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市井老李lee
-
2 # 1山水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透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後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東漢末年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採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係,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儒家獨尊後,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為準則,主張道法自然緣道生法,不但說明了法律合法性的來源,劃分了無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還為道家治世鋪平了道路。並且對儒家法天和春秋決獄的思想也有一定影響。也對單純的依法治國是一個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範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範,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吸納,成為一項中國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則。所以後世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民間的細作(如田土、婚姻等)均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寬刑簡政,所以崇尚“簡、平”的法律審美觀。這一審美意趣也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審美傾向,最終上升到“法貴精當”、“寬嚴適中”等法律的實質美學,成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審美原則,也成為衡量一個朝代法度優劣的標誌。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正規化,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係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這種科學思想體系與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西方機械科學思想體系截然不同,卻與現代自組織化理論、複雜科學體系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在這種有機的科學思想體系形成過程中,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道家道教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透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同時還透過稷下道家、呂氏學派、淮南學派、道教組織等道家道教“科學共同體”對中國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道家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思想和這種有機科學思想體系的發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蘊含的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機械科學思想的發展,讓古代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遠不如古希臘,並讓中國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無所作為;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都江堰、長城、蘇州園林、絲綢、瓷器、風箱乃至鑽井等等,至今風采依舊,向人們述說著中國古代技術的輝煌。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如魯迅、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林語堂、廢名、施蟄存、沈從文、汪曾祺、範曾、阿城、韓少功、閻連科、高行健等,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綜合來看,道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審美觀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體現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水墨畫簡淡含蓄形神兼備的風格;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就是私家園林“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體現在音樂藝術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同時道家主張無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藝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如建築的亭臺樓閣:“江山無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皆盡虛實之妙;詩中絕句“無字處皆其意”,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美;中國畫也是多在一幅空虛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上同樣講究“潛虛半腹”,“筆不周而意已周”。同時,由於道家思想與盛世關係密切,所以有助於增加文學藝術的豪氣,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療創傷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學藝術曠達放逸的藝術風格。另外,道家主張高下相隨正反相倚,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結構。如楷書的“逆鋒落筆”:“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國建築,尤其是園林,總愛追求一種欲顯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覆之效果,小說戲曲的故事程序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後中間經過無數的曲折,最後又由分到合,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中華文化之根
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藥養、節慾、辟穀、食氣等多種方法。來調和陰陽、疏通氣血、培補精氣、鍛鍊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 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係。具體來說,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在認識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哲學思想關於宇宙本源的“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武術的本質。在方法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物極必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師法自然”等思想,作為武術技擊思想的指導原則,並追求一種“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語)的境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極拳,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動靜相宜、開合有度、圓活順達,可以說與道家思想達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
