆
他的江山並未丟,雖然被他四叔奪了,但大明的江山還是掌握朱家人的手裡。準確地說,建文帝只是丟掉了皇權,這能怪誰呢?只能怪他爺爺和他自己,朱允炆太嫩了,又沒從政的經驗,朱元璋越過那麼多兒子,卻把皇位傳給這孫子,這本來就犯了大忌,惹得朱允炆的皇叔們心裡有疙瘩,再加上朱允炇即皇位後操之過急,加緊削藩,逼死逼瘋了幾個皇叔,更是惹了眾怒,藩王們為自保,也只有團結起來對付朝廷了囉!最後在燕王朱棣的帶領下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這可以說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還好,江山還是老朱家的。
回覆列表
還能怪誰?怪他爺爺朱元璋唄。炎霄樓一把火把文臣武將一燒而光。但卻放過了他的兒子朱棣他們。我們說,要掃大街,就不要留下任何的死角。留下一塊不掃。大風一來,又是滿大街的垃圾了。這當然只是個比喻了。因為朱棣也不是垃圾呀。他可是有名的永樂大帝。我們說,如果是朱建文如果真的繼位長久,他的建樹是否能超越朱棣?這恐怕是誰都不好估計的。朱建文繼位,恐怕只能說他是名正言順這幾個字而已。他的所作所為是否能超越朱棣?大家看。在唐朝,李世民同樣發動了宣武門之變。奪了太子李建成的天下。但反過來說,如果李世民不奪李建成的江山。李建成順利繼位。那麼,李建成能否取得像李世民那樣巨大成就呢?要知道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情多不盛舉。但結果大部分都是差強人意。比如,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後,裡幾把秦始皇的其他子女一掃而光。結果,大秦王朝二世而亡。胡亥也得了個外號叫二世祖。從此遺臭萬年。與秦二世不同的是李世民和朱棣,他們並沒有辜負上天給他們的機會。他們用自己的畢生向天下人努力證明,自己雖然不是父親最初的選擇。但自己的確是上天最佳的選擇。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朱棣的永樂大典,大航海。這些雖然都有洗白自身的因素。但反過來說,最終受益的還是天下大眾。說句不好聽的,李世民之所以能逆襲成功,從某一方面來說,還是太子李建成的能力達不到呀。哪怕是差之毫釐,那也會失之千里。說到這裡,我忽然有個奇怪的想法。如果李淵當時執行了朱元璋的炎霄樓手段。對李世民的手下大功臣進行朱元璋所說的削刺行動。李世民還有能力進行玄武門之變嗎?同樣的道理,朱元璋如果不把文武大臣一掃而光的話。朱棣還敢不敢推翻朱建文的統治呀?朱建文之所以丟失天下,是因為他的手下已經是無人可派了。說俗了,你人不僅小,還那麼有錢,不搶你搶誰啊?就算沒有朱棣,還會有別人覬覦的。因為,你雖富有四海,但你卻沒有擁有這些東西的實力。說白了,朱建文丟失天下是情理之中。他能坐穩天下,反倒是意料之外了。所以說,朱建文丟失天下,真是成也朱元璋,敗也朱元璋。後來,朱元璋想到了朱棣等人可能會反。但他們都是朱元璋的子嗣。在朱元璋看來,手心手背都是肉。總不能為了朱建文這個孫子,就把自己其他兒子孫子都殺了吧?這可是滅人倫的事呀。想明白後,朱元璋悄悄的給朱建文準備了一口箱子。讓他在危機時刻再開啟。當朱建文想要逃跑的時候,打開了箱子,裡面有一套和尚的衣服。於是不管朱建文願不願意,他都只能出家了。在面對文武大臣的時候,朱元璋雷厲風行。手段極為殘忍。但在面對自己子嗣方面。朱元璋真的是下不去手了。所以,朱棣造反就由他去吧。實在不行,朱建文你就跑吧。因為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再怎麼忤逆,都是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