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的含義
高新科學技術,也叫高技術、高科技。1983年“高技術”一詞被收入美國出版的《韋氏第三版國際詞典補充9000個詞》中,由此作為一個正式名詞固定下來。一般而言,它的含義是動態變化的,是不斷髮展的一個概念。從地域上看,不同的國家對高技術有不同的理解。被稱為南韓“經濟起飛、科技發展之父”的崔享博士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從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認識,把高技術分為三個層次:(1)技術的改進;(2)技術的綜合;(3)技術的創新。技術的改進,技術的綜合均屬於高技術的範疇,更重要的是技術的創新。
高新技術就一般而言,實際上指的是當代新興學科與高技術水平,特別是尖端技術和先導技術,它反映了科學向技術的迅速轉化以及科學與技術的高度融合,是生產力發揮巨大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高新技術的特徵
高新技術本身具有一些有別於一般科技的獨特內容,將高新技術的主要特徵概括為“六高”:高智力、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高滲透、高競爭。
三、高新技術領域及其標誌性技術
一般認為,高技術包括六大技術領域,12項標誌技術和9個高技術產業。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六大高技術領域是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它們將在本世紀獲得迅速發展,並透過廣泛的實用化和商品化,成為日益強大的高技術產業。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為標誌的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核心;以光電子技術、人工智慧為標誌的資訊科技,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前導;以超導材料、人工定向設計的新材料為標誌的新材料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支柱;以太空梭、永久太空站為標誌的空間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以深海採掘、海水利用為標誌的海洋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
六項高技術領域中的12項標誌技術,是已經萌發但還遠未成熟的前沿技術。本世紀的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將縮小,但由於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強制性滲透改造了這些傳統產業部門,因此這些產業的絕對產量和產值不會萎縮。
(一)資訊科技領域
資訊科技是六大高技術的前導。主要指資訊的獲取、傳遞、處理等技術。資訊科技以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通訊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
當前資訊科技主要表現在:
(1)積體電路。目前世界上1兆位和4兆位的動態隨機儲存器晶片已得到廣泛應用,16兆位的晶片也已產生。此外,光子積體電路和生物積體電路的研製開發也已獲得重大
進展。
(2)電子計算機。目前世界上計算機的裝機臺數超過一億,超巨型計算機速度已超過100億次。現在的計算機,類似人的左腦進行邏輯思維方面的工作。而形象思維方面的工作則要透過人的右腦完成。為解決形象思維問題,人們正在研製神經計算機和模糊計算機。神經計算機從微觀上以自底到頂的方式接近人腦,而模糊計算機則是從宏觀上,以從頂到底的方式接近人腦。
(3)軟體技術。資訊科技主要由兩部分技術組成,即計算機硬體技術和計算機軟體技術。知識和資訊的收集、儲存、整理、創新、傳播和應用等環節的執行,將以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為前提。
軟體技術是各類計算機應用程式設計或編輯技術的總稱。目前軟體技術主要有四大類:
①根據計算和自身的結構和功能,為計算機設計成編輯指令性語言程式的軟體技術;
②為計算機操作、管理人員或編輯操作、編輯、檢索、除錯、診斷、維護等程式的軟體技術;
④為各類使用者計劃或編輯知識資訊資料,網上操作和電子讀物程式的軟體技術。
(4)通訊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現了光纖通訊、衛星通訊、程控數字交換機和綜合業務數字網技術。
(5)鐳射技術。鐳射器是20世紀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齊名的四項重大發明之一。以鐳射器為基礎的鐳射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在已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能源動力、通訊及資訊處理、醫療衛生、軍事、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研究等各個領域,鐳射技術是正在走向實用化的高技術。
(二)生物技術領域
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體和工程原理等生產製品的綜合性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四個領域。生物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核心。它有兩個標誌性技術,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
生物技術不僅在農業和醫學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對環保、能源技術等都有很強的滲透力。
(三)新材料技術領域
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發展或正在發展之中的具有比傳統材料更優異效能的一類材料。
新材料技術是高新技術的物質基礎,包括對超導材料、高溫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態材料、單晶材料等的開發和利用。它有兩個標誌:一個是材料設計或分子設計,即根據需要來設計新材料;另一個是超導技術。
20世紀90年代新材料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高功能化,超高效能化,複合化和智慧化。
(四)新能源技術領域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現代的新能源技術按照其創新性和是否能夠再生或連續使用的性質可劃分為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
核能技術與太陽能技術是新能源技術的主要標誌,透過對核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為主體的傳統能源觀念,開創了能源的新時代。
(五)空間技術領域
空間技術即新型高科技航天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包括對大型運載火箭、巨型衛星、宇宙飛船等空間軍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空間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其兩個標誌是太空梭和永久太空站。它不僅把高技術用於地球上,還把人類整體生存機構引向了外層空間。
世界海洋總面積為36億平方公里,佔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米,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和能量。海洋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其標誌技術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
除這六大高技術領域外,另外介紹一下環保技術和農業新技術。環保技術,主要是對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進行監製、控制、治理和保護的各類技術的統稱。農業新技術包括:①農業工廠化。農業工廠化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裝置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它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②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發展中國家興起的,以採用農作物高產良種為中心的一場新技術革命。其主要內容是大規模地推廣矮杆、半矮杆、抗倒伏、產量高、適應性廣的小麥和水稻等作物優良品種,並配合灌溉、施肥等技術的改進。這一農業技術革新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因而被譽為“綠色革命”。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在這一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③持續農業。持續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醞釀提出的農業發展新方向。持續農業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社會上能接受的”農業。概括地說,它是經濟、社會、技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中國的持續農業尚處於探索和初步實驗階段。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研究,二是建立實驗區,三是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任務。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一)生態平衡與中國生態環境
