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正包青天
-
2 # 平安心情711
詩言志。情動於中而言於外,言之不足而歌詠之,歌之不足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大凡發之心扉之聲,都有感人之處。而詩之最大特點是以形象說話(以意象達意),用最簡潔生動且具音樂美感的語言表達情感。
針對以上詩歌特點,欣賞詩歌,首先應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理解意象的特質。比如,欣賞《詩經.關雎》,對睢鳩,荇菜,琴瑟,鐘鼓,這些意象能準確理解,那麼就能把握這首詩的情感了,也就能理解之所以稱之為"思無邪"的道理了。瞧鳩,對伴侶忠貞;荇菜,可薦廟堂之潔物;琴瑟鐘鼓,合於禮制之雅器。——由此便能感受,這首詩是對純潔美好愛情的嚮往和歌頌。
其次,是對藝術表現手段的分析。詩歌用意象表達情感。沒者意象的詩絕不是好詩,用形象說話,一定要有畫面感。分析作者選取的意象與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否一致,意象是否典型。是否能構成完美的意境。
再次,是分析詩歌的音樂特質。詩即是歌,是必須具有音韻美的特質。對古體,律絕,則是分析平仄,對仗,韻腳;現代詩則需對節湊,用韻有一定要求。
最後,分析用語是否簡潔生動形象。
總之,一首好的詩,必定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
3 # 戈壁灘駝鈴
欣賞一首詩,首先看詩是什麼型別的詩。如送別、懷古、邊塞、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愛情、閒適等。再看詩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詩裡用了什麼典故和借句。
二、作者寫詩時的背景很重要,找準背景,理解作者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感。這樣能精準把握全詩的脈絡,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技巧。
作者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問設問、對比、借代等。
四、由於作者生活經歷不同,藝術素養有別,形成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在詩作中自然而然會流露出來。如李白詩的清新俊逸、杜甫詩沉鬱頓挫、白居易詩的通俗鮮明、韓愈詩深奧怪險。
掌握了詩作的以上特點,還要看語言的表達效果。美到什麼程度?有沒有想象空間?受到什麼樣的啟發?得到什麼樣的感悟?
品詩如品酒,好詩芳香四溢,回味無窮。欣賞詩作的時候,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詩作的字裡行間中,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體會別人發現不了的內涵和意境。
-
4 # 呀丫芋頭
看熱鬧、事件、八卦、情節故事、人物歷史不如看小說。
詩歌是光頭光腳的靈魂,只能意會不能理會。
從抽象的事物聯想具體。
因此,交出靈魂才有詩意。
因此真實誠實即真誠——靈魂唯一的資本。
-
5 # 慕羽軒文社
不才以為對於一首詩應從以下幾方面去欣賞:
第一、從詩歌意象。
首先,你要看一首詩營造的意象,也就是所描寫的一些景物。看其的遣詞造句有哪些特色。再結合整首詩歌主要描寫什麼,表達的是什麼意象。如寫鴻雁、書信之類,一般則表達思歸之情。如寫邊塞、硝煙,可能傳遞的是對陷於戰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也有可能表達詩人的凌雲壯志等,整體看詩歌所襯托的是什麼樣的氛圍,是歡快,還是哀怨,從中可窺見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懷。明白了哪些意象的表達,對今後我們理解詩歌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從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其中富含的寓理。
讀詩,就是在傾聽詩人抒發的情感。我們在欣賞一首詩歌時,只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座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築的美學殿堂。我們要深入剖析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即知人論世,才能更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詩言歌詠,見景生情”,詩人的寫景作為後一兩句的情感抒發的基礎。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詩人的情感。因此只有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當時的生活場景,我們才能記憶不瞭解一首詩所傳遞的寓理以及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第三、賞析詩歌的寫作方法、藝術特色。
每首詩都有其自己的特點,每個詩人也有自己的文風特色。有的擅記敘手法,有的對描寫物件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描寫周圍的事物,物件更鮮明、突出。有的文辭運用動靜結合,在詩歌中對物事有動態的描寫,也有靜態的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有的擅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分明的態度。
總之從詩歌的寫作方法、藝術特色反面去欣賞一首詩對我們今後進一步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力和鑑賞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
6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
咱們就談古詩,不談近體詩和現代詩。
穆老師認為,欣賞一首詩,可以從詩的體裁、語言、形象、手法、思想、藝術成就等方面去欣賞。
一、欣賞詩的體裁
二、欣賞詩的語言
〖1〗煉字〖2〗賞句
三、欣賞詩的形象
〖1〗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
〖3〗事物形象
四、欣賞詩的手法
〖1〗修辭手法
〖2〗表達方式
〖3〗表現手法
〖4〗結構手法
五、欣賞詩的思想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清楚了嗎?加油哦!
