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余余吖
-
2 # 慧媽媽家庭教育
孩子從三四歲開始就會對很多事情的前因後果感興趣,“為什麼”便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家小壯每天說的最多的就是“為什麼”,大到天為什麼會下雨,小到媽媽為什麼讓他早點睡,小狗狗為什麼總看著他......有些可以回答,有些根本沒有答案。父母怎麼對待孩子這些“煩人”的“為什麼”呢?
孩子0-6歲是成長最快的階段,學習的知識和能力也是成人的幾倍。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一個個“為什麼”的問題中,感知著世界。問“為什麼”是孩子心智的成長,是孩子要搞明白宇宙萬物的執行原則。有些家長抱怨孩子越大越木訥,難道是天生的嗎?當然不是,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探索的羽翼是在父母的不耐煩和斥責中消失殆盡。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悠閒心情好的時候會耐心應對孩子的“為什麼”,在煩躁的時候就會說“煩死了,哪有那麼多問題”(我見過不少父母在公眾場合會因為孩子問問題而斥責孩子)。多次駁回,孩子也就逐漸不問了。
問問題的孩子知識面比較廣。小壯特別愛問問題,兩歲多的時候可以認識校園裡所有的車標,現在也經常和幼兒園小朋友分享他的各種“研究”,是一個十足的編故事大王。這些素材就是平時問題答案的整合。很多時候他問的問題我也不會,我就誠實的說不會,比如,他對軍艦很感興趣,我完全不懂,他就會很得意的教我,以後這些方面的問題就問爸爸。有些問題我們也不知道,會和他一起查資料。對於他那些無厘頭的問題,我們會告訴他,爸爸媽媽真不清楚,你自己想想。有時候我在忙的時候,他問問題,我會告訴他,我現在很忙,等半個小時以後再回答他。總之,不因問問題而斥責孩子
孩子問問題是好事,父母要正確對待,培養有好奇心的孩子,將來才有創造力。
-
3 # 北京點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額,孩子愛問問題是好事,不用糾結原因的。
孩子,本身心智還不成熟,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不夠成熟,會有很多不懂的事,這時候,問出來總比不問強。
以後你會發現,愛問問題的孩子,成長會更快的。
不過,要提醒一點的是,家長在回答孩子的問題的時候,不要隨意回答或者敷衍了事。
要知道,孩子在剛開始成長的時候,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家長解答孩子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孩子自己的思考,直接給出答案的事,最好不要做。
打個比方,小孩子最長問的問題莫過於這個問題:我是怎麼來的?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過經歷,也有不少家長回答:撿來的,至於撿來的地點更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垃圾箱,有的說是路邊。
林林總總,孩子總會有那麼多的奇葩問題,這時候家長的回答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你堅持這樣引導孩子的思維,慢慢的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想象能力強,遇事愛動腦子,學習上遇到問題也愛自己思考,這肯定是受益終生的技能。
有的家長總認為自己的孩子生來就笨,其實不然,孩子天生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主要是後天開發,孩子的‘笨’,有很大可能就是家長無意識間的‘抹殺’。
就好似小孩子在生來的時候就是會游泳的,因為在孃胎裡,小孩子就是在‘游泳’,可如今依然有那麼多的‘旱鴨子’,這個‘鍋’,就必須要甩到家長身上了。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但我想,孩子愛問問題不是壞事,大家對此應該都沒有什麼異議。
故而,家長千萬不要因此不耐煩,要悉心引導孩子思考問題。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老話不光是說說而已,其深層所蘊含的教育含義,可謂博大精深。
總之,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導師,手上握著的是孩子的‘未來’。
將來後悔,倒不如現在行動。。。
-
4 # 偶是大蟀哥
我覺得愛提問的小孩,從根本上更易於掌握新知識,因為這是一種求知慾的表現。小朋友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外界的所有資訊對他們來說都是新的東西,所以我在和我兒子交流的時候,儘量選擇通俗易懂的詞彙去和他解釋,不然回答完這個問題,他還會問其他的問題出來。