3 # 古籍先生
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透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後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秦203799781
中國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延續至今,道家文化始終佔據主導地位。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全在於道教。”
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道家文化並非只自老子始,老子是其集大成者,是其理論體系的奠基人。翻閱歷史,會發現關於“隱逸之士”的零星扉頁,他們深具智慧,卻無意仕途,自甘隱居。如堯帝欲讓其位的許由,堅辭不受,從此不知其蹤,可見此類人物早已存在,此類思想萌芽早己生成。更有雜史記載的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問醫於歧伯等,我認為其未必是空穴來風。
中國的中醫,其實源頭是來自於道教修練體系。李時珍曾言,經絡的存在“惟返觀者能照察之”。“返觀內視”正是道教修練的一個核心方法。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正是道教的核心理念。自古以來,“十道九醫”,中醫研究員曲黎敏曾說過,中國唐代以前的中醫都是道醫,宋代以後才出現大批儒醫。
在治國理念上,道教主張以“道”治國,以“德”治國,甚至提出“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的政治主張,只有充分認識到“處下,不爭,謙讓,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哲學底蘊,“不以兵強天下”不霸權,不欺弱,才能為“社稷主”“天下王”而“誠信天下”“譽滿天下”。正如潘基文先生所言“道教關於和諧,善意、合作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理想,也是聯合國努力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與合作的出發點”。我們仍回過頭來先說中國的歷史。漢代,文景之治,以道治國,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唐初,以道教為國教,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宋代,推崇道家思想,使宋代經濟全面大發展,當然這畸形發展的經濟也招致了異族的覬覦,但罪不在道教,而在於統治者的重文輕武。~總之,道教的治國理念在歷史上曾屢屢帶來社會的繁榮穩定,這對我們今天仍有著借鑑意義。
在世界的版圖上,3oo年西方文化的泛瀾,曾引起資源枯竭、環境惡化、耕地銳減,水荒威逼,森林退化,以及氣候變暖,兩極融化之時,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將目光重新審視東方,如英國天文學家沙里斯曾說: “前進的惟一道路是轉過身來面向東方,帶著對它的興趣和深刻理解離開西方的汙穢,朝著神聖的東方前進”,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先生則更從老子的智慧中發現其偉大的世界意義,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對於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黎明大學教授陳水德曾說: “老子是人類能夠參與自然和諧過程的導師,是人類命運日趨衰落的救星,老子思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時是人類剷除邪惡破壞自然完美的有效利器”。
道家文化是浩瀚無垠的,它曾書寫了我們的過去,也必將在我們的未來中熠熠生輝。智慧,將如指路明燈,照耀著人們通向未來。
-
5 # 沉香愛好者楊大觀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道家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和文化流派之一,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主要體現在思維方式、文化進步、政治主張、治國實踐、科學發展和民眾健康六個方面。
一是對思維方式的影響。道家對中國思維方式的影響在於辯證的思維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無為”方法論。辯證的思維模式體現在對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有深刻把握,避免了形而上學的絕對化和固執僵化的教條主義思維模式。而“無為”的方法論,教會人們在處理事情時要順其自然。
二是對文化進步方面的影響。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了道生法、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是“諸子百家”中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影響中華文化各個領域,對中華哲學、文學、宗教、科技、藝術等等影響深遠。老莊認為“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確立“自然”“素樸”為最高審美原則。這種原則的推行,使得中國文化展現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自然存在。
三是政治主張方面的影響。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因應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得當時的政治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提出的道生法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另外,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對社會發展貢獻巨大。
四是治國實踐方面的影響。齊威王治下的齊國、呂不韋執政時的秦國,以及漢代的文景之治,都受道家文化的影響,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中國歷史上一些治國有成的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受道家文化影響很大,甚至都曾註解過《道德經》。
五是科學發展方面的影響。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和指南針都源自道家文化。道家的煉丹術事實上是中國古代的原始化學,產生了很多化學上的成果。晚唐之後煉丹家們還在有機化學領域,例如性激素的提取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在道家文化中作為道士的要求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樣的修行使得道家文化在天文、曆法、地理都有巨大成就,比如道士陶弘景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貢獻,比如《道藏》裡面記錄的五嶽真形圖與如今的地圖對比,就有很多吻合之處。在數學上,中國古代是易學中的象數學主要是由道家文化所繼承。在物理學方面,道家的煉丹術需要掌握眾多物理知識,所以聲、光、電、磁、熱、力等領域的物理知識也因此在道家文化中得以積累,例如小孔成像的原理就在儀式中得以運用。
