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比滴滴快
-
2 # 無名藥師
單純依靠血常規當然不能判斷是否為細菌或者病毒感染。否則的話,臨床對於判斷細菌或者病毒感染就太簡單了。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以及單核細胞等常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但是這些指標的升高或降低並不是指向單一的疾病,有許多疾病也都可能引起它們的變化。
醫生只能將血常規作為判斷感染的輔助參考,卻不能根據這些指標就斷定是否為細菌或者病毒感染。所以需要結合臨床體徵,血常規,以及其他實驗室檢查來相互印證,才可以大致做出可能的判斷。
我們看一下血常規中常與感染相關指標的變化可能提示哪些疾病:
白細胞:高於正常值:常見於細菌性感染、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小常見於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症、某些血液病。
低於正常值:白細胞減少症,造血功能障礙,骨髓抑制, 病毒感染,副傷寒。
中性粒細胞計數高於正常值:可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急性出血、敗血症、粒細胞白血病、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小於正常值:見於傷寒、副傷寒以及病毒性感染。粒細胞缺乏症、化學藥物中毒、化療藥物的使用,瘧疾、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單核細胞計數大於正常值:可見於一些細菌感染以及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
小於正常值:沒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計數大於正常值:可能見於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以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以及一些病毒感染,;
小於正常值:可見於長期化療或者X射線照射後,以及免疫缺陷者。
-
3 # 健康科普小醫生
大家都有所體會,平時感冒發燒、嗓子不舒服到醫院就診,醫生在經過查體和心肺聽診後,若聽診沒有肺部感染,一般會檢查血常規(現在大部分醫生還會加上一項“C反應蛋白”),透過化驗結果來推斷是否存在細菌感染來決定抗生素的應用!
其實血常規的結果只能起到參考作用,對診斷用藥提供指導。一些免疫力低下、重度感染、特殊體質的患者即使存在細菌感染白細胞數值也不一定升高!那麼醫生就會根據症狀、體徵及化驗結果採取經驗性用藥!也就會有個別病人用藥後效果不理想而需要改變治療方向!
以上個人見解,供參考!
-
4 # 藥說兒
血常規指標對於判斷是否是細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要明確是哪種細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還是要透過實驗室組織培養才能確定。
由於實驗室組織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了控制病情發展防止併發症,醫生有時候需要透過經驗判斷來幫助患者控制細菌感染問題,而血常規指標可以幫助醫生進行這種經驗判斷。
一般來講,如果白細胞計數減少或者沒有增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會大一些;而白細胞計數明顯增多,則是各種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大一些。透過經驗治療和用藥,很多病人的感染問題都得到了控制,因此血常規指標對於控制感染問題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
-
5 # 龍大夫的肝病課堂
血常規檢查如何區別細菌和病毒感染?這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當一個人出現發熱、咳嗽等感染表現的時候,人們都試圖透過簡單的血常規檢查,來分辨到底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龍大夫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覺得確定感染是細菌還是病毒引起的,單純依靠血常規檢查是遠遠不夠的。但是,血常規檢查還是有其一定的意義。
大體上,血常規中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傾向於細菌感染,而白細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比如說,肺炎鏈球菌引起的肺炎,一般來說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是升高的;而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這樣的疾病血常規往往提示白細胞正常、淋巴細胞比例可能升高。
但是,臨床中總是有例外的。
比如,腎綜合徵出血熱,也會表現為發熱,它是一種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叫漢坦病毒,患者的血常規往往提示白細胞很高。而由沙門菌引起的傷寒,血常規往往表現為白細胞減少。
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就不一一枚舉了。
是不是這樣就說明血常規完全沒有意義呢?不是這樣的,血常規當然有意義。
