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準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據此,不周山即古之天柱。《楚辭·天問》雲:“八信何當?”王逸注:“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值。”古來相傳天柱凡八,不周山僅其一。《神異經·中荒經》雲:“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此為後起之天柱傳說。
《天問》中問到:“天體軸繩系在哪裡?天極不動設在哪裡?八柱撐天對著何方?東南為何缺損不齊?平面上的九天邊際,抵達何處聯屬何方?邊邊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誰能知其數量?”東漢文學家王逸在解釋這段話時說:“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值,東南不足,誰虧缺之?”《天問》中提到的八柱,就是傳說中天地間有八根擎天巨柱,支撐在天地之間,使天不會塌下來。
洪興祖 補註:“《河圖》言, 崑崙 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裡,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唐 柳宗元 《天對》:“完離不屬,焉恃夫八柱!” 王闓運 《愁霖賦》:“八柱損高,天池謝川。”
地維,維繫大地的繩子。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援,地有四維繫綴。故亦指地的四角。地維好像沒有說具體每根有自己的名字。《列子·湯問》:“其後 共工氏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折天柱,絕地維。”
推薦你個網站——中華博物網,有許多這方面的資訊。
由此可見這天柱的具體名稱在古代也是難解之事,山古秘辛。
你好:
《準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據此,不周山即古之天柱。《楚辭·天問》雲:“八信何當?”王逸注:“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值。”古來相傳天柱凡八,不周山僅其一。《神異經·中荒經》雲:“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此為後起之天柱傳說。
《天問》中問到:“天體軸繩系在哪裡?天極不動設在哪裡?八柱撐天對著何方?東南為何缺損不齊?平面上的九天邊際,抵達何處聯屬何方?邊邊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誰能知其數量?”東漢文學家王逸在解釋這段話時說:“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值,東南不足,誰虧缺之?”《天問》中提到的八柱,就是傳說中天地間有八根擎天巨柱,支撐在天地之間,使天不會塌下來。
洪興祖 補註:“《河圖》言, 崑崙 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裡,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唐 柳宗元 《天對》:“完離不屬,焉恃夫八柱!” 王闓運 《愁霖賦》:“八柱損高,天池謝川。”
地維,維繫大地的繩子。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援,地有四維繫綴。故亦指地的四角。地維好像沒有說具體每根有自己的名字。《列子·湯問》:“其後 共工氏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折天柱,絕地維。”
推薦你個網站——中華博物網,有許多這方面的資訊。
由此可見這天柱的具體名稱在古代也是難解之事,山古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