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了地球夢發動機。
4
回覆列表
  • 1 # 視車工坊

    其實FIT和CITY可以說差距並不大,都是採用同一平臺,相同的動力配置,但是究竟應該怎麼選?下面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1.先來說說外觀方面

    FIT外觀設計可以說更偏向於年輕時尚,有一定的運動感,同時改裝潛力比較大。CITY的外觀設計相比FIT更加偏向於居家的設計。

    2.空間方面表現

    本田在空間最佳化方面可以說一直表現都是不錯的,本田的車主也可以發現本田的車型普遍空間比同級別的車型大,同樣FIT和CITY表現都不錯,如果相比則CITY由於更長的車身尺寸和軸距在腿部空間以及後備箱空間方面表現更好一點,FIT則在頭部空間有優勢。

    3.底盤調教方面

    懸架硬舒適性差可以說是FIT車主廣為詬病的一點,確實FIT無論是前懸架還是後懸架整體偏硬,在顛簸路段底盤整體性一般。而CITY則由於更居家的定位在底盤舒適性方面可以說要比FIT好。

    4.動力方面

    之所以動力在最後說也正是由於CITY和FIT在動力方面基本沒有差別,使用的都是本田地球夢發動機,匹配cvt變速箱,在油耗平順性等方面表現都不錯。只是在調教方面FIT的動力性感覺會更強一點。

    5.認可度保值率方面

    由於FIT進入國內的市場更早,也是面對全球化的一款車型,可以說一直有著不錯的市場口碑,CITY雖然和FIT在各方面相似度很高,但是由於進入時間晚,並沒有FIT知名度高。同樣在保值率方面FIT也有著更高的保值率。

    整體來說FIT和CITY可以說是雙胞胎車型,更多區別也就是兩廂三廂的不同,個人建議如果喜歡年輕運動時尚就選FIT,如果主要家庭使用有一定空間,舒適性方面需求,則CITY更適合。

    關於汽車我們一起探討。

  • 2 # 車質網

    步入汽車媒體行業後,伴隨接觸過的高階車型越來越多,無論是知名設計師筆下的精妙線條、酣暢淋漓的駕駛感受、頂尖級的先進科技,還是堪比頭等艙的豪華、舒適體驗,雖然不曾真正擁有,但終歸令人心馳神往。然而,下班回家的路上,前方殷紅一片的剎車燈不免讓人感嘆,假如車小一點從剛才的縫隙中鑽過去,或許現在早就完成切換路線的操作了。

    確實,面對早晚高峰擁堵的路況,強勁的動力或豐富的科技配置,都難以扭轉此時糟糕的心情,反倒是車身更靈巧的緊湊型家轎顯得如魚得水,就像本期小編試駕的2018款廣汽本田CITY,拋開繁複一切從簡的它,或許無法給你難以比擬的豪華氛圍,但易於輾轉騰挪的身形,以及擁有可圈可點的實用性表現,卻足以成為日常代步的得力助手,似乎CITY就是為都市而生。

    外觀:小幅升級強調年輕元素

    2018款CITY的外觀基本沿襲了前作造型風格,動感且頗具年輕化色彩可謂是該車給人的初印象。雖然第六代車型已在市場上征戰三年,但其整體造型依舊讓人不禁側目,尤其是自前車門延伸至尾燈的暗刻腰線設計,盡顯靈動之餘,也讓該車看上去更加舒展。

    區別於老款車型,2018款CITY將進氣格柵換裝為鍍鉻材質,較此前的啞光銀色飾板更具活力。重點在於,小編試駕的頂配車型,近光燈與前霧燈光源均升級為LED元件,就實際感受而言,LED燈組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亮度”層面,其發出的冷色光與路燈的昏黃形成了鮮明反差,清晰度更勝一籌。值得一提的是,側面看去CITY的後備箱截面,呈現出些許上翹趨勢,動感卻並不激進。此外,全新樣式的15英寸鋁合金輪輞,融入了時下流行的雙色設計,視覺感受勝過老款車型。

    內飾:簡簡單單也很好

    改款後的CITY內飾佈局與老款如出一轍,非對稱式中控臺造型,搭配其間鑲嵌的銀色與烤漆材質裝飾,並未讓車內顯得太過沉悶。三輻式方向盤最並未採用皮質面料包裹,但觸感細膩且與手掌貼合度較高,美中不足的是,僅支援手動高低調節,對不同身材駕駛者的適應能力有待提升。三圓式機械儀表盤資訊反饋比較直觀,並提供了藍色氛圍燈,最右側錶盤中央則為行車電腦顯示屏,提升了車內的科技感。而最討小編歡心的,則是兩側門板鑲嵌的織物材質,除了觸感較塑膠板件更加舒適外,些許的運動氣息也更加符合年輕人口味。

