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泊圖泊途
-
2 # 汐水柔情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演義既然是小說,我們在讀他有何意義,一本書的存在總有的他的意義,只是他的意義大小不同罷了,那麼三國演義的存在意義何在?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三國演義原名沒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就是說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三國志而寫的,後面加上演義二字,表明本書是正史加文學藝術加工而成的,並非完全符合歷史。三國演義是一本比較特殊的書,他既符合歷史,又帶有文學藝術修飾,所以被後人稱為“七分真,三分假” ,七分真真是因為三國演義從整體結構佈局,情節發展是符合歷史的,三分假是因為在一些細節方面的情節,採用了藝術加工,人物事蹟轉嫁等,從而形成了一種情節符合歷史,但是情節在歷史上不一定真實存在。
三國演義的出現,讓人們更加容易瞭解三國這段歷史,所以很多讀者都喜歡看三國演義,而非正史,正史寫的簡略而有複雜,一般人單單根據史書,很難理解三國曆史的發展事蹟順序,所以很多學者包括歷史專家都是研究三國演義比較多,而被稱為前四史的三國志比較少。所以三國演義在歷史上的地位,遠遠比三國志高得多,人們討論的往往是三國演義,而非三國志,三國演義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三國演義是以漢室為正統,諸葛亮為整部書核心人物,塑造了一位集所有才華於一身,品質高尚,人還一表人才神人,羅貫中要這樣塑造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是他的偶像,所以他寫的演義是帶有感情色彩,雖然羅貫中有神話諸葛亮,但是裡面的事蹟都是符合客觀事件的,諸葛亮再神,他畢竟也是人,所以在演義裡面的情節故事也是符合歷史的。沒有把諸葛亮寫神,能上天入地,寫成像封神榜那樣直接把姜子牙推上神的位置,不符合歷史。
對於演義的存在,其中的主要情節都是根據歷史發展規律寫的,比如黃巾起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變,諸葛亮北伐,三國歸晉都是符合歷史的,其中的對戰詳細過程作為小說,肯定需要藝術加工,這也是符合小說的特點。
所以三國演義的存在,你可以當做正史來看,也可以當做小說來看,在生活中討論問題時,可以把演義當成正史,也或者將演義與正史區分開,但是你和別人討論的都是歷史,都是故事,他是真是假,也沒有必要去糾結,因為你不是歷史學家,沒有必要去研究他是真是假,只要你們能討論的開心,暢聊的高興,這就是一個故事或者歷史存在的意義。如果你執意要去糾結他是真是假,就算你知道了他是真是假又有什麼意義?你能改變歷史嗎?已經過去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去研究他是真是假,這是歷史研究專家該做的事情,作為普通人,我們要做的是吸收其中的智慧,而不是去研究他是真是假。
歷史已經過去,我們得迴歸現實,我們得工作,得生活,如果你一味花費時間去研究這件事情的真與假,即使你最後知道了真假,你就能解決吃飯問題嗎?你就能不工作了嗎?你不能不生活了嗎?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對我們而言他就是個故事,是歷史也罷,虛構的也罷,他都是後人寫的,真與假糾結毫無意義,如果你有精力去研究歷史,還不如去研究中國未來該如何發展。
-
3 # 鐵王座的遊戲
他說歷史性質的小說,為了精彩程度必須得對人物及事件進行一些修飾以及虛構,正史的三國志很枯燥很沒意思,但是小說讀起來就會讓人從頭看到尾,即能大概的瞭解三國走勢又能讀到好看點小說,水滸傳不也這樣嗎
-
4 # 陳錦榮
大多數的人,對於文學都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去看文藝作品,有幾人會非要搞清他死在那年,去從各種典集裡翻找他的生平事蹟,都是用看熱鬧的心情看文學作品,這就是小說的意義。
-
5 # 張永科38
