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
2 # 雲霄明澈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著一件事,久了多少都會感到厭煩。
比如說旅遊,對常人來說這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個地方你去了N次,那麼還會想再去玩嗎?顯然不會的。但是做導遊的,都要重複地去了一遍又一遍,明明看到煩,還要興致勃勃地和旅客講解清楚。
喜歡旅遊,但當旅遊變成工作,時間久了,還有旅遊的興趣嗎?
興趣愛好只所以有樂趣,是因為能讓你在生活的負擔中暫時抽脫出來,做點喜歡的事情,放鬆一下自己,而當它變成工作,帶上了金錢和生活的枷鎖,樂趣自然也就沒有了。
-
3 # 沒有故事的阿信
你能確定那真的是你的興趣嗎。
人最大的幸運之一就是工作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是自己的興趣愛好你才會真的感興趣,才會真的願意去做,並不是因為它變成了你的工作就變得乏味,自己覺得工作不好。
如果說興趣變成了工作,你真的能確定這是自己的興趣嗎?一個科學家最大的興趣就是探索未知,科學就是他的工作,人家做了一輩子依舊充滿了興趣。
一個熱愛手工製作的人,他的工作也是手工製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對自己的興趣依舊沒有半點減少,甚至會更加熱愛。
所以你需要想想這真的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嗎?
自己真的想做這個嗎?
-
4 # 小鬼插畫
這隻能你的興趣不是你真正興趣,興趣愛好可能因為時間,人的成長等原因而發生改變,興趣愛好能成為自己的工作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愛好攝影的人可以去做一個攝影師,但是作為工作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你喜歡拍攝的是自然風景,但是工作中有需要需要你去拍攝商業作品,拍攝產品,拍攝人物,還得安排顧客需求去拍攝,這會讓一些人不願去從事這樣的工作,或者是因為生活不得不去這樣做,但是說起來是不願意幹這個,但是你讓他扛著相機去外面隨心所意的去拍攝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要求,沒有限制,不用加班趕數量,還是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所以說他還是愛好攝影的,只不過不喜歡工作的那些條件和要求。
很多情況下興趣愛好變成工作就完全和之前的興趣愛好不一樣的,只不過是需要同樣的技能,作為興趣愛好你可能只是平時沒事的時候打發自己的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去做一件事情,沒有任何要求和限制,憧憬在自己的興趣當中。但是作為工作,不能完全安排自己的要求和意願來,有規則,有限制,這和我們工廠員工,運營,研發,這些崗位就沒有根本上的區別了。所以說,失去樂趣的是工作,興趣愛好還是興趣愛好
這就是現實和理想啊,理想的狀態下,興趣愛好作為自己的工作是很幸福的事情,只有對事情有興趣才能做得最好,但是現實當中有更多影響和限制的條件,不能安裝自己的想法來
-
5 # 而你在明天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
寫作的人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出於興趣愛好,一種是想賺錢,也就是時下流行的自媒體。
我最開始是出於興趣愛好。當時是在簡書上面寫,完全是想到什麼寫什麼,屬於自嗨型的,有好的故事就按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什麼觀點也直言直說。
更文的頻率也不穩定,什麼時候想寫了,就寫一點,寫不出來也不強求,反正就是工作之餘的一點樂趣。
但是後來想發展自媒體了,想靠寫作掙點錢了,感覺就變了。
自媒體需要有穩定的輸出,寫不出來就發愁,需要不停地輸入,而且寫的內容還要考慮別人願不願意看。要做好自媒體,還要多平臺發展,配圖、內容、素材都很重要,特別累。
我總結了一下前後的差異。
01:強度差異
如果僅僅只是作為興趣愛好,完全可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要自己高興就好。
但是某一個興趣愛好轉為工作,與自己的生存掛鉤了,就不得不逼自己在不想做的時候仍然堅持去做。就像打籃球,如果只是作為愛好,你可以每天打兩個小時放鬆一下。但是將籃球作為職業就不一樣了,職業籃球圈裡流傳著一句話:“練到手軟,才有手感。”你需要每天12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訓練,讓自己一直處於巔峰狀態。
02:目的性差異
當寫作只是我的興趣愛好時,我寫東西是為了發洩,為了迎合我自己。
但是當我將寫作當成工作時,變成了迎合別人。讀者喜歡看什麼,我就要輸出什麼。
那麼該如何去改善這種差異帶來的不適呢?