    2018款CITY取消了中控觸屏等配置,僅保留了可播放MP3的“常規”機頭,直觀的說在營造車內科技感層面不算出眾,不過得益於實體按鍵和旋鈕設計,操作便利性方面仍值得稱道,且旋鈕與按鍵均無鬆散感。值得一提的是,該車在中控臺下方提供了USB和12V電源介面,便於為移動裝置充電。

    得益於電動天窗的出席,車內的採光與換氣效果得以提升,作為頂配車型,一鍵啟動功能不僅提升了該車的檔次感,日常出行的便利性也得以最佳化。重點在於,採用織物面料包裹的中央扶手,還能夠緩解惱人的擁堵給駕駛員帶來的疲勞感。

    效能:堅持“自吸”勝在低速響應

    2018款CITY的動力系統並未進行調整,依舊搭載採用缸內直噴等技術的L15B2發動機,這臺排量僅為1.5L的自然吸氣引擎,擁有96kW/6600rpm最大功率,以及155N·m/4600rpm峰值扭矩,在小排量渦輪引擎逐漸普及的今天,其引數已不算搶眼,但較競品車型CITY的動力表現稱得上是“佼佼者”。傳動系統則由CVT無級變速器擔任,除了提供S擋和L擋外,該車還提供了ECON模式,以進一步最佳化其燃油經濟性表現。

    得益於自身不足1.2噸的整備重量,以及油門初段較為靈敏的調校風格,D擋起步時充沛的低扭表現甚至會讓這臺小車顯得有些竄,不過伴隨油門踏板逐漸深入,線性釋放的加速力道無疑是小排量增壓發動機所無法比擬的。穿梭於城市間,駕駛員可以輕鬆的透過油門踩踏深度掌控車輛何時發力,毫無延遲的響應不僅歸功於自然吸氣發動機,無需考慮“擋位”的CVT無級變速箱,也能夠迅速抬升發動機轉速,以換取充足的動力幫助駕駛員完成超車動作。“輕鬆好開”便是對CITY最客觀的評價。

    如果無需與時間賽跑,日常通勤過程中ECON模式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此時油門踏板的響應更加舒緩,特別是起步階段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提升駕乘舒適性也有一定功效。當然,這並不意味著CITY進入了“佛系”狀態,油門踏板過半後,它依然能夠輕鬆超越周圍的慢車,只是儀表盤上的氛圍燈會從綠色變為藍色,提示駕駛員關注油耗表現。

    當然,急加速時還是將變速箱換至S擋吧,較D擋稍高的巡航轉速,不僅再次縮短了加速響應時間,更加充裕的動力輸出,還可營造些許的駕馭樂趣,只是CVT變速箱並不擅長製造我們期望的推背感,且收油時可察覺到些許的拖曳感,但好在D擋和ECON模式行駛時,這種感覺基本可以忽略。

    對於一款入門級緊湊型家轎而言,在市區行駛中CITY的隔音表現處於同級主流水平,只是當發動機轉速超過2000rpm時,傳至車內的轟鳴聲略感明顯。此外,2018款CITY的制動力粘腳就有且增益較為線性,掌控前後車距可謂信手拈來,不過依小編個人的感受而言,其剎車踏板的腳感稍硬,初次駕駛該車的朋友需要稍加適應。

    之所以說CITY是為都市而生,一方面歸功於自然吸氣發動機更加線性的動力響應,更重要的因素在於該車身形靈巧,穿行於城市中可謂如魚得水。雖然CITY採用的懸掛結構較為常規,但藉助韌性十足且偏向運動的調校風格,該車能夠有效過濾路面細碎的顛簸,不過駛過落差較大的坑窪時,駕乘人員仍能夠察覺到些許衝擊,好在處理過程乾脆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值得一提的是,當後輪無法同時跨越橡膠減速帶等障礙物時,採用扭力梁結構後懸掛車型常見的橫向扭動感並沒有如期而至。

    不僅如此,CITY方向盤回饋力度較為輕柔,即便是女性駕駛者也能輕鬆完成倒車揉庫操作,只是明顯居家風格的背後,精準的指向表現甚至展現出了些許運動味道。透過方向盤輕鬆的滑過彎角或完成併線操作,車頭毫無遲疑地響應與整車出眾的循跡性表現讓人印象深刻。不過相比主打駕馭樂趣的車型而言,CITY並沒有刻意強調運動氣息,就像現役運動員和退役運動員的區別,處於巔峰期的前者更易流露出“戰鬥氣息”,而後者雖迴歸家庭,但運動基底並未喪失。