問的雖不在情理之中,但因此類探討會給人們帶來很多啟迪,故仍願意參與!限於篇幅只能簡要作答:::OO一,就世界而言,到目前為止,雖然各國政見不同,但所有的文學作品,大都是崇尚真善美,反對假醜惡!比如前蘇聯小說巜狼跡追蹤》,雖敵匪兇頑狡詐,但最終難逃失敗的下場。西方偵破小說巜黃石奇案》中,兇犯雖極其陰險,但最終還是難逃法網。日本小說巜太陽黑點》,指出太陽是光明的,但也有照不到的地方!以此揭露了社會上存在醜惡現象,以及人類社會的某些缺欠,進而從側面歌頌真善美,抨擊假醜惡。OO二,中國的各類小說,例如七俠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西遊記等等,書中人物情節等雖大多均屬虛構,但始終未脫離歌頌真善美,反對假醜惡這一人類美好的思想意識!OO三,巜三國演義》有鑑於三國志,並未全部虛構,仍有七分真三分虛,儘管如此,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發不勝列舉,現舉幾例為證:①人們在追尋關羽丟失荊州的根源時發現,失荊州始於劉備早稱王,此為諸葛亮重大失策!!劉備得西川漢中兼上庸後,幾乎與荊州連成一片,此時應堅守要塞,添兵荊州,讓孔明帶趙雲等去雲長會合,發展荊州基地,將來以此為大本營討伐曹魏!此為上策。可當劉備稱王后,激起吳魏不滿,曹操欲起傾國之兵伐蜀,後用司馬懿之計,改為聯吳夾擊關羽。本來是吳蜀聯合變成了吳魏聯合。因而最終丟失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所以後人在回顧前人得失時總結出: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②驕兵必敗。關雲長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得襄陽,威震華夏,吳魏皆驚。可正因為得勝之時不聽司馬王圃之言,造成失地陷城,軍前陣亡!究其因,是驕兵必敗!劉備伐吳先大勝,東吳舉國皆驚,幾欲與劉備和好,劉備非但沒有見好就收,也走了驕兵必敗的老路!最終遭火攻全面覆沒,託孤白帝城一命嗚呼呼,再次警示後人,驕兵必敗!③品行是人生立身之本!世人皆知曹操愛才愛將,收許褚,徐晃,張遼,龐德等,可呂布亦有心降曹,曹操為何不允?皆因呂布兩弒其義父,見利忘義,此種狼心之輩何人敢留?警示世人必須要修身立德!④人才第一重要!我們知道,秦國因招攬天下人才而強大,最後統一天下。而蜀國後期人才稀少,文武皆缺!過去有人說是因為孔明一花獨放,影響了萬紫千紅。所以造成蜀國後來人才匱乏,好多文人因謀略比不上孔明,去西蜀也得不到重用,因而造成西蜀後繼無人。這種說法未必正確!但如果西蜀能採取一些招賢納士的的措施,西蜀後來是不會人才稀少,國力日衰的,這些都告誡人們,打江山和守江山,人才是何等重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三國演義給個人和國家都帶來很多的啟發,好處多多!
-
6 # 重陽春
中國四大名著的文學作品,沒一部是正史紀實。只不過有些多點少點的歷史背景吧了,甚至有的連點歷史背景都沒有。真正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那麼的豐富多彩,而是透過文學家們的構思創作塑造昇華了歷史的人物故事,才使我們對歷史及歷史人物興趣盈然的有看頭。怎麼能說沒意義呢!
回覆列表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讀史書,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研究歷史。但是市井評書的受眾面就大了,英雄主義還是很有看點的。
《三國演義》並非完全的虛構,他也是根據歷史來改編的,其實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並非那麼耀眼,或者是遠沒有小說那樣耀眼,比起復雜性遠不及五胡十六國時期,而論起英雄,其他亂世也不比這一時代差。影響力如此的大就是因為這部小說。
劉備夢想開始到破滅也給書蒙上了一副悲劇色彩,這色彩可是客觀史書上表現不出來的。
說實話,我對這段歷史的興趣也開始於這部小說,這算是我的一部歷史啟蒙書籍。
而且《三國演義》同樣具有很強的文學性。
如果題主是為了研究歷史,那可以選擇不看,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研究不是他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