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問過的問題,我們要提醒小朋友們自己去回憶,思考,這樣能加深他們的印象,成年人也是一樣的。我們在記憶或者回想某個事情的時候,如果你想不起來直接去找答案,記憶的保留時間會很短,但是如果你思考了,然後再去確認,記憶的保留時間會相對來說長一些,所以對待小朋友問問題,我們要區分對待這些問題,不能全部靠我們來給他們解答,需要他們自己也去發表自己的觀點。
最近給他買了一些書,都是DK的,方便他自學,這裡面有很多問題可能是他問過的或者想問的,他可以在這些書裡面找到答案,我覺得這樣對培養他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很大幫助。
-
5 # 相約金皖
人類的好奇心無處不在
人是好奇的動物,好奇心驅使我們尋求解答。因此,雖然這樣的求知慾適用於科學領域,但也絕非科學家及知識分子所獨有。即使是學齡前兒童也會問為什麼,並且他們的問題之多,甚至可能將大人們問到崩潰。不過,成年人也會問為什麼:他們想知道為什麼自己的請求會讓另一半生氣?為什麼火車會晚點?為什麼天氣會如此多變?那些解釋能讓我們瞭解周遭的一切,從而將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井然有序。為了弄清人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樣的解釋,為什麼會對這些解釋如此在意,以及哪種型別的推理才會讓我們真正尋得事情的真相。大量證據表明,人們會更加喜歡某些特定型別的解釋方式,並且這樣的喜好還具有一定系統性。舉例來說,我從工作中發現,人們更青睞於能給出某種作用或某個目的的解釋,也就是“目的解釋”。比如,倘若我問,“為什麼你的杯子上有手柄?”用目的解釋的方法來回復也許就是,“杯子上有了手柄,拿水杯時才不會將手燙傷。”很多時候,我們喜歡這樣的目的解釋,而非另一種更為“死板”的解釋,例如透過對杯柄的製作過程進行詮釋來解答這一疑問。不過,並非所有的事物都具有某種作用或目的,並非所有事物都能擁有目的解釋。例如:為什麼會有山川?為什麼會有河流?問題中的這類事物並不存在目的解釋,除非你將其歸功於某個不為人知的造物主,比如上帝,說是他為了特定目的而創造了這一切。
-
6 # 佑童小兒健康
首先孩子在沒有出生前,他的世界就是母親子宮的世界,那個時候他對世界的認知就是朦朧的。但是孩子出生以後對他來說這個世界是陌生的,陌生並不代表害怕,因為有爸媽的保護,孩子知道有問題爸媽會保護他們,他們不會受到侵害和危險。
既然孩子對世界陌生,那麼就說明孩子要去學習和了解這個時間,就需要多問為什麼,就像大人一樣,一旦遇到一些問題,都會在腦子問個為什麼,因為需要去了解去學習。
-
7 # 嘿呦喂哦
孩子從小就有好奇心,好奇,是每一個小孩子都會有的心理,孩子會對身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充滿新鮮感。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細心的呵護孩子那份好奇心,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才會有自己的創造力。有時候孩子好奇心我們不必馬上回答他,我們可以用反問的態度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這樣可以鍛鍊孩子思考問題的習慣還有能力的。
有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陪著我們一起從書本等一些科普資料來尋找答案。
分享一個識字APP。父母可以用手機下載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本身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
8 # 王點夏
“是時候刷牙了。”“為什麼?”
“因為我們在睡前刷牙。”“為什麼?”
“因為我們想擁有健康的牙齒。”“為什麼?”
“所以我們可以......咀嚼。”“為什麼?”
在你的孩子可以拋棄另一個“為什麼”之前,你決定放棄這個孩子,在練一個號!
不不不!其實不用這樣的,你要明白,你這位三歲孩子已成為了好奇王。為什麼?好吧,澳通樂兒為你解答這是為什麼?
他們重複問題背後的原因:獲取有關他們不完全理解的世界的資訊。
很簡單的理由吧!畢竟,學齡前兒童只在世界上呆了一段時間,所以生活經驗很少,但他們的疑惑和想象力是巨大的,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的大腦正在快速發展,他們正在努力且不斷的嘗試尋找在於與這個迷人世界的連線點。
很多孩子其實並不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想讓你知道,你說的話和他們觀察到的東西很有意思。當他們問為什麼時,這意味著他們很好奇,並希望透過與你談論這個事物,來進一步探索。
當然,孩子沒有足夠的詞彙來和你全面對話,也沒有能夠理解冗長答案的思維。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種在睡前刷牙的儀式是發人深省的,這是他們想要談論,且他們可以談論的事情。當然,你並不總是有答案。並且一遍又一遍地聽“為什麼”確實會讓人筋疲力盡。那麼,疲憊不堪的父母該如何應對審訊呢?
