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楞伽山人
-
2 # 造假是罪
打坐入定本質就是降低人體新陳代謝,雙盤是實現這一目的最好方法。雙盤狀態下兩腿血流量下降、速度減緩,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液迴圈也會相應緩慢。血壓、呼吸、心跳會逐漸降低,做得好能達到測量不到的程度。
此狀態下大腦能量供應不足,大腦無法正常工作雜念無法產生,心裡自然就清靜了。若要實現以上目標,除了要有正確的方法還要火候恰當掌握好分寸。
初始打坐雙腿血循受阻,腰痠腿麻。加上靜止不動違反人的天性,人體會本能抗拒,表現為“雜念”紛飛。經過一段時間堅持,人體被迫適應了這種狀態,表現為呼吸心跳血壓有一定降低。此狀態與自然睡眠狀態類似,這也是初學者在打坐的時候易睡著的原因。
坐著睡著是不可能睡安穩的,這就產生了散亂昏沉。睡眠狀態是人體自然狀態不是打坐狀態,不克服散亂昏沉就無法進步。如果克服了這個問題,呼吸心跳血壓及新陳代謝會進一步降低,但是降到一定程度反而會激發氣血執行。
人體新陳代謝越低,離死亡就越近。降到一定程度,人體自我保護機制被激發,會自動升高血壓加快心跳加強氣血執行以恢復正常的身體狀態。
一般人就只能達到這個層次,想繼續深入非常難。即使出家能達到虛雲境界的也不多,原因是方法不當。前面說過打坐的本質就是降低新陳代謝,入定越深,血壓越低心跳越慢,有人可達到息住脈停的狀態。再進一步新陳代謝完全停止人就死亡了。打坐修行過程就是逐漸接近死亡的過程。
知道其原理自然知曉其方法,意識指揮身體,人只要活著就有意識,只要有意識對人來說一切都是有為,有為自然有念,只有死亡才是真的無念。以念制念永遠都無法實現。隨著入定加深念頭逐漸減少只是個現象,執迷現象忽略本質永遠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個人覺得打坐入定和瀕死體驗是一回事,有些瀕死體驗者自覺突然獲得關於宇宙和生命真理的大量資訊。但他們並沒有什麼具體的知識,在古代他們或許能創立宗教,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就不行了。見性或開悟只是他們自己的心理感受,並沒有太大意義。
-
3 # 佛學漫話
打坐的背後,對人的精神層次要求的極高,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內斂式修養。
一般打坐就是到了正修的階段,然而到了這個階段之前,還有好多功夫要做,別以為上來就坐了,大多數人不行,醫不叩門、道不輕傳,說了你也未必信。
那前面都幹什麼呢?
其實按照今天的觀點來看,對於塵緣裡的人未必實用,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是有必要的。
所以在正修前,要備足二十五法,就是說你要知道25種基礎,有些你要了解,有些要重視,有些可以一帶而過。這些瞭解之後,上坐正修行,肯定有障礙啊,除了用正修行中的各種止觀工具對治外,還要搞清楚根源是什麼,平常要注意什麼,這就是二十五法。
所以打坐就是圖個身心安寧,也要了解二十五法具備,還要如理用功,兩者缺一不可。 所以眾緣具備,身心內外清淨,便是尋常人家之福了。
第一個五法:五個外緣——持戒清淨緣、衣食具足者、得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緣是什麼意思,就是條件,持戒清淨對於普通人就是不能造五逆罪過,衣食俱足就是說不缺吃穿,得閒居靜處就是找個清靜的地方,至於說到“息諸緣務”,真辦法按要經裡說到了,這要變通,我們在家人,哪能不工作,哪能沒有人際往來俗事,近善知識就是好學恭敬等。
第二個五法:訶五欲——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慾這個訶同呵,呵斥的意思。這個就比較難,你說誰不愛看美女,不愛聽音樂,不想吃香的,所幸的是,你只是凡塵一份子,所以在五欲上要有個度,不可貪,總之貪退一步,則心進一步,你看著辦。