-
7 # 無聊到巔峰
打算用一篇長回答來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會有些枯燥。
先說一些題外話。
大家接觸詩詞其實大多都是從課本上學習的,但是課本上的註解乃至所謂的“白話文解釋”是非常容易抹殺詩詞中的特有的美感的,要知道課本上的東西本質就是用來“應試教育”------全是一套標準的模版:
首先課本會給詩人們貼上一個“標籤”,比如蘇軾會貼一個“豪放超脫”;
之後再生搬硬套,只選符合標籤的詩詞作品,最後讓就是要讓你說出“此詞因為XXX的修辭手法,體現了作者豪放超脫之情”........
作為科普,這種入門指引的方式本無可厚非,但是限於教師的水平------某些教師本身就無甚舊學功底,所講所教也不過是對著標準答案照本宣科(且不論答案本身的問題),他們自己都無法辨析何以為好、何以為壞,自然就只能讓學生、受眾去削足適履。
而在這種大環境的薰陶下,雖然看似在“弘揚國學”,其實不過是給“國學掮客”們可趁之機罷了:不論學識高低,大都可以揭竿而起,手捧便籤貼高呼“詩詞歌賦,寧有種乎?”;照著標籤,說盡李杜蘇辛,甚至寫得幾篇《極致唯美的100個詩詞句子》之類的奇怪東西之後,都能自欺欺人的宣告自己是“詩詞大家”是“詩人”-------不會做飯、甚至連飯都不會吃的人教您怎麼作滿漢全席.....他們甚至還要收費!這不是瘋了是什麼.....
說完了題外話,我們再來談談詩。
鍾嶸在《詩品》序中第一段其實就表明了詩這個藝術體裁的特質: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文言表述很多人大約不大理解,但翻譯過來就是四個字“有感而發”。景物隨著時序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又帶給人不同的感官觸動--------而“詩”就是這種感官觸動的載體。
因此,詩是非常主觀的東西,它是“作者”之“有感而發之作”,而非是要讓讀者“有感而發之作”-------不管是作為祭祀、昭告抑或是其他,也都是“作者”的【本願】而已。
明白了這點之後,我們在賞析詩詞的時候,是需要把自己放到‘聽眾席’上去的-------但前提是你的審美基礎要達標,《封神榜》裡說道祖講道也只預設了七個蒲團而已,當然,道祖是在選擇“讀者”,但我們在欣賞一首詩的時候,自然也是需要【入場券】的
什麼是【入場券】?
要理解、欣賞詩作,最基本的標準需要文字內的基礎功底-----而非玄談怪論。很多人動輒談“品味詩詞的芬香”-----您告訴我詩詞的香是什麼香?你聞到的只是印刷的墨印味而已。一首詩您連字意都不通透,談何理解,又談何欣賞?
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現代文學是近乎迥異的兩種文學,而在古典文學並未如今天一般是涇渭分明的,而是大而劃一的一整套體系。要按照如今的高考鑑賞題那般把每篇“詩作”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肢解所謂的意象、手法、思想無異於緣木求魚----就算看起來懂了一首,也無法獨立的欣賞另外一首。
舉個例子,所謂的意象(詩中出現的藝術通象),有的是能直接認知的,比如通感的取向。
艾略特所言的:"我和所有人在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之中,某些意象(而不是另外一些)屢屢重現”-----這部分是來自現實經歷的意象,是能作直接理解的,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出現在舊體詩中,有更多一部分意象的含義是來自整個文化體系賦予的。
沈伯時《樂府指迷》雲:“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沈伯時這麼說雖然過猶不及,但卻也反映了古典文化中“一言皆準”的特性。為什麼說桃要用紅雨、劉郎代替?因為劉禹錫關於桃花的詩云: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再遊玄都觀_》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所以麼,知道掌故的人會懂“劉郎”是指的桃花------這就是前後的關聯性。倘若不知其詩,僅是看到後來詩人用了“劉郎”,您怎麼去理解?