    空間:沿襲本田的優勢

    作為本田旗下的成員之一,廣汽本田CITY雖然車身尺寸並非同級之最,但得益於本田在營造車內空間方面的優勢,該車能夠為身高177cm的體驗者營造一拳頭部空間。不僅如此,兩側門板、非貫通式把手、前排杯架和手套箱等處均可放置隨身物品,使用手機導航時可將手機放置在擋把後方凹陷處,避免了將手機插入杯架導致路徑提示音量變小的窘境。此外,手剎拉桿兩側均提供了儲物槽,放置錢包等物品不成問題。

    在保證前排座椅位置不變的情況下,體驗者在後排的頭部和腿部餘量分別為三指與兩拳,加之中間地板的凸起高度可忽略不計,在該級別車型中難尋的充裕空間,更加讓人印象深刻。重點在於,該車後排儲物空間也較為豐富,兩側門板儲物槽能夠放置飲料瓶或手機等物品,副駕駛席後方還提供了置物袋。

    從官方公佈的資料來看,2018款CITY的後備箱總容積為536L,不過使用頻率更高的上層部分容積為485L,剩下的51L隱藏在後備箱隔板之下,從圖片來看上層部分的規整性值得肯定,足以應對日常代步或超市採購。雖然全系均未提供後排座椅放倒功能,但牌照槽上方的後備箱外接開關,為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且該配置在同級中較為罕見。

    安全:提升普及度是關鍵

    藉助ACE高階相容性車身結構,以及G-CON車輛衝擊力控制安全技術,在碰撞發生時CITY能夠吸收並分解衝擊力,從而降低事故對駕乘人員的傷害。作為頂配版本,該車裝備的上坡輔助、牽引力及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功能,足以為日常出行保駕護航,只是相比競品車型,諸多駕駛輔助系統僅為頂配專享,對提升全系產品力幫助較為有限。

    總結:

  • 3 # 車質網

    步入汽車媒體行業後,伴隨接觸過的高階車型越來越多,無論是知名設計師筆下的精妙線條、酣暢淋漓的駕駛感受、頂尖級的先進科技,還是堪比頭等艙的豪華、舒適體驗,雖然不曾真正擁有,但終歸令人心馳神往。然而,下班回家的路上,前方殷紅一片的剎車燈不免讓人感嘆,假如車小一點從剛才的縫隙中鑽過去,或許現在早就完成切換路線的操作了。

    確實,面對早晚高峰擁堵的路況,強勁的動力或豐富的科技配置,都難以扭轉此時糟糕的心情,反倒是車身更靈巧的緊湊型家轎顯得如魚得水,就像本期小編試駕的2018款廣汽本田CITY,拋開繁複一切從簡的它,或許無法給你難以比擬的豪華氛圍,但易於輾轉騰挪的身形,以及擁有可圈可點的實用性表現,卻足以成為日常代步的得力助手,似乎CITY就是為都市而生。

    外觀:小幅升級強調年輕元素

    2018款CITY的外觀基本沿襲了前作造型風格,動感且頗具年輕化色彩可謂是該車給人的初印象。雖然第六代車型已在市場上征戰三年,但其整體造型依舊讓人不禁側目,尤其是自前車門延伸至尾燈的暗刻腰線設計,盡顯靈動之餘,也讓該車看上去更加舒展。

    區別於老款車型,2018款CITY將進氣格柵換裝為鍍鉻材質,較此前的啞光銀色飾板更具活力。重點在於,小編試駕的頂配車型,近光燈與前霧燈光源均升級為LED元件,就實際感受而言,LED燈組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亮度”層面,其發出的冷色光與路燈的昏黃形成了鮮明反差,清晰度更勝一籌。值得一提的是,側面看去CITY的後備箱截面,呈現出些許上翹趨勢,動感卻並不激進。此外,全新樣式的15英寸鋁合金輪輞,融入了時下流行的雙色設計,視覺感受勝過老款車型。

