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