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爾街新知
-
2 # 使用者6166784149511張
意義太大了。登陸成功,解放西歐,德國分裂,西歐歸西方陣營,相繼出現北約,華約。冷戰開始。如果不登陸。任由蘇聯佔領歐洲。戰後英美沒有話語權。Continental都將成蘇聯盟國。∵
-
3 # Bulldog888
雖說是盟軍,但其實是指美軍,美軍諾曼底登陸直接攻入了德國本土,從而終結了二戰的歐洲戰場。如果沒有美軍的登陸,德軍還可以在東歐和法國設防,而盟軍是沒有兵力這道防線的,攻入德國本土更是天方夜譚。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個重大的戰略失誤。
-
4 # 前進者A
且不說900、800萬之類的資料是否準確,當戰爭進行到盟國即將勝利在望時,為了對付共同敵人而走到一起來的美英蘇等國家領導人的心態已經發生微妙的變化。作為美英,是極力拖延在歐洲大陸登陸,以讓蘇聯承擔更大的戰爭壓力,付出更大的代價,英國甚至還打算從南部方向登入,藉助美國的力量先保證英國的利益,但此舉遭到美國的反對。作為蘇聯,全力打敗德國肯定符合蘇聯的利益,這是不用想的,因此,諾曼底登陸也是美英蘇相互博弈最後達成的平衡。
-
5 # 海邊老翁
諾曼底登陸就是摘桃子!美國拼命宣傳這一戰役就是想達到誇張自己成績,貶低蘇聯成績的目的。二戰美中國人的思路就是坐山觀虎鬥,等斗的差不多了他出來摘桃子。
-
6 # asiavikin
1944年初的時候納粹德國已經是風雨飄搖了,東線根本就扛不住了:南邊的曼施泰因大仙在新年前基輔-日托米爾戰役的冰天雪地裡被俄中國人揍得鼻青臉腫,到齊克賽戰役打響的時候都還暈頭轉向呢。希特勒已經對他忍無可忍了,沒見過這麼不中用又固執己見的東西。中央的白俄羅斯還好吧,其實阿道夫同志要是能從水晶球裡看到慈父同志給他準備了一道什麼樣的俄式大餐來慶祝巴巴羅薩三週年,他怕不是要連做三個月的噩夢。北邊的16、18兩個集團軍已經在巴格拉米揚一干人發動的攻勢中立足不穩,向南逐次撤退了。
-
7 # 軍武小咖
先來糾正一下題主的一個錯誤,二戰時期德國的總死亡人數大約為600萬人,其中被蘇軍打死的德軍士兵總數大約為380萬人,另外還有40萬德軍士兵死於蘇聯戰俘營中。其餘的兩百萬人分別是盟軍打死的德國士兵,以及盟軍和蘇軍殺死的德國平民。而德國在二戰期間動員的軍隊超過千萬,即使在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時候,德國仍然有數百萬軍隊。因此題主說德國一共有900萬軍隊,已經被蘇聯消滅了800萬,盟軍才趁機發動諾曼底登陸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
從二戰後期的局勢來看,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顯然是一件有必要的事情。因為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不只是要跟蘇聯搶奪二戰的勝利果實,同時也是幫助蘇聯給了德國最後一擊。實際上在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之前,斯大林已經多次要求英美兩國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以開闢第二戰場減輕蘇聯的壓力。
-
8 # 使用者71177134273
諾曼底登陸當然有意義,這是美國和英國在“三巨頭”會談時的承諾,但稍微晚了一些。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蘇聯非常可能獨霸歐洲大陸。這是美英政治家絕對不願看到的地緣政治災難。
而且,諾曼底登陸也策應了東部戰線蘇軍的反攻。沒有諾曼底登陸,蘇軍會困難得多;反擊速度慢,損失會更大。所以斯大林一再敦促羅斯福和丘吉爾開闢第二戰場,不是沒有道理。
二戰過去七十五年,人們逐步淡忘,曾經的盟友變成了敵人,世事難料啊!
-
9 # 大眼睛164554753
蘇聯不止消滅八百萬,這裡面可能包括僕從國士兵。
統計上的問題。蘇聯都統計為德軍。
被俘虜了。就是編入軍隊,當炮灰。
自己的人不管是失蹤,被俘。都算死亡。
實際上根本沒有死那麼多人。
美國是搶奪勝利成果的。
他即便不參戰。德國也支撐不了好久了。
德國是非正義的。蘇聯人成了解放者。
所到之處僕從國俘虜都加入蘇聯軍隊啦。包括佔領區老百姓。
蘇軍越打越多。德國地盤越來越少。
-
10 # 謀世123
一方面是怕死,自身能力不行,不敢正面面對德軍,打不過,二是牆倒眾人推,一看德軍被打敗,馬上衝上去痛打落水狗,搶奪勝利果實,爭奪更多的戰後話語權,
回覆列表
現在的歷史都是政客學者教的。
事實上,德軍的訓練,科技和戰力都在蘇軍之上。而且是德軍攻打蘇聯,大部分戰場都在蘇聯境內,蘇軍的傷亡也遠多於德軍。蘇軍主要靠天氣和死拼才拖住德軍的。自保也許可以,但反手滅了德國是萬無可能的。
美軍的參戰才是二戰戰場扭轉的關鍵。美軍跨越萬里海疆,同時在歐亞非多個戰場開戰。美軍打得很聰明,利用自己海軍的優勢,先切斷德日的海上補給線,再切斷德日的陸上補給線,一點點困死德日兩強。所以,美軍的傷亡遠低於德日兩國,更是比蘇聯低得多。
蘇聯之所以主動攻擊柏林,主要原因是怕德國會投降給西方盟軍,那勝利果實就全歸西方了。但其實也,也差別不大。因為,冷戰後,蘇聯垮臺了,不要說德國全歸了西方,連蘇聯的華沙盟國們也歸屬了西方,現在烏克蘭也歸了西方。
歷史過程雖然曲折,但潮流不可阻擋,正義的一方最終會徹底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