01:尋找平衡點
將強度控制在興趣愛好與工作中間那個點。比如我之前寫東西,靈感來了會一天一篇,沒有靈感的時候,也許一個星期一篇。
現在作為一種兼職,也不過分強求自己,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儘量穩定在兩到三天一篇,不盲目學別人日更。
02:不要放棄自嗨的目的
比如我還是會在簡書這樣相對放鬆的平臺寫一些自嗨的文章。如果類推到籃球,你可以不定期放出一點時間,不帶訓練目的去玩,不在乎動作是否標準,命中率高不高。也就是不給自己施壓。
03:關注工作中的成就點
不妨試一下高標準低要求。
也就是給自己的目標適當定得高一點,當你取得成績時,要求低一點。比如打籃球職業聯賽,你可以以冠軍為目標,最終可能只得了季軍,你可以告訴自己,季軍也是不小的榮耀。
簡單來說就是迎合自己的滿足感,讓自己保持持續的動力。
其實能夠將興趣愛好變成工作也是一種幸福,許多人為了生活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另外,研究表明,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
6 # 特工老六
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覺得這就像婚姻或者戀愛一樣,他們都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作為一個未婚人士,身邊已婚的朋友不止一次表示過對我的羨慕,每每如此我都說他們神經病,故意刺激我,後來有幾次大家在一起喝酒,喝大了,好幾個朋友說起自己的婚後生活都是哇哇大哭,他們這個樣子,造成了現在我的恐婚,有時候真的很羨慕他們,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我連生病都不敢,生怕哪天有點毛病,自己死在屋裡都沒人知道……
扯遠了哈,我認為興趣之所以被稱為興趣,是自己閒暇之餘,內心一點美好的嚮往,就像對喜歡的姑娘一樣,哪怕遠遠看一眼都能高興一天,但是如果真的追到手了,大家相處在一起會發現,彼此有那麼多毛病,這些毛病又是自己受不了的,這個時候就很難受,興趣變成了工作也是這個樣子,剛開始作為一個業餘愛好,樂此不疲,但是成了工作,那麼你日日夜夜都要想著它,它每天都跟著你,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每天都從事同樣的興趣就不能叫興趣了,因為他給你的心理施加了壓力,讓你感覺不舒服,這個時候它是工作。
看清一點現實,有些興趣並不能作為工作,但是如果你能將興趣變成你的工作,那麼我還是比較羨慕你的,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了工作,比如說比爾蓋茨,從小喜歡電腦,長大了,將興趣變成了工作,做的是多成功啊,興趣變成工作,至少剛一開始你是喜歡的,重要的是你要擺正心態,重拾對它的熱愛,相信你會成就自己!
-
7 # 老齊
不會吧。
一旦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是工作內容的話,
只有一種可能性――其樂無窮,通勤不怠。
-
8 # 志略正德
首先開宗明義:興趣愛好是讓你“爽”的,偏重於精神層面;
而工作是讓你能夠“活下去”的必要保障(家裡有礦者除外),偏重於物質層面。
那你就會問了,能讓我“爽著活下去嗎?”
答案當然是:想得美!不太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因為絕大多數人沒有把它調和到最佳狀態的能力。
由於經常參加和指導一些辯論賽,所以我比較傾向於把這個標題進行“辯題化分析”,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的思路更加清楚。
首先,什麼是興趣?
興趣是一個心理學名詞,百度百科對於其的解釋為: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
其次,愛好指的是人的興趣不是指向對某種物件的認識,而是指向某種活動時,人的動機便成為人的愛好了。
我知道學術性的解釋大家往往不太願意看,因為容易把自己繞暈,而我們又不是專業的心理學從業人員,那我們就找兩個關鍵詞:心理傾向和動機。
舉個例子,假設:我喜歡攝影。
在這句話當中,“攝影”和其他事情相比,就是我的心理傾向。
而我為什麼喜歡攝影呢?
是因為我只要拍出一張優秀的照片,我就會有100萬的報酬。
但是我並不會把這件事情告訴大家,對吧,所以喜歡攝影只是表象,為了得到100萬的報酬才是我的動機。
但是前提是必須拍出足夠優秀的照片。
而工作是什麼呢?
它有標準流程、有崗位要求、有任職資格、有上級下級的同事不斷圍繞在你周圍、有內部外部諸多事情環繞在你身邊,你可能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到固定的地方,去做相對固定的事情,絕大多數的人工作都是為了獲得勞動報酬,這點我想不用去過多“粉飾”工作的意義了,這也就不難解釋我在開頭所講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所以當我看到蔡康永某年發過的一條微博的時候,也不自覺的點了點頭:蔡康永真的是活的很明白。
有一個雞湯文:《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原文大致如下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
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
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
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了!”
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雖是雞湯,但是不無道理。
我們的工作就好比牽著蝸牛去散步,在其中我們要考慮不能走的太快,因為蝸牛會趕不上。
我還要催、唬它、拉它、扯它甚至踢它、罵它,我們要考慮行進路線、要考慮天氣狀況等等等等,因為我們要完成上帝交代的這個任務,要完成這個工作。
而興趣愛好就很簡單了,還原散步本來的面貌,就是去聞聞花香、聽聽蟲鳴、看看夜空,僅此而已。
所以說興趣愛好和工作的取捨,因人而異,聽從你的本心最重要!
-
9 # 蹩腳烏鴉
因為能賺錢的事情,沒一件是容易。
別以為興趣變成工作,就能保持激情很多人都認為興趣變成工作就能保持激情,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大多數時候,是因為興趣沒有壓力,而且發生的頻次短,很難產生厭煩心理,給我們帶來的錯覺。
好比旅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
道理就是這個道理,興趣再高,你每天8小時不間斷的做,遲早會膩煩;譬如玩遊戲,很多人都成癮。但把玩遊戲當做工作,從事代練工作,持續個幾個月,立馬就會噁心的要吐!
兩者的追求都不一樣,興趣是滿足自己”爽“的需求,講究的自由;工作是滿足生存的要求,講究利益最大化,因此很多時候業餘選手變成職業選手了,反倒會厭惡其這件事來。
總結工作的目的性,決定這件事肯定不會爽。
工作的強度帶來的壓力,會逐步減少興趣。
日復一日的重複動作,會使得我們膩煩。
對收入的不斷追逐,會讓所謂的興趣和現實產生巨大偏差,讓自己很痛苦。
回覆列表
沒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任何工作都當成自己的事去做,就一定越幹越有興趣。
畫家畫一輩子,越畫越有興趣,趣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