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上醫
-
2 # 聊醫聖手
有人稱糖尿病是一種富貴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脂肪,蛋白質攝入比較多,運動量逐漸減少而導致肥胖。肥胖是導致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肥胖往往是多種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礎,比如血脂異常,高血壓,膽囊疾病,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等,也包括糖尿病都以它有關。
肥胖的人為什麼容易患糖尿病呢?
肥胖者脂肪細胞肥大,脂肪細胞上受體的密度降低,對胰島素敏感度減退,血糖容易升高。
肥胖的人活動不方便,體力活動就會減少,引起糖代謝減慢,血糖容易升高。
肥胖者往往同時伴有高血壓和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也高,這也是發生糖尿病獨立危險的因素。
-
3 # 耗子說事
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嗎?為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肥胖的人一般脂肪含量比較多,相比較而言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
肥胖的人一般都有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脂肪對胰島素不敏感,胰島素主要起到降糖作用,這樣不敏感就會起不到降糖作用,血糖升高就容易得糖尿病。
我們平時如果要預防糖尿病的話,一定要控制飲食,儘量不要吃含有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還要加強鍛鍊身體。
那麼為什麼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因為我們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吃的糖分,要在胰島素轉化成糖原儲存和利用,而胖的人,過多的攝入能量,糖分和脂肪就大大增加。脂肪會分泌過多的有害因子,而這些有害因子會損害我們的胰島素,使胰島素不能夠有效地轉化和清除血糖,糖分在我們體內堆積越來越多,就形成了糖尿病。
-
4 # 全科醫學線上
胖的人是否更容易患糖尿病,誰來告訴我?
糖尿病,是危害中國廣大勞動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它的併發症有糖尿病眼病(視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腎病(腎衰竭)、糖尿病足病(足趾壞死、整個足壞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手腳發麻、痛覺敏感,劇烈疼痛)等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加速冠心病發生。
而胖的人是否有更多可能發生糖尿病呢?
從目前的醫學角度上來講,體重指數超標的人確實更有可能患糖尿病,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BM大於28就是肥胖,BM大於24就是超重,而肥胖就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因為在肥胖者體內,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降血糖的作用能力下降,血糖會逐漸升高知道超出正常範圍,這個過程可能長達十幾年,所以幾乎沒有人會發覺肥胖對血糖的影響。
而在患了糖尿病的人的治療之中,減輕體重對血糖降低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是已經在醫學中得到證實的有效方法之一。
所以,肥胖對於血糖的升高會產生影響,會促進糖尿病的發病,對於家裡有糖尿病患者的人來說,遺傳易感性的影響下更容易患糖尿病。
所以,保持體重不僅僅是保持好看的外觀,更是保持身體的健康!
-
5 # 愛拍照的迷谷
被肥胖困擾是一種什麼體驗?大概是夏天永遠只穿長褲,又或者是男朋友說分手後還不肯告訴你原因。身體發胖,做什麼都會感到乏力、發睏、思想不集中,動作也跟著變緩慢。胖為你帶來的不僅是醜,還有對身體上的傷害和疲憊。
糖尿病(Diabetes)+ 肥胖(Obesity)= 糖胖症(Diabesity),這是最近網上很火熱的一個公式。“糖胖症”成為如今部分肥胖者正在面臨的尷尬事。
糖尿病和肥胖的關係
長期持續肥胖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增高,可高達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統計表明,糖尿病在體重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僅為0.7%,體重超過正常值20%,糖尿病發病率為2%;體重超過正常值50%,其發病率可高達10%。中度肥胖者的糖尿病發病率約增加4倍,而極度肥胖者則增加30倍,糖尿病的危險與肥胖持續時間以及肥胖程度有關。
在2型糖尿病人中,80%是肥胖者,60%的肥胖患者有糖耐量低減。所以肥胖與糖尿病“密不可分”。
此外,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險性遠遠大於臀部型肥胖者,腰圍/臀圍的比值與糖尿病的發病率成正比關係。高血糖和體重超重成為一對互為因果的惡性迴圈,反過來管控血糖或者管理體重則是良性迴圈。
