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假如牆有記憶
-
2 # 大荒野史
秦朝末年,秦始皇對內修馳道,開靈渠,築長城,建皇陵,阿房宮,對外伐匈奴、徵百越。《漢書·志·食貨志》上記載:“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如此重稅苦役,導致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起義,會稽郡假守殷通(代理太守)欲先發制人,帶兵平叛,於是找來項梁商議。但項梁卻心繫恢復楚國,便命項羽趁機刺殺殷通,史書記載項羽在掙殷通府中拔劍斬其頭及擊殺府中護衛近百人。項梁便在吳中舉兵反秦,招募精兵八幹,後世稱其“八千江東子弟”。
戰力無雙的項羽,每戰必勝。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打敗秦國名將章邯,之後向項羽入關中分封天下,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地位。如此勇力過人,千古無二的項羽,為何最後卻輸給漢高祖劉邦,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呢?
毛主席在研究中國二十四史後,認為項羽犯了三個錯誤,讓他無法稱帝:第一點,“鴻門宴”上放劉邦。鴻門宴上,項羽不聽范增的建議,心軟放走劉邦,終成大患。吳王夫差錯放勾踐導致滅國,曹操不聽郭嘉建議殺劉備,使得曹操無緣稱霸天下,這兩件事都可以證明,亂世之中如欲爭奪天下,必須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但偏偏項羽放錯的這一個人,卻是一個想要稱霸天下的劉邦。
第二點,鴻溝協定錯當真。公元203年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當真了,劉邦卻不以為然,當項羽告訴士兵他們可以回家時,士兵們歡天喜地,心情由緊繃轉為鬆懈,高高興興的把軍械刀劍隨意收好,就像郊遊般快快樂樂的回家時,劉邦聽從張良建議,撕毀合約,追擊楚軍,此時戒備鬆懈的楚軍,忽聞劉邦追擊,也無法立即結陣備戰,只能等著被漢軍屠宰。
第三點、項羽選都定彭城。項羽入關中分封諸侯時,范增等謀士建議定都關中,但項羽以討厭秦國和“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說法,固執己見的定都彭城。如果當時楚國定都關中,劉邦如何能夠出兵蜀地,大破關中?
毛主席最後還說,楚漢相爭劉邦取得成功,而項羽敗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眾路線,想想確實如此,項羽從不虛心納諫,不會用人,韓信,英布,陳平起初都是項羽手下,但項羽心胸狹隘,這三人便轉投劉邦麾下。韓信、英布成為項羽在楚漢戰爭中最主要的對手。
陳平轉為劉邦的謀士後,在公元前204年,項羽急攻劉邦,劉邦被困於熒陽。陳平巧使離間計,讓項羽誤以為范增勾結漢軍,從而消去范增兵權。范增因而大怒告老還鄉,但范增在回鄉途中就因背疽發作而死在路上。
項羽在失去唯一的謀士范增後,更加兵敗如山倒,最後烏江自刎,楚敗漢勝,所以項羽是一個會戰爭的將領,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政治家,把一個將領擺在需要統籌分配,用人唯才的領導階級,那他註定要失敗。
回覆列表
項羽,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羽勇猛好武,力能舉鼎,鉅鹿之戰更是破釜沉舟以五萬人馬擊潰秦朝主力三十萬大軍,滅亡秦國。後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當時的項羽,天下無敵!可是他為什麼不像秦始皇一樣做楚始皇而只是做楚霸王呢?要知道,項羽當年看著出巡的秦始皇可是曾說過“彼可取而代之”這樣的豪言壯語啊!
其實回顧一下項羽簡短的人生和對他有著重要影響的楚國情懷我們可以猜到,項羽根本就看不上秦始皇,他看不上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殘暴,尤其是滅楚!而說到底他是看不上秦始皇的政治體系!在項羽的心裡覺著,天下本來就還應該是周天子時期,有一個話事人,下面的小弟在各自區域按照自己的習慣過日子,什麼書同文,車同軌,這是對各地不同文化的抹殺!他要求同存異,在一個主要方針的指導下,讓各堂口自由發展!
所以,項羽為什麼不做皇帝,不是因為他不能做,而是他從根本上就看不上皇帝這個位置,他覺得關鍵時刻出來砍個人的霸王才是維持宇宙和平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