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丁媽親子時光
-
2 # 路曼說
不應該。
題主的問題,在很多人眼裡,答案是應該的。他們認為爺爺奶奶帶孫子天經地義,老了都不帶孫子,還養你幹嘛。
雖說我家小男孩一直是奶奶幫著帶的,但我一直不認為她應該幫我帶。在她這個年紀,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她要照顧她的公公婆婆,也要照顧孫子,兩難選擇不好玩,最終只有平衡兩者的關係。
爺爺留在老家照顧老父母,奶奶過來帶孫子。
這兩年,我和奶奶相處甚好,主要原因是我們會為對方著想,不自私。
我感恩她幫襯我帶孩子,不是原則的事我都會給她極大的自由。
她也理解我工作不容易,家裡所有家務,帶孩子她能做的都幫我做了。
對,她幫我做了很多事,而不是她應該為我做這些事。
我很感激,也很感恩。因為她也完全可以不來幫我。
所以我的觀點是,如果爺爺奶奶願意幫忙,就心懷感恩。如果不願意,也不必在意。
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有得也有失,自己心裡有數就好。
-
3 # 心理諮詢師四四
孩子是不是讓公婆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過去的家庭結構中,父母和婚後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互相照應,幫助子女照顧孫子是老人們順其自然理所應當的事情。現代社會中,成家的年輕人和中年人,很多是雙職工家庭,為了給家裡帶來更殷實的收入,雙職工家庭中就缺少了照顧孩子的人,父母、公婆因此再次上崗,帶起孩子來。由老一輩的人來帶孩子,確實給年輕夫妻帶來了很多便利。每天不用擔心沒人接孩子,孩子放假有人在家中照看,孩子學校有事情,也會有家長可以及時反饋,並且親人帶孩子,總比把孩子交給外人要更放心、更安全。
實際上,帶孩子,僅僅是養育孩子中的養,養孩子很簡單,吃飽穿暖,生活安全即可,但是育兒就沒那麼容易了,養育中既包含了讓孩子物質上需求滿足,也需要滿足孩子在教育上的需求。
而交給父母輩的老人帶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問題,首先他們的育兒觀念落後,和現代許多的育兒觀念甚至是衝突的,這對於想要給孩子最好教育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你寶寶在家裡養成了各種不良習慣,到學校不受同學歡迎怎麼辦?另一方面,父母帶孩子大多都帶著補償心理,從小沒有讓你滿足的事情,在孫子輩的身上都儘量滿足,老一輩人寵孩子,很多時候都是沒有原則的,比如最近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土豪奶奶寵溺孫子一樣,孫子喜歡滑雪就建了個滑雪場給孫子,這種寵愛給孩子帶來除了物質滿足,也容易讓孩子養成許多不良的習慣,形成固化的觀念。最後,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親,但全天候陪伴孩子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孩子最親的人反而是他們,對於父母來說,猶如缺失了孩子的成長過程。
凡事都沒有絕對,遇上一個願意學習新育兒知識的父母輩,願意和你溝通,聽從你一件的父母輩,帶孩子時堅持一定的原則,也很可能在帶孩子這件事上對你有巨大幫助。
-
4 # 聽說吧心理諮詢
當今社會,許多工作太忙的父母會選擇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一來可以讓老人因帶孫有事可幹,內心充實;二來孩子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因為老人有充足的時間,以及較多的育兒經驗。據調查,中國有20%的獨生子女都是由祖輩撫養,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和城市雙職工家庭。孩子由祖輩撫養有許多好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隱患。
1、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都無法取代的。即使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身心地照顧孩子,將全部感情都投注到孩子身上,也沒有辦法取代父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位,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陰影。特別是在與周圍孩子對比後,會形成落差感。這會進一步強化孩子內心被拋棄、被傷害和不安全的感覺。與父母血肉相連的愛的缺乏,會給孩子留下種種心理隱患,容易導致孩子形成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
2、孩子易被溺愛、嬌寵