退一萬步講,就算我告訴你詩中意象的含義,再讓你去論證詩的主題,這不過是完成一個冰冷的公式求證而已,這種東西在應試教育中尚有用處,但是你決然感知不到詩的美感。
當你疏通古義,對詩中喟感興象的取意知其所以然之後,你才有進入聽眾席的資格---------而這張【入場券】沒人能夠給你,先行者只能告訴你怎麼去拿到它:在諸家詩作中,在古文經典中,在近人的詩詞箋註中。
而這些純文學性上的東西(詩詞的字句、掌故、技法)只能讓你拿到這漲聽眾席【入場券】------但坐的只是最後一排的席位。
“照燭三才,暉麗萬有”是詩,但“搖盪性情,形諸舞詠”的卻是詩人。當你在純文學的範疇內能理解詩歌的表意之後,才能具備分清優劣的審美能力,甚至才能接觸到最偉大的詩人們的精神世界。
置幽壑之中則目不能視;立街衢之中則目不能盡;唯登層樓之上,雖極目而不能旋天地之窮,亦無殆矣。
真的需要體會到詩人獨特風格------尤其是文史上最頂尖的那幾位,如果要特賞其詩,非到這一層及不可。
譬如說李、杜,太白承前,杜甫啟後,前者仿如舊代王座定下的嫡子,瀟灑出塵自有高絕面目,不可學,不能學;後者嘔心孤詣,包羅永珍,定下了新世界的法度,後人拱袖莫不以為師。
箇中境界體會,唯有自知,然則一旦為審美層階不達標的人說去,不過是煮鶴焚琴,不能理解也就罷了,甚至還會徒增非議----“吹的這麼利害,他們真有那麼神?”哂然。
常人學詩,不管是鑑賞也好,創作也罷,都需要先拿到最後一排席位的【入場券】,因為這是根基,但是否能登樓進境,只在某時某刻、或是踏破鐵鞋之後的頓悟,不須強求,也不可強求。
結言。
雖然是藉著如何欣賞詩為主題,但想來讀罷本文是肯定不可以馬上上手試套模版的。這也是筆者的用意所在。誠如前言,“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魚”,其旨意也不過是想點一盞燈,把詩歌裡的路照一照給大家看看,免得真正喜好詩詞的朋友們被路邊的掮客們吆喝著引去了溝裡。
-
8 # 紙墨晴空
我個人覺得應該從三方面去欣賞一首詩!
第一方面是大概認清這首詩是長得是什麼模樣,這種模樣和形式大概屬於什麼形式,這種形式大概又出自哪個歷史時間段?具體一點說,就是搞清楚——它是古體詩呢,還是近體詩,或者現代詩?這樣我們就明白,這首詩的這種文字組合究竟是哪個媽生的!
第二方面是這首詩想表達哪方面的內容,是個人生活喜怒哀樂的感悟,還是思考過去、現在、將來的人類生存領悟和遐想,或者對別人經驗的評論思考。具體說就是作者想表達哪方面的,什麼型別的情感思考,究竟是想拿什麼素材去烹飪這道菜,如果比作一個人,那這個人的血肉是拿什麼填充的!
第三方面是這首詩用什麼文學技巧來表達的,是直抒胸臆呢,還是託物言志,或者是借古諷今?運用了哪些修辭讓我們感覺起來這麼美,這些表達技巧如果自己來借鑑,該在什麼情況下運用哪些更能抒發出來使人覺得美好生動、情真意切!如果把這首詩看做一件漂亮衣服,那麼花色和圖案是怎麼搭配的!
如果你不想考慮這麼深,那麼就簡單這樣理解——這首詩這麼美,引起我的共鳴,給我了安慰沒有,是否引發我對生活新的熱愛;這首詩很爛,不知所云,我不想看第二遍!
我個人一直以為,詩需要用高度凝練的文字組合,穿過眼眸只戳內心,好的詩歌應該是一杯清茶或者一杯烈酒,需要細細品味方能享受其中的營養和滋味!
-
9 # 黃土情愫
讀懂一首詩,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破題。二,關鍵的詞句。三,意象。首先是破題,不知題義,怎麼知道詩人要表達什麼,那麼,怎樣破題:讀古詩尤其是題下的那幾句解說,做到知人論世,顧及背景,方能理出端倪。只要把題意領會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好多無題詩,一個是詩人故作懸念,一個是詩人言不由衷,借物抒懷,志有所向。所以說,不論什麼體裁的詩,先破題義,如果不能破解題義,那就如同嚼臘。又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在一個破字上,破什麼?還是:破題。
二,關鍵的字詞,一首能經得起大浪淘沙的古詩,一定不乏明言警句,那,就是離題最近的副題。領會了這個,你就和詩人更近了一步,那就慢慢地和他在感性上去交流,自己在理性上去體會。越是難懂的詩,更不能分心,只能慢慢地去揣摩體會。當你讀陳子昂的《幽州臺歌》時,你能體會到陳子昂在幽州臺上的那種心情,詩義,也就不言自明瞭。讀其它詩人的詩作,其理亦然。
現代詩,不論什麼流派,即便是沒有名言警句,但總有關鍵的詞句,那也是詩的副題。如果一首詩的詞句平淡無奇,又沒有韻律,最好還是別讀了,以為讀詩不是猜謎,沒有凝練簡潔的語句,是詩但絕對不會是好詩。讀,就讀好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所以,不必細究,能懂就好。
三,意象。意境是詩骨骼,那麼意象就是組成一首詩的血肉,只要知道了一個個意象的含義,自然就明白了詩所要表達的意思了。只要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去讀一首詩,即便是不能明明白白的解說出來,也應該知道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就夠了。以為讀詩是一種愛好,更是享受和陶冶情懷,不是猜謎,更不是去嚼臘。
回覆列表
首先從格律上看,平仄,對仗,起。承,粘。結句。然後就是看這首詩的意境,靈感。最後看作者這首詩是不是從心裡的寫照。免得是空喊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