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迪神蹟

    傷心過度會使人病倒的。從中醫學角度來看,原因是:

    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

    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範圍,而又不能適應時,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時的七情就成為致病因素,而且是導致內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稱為內傷七情。七情做為致病因素,有別於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入人體,而是直接影響有關的臟腑而病,情志因素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所有疾病的轉歸起著重要作用。

    中醫認為:七情與人的五臟密切聯絡,與五臟的生理、病理變化相關聯,喜與心、怒與肝、思與脾,憂悲與肺、恐驚與腎—一相對應。七情波動能影響人的陰陽氣血平衡和執行。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處於平衡狀態,保證機體的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劇烈的情志變化,可以使陰陽平衡失調,影響人的氣血正常執行,導致氣血功能紊亂。正如《素問·舉痛論》指出的:“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中醫認為七情分屬於五臟,為五臟所主。正常情況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思為脾志,悲(憂)為肺志,恐(驚)為腎志。

    情志太過之時,則損傷五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

    拓展資料

    情志活動由臟腑精氣應答外在環境因素的作用所產生,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產生的內在生理學基礎。由於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故情志活動與五臟精氣的關係最為密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藏精,精化為氣,氣的運動應答外界環境而產生情志活動。因而五臟精氣可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五臟精氣的盛衰及其藏洩運動的協調,氣血執行的通暢,在情志的產生變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若五臟精氣陰陽出現虛實變化及功能紊亂,氣血執行失調,則可出現情志的異常變化。如《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另一方面,外在環境的變化過於強烈,情志過激或持續不解,又可導致臟腑精氣陰陽的功能失常,氣血執行失調。如大喜大驚傷心,大怒鬱怒傷肝,過度思慮傷脾,過度恐懼傷腎等。

    在情志活動的產生和變化中,心與肝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心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調控著機體的一切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各種情志活動的產生,都是在心神的統帥下,各臟腑精氣陰陽協調作用的結果。各種環境因素作用於人體,能影響臟腑精氣及其功能的,也可影響心神而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如《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並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正常情志活動的產生依賴於五臟精氣充盛及氣血執行的暢達,而肝主疏洩,調暢氣機,促進和調節氣血執行,因而在調節情志活動,保持心情舒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電腦所有應用程式和檔案都打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