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nbcxs

    每年的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太陽執行到黃經90度時為夏至節氣。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7’),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溼潤灌漿,乾乾溼溼,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Sunny,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早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由於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二十節氣的氣候特徵:立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雨水: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驚蟄: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春分:Sunny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中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清明: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穀雨: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芒種: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夏至: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小暑:入暑,標誌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中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立秋: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處暑:“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白露: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秋分: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寒露: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立冬:冬季開始小雪: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大雪: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冬至: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小寒:此時氣候開始寒冷。大寒: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四季劃分的幾種方法:四季是溫帶和副熱帶地區春、夏、秋、冬的總稱。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就是地球上的一年,而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不同的位置時所接受到的太Sunny熱量是不一樣的,這種光熱變化上的差異就造成了地球上寒暑交替的季節變化。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 . 氣象劃分法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 . 古代劃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 . 農曆劃分法 中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曆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中國在氣候上也有以候溫作為劃分四季標準的,候平均氣溫大於22℃為夏,小於10℃為冬,在10℃~22℃之間為春秋。由於各地氣候不同,因此四季的長短也不一樣。這樣劃分的四季,能較好地代表當地的實際季節寒暖狀況。採用這種劃分方法,發現了許多有冬無夏,有夏無冬,四季皆春或四季不全的地方。 上海氣象意義上四季劃分標準: 1、入春 立春(2月4日左右)以後,出現連續五日日平均氣溫≥10℃,則為入春,其首日為春季首日。(常年平均:3月25日)2、入夏 立夏(5月5日左右),出現連續五日日平均氣溫≥22℃,則為入夏,其首日為夏季首日。(常年平均:6月2日夏)3、入秋 立秋(8月7日左右)以後,出現連續五日日平均氣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很多船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