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暗香香
-
2 # 暢暢的一些碎碎念
和親的公主很多,真正起到大作用的不多。大多數時候更像是一種表面上的,為了暫時維護和平的建交條約,禮尚往來的一種方式。很多時候送去和親的公主並不是真正的公主,歷史上著名的王昭君,實際上只是湖北的一個不折不扣的農家平民女子。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而被和親過去的公主到了敵對國,大部分依然會被當成外人,不被允許生育孩子。
-
3 # 週週仰望星空
兩個國家的相互對抗,靠一個公主是無法起決定作用的,關鍵是還的靠公主母國的的軍事實力。
大漢剛剛建立和匈奴和親的公主,無不收冷落與欺凌。但等到漢武帝北擊匈奴,打到匈奴乖乖求和後,王昭君駕到匈奴後生活相對較好。
強盛的大唐把文成公主嫁給你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生活一直不錯,深受吐蕃人愛戴。所以說很多時候一個和親公主很難對兩個國家的和平太大作用,往往還是要靠自己的實力。
-
4 # 永葆江山
絕大多數只起片刻作用,說得難聽是“苟且偷生”作用。“秦晉之好”又怎麼樣?到頭來秦國不照樣把晉國吞進肚裡去!漢匈和親又怎麼樣?過不多久匈奴人不照樣擾你漢朝邊關!
-
5 # 浮雲齊
和親從本質上是一種暫時性的妥協,不可能起到徹底的作用。真正的霸主很難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一個女性身上。我們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陳圓圓何等美豔,多少公主能與之比肩?
漢朝一開始的和親是出於劉邦差點被冒頓困死白登山的妥協,匈奴人怎麼可能不防止有漢朝血統的王子即位?與其說他們想要的是用公主凌駕於國家至上的凌辱,還不如說更加看重漢朝的金銀財寶和邊關貿易。而到了強大時期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和親更多的是華夏最為強大的國家對於邊陲國家的一種施恩和拉攏。
綜上,個人認為,公主的和親,不可能對敵對國家關係起到一勞永逸的改變作用
-
6 # 小龍女5505
歷朝歷代和親的公主們大半都肩負重任,身背使命遠嫁異國和親,既到了牽制防備敵對強敵異族的進犯,又鞏固了自己國家短暫和平和安寧局面的重大作用,在歷史上做出了傑出又巨大的歷史貢獻。
回覆列表
歷朝歷代公主和親對敵對國家起到多大作用?
要知道這個問題的清晰的答案,你首先必須要了解下面的關健詞。
自漢代以後(明朝除外)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同、緣由各異的和親。寬泛意義上的和親最早是指:
(1)、和睦相處,相親相愛。比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行氏以伐秦之怨欒氏,而固與範氏和親。”這裡的“和親”是指中行氏和範氏兩個貴族家族聯合對抗梁氏所進行的修好活動而並沒有實質性姻親關係。
(2)、指兩國彼此友好親善。如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王不意頗傷齊師,原結和親而去。”還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逐為與國”。這表明兩個不同的民族或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的政權首領之間出於“為我所用”的目的而進行有實質性的和親。不是嗎?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就是這種情況。
(3)、(4)兩類的定義大同小異都是指兩個少數民族間的有或無實質性的聯姻的和親,例如唐代的史學家房玄齡就把匈奴渠蒙遜與鮮卑乞伏熾磐之間的聯姻定性為‘’和親‘’。
而我們現在嚴格意義上的“和親”,指的中原王朝在實力上通過戰爭而無法保證取勝的情況下,而採取的的一種有實質性的聯姻方式,它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達到通過戰爭都達不到的目的。
這樣的‘’和親‘’有兩種類別。第一是已經內屬的“和親”比如西漢末年與南匈奴的和親就是如此。往往是這種“和親”的公主在附屬國的地位比較高。而另一種是漢初的與匈奴的‘’和親‘’的公主的地位則特別的低下。
通過對以上各類‘’和親‘’的瞭解,我們再看對敵對國能起多大:的作用,就非常好理解和歸納了。
最早向劉邦提出“和親”之策的人是大漢的婁敬,他認為天下初定,人心思安,國民經濟急待恢復,漢政權尚未徹底鞏固,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與匈奴進行讓其臣服的戰爭,他建議高祖將自己的長公主嫁給冒頓單于,這樣冒頓就成了高祖的女婿,冒頓的後人就是高祖治外甥,如此匈奴漸漸的就可以臣服於大漢政權。高祖採納了婁敬的建議,決定將公主嫁給單于冒頓,並派婁敬親自護送公主去和親。以後的幾十年間,漢王朝對匈奴實行的都是和親政策。這對漢初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以和親的手段結交軍事盟。這一階般主要是漢與烏孫的和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和親。在西漢時,西域是匈奴的勢力範圍,西域各國都是匈奴的附屬國。只有兵力強大的烏孫不聽命於匈奴。出使西域歸來的張騫,向漢武帝建議聯合烏孫,共同抗擊匈奴,逐漸向西域擴大勢力範圍,於是就有了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和親出塞之說。
魏晉是最動盪分裂的時期,先是夭下三分,雖有西晉短暫治統一,但接下來的是五胡十六國爭鬥,所有的這一時期的和親都是為了結交軍事同盟為目的的和親。
隨後唐太宗、武則天也大多利用這種手段處理了不少的難題。
最後,特別要說明的是我們硬骨頭的大明王朝,從不和親。至於這種說法是否完全正確,一直到現在還是爭議頗多,有一種說法是明朝無和親,有一種是:‘’是的,是無和親二字,但卻換了個字眼叫互市。‘’據明《楊繼盛傳》記載“互市者,和親別名也”。至於‘’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後,具否有和親之事還都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