在除外以上特殊的情況下,要確定是細菌和病毒感染,最直接的辦法是做細菌培養或者病毒的抗體檢測,這才是診斷的最準確的辦法。但有時候這些病原學檢查,並不能得出陽性的結果,因為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還不能完全保證。
在臨床上,如果碰到不能區分的情況,醫生就要做其他的檢查、詳細詢問病史、認真體格檢查,綜合所有的臨床資料來分析。提示細菌感染的其他指標有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升高;而病毒感染可能單核細胞會有一些變化。從病程上來看,病毒性感染一般是自限性疾病,而細菌感染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繼續加重。
臨床上,如果懷疑細菌感染的話,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一步找感染源來自哪裡。比如說,肺部的影像學檢查,能看到是不是有肺部感染的依據,尿和糞便檢查是不是能夠發現大量的白細胞,扁桃體有沒有化膿的跡象,等等。
總之,血常規檢查只能一個初步的判斷,給醫生一些線索,具體還要根據其他的臨床資料來綜合分析。
-
6 # 醫患家
在日常疾病診療中,“驗血”是老百姓熟知的,在就醫診斷時的第一道步驟。在這裡“驗血”通常指——“血常規檢查”,是醫生檢視患者感染等狀況的最基本檢測手段。
血常規檢驗基本包括: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紅細胞數、血紅蛋白、血小板、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檢測(如:CRP、PCT、SAA)等等,不包括:血型、血脂、血流變、血沉、電解質等專案。因此血常規一般用於觀察感染、貧血狀況與篩查血液病等情況。
那麼是否血常規有細胞數的增高就意味著患者有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呢?並非如此,因為感染原因大體上可以分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細菌合併病毒感染三種,不能盲目地使用抗生素治療。
細菌感染細菌感染血常規最常見的表現是: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的明顯增高,白細胞總數>10×109/L(正常值為4~10×109/L),中性粒細胞>70%判定為陽性。但要注意排除生理性增多的情況(如抽血前飽餐、興奮、運動和女性月經期等),但升高幅度常較小且為一過性。細菌感染後常見發熱症狀,找到感染灶,早期應用抗生素一般可以明顯的降低白細胞值。
病毒感染現大眾對病毒感染不能濫用抗生素已有較廣泛的認知,流感、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及兒童手足口病由十有八九是由病毒導致。血常規最常見的表現為:白細胞總數無明顯升高,甚至有降低,淋巴細胞有明顯的升高即>40%,代表比較明顯的病毒感染。但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病毒感染時也有中性粒細胞增高的現象,合併細菌感染後更會導致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目前傳統血常規專案配合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檢測(最常見如:CRP、PCT、SAA)進行感染篩查已被廣泛使用。所謂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即人體在炎性反應或(和)應激的狀態下,會迅速增高,在病情得到緩解後會顯著降低的成分。其共同特點是升高早、升高快,甚至早於白細胞數變化,可以大大提高感染檢出率。其中較為常用的專案有:
CRP——C反應蛋白,感染4-6h顯著升高,除感染外,創傷、心梗、腫瘤等情況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升高。與血常規聯用,可以比單獨檢測白細胞數(感染陽性率在50%左右)提升感染陽性檢出率至80%左右,但區分細菌、病毒感染能力較低。
PCT——降鈣素原,感染2-6h可升高,嚴重細菌、真菌感染及膿毒症時其數值顯著增高,自身免疫病、過敏和病毒感染時則不會升高,因此PCT可以輔助鑑別細菌、病毒感染。
SAA——血清澱粉樣蛋白A,感染4-6h顯著升高,伴隨病情的好轉而迅速下降。在感染疾病中,其升高幅度顯著高於CRP,且在病毒感染時,SAA升高要比CRP更為常見,因此也可以輔助鑑別細菌、病毒感染。
綜上,應用血常規,聯合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檢測對醫生判斷感染性疾病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可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確定感染灶,結合病人其他症狀指標綜合判斷才能做到準確診治。
-
7 # 耳鼻喉科高醫生
血常規檢查是身體體檢檢查裡最基本的體檢檢查,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可以診斷是否貧血,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問題。
但血常規檢查很難明確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血常規檢查裡一些專案可以提示,可能和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有關,只是一種輔助檢查!病毒感染時,血常規表現為白細胞數目正常,中性粒細胞比例正常,淋巴細胞比例升高。但這些都是理論上概念,臨床上見到的更多的是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伴有細菌感染或者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單純細菌感染,比如闌尾炎患者,白細胞顯著升高。
