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農耕王朝和大漠遊牧民族的戰爭幾乎貫穿整個封建社會。茫茫大漠,歷史上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都曾稱霸大漠,做了草原霸主,並不斷舉兵南下進攻中原王朝。然而,最終只有蒙古在忽必烈時期完成了入主中原,征服中原,江南,巴蜀三地。而後他們被朱元璋趕回大漠以後,便基本再無力打過長城。而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這些,卻最終融入漢族及其它民族或西遷,最終徹底消失於歷史之中。那麼為什麼只有忽必烈時期蒙古實現入主中原,而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這些以及到了明朝時期的蒙古卻都無法做到入主中原呢?

回覆列表
  • 1 # 一顆樹27

    這就跟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了,成吉思汗,喜歡四處爭戰,擴大疆土,想把天下都變成牧場。清軍入關時,內部高層,就有過爭論,有的就主張出關入主中原統一全國,有的人就反對出關。理由是,雖然用武力滿清能統一全中國,但也會被漢文化給淹末!給同化,失去滿清文化的特色!莫如學前金,讓中原王朝年年進貢,歲歲歲稱臣

  • 2 # 雲荒的糰子

    放肆,你把我大清置於何地,你這是破壞民族團結呀。

    廣義上的入主中原,就是一統天下,蒙滿建立了元清兩個大一統朝代。

    狹義來說就是一統北方。按時間線來看苻堅的前秦是第一個。拓跋珪北魏是第二個,完顏阿骨打的金是第三個,成吉思汗的元是第四個,努爾哈赤的清是最後一個

  • 3 # Process

    第一點,對於中原文化的接受程度,大部分遊牧民族在自有文化背景下對待中原文化的接受程度相對有限,這樣的文化對立在長期穩定統治中必然是一個潛在隱患,且極易發展成為嚴重的統治危機;

    第二點,對於中原政治制度的接受程度,遊牧民族與中原政治制度孰優孰劣這裡不做評價,但遊牧民族政治制度在農耕文明的中原地區必然不相適應,這就要求遊牧民族統治者能夠正確認識到這一點,並積極接納中原政治制度;

    第三點,對於長期統治中原地區的統一認識,長期以來,很多遊牧民族統治階級內部對於統治中原地區的認識沒辦法達成統一,這就導致了政策上的搖擺不定,難以穩定統治。

    忽必烈可以說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漢化的文化背景,對於中原政治制度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對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妥善解決,以及針對農耕和遊牧地區的差異化統治政策,都有效彌補了民族差異和對立。

  • 4 # 沉140769451

    曹操讀《孫子兵法》有感而發:恃武者滅,恃文者亡。簡單理解就是隻依仗武力治國者會滅亡,只依仗文教治國者也會滅亡。秦朝就是依仗武力治國滅亡的典範,而宋朝正是依仗文教治國滅亡的典範。宋朝文化、經濟都很發達,唯獨懼怕武人,生恐武人擁兵自重,謀權篡位,一味壓制武人,以文人治軍,用非專業的管理專業的,軍力廢馳,將士含怨,軍弱國富,民貪安樂。蒙古與歷史上的匈奴、突厥不同,匈奴、突厥名為一族一國,實為部族聯盟,各部族實無同族意識,各有利益,只是某一部族實力強大,壓迫各部族屈服,真正與強敵作戰時,各部族就各懷私心,甚至反叛,與強敵勾結。匈奴的五單于爭立,南匈奴靠投漢朝,突厥的突利可汗勾結唐朝,都體現的十分明顯。

  • 5 # 夏蟲欲飲冰

    誰說只有蒙古真正入主中原了,遠的不說,光清朝就是從東北入主中原的。

    而且你要知道,中國古人對中原的定義是哪裡,是河南啊!只要佔了河南,就算進入了中原,很多遊牧民族都達成了這一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粳米與糙米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