    內飾:簡簡單單也很好

    改款後的CITY內飾佈局與老款如出一轍,非對稱式中控臺造型,搭配其間鑲嵌的銀色與烤漆材質裝飾,並未讓車內顯得太過沉悶。三輻式方向盤最並未採用皮質面料包裹,但觸感細膩且與手掌貼合度較高,美中不足的是,僅支援手動高低調節,對不同身材駕駛者的適應能力有待提升。三圓式機械儀表盤資訊反饋比較直觀,並提供了藍色氛圍燈,最右側錶盤中央則為行車電腦顯示屏,提升了車內的科技感。而最討小編歡心的,則是兩側門板鑲嵌的織物材質,除了觸感較塑膠板件更加舒適外,些許的運動氣息也更加符合年輕人口味。

    2018款CITY取消了中控觸屏等配置,僅保留了可播放MP3的“常規”機頭,直觀的說在營造車內科技感層面不算出眾,不過得益於實體按鍵和旋鈕設計,操作便利性方面仍值得稱道,且旋鈕與按鍵均無鬆散感。值得一提的是,該車在中控臺下方提供了USB和12V電源介面,便於為移動裝置充電。

    得益於電動天窗的出席,車內的採光與換氣效果得以提升,作為頂配車型,一鍵啟動功能不僅提升了該車的檔次感,日常出行的便利性也得以最佳化。重點在於,採用織物面料包裹的中央扶手,還能夠緩解惱人的擁堵給駕駛員帶來的疲勞感。

    效能:堅持“自吸”勝在低速響應

    2018款CITY的動力系統並未進行調整,依舊搭載採用缸內直噴等技術的L15B2發動機,這臺排量僅為1.5L的自然吸氣引擎,擁有96kW/6600rpm最大功率,以及155N·m/4600rpm峰值扭矩,在小排量渦輪引擎逐漸普及的今天,其引數已不算搶眼,但較競品車型CITY的動力表現稱得上是“佼佼者”。傳動系統則由CVT無級變速器擔任,除了提供S擋和L擋外,該車還提供了ECON模式,以進一步最佳化其燃油經濟性表現。

    得益於自身不足1.2噸的整備重量,以及油門初段較為靈敏的調校風格,D擋起步時充沛的低扭表現甚至會讓這臺小車顯得有些竄,不過伴隨油門踏板逐漸深入,線性釋放的加速力道無疑是小排量增壓發動機所無法比擬的。穿梭於城市間,駕駛員可以輕鬆的透過油門踩踏深度掌控車輛何時發力,毫無延遲的響應不僅歸功於自然吸氣發動機,無需考慮“擋位”的CVT無級變速箱,也能夠迅速抬升發動機轉速,以換取充足的動力幫助駕駛員完成超車動作。“輕鬆好開”便是對CITY最客觀的評價。

    如果無需與時間賽跑,日常通勤過程中ECON模式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此時油門踏板的響應更加舒緩,特別是起步階段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提升駕乘舒適性也有一定功效。當然,這並不意味著CITY進入了“佛系”狀態,油門踏板過半後,它依然能夠輕鬆超越周圍的慢車,只是儀表盤上的氛圍燈會從綠色變為藍色,提示駕駛員關注油耗表現。

    當然,急加速時還是將變速箱換至S擋吧,較D擋稍高的巡航轉速,不僅再次縮短了加速響應時間,更加充裕的動力輸出,還可營造些許的駕馭樂趣,只是CVT變速箱並不擅長製造我們期望的推背感,且收油時可察覺到些許的拖曳感,但好在D擋和ECON模式行駛時,這種感覺基本可以忽略。

    對於一款入門級緊湊型家轎而言,在市區行駛中CITY的隔音表現處於同級主流水平,只是當發動機轉速超過2000rpm時,傳至車內的轟鳴聲略感明顯。此外,2018款CITY的制動力粘腳就有且增益較為線性,掌控前後車距可謂信手拈來,不過依小編個人的感受而言,其剎車踏板的腳感稍硬,初次駕駛該車的朋友需要稍加適應。

    之所以說CITY是為都市而生,一方面歸功於自然吸氣發動機更加線性的動力響應,更重要的因素在於該車身形靈巧,穿行於城市中可謂如魚得水。雖然CITY採用的懸掛結構較為常規,但藉助韌性十足且偏向運動的調校風格,該車能夠有效過濾路面細碎的顛簸,不過駛過落差較大的坑窪時,駕乘人員仍能夠察覺到些許衝擊,好在處理過程乾脆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值得一提的是,當後輪無法同時跨越橡膠減速帶等障礙物時,採用扭力梁結構後懸掛車型常見的橫向扭動感並沒有如期而至。