那麼,為什麼肥胖者易患糖尿病呢?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家發電廠,葡萄糖就是發電用的煤炭,消耗葡萄糖的細胞是“鍋爐房”,臨時儲存葡萄糖的肝臟、肌肉、脂肪等就像是“倉庫”。我們每次吃完飯,一群叫胰島素的“煤炭配送員”會將血液系統中的血糖搬送到“鍋爐房”,多餘的全都存進倉庫,以備不時之需。當人們開始暴飲暴食,出現一系列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物流線上的煤炭變多,胰島素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導致鍋爐房燒不完,倉庫也塞滿了,很多送上門的血糖被拒籤,致使血液中堆積的血糖越來越多,進而產生高血糖、糖尿病。
肥胖者如何提前預防糖尿病
2017年12月,在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發的一篇文章中,英國研究者做了一件堪稱糖尿病治療史上里程碑的事情:不吃藥,靠減肥治療糖尿病。目前也已有大量研究證實,生活方式干預能夠有效預防高危人群糖尿病的發生。
1、樹立正確的進食觀,採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熱量過度攝入、營養過剩、肥胖、缺少運動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熱量攝入適當,低鹽、低糖、低脂、高纖維、維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飲食配伍。
2、定期測量血糖,以儘早發現無症狀性糖尿病。應將血糖測定列入易患群體的常規體檢專案中,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測定。凡出現糖尿病症狀者,如出現面板感覺異常、性功能減退、視力不佳、多尿、白內障等症狀,要及時去測定和仔細鑑別,儘早診斷,爭得早期治療的寶貴時間。
3、糖尿病人易併發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併發症危及生命。因此,要對糖尿病慢性合併症加強監測。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使病人能長期過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
6 # 袁欣營養師
糖尿病又被叫做是“富貴病”,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日常飲食上。
產生糖尿病的原因是由於胰島素的分泌出現了問題,胰島素是體內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胰島素出問題,血液中的葡萄糖就無法被運輸到細胞內被利用而遊離在血液中,從而造成了高血糖的症狀。而胰島素之所以會出現問題,很大一部分的可能性是由於長期處於血糖高的狀況(少數也會由於病毒感染,環境和遺傳共同因素等等造成),導致胰島負荷過重,多量分泌胰島素,胰島細胞受到了損害,或者由於過多的糖分,從而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從此胰島素就“罷工”了。
而使血液中糖分含量較高的因素就和肥胖掛鉤了,可能是由於過量攝入糖分物質(除了蔗糖做成的食物或者食材,當然包括澱粉、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而糖類(葡萄糖)的增多會促使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將葡萄糖運送到細胞後剩餘很多糖分還未被利用完,就會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儲存為糖原或者脂肪,人漸漸就會胖了;所以愛吃糖的人很容易誘發糖尿病,包括愛吃水果(水果中也是含有蔗糖的)。血糖的突然升高會讓胰島素短時間內更活躍,而胰島素會抑制糖原和脂肪的分解,加速脂肪合成,所以,血糖的飆升也是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另外,很多愛吃高油高脂的人也會更多攝入高糖食物,原本惡劣的飲食習慣導致了他們可能會更容易額外攝入熱量、糖分,讓他們發胖。
另外,肥胖人群往往缺乏運動,從而糖分在血液中就更難被利用完全(人體發熱、運動、代謝都需要糖分,所以愛運動會更容易利用葡萄糖),而多於的糖分就會儲存為脂肪,而像之前提到的,糖分長期在血液中保持高含量,就會對胰島有所影響;攝入高脂高熱食物同時會導致高血脂,長期的高血脂會讓遊離脂肪堆積在血管壁,從而造成血管壁狹窄,還會引起高血壓,而血液的流通不順暢就會影響新陳代謝能力,從而能量的消耗可能就會更低,肥胖更嚴重,形成惡性迴圈。
所以,之所以要減肥,遠離肥胖,並不僅僅是為了外表苗條健美,更重要的也是為了控制內臟脂肪,讓體內血管暢通,減少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減少器官脂肪化,預防引起更可怕的慢性疾病。所以,其實並不是肥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而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糖分、脂肪的堆積,會導致各種慢性疾病,包括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長期下去,慢慢就會影響內分泌,胰島素就是內分泌激素的其中之一,這些因素會互相影響,相輔相成,從而讓更可怕的慢性疾病襲來。
-
7 # 糖尿病之友
很多人會發現,許多糖尿病患者多為肥胖者,說明肥胖者容易得上糖尿病,胖子為什麼容易得上糖尿病?
