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1711843066

      電子打火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把一塊壓電材料塊(晶體結構)一端接上一段細導線,此導線與在打火機出氣口處的金屬材料形成一個缺口,透過機械機構使撞擊塊的撞擊時與氣源開啟同步。當撞擊塊以一定的衝擊能量或力撞擊壓電材料塊的另一端時,壓電材料的內部分子就會強烈振動,並將振動能量傳遞到導線中。由於導線的截面積與壓電材料塊的截面積之比懸殊很大,在導線中分子的振動就有了很大的加強趨勢。當導線的端點分子強烈的振動撞擊缺口處的空氣分子時,空氣分子也就產生強烈振動。空氣分子振動的運動軌跡就是我們看見的電火星(電弧光)。這些電火星(電弧光)實際上就是導線分子強烈振動並向打火機出氣口處的金屬材料傳遞能量時空氣分子振動的運動軌跡,說明缺口處的空氣分子振動很厲害。按照振動理論的說法振動強烈就是物質溫度很高,當這個溫度超過打火機內的液化氣的燃點時,跑出來的氣體就會被點燃,形成火焰,火焰就是劇烈振動著的氣體物質分子影象。這就是打火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其他電子打火裝置的道理與此相同。  用陶瓷的壓電效應,對於特殊的陶瓷片兩邊加壓,會產生電的定向流動,從而產生電流,如果拆開那個小元件,就會發現最下面的陶瓷片和用於敲擊它的機構,這種陶瓷就是壓電陶瓷。相對應的,如果給它通上電流,它就會產生振動,最常見的就是陶瓷峰鳴器,就是一種上面有白色陶瓷的一種金屬圓片。如果通上電後,所發出的聲音訊率很高,在超聲範圍內,就是B超探頭中發射超聲波的元件  關於打火機的發明:  過去一般認為打火機的圖繪最早出現在公元1505年德國紐倫堡地區一名貴族MartinLoffelholz擁有的手卷之中,另外有人認為打火機裝置也有可能是出自文藝復興大師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daVinci)之手,在他的手卷CodexAtlanticus中也有類似機械的圖繪。不過由於該頁的時間無法確定(繪成時間可能在1500-1519年之間),所以兩者雖然類似,卻無法能夠肯定地將之歸功於達文西,因為達文西的圖繪也可能是在看到別人的發明後記錄下來的。  現代打火機按使用的燃料可分為液體打火機和氣體打火機;按發火方式可分為火石打火機和電子打火機。  最原始的打火機是從燧石點火槍衍生出來的。帶強彈簧的扳機扣動時,擊打在火石上產生火花,點燃於樹葉。  1823年德國化學家備貝萊納在實驗室發現:氫氣遇到鉑棉會起火。這一發現引發了他試製打火機的念頭。德貝萊納用一隻小玻璃筒盛上適量的稀硫酸,筒內裝一內管,內管中裝入鋅片,玻璃筒裝一頂蓋,頂蓋上有噴嘴、鉑棉和開關,內管中鋅片與硫酸接觸生成氫氣。一定量的氫氣產生的壓力將內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內,開啟開關時,內管的氫氣衝到鉑棉上起火;內管與玻璃筒內的壓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進入內管,與鋅片反應又產生氫氣。如此世界上第一隻打火機便告誕生。但它有體積大不便攜帶,玻璃殼易碎,硫酸溢位有危險等缺點,沒能普及作用.  1920年法國出現了燈芯式打火機,燈芯是用硝石粉浸過的,容易被火花點燃,後來,改成將燈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有時漏燃料,而且要經常更換燈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氣體燃料打火機,逐漸取代了苯燈芯打火機。將從天然氣中提取的丁烷氣壓縮到打火機中,使用時,丁烷氣體從打火機的頂端噴嘴中噴出,由打火裝置點燃,火焰的大小可透過調節噴氣量來控制,丁烷氣體用盡後,可從打火機底部的活門裝填。  打火機的點火系統也經長期改進,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統是由火石和火石輪組成,火石是鐵和鈰做成的合金。1906年奧地利化學家發現這種合金材料具有產生火花的性質,將火廠裝入打火機,靠機蓋上的鐵輪銼的磨擊,使火石產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藥專家使用壓電效應引爆炸彈。在炸彈的前端裝上像酒石酸鉀鈉和一些陶瓷類的晶體,受到強力衝擊時,會在瞬間產生高壓電荷,引爆炸藥。戰後,日本成功的將壓電效就用在打火機上,在三四萬分之一秒內產生6000—8000伏高壓,使產生的火花點燃丁烷,省去了乾電池或火石。  日本東海集團公司是世界上首家發明和生產一次性打火機的廠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V10優缺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