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於一些與英語不直接相關甚至無聯絡的工作,特別是現代各種英語工具比較完備的情況下,它們已經能夠基本解決大部分英語需求。但是,許多崗位的工作仍然強調英語水平,例如校招時招聘者會看中大學生的英語四六級成績,但是相比於各種英語工具,實際許多透過四六級的同學英語水平還遠達不到轉化為生產力的要求。既然如此,為啥還會加入這些硬性條件?
回覆列表
-
1 # 蟹肉的職場星球
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早些時候微博上王思聰大戰花千芳的事?
當時花千芳發出了一條質疑學英語目的的微博,引來眾人反駁。
誰知道因為王思聰加入罵戰後多次使用語言不當,把炮火引到了自己身上,反而讓一開始花千芳的“英語無用論”不了了之。
華人對學英語最大的牴觸在於應試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學英語沒用,很大程度源於國內的應試教育模式,造成了“啞巴英語”以及在英語運用上的“高分低能”。
於是就讓人覺得我學了十幾年英語,結果見到外華人說不了幾句話,看看外國雜誌報紙又看不下幾行字,就自然覺得自己學英語沒有用了。
這鍋可能有一部分吧的確在於應試,但肯定不在英語本身。
更何況,就現在我們身邊也有那麼多蠢蠢欲動的英語無用論的支持者,一旦取消了應試,大部分人就像題主一樣,覺得自己如果不出國,也不和外華人打交道,就根本不用學英語了。即使偶爾需要接觸到英語的時候,求助人工或智慧翻譯助手即可。
可是,英語難道真的只是一種我們日常需要克服的障礙嗎?
不是,不同的語言,其實應該是橋樑,是一架讓我們跳出侷限思維的梯子。
語言,是一種權利且不說日韓及歐洲很多國家也開設英語課程,就連以英語為母語的英美也會在學校開設第二語言的學習。
因為他們知道,語言不僅僅是為了溝通和交流的便捷,也為了讓我們多了一條認識世界的渠道,更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欺騙。
舉個就在前不久發生的事。
當時孫楊在世錦賽上被一些以霍頓為代表的國外運動員抵制,這時候,泳壇傳奇菲爾普斯就出來說話了。
我當時就留了個心眼,心想現在國外主流媒體幾乎普遍對孫楊一邊倒的抵制,雖然不乏有媒體斷章取義的成分在,可怎麼會忽然菲爾普斯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支援和自己沒什麼大交情的孫楊呢?
然後我找了很久找到了菲爾普斯接受採訪的原文,發現菲爾普斯的原意竟然完全是兩個意思。
原來他當時說的是,他理解霍頓辛苦訓練後卻輸給那些服用藥物奪冠的挫敗感。而只有國際泳聯在看到那麼多藥檢陽性的事例後願意做出改變,才能真正改變泳壇的面貌。
現在我們先不說菲爾普斯的立場對錯,但如果今天我們完全不會英語,聽任他人斷章取義的翻譯,顯然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如果僅僅只是說能不能生存下去的話,我們還可以說瞎了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有柺杖,有導盲犬,活下去當然不難,但是生活質量就失去了。
一門世界通用語言卻無法嫻熟掌握,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動地等待他人甚至機器來為我們翻譯,接受二手資訊。
這就好像只能透過電視和網路欣賞風景,和實地感受到大好河山的體驗,前者必然是打折扣的。
說了學習英語大而化之的意義,再回到工作上,對於一些乍一眼看起來對英語沒什麼要求的工作來說,招聘時設定英語甚至是英語應試門檻,有必要嗎?
答案是:有。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英語能力差會成為你的掣肘,而企業如果有選擇,並不想冒這個風險。
英語可以是晉升的敲門磚,也可以是發展的絆腳石和“讀書無用論”一樣,越是底層的人,越覺得讀書和學英語無用。
他們會說我不過是送個外賣,發個快遞,要學什麼力學,考什麼四級,背什麼古詩?
不是讀書和英語無用,而是他們把自己固守在井底,看不到外面的天空,自然不知道諸如讀書和英語這樣的“無用”能力,不但能助他們跳出這口窄井,還能在更廣闊的天地讓他們跳得更遠。
當我們在基礎崗位的時候,也許很多時候只要埋頭做好自己的活就好,可當你慢慢一步步往上走,從中層,到小團隊負責人,再到高層領導人,英語將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當你面見外國投資人的時候,隨身帶一個翻譯,不會露怯嗎?
當你面對外國客戶對資料檔案的質疑,還要匆忙去查詢電子詞典,不會很狼狽嗎?
當你需要查閱一些外國文獻來支援你的下一步研發,卻還要等待翻譯工具翻譯出雙語版,不會很影響工作效率嗎?
除非你說,你就是想要一輩子做一個,不與世接,低頭幹活的人,那且當我沒說。
而對於企業來說,但凡可以選擇一個更有能力和眼界的人才,他又何必委屈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