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遺、聞雞起舞 路不拾遺 自強不息 助人為樂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 鷹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
結草銜環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成語“結草銜環”的典故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成就這美德的兩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一亙古不變的天理。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撕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象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原文』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壬午,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洛,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
續齊諧記曰:“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 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 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漢書·楊震傳》)
路不拾遺、聞雞起舞 路不拾遺 自強不息 助人為樂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 鷹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
結草銜環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成語“結草銜環”的典故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成就這美德的兩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一亙古不變的天理。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撕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象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原文』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壬午,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洛,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
續齊諧記曰:“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 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 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漢書·楊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