感冒百分之八十都是病毒感染,感冒的患者如果化驗單顯示白細胞數目升高,中性粒數目也升高,這就有可能是在感冒病毒感染的基礎上伴有細菌感染。因此怎樣分析化驗的結果最好還是在專業醫生結合臨床表現具體分析病情,有時候需要進一步檢查。
-
8 # 阿v國
"如何準確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
一些出版時間久的、經典的醫學教科書,比如2005年出版的《牛津臨床與實驗室檢查手冊 第2版》裡說“感染時白細胞經常升高,例如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而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增高(但是並非總是如此)以前認為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患兒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但近來研究證實單獨應用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作為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篩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異,通俗的說就是不靠譜。因此對於患兒,不能單獨應用二者來預測細菌或病毒感染,需結合臨床病史及其他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
此外,就算是輕度的普通肺炎患兒無需常規進行C反應蛋白(CRP)指標檢查;需要住院或有肺炎相關併發症的患兒應做CRP檢查,結合臨床可評估對治療的反應。紅細胞沉降率(ESR)、CRP或血清降鈣素原(PCT)濃度,也不能單獨或聯合用以區分細菌性或病毒性肺炎;使用這些非特異性的炎症指標去區分細菌及非細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低,難以得出一個折點標。這一段通俗的說就是:用“ESR、CRP或PCT濃度來準確區別病毒還是細菌感染也是不靠譜的。以上這些已經被國外的醫生普遍認同了,因此國外醫生很少為了區別病毒還是細菌,要求初診患者檢查血常規和CRP。但是,絕大多數中國國內的醫生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巨大差別。
但是為什麼國內外的差別這麼大呢?\首先,國內的醫學教育學習總讓人感覺遺憾,對待血常規的認識教育沒有與時俱進,ESR、CRP或PCT濃度的認識過於簡單、刻板。醫學老師並沒有教好學生。
究其原因,從各國的疾病譜的變化來說,中國在細菌感染傳染病的陰影下壓抑的過久了,於是這種和細菌死磕的勁頭被沿襲下來。有句諺語,當你總覺得自己是錘子的時候,你眼裡到處是釘子。同理,當中國醫生總覺得自己是抗生素的時候,他們睜開眼時,瞳孔裡就條件反射的浮現出細菌的影子,把細菌揪出來徹底幹掉的鬥爭思維是血常規檢查成為必須檢查以及抗生素濫用的主要原因。可是問題在於,中國疾病的種類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變化,非細菌感染、免疫紊亂、代謝障礙等等疾病已經成為主流。絕大多數的呼吸道感染就是病毒引起。從機率上說,不要說檢查血常規,就算是一個不學醫的人,面對100個發熱的病人閉著眼睛說他們是病毒感染的準確性不會低於90%。
相反,國外的醫學理念相對與時俱進得更合理,醫學教育標準統一,反正幾乎都是非細菌的疾病,血常規不查也罷。
其次,中國醫生絕大部分追求名醫的光環,患者醉心於立竿見影的奇效,再加上比較不堪的醫療制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醫生和患者普遍焦慮,醫患之間的聯絡不忠誠,沒有足夠的跟蹤觀察時間,醫患之間的複診安排總是靠運氣。所以初診的時候,醫生就恨不得拉網檢查一遍,成就一批神醫;患者恨不得瞬間查出病因即刻康復,造就一個傳奇。失去了耐心的有計劃的醫學觀察,血常規和CRP自然就成為了主角。
最後,國內外的醫生面臨的壓力也是天壤之別。國外的醫生有完善的醫療整體服務體系,相對而言不懼怕風險,只要對大多數人有利,為了準確判斷病原可以選擇延時等待,等待精準的指標出現。國內的醫生,面對個人難以化解的矛盾壓力,為了避免少數的風險,在有限的觀念的指導下,選擇集體檢查、吃藥。
最後的最後再說幾點:
、中國的醫生道德水準高於社會平均水平,一些掙黑心錢的伎倆不體現在絕大多數中國醫生的身上。
作為本文作者的我也是國內醫學教育的產物,對血常規的認識,對細菌和病毒的區別認識也是一路跌跌撞撞,但是和我樣有一顆渴望與時俱進之心的大有人在,我們這類醫生願意和患者一起成長,請給我們一個和諧的空間、時間。
準確識別細菌和病毒還是有一些辦法的,但是耗時費力,大多數時候還是一言難盡。
儘管不能準確區分病毒和細菌,血常規和CRP的其他醫學意義還是很重大。"
回覆列表
平常我們在看血常規的時候,只看到一些指標上升或者下降了,醫生是怎樣依據化驗單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呢?通常根據白細胞數目判斷是否細菌或者病毒感染。
1、 如果白細胞總數高,並且中性粒細胞比例高大多是細菌感染。人體內白細胞和中粒細胞主要針對細菌。如果高於正常值的話,說明其可能出現細菌感染的情況。2、淋巴細胞比例高病毒感染可能性最大。人體淋巴細胞主要作用是產生抗體來對抗病毒,如果化驗單上面顯示淋巴細胞絕對值和百分率增加其實就是說明淋巴細胞增多,若發現它增高了的話,那就說明病毒感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