在為什麼階段如何應對孩子?不要把自己放在回答者的位置,試著轉換位置,成為提問者!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認為在睡覺前刷牙是好的。”開放式問題可以讓您的孩子進行思考,並培養他的批判性思維方式,這是以後學習知識的基礎。畢竟,他們首先提出了發人深思的問題,所以幫助他們思考問題原因是最正確的方法。
如果您的孩子年紀稍大,您可以問他們是否想要與您一起查詢答案,一起研究答案可以讓您的孩子感覺更快樂,更有能力。一個快樂的時刻也是一個潛在的額外獎勵。有時孩子會試圖找到真正的原因,但有時候,他們可能會找到了一個錯誤的原因,錯誤且愚蠢的解釋無疑會讓你們兩個都發出笑聲。如果你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可以說你不知道。因為你沒有必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我們可以一起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所有問題的都可能是類似睡前刷牙這種的簡單對話,它看起來像什麼?它的味道為什麼這樣?家長一定明白,回答“為什麼”這個問題的任務永遠不會結束,他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
9 # 方圓教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很愛提問,逮到什麼問什麼。其實,2~6歲的孩子處於邏輯思維敏感期,孩子透過提問的方式來探索和思考世界。家長要做的不是壓抑孩子的提問,而是鼓勵孩子提問, 並且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家長也不知道答案,可以跟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尋找答案。陪孩子一起找答案的過程,也是珍貴的親子時光。
-
10 # 使用者102044100820
小孩子為什麼老愛問為什麼?,這個問題相信每個作為家長的都會感到困惑,像我們小的時候也會經常問為什麼,像“”為什麼人要吃飯啊?”,“為什麼天會黑啊?”,“為什麼人會長大啊?”,“為什麼要睡覺啊”等等一些我們會覺得無聊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都很生活,可是孩子們不懂啊,我們大人就要謹慎回答,其實也可以像講童話故事一樣的回答孩子。孩子之所以會問為什麼,這也是孩子正在探索,也是求知的開始,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好奇、好問,不滿足一知半解,是一種非常可貴的思維方式。家長應該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不同的生活,關心孩子的每一個提問,並且有問必答,滿足孩子的智力需求。只要你是一位謙虛好學、頭腦靈活、充滿童真、願意用心與孩子溝通的好爸爸好媽媽,自然能成為百問不倒的父母。建議家長要正面巧妙地應對孩子的提問。
-
11 # 致良知育人才
因為孩子的好奇心比較強,對於很多東西都不懂的,所以就想去了解,未知的東西多,問的為什麼也就多了。
還有就是小孩子的顧慮比較少,不會思考很多,就是單純。其實成年人不懂的也很多,但是成年人是有顧慮的,所以即使不知道也很難開口問,所以成年人就更喜歡在網路上面搜尋。
-
12 # 北京王玲聊育兒
“明明事情本來就是那樣的呀,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輕輕鬆鬆一句話,正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解答。“為什麼”的背後正是包含著好奇心以及對解答困惑的探求。
好奇心是人類成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是從嬰兒時期就有的,比如說,小嬰兒會指著蘋果說“啊啊”,然後我們大人就會迴應他,告訴他,“蘋果”“紅紅的蘋果”,這時候孩子就慢慢知道了,什麼是紅色,什麼是蘋果。好奇心會讓人有更多的主動性,也更能抓到問題的關鍵。等到孩子長大一些,能力都發展出來了,他就開始透過語言來表達他的好奇心了,“十萬個為什麼”就開始登場了,面對孩子的提問,我們要儘可能用心去回答,不要抹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因為好奇心有一個規律:得到鼓勵,就會增強;被無視,就會減損。就比如說,孩子還是指著蘋果對你“啊啊”,如果你不理他,或者總是敷衍,他就會覺得這個沒意義,於是好奇心減弱。而困惑是創造力的開始,作為成年人,我們會覺得“一切盡在掌握”,我的知識讓我過得很好。我們常說生活在舒適區,生活一成不變,就是因為我們的困惑太少,我就按我過去的規則去生活工作就好了。但是孩子不同,孩子總是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為什麼爸爸說那樣就不行?”孩子就是在不斷的困惑中去創造,去成長。孩子正是透過在成長路上的“十萬個為什麼”一點一點繪製出自己的人生地圖。
人生所有的道理基本都可以歸結為因果關係,也就是邏輯關係。孩子的“為什麼”就是在探索世界中的因果關係,用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麼”搞清楚事情的因果邏輯,繪製出自己的“因果圖”。