許多祖輩在撫養孩子的時候,內心往往帶著年輕時對子女的遺憾。因為條件限制或是經驗缺乏,他們年輕時沒有給到兒子女兒充分的關愛。當他們年老、撫養孫子的時候,就有了彌補這個缺憾的機會了。其次,孫子對祖輩的需求和親密,會增加他們的價值感。這就促使祖輩一股腦的將情感投注到孫子身上,可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事事依著孩子,寵著孩子。還有些年長的老人為了感受被需要的感覺和存在的價值,凡事都親力親為,不讓孩子來。到了孩子該學著獨立的年齡,還強行給孩子餵飯、把尿。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極易形成自私、任性、為所欲為的性格。
3、引發家庭矛盾,加大親子隔閡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即看門人情結。也就是所有照顧孩子的人,無論是祖輩、父輩,甚至是家裡請的保姆,都會不自覺地產生競爭和排他的情緒。照顧孩子的任何一方都會想要給孩子他所認為的好的教育,同時堅定不移的相信他所做的都是最好的。這個情結可以讓孩子在每個照顧者身上都得到好的照料,但是它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就是對控制權的爭奪。當在教育上出現分歧的時候,祖輩和父輩容易陷入誰最有話語權這個點,而孩子到底怎麼教比較好反而成了次要問題。家人們的對峙往往會讓孩子們為難,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可能不能體察其中的緣由,不管他靠近哪一方都容易有內疚感,導致其成人後在人際中退縮。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稍大了、由父母撫養了,這時父母難免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有看法。有些父母會忍不住扭轉孩子問題行為,這個過程容易導致父母與孩子產生對立情緒、加大親子隔閡。
那麼爸爸媽媽們該怎麼做,才能減少這些心理隱患呢?分享一些小方法。
1、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建議多與孩子進行肌膚接觸,擁抱、撫摸、親親孩子有利於孩子形成基本的安全感。多和孩子說話,一起玩耍。在孩子8個月前,儘量自己帶孩子。最新的心理學客體關係學家認為,8個月前離開媽媽的寶寶,即使在長大後也容易產生瀰漫性的焦慮。如果確實需要祖輩幫忙,建議最好是請老人來家裡,而不是將孩子送走。當自己有空的時候,比如下班回來,要主動與孩子接觸。如果孩子還小,儘管上班很累,晚上也要儘量帶孩子睡。
2、如果不得已要將孩子送走,千萬不能兩手一鬆,不管不問。兩家距離不遠的話,晚上可以接孩子回家。如果相聚很遠,不能每天都接送,週末也要儘量騰出時間去陪孩子。若實在沒有條件和孩子見面,也要保持和孩子的聯絡,比如給孩子打電話、通影片等,讓孩子安心、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當孩子能感受到這種確定的愛的時候,他的內心也就會安穩許多。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論的說公婆帶或者公婆不帶。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養育孩子的主力和重心是父母,公婆是起到幫助的作用,不能主次顛倒,父母只負責生,不負責養,以必須要上班養家掙錢等藉口來逃避責任,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是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
法律法規法律明確規定父母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和撫養孩子,而爺爺奶奶沒有義務撫養孫子;同時法律也規定成人子女必須贍養照顧沒有勞動和自理能力的老人,但並不是以老人幫忙帶孫子為前提條件的,所以說,不管老人幫不幫子女帶孩子,子女都有義務贍養老人。
感情倫理生活中家庭中,是講愛和感情的,不是講法和道理的,公婆在自己身體健康不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幫助兒子兒媳帶孩子,就伸出援助之手,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快樂,家和才能萬事興。
如題主所描述,自己家有兩個孩子,媽媽一個人帶肯定力不從心,這時候公婆幫忙就可以分擔一些媽媽的育兒壓力;
還有職場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選擇全職,這時候也需要公婆的幫忙;
還有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老公一人的工資無法支援全家的開支,需要老婆也出去工作,這時候也需要公婆的幫忙
……
總之,公婆帶孩子不是應該和義務,老年人有自己的選擇權利和自己的生活,但是,也不主張公婆年紀輕輕每天就是跳廣場舞打麻將,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把一切都推的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