第三個五法:棄五蓋——貪慾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棄就是拋棄,貪慾蓋是指人內心產生的慾望,嗔恚蓋就是不好的發怒的情緒等,睡眠蓋是指內心昏沉模糊叫做睡,肢體彎曲倒地熟睡叫做眠,不能整天昏昏沉沉的,掉悔蓋指行為不正、爭論是非、心情放縱,疑蓋指做事沒信心,疑神疑鬼的。
關於調食和調睡眠,因為修行是借住於身體的,而身體離不開飲食,飲食不可過於貪食飽滿,也不可過減食,調睡眠,因為過眠則心識昏暗,但睡眠不足,則身體有虧,切須調之。
關於調身、調息、調心,這個比較重要,也是重中之重。
關於調身,打坐的人都知道怎麼回事,以自然舒服為主,初學者不要強求半跏坐或全跏坐之類的。至於調息,要詳加註意:息分四種:風、喘、氣、息。呼吸有聲稱之為風,沒聲但氣不順有滯結現象稱為喘,不聲不喘但不細稱為氣,這三種息皆不可以調,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
怎麼調息呢?《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有:
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下著安心”即是意守丹田,然後全身放鬆,再者想象息遍全身,隨全身毛孔無障無礙地或入或出。這樣慢慢地就變成了息,此時調息則定。
感覺息調好了,就是調心,止境一處即可了,
止觀可以用系緣守境止,此止又分“系意鼻頭”、系意於腹臍丹田間,或緣想諸佛相好三種。一般採用安那般那法,即系意鼻端。即《增一阿含經.第七卷》的安般品第十七之一中的“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如此,明靜而住,安住即可。
之後便是行方便、正修行、發善根、治病、證果的事了。但普通人到上邊做事,就很不容易了。善巧投機、運用適宜之方法,因為各人根機不同啊,所以採用的方法可以不同的。
一者欲:
欲是樂欲,你說修行要不要欲樂,很多人說不要,四大皆空吧,請問你空得掉嗎,所以辦世間一切事,都有個願望之心,然後得成,出世間的法呢,一樣的道理,也要有個欲(願望之心)只不過欲離世間一切虛妄之相。所以說不要談到欲就是一切惡之本,那是錯的。有經雲:“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者精進
這個也不必多說了,上進嗎,比上進還要上進,精進。
三者正念
這個正念可不是一天兩天培養的,不要有歪念,隨著不同層次的正念,也是悟的基礎,所以理論上的東西要明辯,要思考,要實證。
打坐的之,不可能在那裡枯坐的,有些人認為什麼都不想,可能嗎?所以凡是用功修行的人,必須能用善巧的智慧,搞清楚世間與出世間禪定智慧的區別,得失輕重及機理,都須明瞭清楚,辯別無滯,如此才能定慧雙修。
五者一心
就是一心一意的意思,一門深入做功夫,有時打坐,心裡亂的很,建議就不要坐了,坐了浪費時間,有時還有付作用。
-
4 # 新知悅讀
打坐過程中,靜不下來?6個方式,靜下來,找回單純的自己
打坐,真想靜下來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心裡頭念頭那麼多,真是停不下來。
入靜難?為人,煩惱必不可少,而且很多事都需要自己去思考,正因如此,平時心一直在動,養成了習慣,就連睡覺都在想事情,做夢。想讓心安靜下來實屬不易,不易歸不易,方法還是有很多的,下面講幾個簡單的入靜方法:觀呼吸、數息法、觀念頭、意守法、觀想法、客塵法
一、觀呼吸把注意力放在自已的呼吸上,注意呼氣。這個方法是為了讓心有一個去處,讓心不到處亂跑亂想。此法因注意力集中在頭部,可能會導致頭暈、頭漲、頭痛。如出現這種情況,立即停止此法。
二、數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數呼氣,一呼數一個數字,一直數到九,再從頭開始數。這個方法,也是為了一念壓萬念。
三、觀念頭:打坐,有妄念是必然的。“不怕念頭起,就怕覺知遲。”有了念頭,自已要立即知道,才不會任由念頭發展下去。觀念頭,就是在念頭剛產生時,自已看著這個念頭,看它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滅的。下一個念頭起來了,再觀。這種方法,能使念頭減少很多,進而入靜。