六是民眾健康方面的影響。道家為《黃帝內經》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框架,是中醫的理論淵藪。道教的終極信仰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要長壽就必須無病、預防病、有病治療病。這就使得道教與中醫藥發生了緊密聯絡。歷史上,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著名道士,都是中醫藥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民間也有十道九醫之說。心理健康是道家追求的目標之一。身心並重、形神兼顧、性命雙修是道家文化的基本觀念。道家注重養生,內在地包含了養心。因此,道家文化對民眾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
6 # 企業驅動
都說華人沒有信仰,什麼叫信仰?就是深入骨髓的天天日用而不知的虛實,而道教其實就是華夏文明之根源,就是華人的信仰,並且這種信仰至少比基督教,伊斯蘭教,甚至佛教都要高階自然得多,相對於道教,世界主流宗教都是不自然的,或者說有些刻意的,沒有達到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如果稍微有些道家基礎,你就會發現我們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字,古漢語經典著作有多麼偉大,每個文字都能找到華夏文化基因,祖宗傳承下來的每句老話都是經驗高度凝練和總結,比如"武"字,這個字是由一個"止"➕一個"戈",武能止戈,用現代話說就是制止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有強大的武力;再如,"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句老話經歷千百年都不會過時,當下無論大人小孩,都處於一個營養過剩的狀態,尤其對於臟腑發育尚未健全的小孩子,過渡補,就是損,這句話對於成人也同樣適用。
我一直認為,宗教和文化是上層建築的上層,其對於國家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長遠的意義,舉個例子,大家看一看我們歷史蒸蒸日上逐漸到達巔峰的朝代哪個不是遵循道教?夏商周,比如姜子牙,這個不必多說,漢代的軍師張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典型的道教),唐朝的房玄齡(影視劇中的徐茂公),明朝的劉伯溫,可以說指引國家發展,甚至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關鍵人物絕大部分都是遵循道教的,到了明末推崇儒家,構建所謂的等級社會(君臣綱常)就是我們走下坡路的開始,這就是陽極轉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道教不僅僅是華人的宗教,也是深入我們骨髓的文化基因,其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認識到其對於中華民族的巨大的作用
-
7 # 靜逸堂堂主
道家在先秦至西漢就是一個重要的學術流派,它雖未號稱“顯學”,但實力足可以同儒家比肩。它在當時就對其他學術流派有深刻的影響,對後世影響也極為深遠。
道家在哲學、政治、道德、人生觀、美學、宗教子各方面都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在歷史上除了少數時期作為顯性文化存在, 而多數時期則已隱性文化在思怨文化史土起深層作用和影響, 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抵具有深層意蘊的長久生命力。
從政治角度說, 道家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也極為深遠而複雜。道家對政治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 它被統治者視為必不可缺的“ 帝王南面之術” , 努力修習; 另一方面它又被統治者視為異端, 加以歧視。這是因為道家本身就有兩大趨向迥異的流派的緣故。
從哲學角度說.道家對中國古代哲學影響極為深遠。這種影響從先秦就已開始。先秦時代的儒家和法家, 都受到過道家的影響。道家思想在哲學史上的影響, 還表現在許多哲學範疇的廣泛使用上。此外,先秦時的法家很多人都曾受道家影響, 像慎到、申不害、韓非等早年都曾學黃老, 法家本是一個現實功利性很強的學術流派, 他們的哲學基礎可以說全靠道家提供。
從道德角度說, 道家追求倫理道德的內在精神, 對後世的倫理思想史有非常深刻的影響。老子: “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指出人為地提倡某種道德實際乃是這種道德已經淪喪的表現。要調整道德, 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 關鍵不在於形式上怎麼提倡, 而是要從人的心靈深處、感情深處解決問題。這一點, 倒與儒家創始人孔子有某種相似之處。
道家的人生觀對後世影響極為廣泛。歷史上那些志趣高遠, 淡薄名利, 胸襟開闊, 性情豁達, 對生活持樂觀態度, 在坎坷挫折面前談笑風生的人, 大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那些外似愚拙, 內藏機智, 寬容大度, 能藏垢納汙,不患得患失,不寵辱若驚, 能剛能柔, 能進能退, 辦事穩重沉著, 富於彈性的人, 也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那些僵賽反俗, 不肯向權貴摧眉折腰, 對現實事事看不慣, 又不肯同當權者攜手共進, 只站在一旁冷眼觀看, 發表些充滿憤世嫉俗的高論, 做出些違背常情異事的人, 也往往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那些與世透巡, 和光同塵, 形如稿木, 心似死灰, 或遁跡山林, 情願薄食菲衣, 與鳥獸同群的人, 也可能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
道家對宗教的影響也極為深刻。許多學者都已指出, 佛教傳入之初, 人們都把它看成與黃老是同一物事。因為佛教作為外來宗教,不易被人理解, 佛教學者向人們傳播佛教教義, 也往往藉助道家的思想, 所以早期佛教徒中學《老》、《莊》的人特別多。佛教的發展歷程就是越來越中國化的歷程, 最後終於形成了所謂中國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國化有很多方面的內涵,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吸收和融合是其主要內涵。而傳統文化中最容易與佛教溝通的是道家文化。
回覆列表
昨天我回答了一篇九尾狐的問題。
裡面只說了一方面,其實還是古人思維的問題。哪個時候,古人沒有手機,沒有pad。
每天大把的時間去思考,於是就出現一個問題?何為生命的延續和永恆?
道家覺得世界歸於“一”
太極就是“一”,以後在分陰陽。
一陰一陽謂之道,男屬陽,女屬陰。
當然也不是特指男女,而是事物的兩面性。
陰陽結合後,繁衍後代,才是生命的延續。
道的基礎理論模型就出來了。
後來又有人想,除此之外我能永生麼?
於是拿著這個理論基礎開始嘗試。
煉丹就開始了,我們這個民族中藥學最早的雛形就是煉丹,懸壺濟世不過是副業。
主業就是煉丹,讓自己生命永存。
煉丹術士,成就了中國的中藥學。
鍊金術士,成就了歐洲的化學。
煉丹從秦始皇開始到一直到宋朝。
人們發現好像沒有人長生不老,也沒有人成仙。於是又開始演變,結合佛教密宗的理論體系,放棄了煉丹,改修煉內丹。
一直到今天。 啥是內丹?
就是所謂的氣功。道家認為男女體內有陰陽之氣。 但是這個氣在不斷的消耗。
不用的時候存起來,不就長壽了?
具體怎麼操作呢?“陰陽結合”
以前煉丹需要煉丹爐,現在我們用自己肉體為爐,把陰陽化為一…把陽氣和陰氣結合在一起存起來……氣就成為固態的東西了。就可以存的更多………
嘉靖皇帝特別相信這個理論體系。
記錄在冊的妃子大幾百人,未記錄在冊的數不勝數…
是皇帝荒淫?而是皇帝練功太刻苦了…
你覺得只是對古人的影響大?
你覺得今天沒有?多少人吃胎盤?多少人喝處女的血? 多少人練氣功?
無外乎,對死亡的恐懼。 只要人類還解決不了壽命問題,道就會變著花樣的來。
今日不曰道,而曰“養身”。
換湯不換藥…
那時不曰道,曰氣功。
神州大陸魑魅皆大師。
今日不曰道,曰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