生態系統的平衡簡稱生態平衡,是指一定的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各種對立因素透過互相制約的轉化、補償、交換等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的穩定和平衡的階段。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但這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叫做生態國限,超過了生態國限,自動調節能力就降低甚至喪失,生態系統就遭到破壞。生態平衡是生物世界進行生命活動所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在對生態系統的利用和改造過程中要嚴格按規律辦事,才能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態系統。
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基本評價是:總體在惡化,區域性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造成中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大壓力:人口壓力、工業化壓力和市場壓力。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是中國走向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是制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檔案,也是中國政府認真履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檔案的原則立場的實際行動,具有劃時代意義。1994年8月,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全國綱領性檔案。
《中國21世紀議程》包含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系統”,即總體戰略系統,社會可持續系統、經濟可持續系統以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系統;第二個層次為章,各系統皆由若干章組成,每章的內容指明該系統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第三個層次為“方案領域”,每章由若干方案領域組成;第四個層次為“行動”,由每個方案領域內若干行動組成,是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基本單元。
(二)環境與環境保護
(1)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類。自然環境指人群周圍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社會環境指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創造的勞動和社會場所,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農業、工業、城市等人造環境的總稱。
(2)環境問題是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上述環境的改變以及因為這些改變而引起的各種問題。環境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既要防治環境汙染,又要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手段,維持生態平衡是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環境保護應包括防治汙染和保護自然兩個方面。
高新技術的含義
高新科學技術,也叫高技術、高科技。1983年“高技術”一詞被收入美國出版的《韋氏第三版國際詞典補充9000個詞》中,由此作為一個正式名詞固定下來。一般而言,它的含義是動態變化的,是不斷髮展的一個概念。從地域上看,不同的國家對高技術有不同的理解。被稱為南韓“經濟起飛、科技發展之父”的崔享博士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從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認識,把高技術分為三個層次:(1)技術的改進;(2)技術的綜合;(3)技術的創新。技術的改進,技術的綜合均屬於高技術的範疇,更重要的是技術的創新。
高新技術就一般而言,實際上指的是當代新興學科與高技術水平,特別是尖端技術和先導技術,它反映了科學向技術的迅速轉化以及科學與技術的高度融合,是生產力發揮巨大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高新技術的特徵
高新技術本身具有一些有別於一般科技的獨特內容,將高新技術的主要特徵概括為“六高”:高智力、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高滲透、高競爭。
三、高新技術領域及其標誌性技術
一般認為,高技術包括六大技術領域,12項標誌技術和9個高技術產業。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六大高技術領域是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它們將在本世紀獲得迅速發展,並透過廣泛的實用化和商品化,成為日益強大的高技術產業。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為標誌的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核心;以光電子技術、人工智慧為標誌的資訊科技,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前導;以超導材料、人工定向設計的新材料為標誌的新材料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支柱;以太空梭、永久太空站為標誌的空間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以深海採掘、海水利用為標誌的海洋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
六項高技術領域中的12項標誌技術,是已經萌發但還遠未成熟的前沿技術。本世紀的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將縮小,但由於高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強制性滲透改造了這些傳統產業部門,因此這些產業的絕對產量和產值不會萎縮。
(一)資訊科技領域
資訊科技是六大高技術的前導。主要指資訊的獲取、傳遞、處理等技術。資訊科技以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通訊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
當前資訊科技主要表現在:
(1)積體電路。目前世界上1兆位和4兆位的動態隨機儲存器晶片已得到廣泛應用,16兆位的晶片也已產生。此外,光子積體電路和生物積體電路的研製開發也已獲得重大
進展。
(2)電子計算機。目前世界上計算機的裝機臺數超過一億,超巨型計算機速度已超過100億次。現在的計算機,類似人的左腦進行邏輯思維方面的工作。而形象思維方面的工作則要透過人的右腦完成。為解決形象思維問題,人們正在研製神經計算機和模糊計算機。神經計算機從微觀上以自底到頂的方式接近人腦,而模糊計算機則是從宏觀上,以從頂到底的方式接近人腦。
(3)軟體技術。資訊科技主要由兩部分技術組成,即計算機硬體技術和計算機軟體技術。知識和資訊的收集、儲存、整理、創新、傳播和應用等環節的執行,將以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為前提。
軟體技術是各類計算機應用程式設計或編輯技術的總稱。目前軟體技術主要有四大類:
①根據計算和自身的結構和功能,為計算機設計成編輯指令性語言程式的軟體技術;
②為計算機操作、管理人員或編輯操作、編輯、檢索、除錯、診斷、維護等程式的軟體技術;
④為各類使用者計劃或編輯知識資訊資料,網上操作和電子讀物程式的軟體技術。
(4)通訊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現了光纖通訊、衛星通訊、程控數字交換機和綜合業務數字網技術。