四、意守法:打坐時,把思維靜止,把意念(注意力)放在丹田上。一般放在下丹田(肚臍眼下三寸)。意守丹田,把意念輕放於此,也可意守其他部位,意守時不要意念過重,也不要死守,不然會很累。
五、觀想法此法對於初學者較有難度,涉及到道教修煉以及佛教功法,觀想法也叫觀想象法,可想象任何一個場景。比如想象自己眉心有光球,看著這個光球,又比如想象自己坐在虛空中或坐在水面上,又比如想象自己飄在空中等等,只要有助於入靜都可以。
六、客塵法此法對於初學者稍有難度,客塵是什麼意思呢?客是客人,塵是凡塵。此法把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不動的真心,另一部分是漂浮不定的妄心,就像客棧老闆和客人,老闆始終不會離開客棧,而客人只是暫時落腳在客棧,來來去去的客人就像動來動去的妄心,不可留。所以,此法需要把持住一顆一直不動的心,淡然的看著那些漂泊不定、蠢蠢欲動的身心,不去執著它們,它們是客,你才是主人,一切都跟你無關。
最後入靜並不是很難,就要能時刻保持一顆純潔,安靜的心,任何時候都可以入境不浮躁!通過對打坐的練習,你也會越來越發現,自己的內心的變化。
-
5 # 使用者7815309155231
在很多年前修淨打坐過,當時能雙盤入定二個半小時,感覺時間很快。每次入坐時就想全身要鬆、靜、空,閉目養神。心裡想鬆........靜.........空.......,慢慢得就靜下心來了。
有的時候用數吸法,數吸或數呼。
數1--10再從1--10也能慢慢入定。
其實平時腦子也在胡思亂,思念,雜念很多,只是由於外部環境不覺得,當靜下來,就會感覺有雜念很多,其實開始都會有粗念,慢慢轉入細念,再慢慢入定,這都有一個過程。
我當時體會,就是想著鬆、靜、空,慢慢全身放鬆,很快就入定。
我現在有很長時間沒有坐禪了。
改誦經唸佛了,也是求淨心,先念經是把心收回,唸佛,禮佛。
不管坐禪還是念佛,都是求一心不亂。坐禪、唸佛都是求禪定的功夫,求心無掛礙,心無雜念,達到心靜如水。
最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修坐禪,在坐禪過程中萬萬不能有所求,想著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我當時就聽說,有的自己修定中有有所求才出偏的,所以我就放棄了。
-
6 # 瑜伽叮叮
去打坐冥想本來就是一種專注的訓練,並不是用這種方式來表現自己越來越好。
所有的練習手段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在這個煩擾的紅塵當中去面對所有的波動。如果你的打坐與冥想訓練沒有讓你的心境能夠在各種的風浪當中波動減少心內心專注,那麼就要回過頭來檢討是否自己的訓練是讓自己能夠去接納所有的變化,而不是牴觸所有的變化。
這也就是所謂紅塵煉心的重要性。
打坐的狀態和自己的心情的狀態一樣要是允許尤其有落有好有壞的,而不是隻允許自己往好的方向去,不允許自己有不如過去的情況出現,所以第一首先需要去接納自己然後再要去反省看自己的最近狀態如何,心理狀態如何,身體狀態如何,因為每一秒中的自己都是不一樣的,每一次呼,而產生的結果都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活在當下的意義,而不是總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現在的自己,如果說你的打坐仍然停留在自己原本最好的狀態,那麼,只能說修煉的程度,還不夠好。
等什麼時候不再用做了多久的時間或做了?多麼的專注來衡量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不同的境界了。
當然說回到技巧的問題上面也是有很多的技巧是可以運用的,說說在呼吸上面。比如說在身體動作上面又比如說在冥想的引領上面或者音訊,唱誦各種技巧都可以運用。但如果說沒有老師來帶領你的話,很容易胡思亂想。[祈禱]
-
7 # 胡蝶談世界
打坐是開啟小宇宙的一種準備狀態,不是形式上的靜心。能靜心者能放下閒塵雜念,放空自己。在靈空的狀態下,小宇宙執行,心清,神寧,耳聰,智慧大開!
打坐的時候心怎麼也靜不下來,就是你沒有隨著心意做事情,在追求形式主義!
