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嘲頑石詩》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觀就臭皮囊。
好知運敗金無彩,堪嘆時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賞析:賈寶玉與薛寶釵式的婚姻悲劇,在富貴禮儀之家不是個別現象,因而具有普遍意義
寶玉遊太虛幻境見到的所有判詞與曲,是大觀園眾多女子命運走向及最後結局的“總綱”。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與薛寶釵的婚姻,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的關係、命運走向及最後結局,根據“總綱”在這一回開始演繹了。演繹就從寶釵與寶玉交換看通靈寶玉、金鎖開始。丫鬟鶯兒說,通靈寶玉上刻的字和金鎖上刻的字,意思是“一對兒”。從寫作的角度看這是“伏筆”。“總綱”暗示寶玉與寶釵的婚姻是錯誤的,是個悲劇;現在開始演繹這個悲劇的全過程,“嘲頑石”詩概括了悲劇劇情。
大荒山中一塊石頭入世投胎,通靈寶玉、項上金鎖、癩頭和尚題字等描寫,以及寶玉遊太虛幻境並見到對大觀園眾多女子的判詞與曲,似乎使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與薛寶釵的婚姻悲劇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宿命論色彩,實際不是,這是小說的藝術創作手法,是浪漫主義,是要創造神秘、曲折的效果。試想拋開這些浪漫的、神秘曲折的描寫,來一個“開門見山”,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與薛寶釵的婚姻也是悲劇。正如我在前面對判詞與曲的鑑賞中指出的,在這樣一個正統官宦大家庭中,賈寶玉是個叛逆者,是個“不思上進”的、“只會吃飯沒出息的臭皮囊”,但家長仍對他抱有殷切希望,希望他好好接過家族的接力棒,光宗耀祖,家長必定選擇具有“停機德”的薛寶釵,而拋開對賈寶玉起不到“停機德”作用的林黛玉,而賈寶玉偏偏對“停機德”反感,對薛寶釵沒有愛情,偏偏與林黛玉志同道合,相互有好感並發展成生死愛情,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家長制專制下,悲劇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此詩前四句容易理解,後四句特別是第五、第六句比較難理解。對第五、第六句,一般的解說有三種。(一)個人運氣不佳:寶玉、寶釵運氣不佳結成夫妻,致使金無彩、玉不光。(二)“末世運偏消”:寶玉、寶釵生在末世時運不好,才使金玉失去光彩。這兩種解說都是講不通的。個人運氣是好、是壞,以及生在末世、初世、盛世,這與寶黛愛情悲劇、寶玉與寶釵婚姻悲劇沒有必然關係。賈母等從封建社會婚姻的基本定位原則“門當戶對”,以及從家長的功利主義出發,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會選擇薛寶釵,而拋開林黛玉。(三)也有專家對第五、第六句作這樣的解說,即第三種解說:“好知”二句,是直指金玉良緣,嘲諷薛寶釵在爭奪寶二奶奶寶座的努力中,只落得“運敗”、“無彩”的下場,嘆息寶玉在不幸的遭遇中表現軟弱。這種解說中的“直指金玉良緣”,也許講得通,但將“講得通”的概念定義為“嘲諷寶釵”又是講不通的。薛寶釵在思想上、行動上從沒有要當“寶二奶奶”,她的志向高著哩(候選進宮),她是瞧不上“只會吃飯沒出息的臭皮囊”的。說賈寶玉“軟弱”,這與對他的定評“叛逆者”相矛盾,實際上賈寶玉不“軟弱”,但也不是“猛士”、“鬥士”,他就是個“叛逆者”。
三種解說中對“好知”一詞的解說,都是語焉不詳,只籠統地解說為“深知”。我對這第五、第六句的理解是,只能從賈寶玉不認可“金玉良緣”、只想著“木石前盟”來解說,他想望得到有愛情的婚姻,認為沒有愛情的婚姻等於是,或好比是“運敗”、“時乖”;因此,“好知”一詞,我以為是指寶玉“好知”——“臭皮囊”是反語,他明白得很哩,他“深知”娶了寶姐姐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局。對第七、第八句,一般的解說,對它究竟表達了何種意思也是語焉不詳。我的理解是:這兩句詩反映了曹雪芹眼光的敏銳、思想的深刻: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在封建家長制專制下,賈寶玉、薛寶釵式的婚姻悲劇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現象,不知葬送了多少青年男女,以致“白骨堆成山”——富貴禮儀之家特別講究門當戶對的婚姻、功利之義的婚姻,也就更容易、更多地導致子女(公子、小姐)的婚姻悲劇。