這個“因果圖”有什麼用呢?其實它就相當於“人生地圖”一樣。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情境。你來到一個景區,突然手機沒電了,不知道該走什麼樣的路線。你只好四處亂晃,終於找到了標示導覽地圖的點,你發現你本來可以走一條更短的路。你看,有了地圖,你不用把幾條路都走一遍,就知道選擇什麼樣的線路更合適。有了地圖,你就可以在走之前考慮更多、更復雜的可能性。你的地圖越大、越詳細,你就能發現越多可行的路線,然後選出更合理的路線。
大腦裡的“因果圖”也是這個道理。因果圖呈現的是我們理解裡這個世界運轉的規律。流眼淚可能是因為太傷心了,也可能是因為剛剛打了個哈欠,電不但能把燈點亮還能把水加熱,這些都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輸入大腦裡的因果聯絡。它們就像是地圖上的一條條路,構成了你大腦裡的因果圖。當我們要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會像前面選路一樣,呼叫大腦裡的因果圖,模擬出類似“路線圖”的“計劃圖”。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想洗澡,你會先把水溫調好再去,因為你知道直接去的話會很冷。當然,這隻用到了簡單的因果聯絡,執行復雜的任務道理其實也一樣。只是越複雜的任務呼叫的因果聯絡越多,這些因果聯絡之間的關係也越複雜。
那孩子在整個長大的過程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畫好因果圖,以便於他們成年之後能夠很好的使用自己的因果圖。
孩子不停地問為什麼,用各種方法去找原因,因為他們的腦子裡預裝了一款填空遊戲:發生了一件事,一定有原因,或者產生一個的結果。他們每遇到一件事情,就會自動生成一道填空題,上面寫著“為什麼”,他們會想方設法把這個空填上,填空的過程就是畫圖的過程。他們問得越多,找到的原因就越多,因果圖的範圍就越大,精度就越高。等到長大成人之後,在遇到事情,這張圖會告訴他原因是什麼,或者將會發生什麼,讓他更有效地採取行動。
-
13 # 找心理
小孩還小的時候,大腦正處在飛速生長髮育的時候,渴望多瞭解身邊的任何事物,這是對知識的一種渴求,他們對一切自己不明白或不認識的東西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本身的語言組織能力還不夠,所以他們只能透過不停的向家長和周圍的人問“為什麼”來幫他們解決自己所希望得到的答案。喜歡提問的孩子,往往思維都比較活躍,作為父母,應該去保護孩子的思維。父母 可以主動問孩子一些小問題,給孩子提供思考的空間,跟他們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不要因為孩子問的多而煩不願回答,這會抑制孩子的求知慾和智力發展。家長有空時還可以帶孩子多去圖書館,陪孩子在書本上找到問題的答案,養成孩子愛閱讀的好習慣。
-
14 # 小獸媽媽
通常在孩子提問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讓成人作為一個迴應者來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探索他們的想法。
也就是說,孩子最看重的不是得到一個正確答案,而是父母的迴應,所以在迴應好奇寶寶的時候,看到孩子對於關係對你的迴應本身的需求,也許事情就會容易得多。
當你回答不了孩子問題的時候,就明確告訴孩子,這個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去找答案。
當孩子問題背後有情緒的時候。可以轉移下話題,或者輕輕摸摸孩子腦袋,看著孩子,當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善意的時候,會慢慢放下抗拒的情緒不會再有提問為難媽媽。
回覆列表
孩子在三歲左右就開始喜歡問問題,每天都是各種為什麼
為什麼魚在水裡遊?
為什麼晚上沒太陽?
…………所有的為什麼都是孩子學習的開始,他們用為什麼去探索全球,發展思維,認知世界,好奇心是腦力發育的重要元素.
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別天分,只有很多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使人進步.
由此可見好奇心的重要性
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其實是再給父母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當孩子問你問題的時候應該先給給孩子鼓勵:這個問題非常好/你能想到這個真棒!
接下來給孩子回答問題,最好不是那種完美的回答,留給孩子一些思考和發展的空間,讓孩子還能進一步的去探索.
那有些時候家長們不妨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也許能給你不一樣的驚喜,要讓孩子自己思考問題並對此做出肯定,孩子說的不對也沒關係在聽完孩子的想法後給出正確答案也不遲
家長更是應該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這樣才不使當孩子問我們為什麼的時候答不上來
一句"為什麼"看似簡單,裡面卻包含了孩子對事物的思索和對答案的期待,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珍惜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