-
8 # 清淨蓮歲月
我沒有時間,也沒有打坐過,可我想說句心裡話!您說的這種情況可能是心裡或者內心深處有掛牽的人或事放不下!這樣你就把思緒理一理,把要辦的事趕緊辦了,看是不是心境能好轉!
-
9 # 內蒙古美業
打坐時坐不下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念頭太多,不知不覺中隨著念頭東奔西跑。
2,昏沉,昏昏欲睡,又困又乏,疲倦無比。
3,坐姿不對,腿疼難忍。
4,不會調呼吸,呼吸太粗重,無法進入輕安狀態。
5,不懂調心,不能致於一處以得定。
6,不會調飲食,吃了擾亂氣機之食。
7,不持戒,意根散亂。
8,時間和空間錯亂。
-
10 # 來二點
打坐時心靜不下來多是串習造成的,心力弱的人(也就是浮躁心態)更明顯。必須長期訓練到有安靜時的愉快後才比較容易掌握打坐不心亂的能力。
-
11 # 思想者345
打坐過程有時候心怎麼靜不下來很亂是什麼意思?
靜坐,是佛家和道家練功時經常要做的功課,所謂靜能生慧。每個人打坐的目的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為了“修道”,有的是為了“養心”,有的是為了“養生”等各種願望,總而言之,總是有一個目的。
現代人生活節湊緊張,養生受到了中老年人的重視,打坐也就受到了中外越來越多人的喜愛。而打坐需要方法和心理調節,古時候的人打坐都是要名師指導才敢打坐的,所以打坐需要有正確的姿勢和心理才能進行打坐,切不可盲目的練習打坐。
曾子所著的《大學》說,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靜為躁君。”很多這樣的學說都是觀察自然的結果,效法自然的法則而作此說。
開始學習打坐時每個人都會遇到心靜不下來的情況,有時還會發生身體不適等情況。為什麼我們在“靜坐”時,會覺得心思很亂,心情不能安靜呢?大家都知道我們人的心,意思、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只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所以靜坐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達到清淨的最高境界的,也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
12 # 百歲房子
打坐的過程中,出現心裡很亂的情況很正常,這是很多人需要突破的一個坎,所以,一旦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堅持突破過去,突破了,功力就會上升一大塊。
回覆列表
心湖漣漪,波瀾無靜。
人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會經歷太多太多的悲喜,這便是後來困擾內心的干擾。
我們每天晨起黃昏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加之之前的經歷,便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情緒。
情緒壓抑在心中,需要表達或是發洩,表達可以傾訴,發洩只能通過一些非常規的方式,但總會有殘餘。
打坐是一個人反思和釋放的過程,這個過程最終達到的目的,便是求個心安。
倘若你的心靜不下來,那麼就需要反思今日乃至這段時間,你有什麼人或事放不下,一直讓你的心湖蕩起漣漪。若是腦中思緒一直無法平靜,那麼打坐的過程中靜不下來就是必然。
道家有云:“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自上而下四萬二千里,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為陰,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既有形名,難逃度數。且一歲者,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辰。十二展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一歲以冬至節為始,是時也,地中陽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六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過此陽升而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裡,以到天,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為始,是時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裡,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來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其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後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節陰降,通前計八萬四千裡。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寒。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後,一陽復升如前,執行不已,周而復始,不失道。冬至陽生,上升而還天;夏至陰生,下降而還地。夏至陽升到天,而一陰來至;冬至陰降到地,而一陽來至:故曰夏至、冬至。陽對於上,過春分而入陽位,以離陰位;陰降於下,過秋分而入陰位,以離陽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陽升之後,自上而不,非無陰降也,所降之陰乃陽中之餘陰,止於陽位中消散而已,縱使下降得位,與陽升相遇,其氣絕矣;凡夏至陰降之後,自下而上,非無陽升也,所升之陽乃陰中之餘陽,止於陰位中消散而已,縱使上升得位,與陰降相貌,其氣絕矣。陰陽升降,上下不出於八萬四千裡,往來難逃於三百六十日,即溫、涼、寒、熱之四氣而識陰陽,即陽升陰降之八節而知天地。以天機測之,庶達大道之緒餘,若以口耳之學,校量於天地之道,安得籌算而知之乎?”
所以,心之所向,才能安於心,不亂其心,才能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