肥胖者體內多會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是指人體內胰島素促進葡萄糖攝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由於胰島素的作用下降,因此機體會代償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發揮降低血糖作用,但是由於胰島長時間超負荷功能,容易導致胰島功能受損,出現永久性高血糖,即發生2型糖尿病。
對於腹型肥胖者,則更容易引起胰島素抵抗,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高於全身肥胖者,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釐米,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5釐米,即為腹型肥胖,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明顯增加,這類人群需要引起重視。
對於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糖、脂代謝異常,容易引起高血脂,使脂肪在體內重新分佈,容易加重肥胖。
透過減輕體重可以預防糖尿病,也可以改善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1、限制能量攝入,能量攝入超標是導致肥胖的原因,少吃或不吃高能量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甜飲料、動物內臟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類、蔬菜、水果等。
2、加強體育鍛煉,透過運動可以增加人體組織對脂肪的消耗,有助於減輕體重。
3、減重手術也是改善糖尿病患者肥胖的方法之一,但手術都是有創的,並且進行減重手術也需要滿足一定的適應症,關於自己是否適宜進行減重手術,還需要諮詢醫生。
-
8 # 糖人健康網
當然,並不是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是胖子,但體重超重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中國對於超重人群的判定標準為:BMI≥24kg/m2。尤其是向心性肥胖(即腰腹部脂肪多)者的患病風險更高。向心性肥胖指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BMI值怎麼計算呢,即體重kg÷身高m的平方。打個比方,體重45千克,身高1.6米,那麼BMI=45÷(1.6*1.6)=17.6
大家不妨計算一下,自己的BMI值是否超標,如果超標了,那麼就積極採取措施來預防吧。飲食控制聯合運動控制,循序漸進,每個月均勻減重1-2千克,是比較好的減重速度。
雖說胖子更易得糖尿病,但也不代表瘦子就不會得糖尿病了。通常瘦人得糖尿病,多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導致人體不易儲存能量,也不易發胖。此外,如今生活節奏快,人們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還有吸菸酗酒等壞習慣,也會致使胰島素代謝紊亂,導致清瘦型的人患上糖尿病。
-
9 # 如一凡夫
#肥胖與糖尿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大致的界定一下肥胖,一般為了簡便起見,常用下列公式來粗略計算人的標準體重(即理想體重):標準體重(kg)=身高(cm)一105。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理想體重)的20%者即為肥胖。當然也可以按體重指數進行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男性BMⅠ超過27,女性超過25,則屬於肥胖。肥胖的起因與家族性遺傳有關,同時也與生活水平的提高,長期攝取高熱量飲食,以及活動的減少有關。肥胖者由於胰島素靶細胞的胰島素受體的數量減少,或者說是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後細胞內反應的缺陷,體內產生了胰島素抵抗,因此,完全可以說肥胖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重要誘因。
-
10 # 霍體清
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嗎?為什麼?
