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文史工作坊
淮軍雖脫胎於湘軍但與湘軍差別較大,具體情況,且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兩者地域不同。這一點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湘軍將領多為湖南人,如曾國藩、曾國荃、彭玉麟、左宗棠、劉錦棠等等(當然重要將領也有其他省的,比如湘軍第一悍將就是四川人鮑超)。淮軍將領多為安徽人,如李鴻章、潘鼎新、丁汝昌、劉銘傳、張樹聲等等。
第二,兩者裝備不同。淮軍比湘軍更加註重西洋武器。淮軍成立之初便是在上海作戰,隨後轉戰江浙,這些地方都是洋人核心利益所在之地,為了使這裡免遭太平軍入侵,洋人甚至自己組建了洋槍隊。在與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李鴻章也可以更好地獲得西方的軍事資源,其西洋裝備比在內地作戰湘軍要多,要強,淮軍甚至接收了洋槍隊的裝備,李鴻章還聘請洋人,讓軍隊練洋操,相比之下,淮軍比湘軍的西方化程度更高。
第三,兩者精神風尚不同。其實這一點最主要體現在曾國藩與李鴻章身上。我們知道,曾國藩是晚清著名的理學家,繼承魏源、賀長齡注重經世之風,湖南人郭嵩燾曾說曾國藩“以道德風義倡,天下名賢碩德蔚起湖湘間。”李鴻章卻不一樣,雖也是科舉出身,但並不想去成為事實上也沒有成為官僚兼學問大師。而且在清代,湖南地區,輕視漢學,安徽恰好相反。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湖南的學風注重經世,安徽地區則是注重考證(江蘇也是),所以安徽當時並沒有像湖南那樣出現讀書人群體投筆從戎的局面,這也是李鴻章到家鄉沒有拉起隊伍的一個原因。所以,湘軍多為讀書人拉起山農,頗有儒風(曾國藩個人也有儒將的風範)。淮軍成分卻複雜得多,有比較重的江湖痞氣,所以當時有人說淮軍“既富而驕。”
第四,兩者內部派系複雜程度不同。我們知道,湘軍是由曾國藩創立而且統領的,其實到了後期湘軍重要將領紛紛獨當一面,曾國藩能絕對掌控的不過是曾國荃等少數將領,所以這裡又有一個不同點,湘軍將領一般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地方大吏。相比之下,淮軍不是沒有獨當一面的地方大吏,但是比較少,而且淮系將領劉銘傳、張樹聲、潘鼎新等人出任封疆大吏之後仍難以與李鴻章抗衡,甚至要繼續聽李鴻章的話,淮軍上下級關係的痕跡依然存在。湘軍不是這樣,其內部派系更加複雜,常常是一個人就是一個山頭,像左宗棠這樣的後來都不聽曾國藩的話了,這與湘軍內部更多依靠的是道義關係來維持有關。不過,進一步說,湘軍將領之間即便是有矛盾但一般比較謙和,淮軍卻不是,矛盾雙方常常很直接。
第五,兩者內部文人不同。湘淮軍除了武將不一樣,內部的文人差別也大。曾國藩有儒風,是理學大師,他在湘軍的幕僚有辦實事的,也有來裝飾儒雅的。比如曾國藩門下得其學問真傳的四大弟子:薛福成、黎庶昌、張裕釗、吳汝綸。還有莫友芝,王闓運等比較有名的學問高深之人。李鴻章覺得曾國藩幕府那些人是一些“老幕”,他很是看不起的,李鴻章更加註重能實實在在辦成事情的專家,比如能辦糧草,能辦器械,能與洋人打交道,能辦洋務之類的有真本事的專家。
參考文獻:
董叢林:《晚清政事探研》,東方出版社,2001年。
回覆列表
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本質上都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所興起的團練武裝,而且由於李鴻章是曾國藩的老部下、得意門生,所以淮軍的創辦是基本沿襲了湘軍的,這是他們的相同點;但是在很多細節方面,淮軍和湘軍又有不同。
首先不用說,兩支部隊的兵員不一樣。湘軍是湖南兵,而淮軍則是皖北、皖中兵,長江以南的安徽人很少做淮軍,原因也很簡單,當時皖南是太平天國的大本營。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淮軍和湘軍的高層都不一樣,湘軍的高層湖南各地基本都有分佈,但淮軍的高層卻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合肥人。
湘軍和淮軍在剿滅太平天國的作用,也有不同:湘軍是真正剿滅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也為晚清文官辦團練提供了模板;而湘軍則是在後期才慢慢湧現,並逐漸脫穎而出的。最後曾國藩從安慶往東、李鴻章從上海往西,兩股大軍合圍天京,一起剿滅的太平天國。
兩支部隊的結局,也有所不同。太平天國被剿滅以後,曾國藩就解散了湘軍,讓他們回湖南老家種地養老了;而李鴻章,則沒有解散淮軍,而是讓他們去平滅家鄉的另一起農民起義——捻軍。捻軍定後,淮軍也沒有解散,而是被逐步體制化成為正規軍了,使得最後的北洋系統形成了合肥人的天下,時有“會講合肥話,就把洋刀挎”的戲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