(5)鐳射技術。鐳射器是20世紀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齊名的四項重大發明之一。以鐳射器為基礎的鐳射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在已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能源動力、通訊及資訊處理、醫療衛生、軍事、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研究等各個領域,鐳射技術是正在走向實用化的高技術。
(二)生物技術領域
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體和工程原理等生產製品的綜合性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四個領域。生物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核心。它有兩個標誌性技術,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
生物技術不僅在農業和醫學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對環保、能源技術等都有很強的滲透力。
(三)新材料技術領域
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發展或正在發展之中的具有比傳統材料更優異效能的一類材料。
新材料技術是高新技術的物質基礎,包括對超導材料、高溫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態材料、單晶材料等的開發和利用。它有兩個標誌:一個是材料設計或分子設計,即根據需要來設計新材料;另一個是超導技術。
20世紀90年代新材料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高功能化,超高效能化,複合化和智慧化。
(四)新能源技術領域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現代的新能源技術按照其創新性和是否能夠再生或連續使用的性質可劃分為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
核能技術與太陽能技術是新能源技術的主要標誌,透過對核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為主體的傳統能源觀念,開創了能源的新時代。
(五)空間技術領域
空間技術即新型高科技航天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包括對大型運載火箭、巨型衛星、宇宙飛船等空間軍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空間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其兩個標誌是太空梭和永久太空站。它不僅把高技術用於地球上,還把人類整體生存機構引向了外層空間。
世界海洋總面積為36億平方公里,佔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米,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和能量。海洋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其標誌技術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
除這六大高技術領域外,另外介紹一下環保技術和農業新技術。環保技術,主要是對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進行監製、控制、治理和保護的各類技術的統稱。農業新技術包括:①農業工廠化。農業工廠化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裝置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它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②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發展中國家興起的,以採用農作物高產良種為中心的一場新技術革命。其主要內容是大規模地推廣矮杆、半矮杆、抗倒伏、產量高、適應性廣的小麥和水稻等作物優良品種,並配合灌溉、施肥等技術的改進。這一農業技術革新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因而被譽為“綠色革命”。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在這一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③持續農業。持續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醞釀提出的農業發展新方向。持續農業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社會上能接受的”農業。概括地說,它是經濟、社會、技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中國的持續農業尚處於探索和初步實驗階段。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研究,二是建立實驗區,三是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任務。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一)生態平衡與中國生態環境
生態系統的平衡簡稱生態平衡,是指一定的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各種對立因素透過互相制約的轉化、補償、交換等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的穩定和平衡的階段。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但這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叫做生態國限,超過了生態國限,自動調節能力就降低甚至喪失,生態系統就遭到破壞。生態平衡是生物世界進行生命活動所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在對生態系統的利用和改造過程中要嚴格按規律辦事,才能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態系統。
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基本評價是:總體在惡化,區域性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造成中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大壓力:人口壓力、工業化壓力和市場壓力。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是中國走向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是制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檔案,也是中國政府認真履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檔案的原則立場的實際行動,具有劃時代意義。1994年8月,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全國綱領性檔案。
《中國21世紀議程》包含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系統”,即總體戰略系統,社會可持續系統、經濟可持續系統以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系統;第二個層次為章,各系統皆由若干章組成,每章的內容指明該系統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第三個層次為“方案領域”,每章由若干方案領域組成;第四個層次為“行動”,由每個方案領域內若干行動組成,是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基本單元。
(二)環境與環境保護
(1)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類。自然環境指人群周圍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社會環境指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創造的勞動和社會場所,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農業、工業、城市等人造環境的總稱。
(2)環境問題是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上述環境的改變以及因為這些改變而引起的各種問題。環境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既要防治環境汙染,又要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手段,維持生態平衡是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環境保護應包括防治汙染和保護自然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