很多糖尿病患者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自從胖了以後,又出現了血糖高的毛病,因此得出結論,胖人容易得糖尿病。
肥胖是一種代謝病,而糖尿病也是代謝病。當代謝器官出問題以後,脂肪代謝和糖代謝一般是同時出現障礙的,人胖了以後大家都能看出來,但血糖高的初期自己也是不知道的,實際肥胖和糖尿病是同時得的。
很多糖尿病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消瘦,這是因為糖得不到有效地利用,身體缺糖,只能用身體內儲存的蛋白質來代替糖為身體提供能量,時間長了,體內蛋白質越來越少,就逐漸消瘦。
-
11 # 心血管病醫生李運濤
是的,胖人容易得2型糖尿病。
胖人脂肪組織多,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導致胰島素相對缺乏,引起血糖升高。另外,胖人一般來說,活動減少,攝入熱量高,胰腺的負擔重。
這兩個因素,導致胖人容易得糖尿病。
-
12 # 天馬208870195
糖尿病是肥胖引發的七大病症之一,肥胖屬於脂代謝異常,98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把肥胖列為疾病,而且是世界醫學三大難題之一,另外兩個是癌症和艾滋,脂代謝異常和糖代謝異常通常會在一個人身上並存,醫學上叫X綜合症,說白了,還是對胰島的傷害,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高血糖,也就是糖尿病。
-
13 # 名醫線上網
胖子易患糖尿病的原因是內分泌紊亂出現了胰島素抵抗。
糖尿病屬於代謝性疾病,肥胖和代謝性疾病是有一定關聯的,比如2型糖尿病的原因就是胰島素的相對不足,身體分泌出了多胰島素,在平常狀況下是夠用的,但是在肥胖後,它不夠用了,出現了胰島素抵抗。
回覆列表
肥胖的確更容易引起的糖尿病
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家發電廠,葡萄糖就是發電用的煤炭,消耗葡萄糖的細胞就好比是鍋爐房,臨時儲存葡萄糖的肝臟、肌肉、脂肪等就好比是倉庫。
與真正的電廠一樣,我們需要定期採購煤炭。每次吃完飯也是我們採購完成的日子,一群叫胰島素的“煤炭配送員”會血液系統裡的血糖搬送到鍋爐房(細胞),多餘的全都存放進倉庫,以備不時之需。
但是,這一平衡被暴飲暴食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的肥胖打破了。長期吃吃吃,物流線上的煤炭越來越多,配送員胰島素數量不夠。領導胰島β細胞一看,這哪兒行,於是加派胰島素前去支援。
雖然配送員的數量增加了,但送來的血糖,不僅鍋爐房燒不完,倉庫也塞滿了。很多送上門的血糖被拒籤,導致血液中堆積的血糖越來越多。這就是為什麼高血糖、糖尿病“偏愛”體重超標的人的原因。
除了肥胖,還有以下因素會誘發糖尿病:年齡大於45歲;
超重(BMI≥24㎏/㎡)、肥胖(BMI≥28㎏/㎡)、腹部肥胖(男性腰圍≥2250px,女性腰圍 ≥2125px);
久坐、缺乏鍛鍊;
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
生過巨大兒(出生時體重超過8斤)或是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多卵巢綜合徵患者;
高血壓,高血脂;
長期服用抗抑鬱,降壓等藥物。
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1. 營養均衡,健康飲食,將體重控制到正常範圍內
主食上粗細搭配,全穀物、雜豆類各佔三分之一:單吃精加工的米飯、麵條,不僅升糖速度快,而且營養單一。粗細搭配著吃不僅能保證食物的消化利用,還能給身體補充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蛋白質。
多吃蔬菜,水果適量,種類、顏色要豐富:建議每日攝入新鮮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佔二分之一,綠葉蔬菜不少於70克;兩餐之間選擇少量吃點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大約在150~200克左右。
清淡飲食、足量飲水、限制飲酒:烹調上以蒸煮為主,少吃鹽(不超過6克),不吃甜食,不吃煎、炸、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2. 增加運動量
每週至少運動四次以上,每次半小時,不要連續兩天不運動。
運動的好處:
運動會加大熱量消耗,燃燒體內脂肪,提高肌肉含量,增加血糖消耗;
運動會促使身體分泌讓人心情舒暢的物質,減輕心理壓力,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
3. 定期檢查血糖
定期檢查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11mmol/L以內,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9.44mmol/L以內,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以內。
除此之外,還要定期檢查血脂、血壓、心電圖。如果面板感覺麻木、刺痛、性功能減退、視力不佳、多尿、白內障等,也要及時去測定血糖,儘早診斷,爭取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