《 嘲頑石詩》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觀就臭皮囊。
好知運敗金無彩,堪嘆時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賞析:賈寶玉與薛寶釵式的婚姻悲劇,在富貴禮儀之家不是個別現象,因而具有普遍意義
寶玉遊太虛幻境見到的所有判詞與曲,是大觀園眾多女子命運走向及最後結局的“總綱”。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與薛寶釵的婚姻,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的關係、命運走向及最後結局,根據“總綱”在這一回開始演繹了。演繹就從寶釵與寶玉交換看通靈寶玉、金鎖開始。丫鬟鶯兒說,通靈寶玉上刻的字和金鎖上刻的字,意思是“一對兒”。從寫作的角度看這是“伏筆”。“總綱”暗示寶玉與寶釵的婚姻是錯誤的,是個悲劇;現在開始演繹這個悲劇的全過程,“嘲頑石”詩概括了悲劇劇情。
大荒山中一塊石頭入世投胎,通靈寶玉、項上金鎖、癩頭和尚題字等描寫,以及寶玉遊太虛幻境並見到對大觀園眾多女子的判詞與曲,似乎使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與薛寶釵的婚姻悲劇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宿命論色彩,實際不是,這是小說的藝術創作手法,是浪漫主義,是要創造神秘、曲折的效果。試想拋開這些浪漫的、神秘曲折的描寫,來一個“開門見山”,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與薛寶釵的婚姻也是悲劇。正如我在前面對判詞與曲的鑑賞中指出的,在這樣一個正統官宦大家庭中,賈寶玉是個叛逆者,是個“不思上進”的、“只會吃飯沒出息的臭皮囊”,但家長仍對他抱有殷切希望,希望他好好接過家族的接力棒,光宗耀祖,家長必定選擇具有“停機德”的薛寶釵,而拋開對賈寶玉起不到“停機德”作用的林黛玉,而賈寶玉偏偏對“停機德”反感,對薛寶釵沒有愛情,偏偏與林黛玉志同道合,相互有好感並發展成生死愛情,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家長制專制下,悲劇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此詩前四句容易理解,後四句特別是第五、第六句比較難理解。對第五、第六句,一般的解說有三種。(一)個人運氣不佳:寶玉、寶釵運氣不佳結成夫妻,致使金無彩、玉不光。(二)“末世運偏消”:寶玉、寶釵生在末世時運不好,才使金玉失去光彩。這兩種解說都是講不通的。個人運氣是好、是壞,以及生在末世、初世、盛世,這與寶黛愛情悲劇、寶玉與寶釵婚姻悲劇沒有必然關係。賈母等從封建社會婚姻的基本定位原則“門當戶對”,以及從家長的功利主義出發,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會選擇薛寶釵,而拋開林黛玉。(三)也有專家對第五、第六句作這樣的解說,即第三種解說:“好知”二句,是直指金玉良緣,嘲諷薛寶釵在爭奪寶二奶奶寶座的努力中,只落得“運敗”、“無彩”的下場,嘆息寶玉在不幸的遭遇中表現軟弱。這種解說中的“直指金玉良緣”,也許講得通,但將“講得通”的概念定義為“嘲諷寶釵”又是講不通的。薛寶釵在思想上、行動上從沒有要當“寶二奶奶”,她的志向高著哩(候選進宮),她是瞧不上“只會吃飯沒出息的臭皮囊”的。說賈寶玉“軟弱”,這與對他的定評“叛逆者”相矛盾,實際上賈寶玉不“軟弱”,但也不是“猛士”、“鬥士”,他就是個“叛逆者”。
三種解說中對“好知”一詞的解說,都是語焉不詳,只籠統地解說為“深知”。我對這第五、第六句的理解是,只能從賈寶玉不認可“金玉良緣”、只想著“木石前盟”來解說,他想望得到有愛情的婚姻,認為沒有愛情的婚姻等於是,或好比是“運敗”、“時乖”;因此,“好知”一詞,我以為是指寶玉“好知”——“臭皮囊”是反語,他明白得很哩,他“深知”娶了寶姐姐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局。對第七、第八句,一般的解說,對它究竟表達了何種意思也是語焉不詳。我的理解是:這兩句詩反映了曹雪芹眼光的敏銳、思想的深刻: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在封建家長制專制下,賈寶玉、薛寶釵式的婚姻悲劇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現象,不知葬送了多少青年男女,以致“白骨堆成山”——富貴禮儀之家特別講究門當戶對的婚姻、功利之義的婚姻,也就更容易、更多地導致子女(公子、小姐)的婚姻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