    不僅如此,CITY方向盤回饋力度較為輕柔,即便是女性駕駛者也能輕鬆完成倒車揉庫操作,只是明顯居家風格的背後,精準的指向表現甚至展現出了些許運動味道。透過方向盤輕鬆的滑過彎角或完成併線操作,車頭毫無遲疑地響應與整車出眾的循跡性表現讓人印象深刻。不過相比主打駕馭樂趣的車型而言,CITY並沒有刻意強調運動氣息,就像現役運動員和退役運動員的區別,處於巔峰期的前者更易流露出“戰鬥氣息”,而後者雖迴歸家庭,但運動基底並未喪失。

    空間:沿襲本田的優勢

    作為本田旗下的成員之一,廣汽本田CITY雖然車身尺寸並非同級之最,但得益於本田在營造車內空間方面的優勢,該車能夠為身高177cm的體驗者營造一拳頭部空間。不僅如此,兩側門板、非貫通式把手、前排杯架和手套箱等處均可放置隨身物品,使用手機導航時可將手機放置在擋把後方凹陷處,避免了將手機插入杯架導致路徑提示音量變小的窘境。此外,手剎拉桿兩側均提供了儲物槽,放置錢包等物品不成問題。

    在保證前排座椅位置不變的情況下,體驗者在後排的頭部和腿部餘量分別為三指與兩拳,加之中間地板的凸起高度可忽略不計,在該級別車型中難尋的充裕空間,更加讓人印象深刻。重點在於,該車後排儲物空間也較為豐富,兩側門板儲物槽能夠放置飲料瓶或手機等物品,副駕駛席後方還提供了置物袋。

    從官方公佈的資料來看,2018款CITY的後備箱總容積為536L,不過使用頻率更高的上層部分容積為485L,剩下的51L隱藏在後備箱隔板之下,從圖片來看上層部分的規整性值得肯定,足以應對日常代步或超市採購。雖然全系均未提供後排座椅放倒功能,但牌照槽上方的後備箱外接開關,為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且該配置在同級中較為罕見。

    安全:提升普及度是關鍵

    藉助ACE高階相容性車身結構,以及G-CON車輛衝擊力控制安全技術,在碰撞發生時CITY能夠吸收並分解衝擊力,從而降低事故對駕乘人員的傷害。作為頂配版本,該車裝備的上坡輔助、牽引力及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功能,足以為日常出行保駕護航,只是相比競品車型,諸多駕駛輔助系統僅為頂配專享,對提升全系產品力幫助較為有限。

    總結:

  • 4 # 小強說說車

    2016年4月份與孩子舅舅一塊兒去提的車,我買的本田FIT,他買的是CITY。對這兩款車子還是非常熟悉的。下面由小強給大家說說FIT和CITY怎麼選。

    動力方面FIT和CITY搭載同一款發動機,1.5升缸內直噴自然吸氣地球夢發動機,最大馬力131匹,與同級別車型相比動力表現很不錯。相同的變速箱,FIT和CITY配備5速手動變速箱和CVT無級變速箱,尤其是自動擋車型,動力輸出非常的平順線性。

    空間方面,得益於本田MM理念(機械佔用空間最小化,乘坐空間最大化),FIT和CITY的空間表現還是很不錯。FIT為兩廂設計後排乘客的頭部空間非常寬裕,CITY會有一點壓迫感。

    燃油經濟性方面,本田地球夢發動機動力大並且省油,FIT和CITY油耗成績還是很出色的,百公里油耗6-7升的樣子,這讓消費者捨得給油。

    可玩性方面,FIT還是要比CITY好的,FIT的兩廂造型還是比較有個性和特點的。很多年輕消費者購買FIT來改裝和下賽道,並且成績斐然。

    兩車作為本田的入門級別車型,不足之處同樣是很多的。首先本田汽車隔音一直不夠好,尤其是像FIT和CITY這種低端車型,發動機噪音、胎噪都是很明顯的。還有就是大家比較關心的積碳問題,地球夢發動機為缸內直噴發動機,缺少汽油的自清潔能力,再加上質量一般的油品,存在積碳的問題。每次保養的時候需要使用清潔劑,造成用車成本的上升。

    總而言之,FIT和CITY就家用來說還是不錯,優缺點都是非常的明顯。自己開FIT兩年多的時間,對FIT還是比較滿意的。FIT和CITY還是很好選擇的,如果是年輕追求個性,推薦FIT;如果是喜歡中規中矩的三廂車CITY同樣不錯的。

  • 5 # uiiz

    新飛開了一年,新鋒開了兩年,都是我自己的車,CITY是次頂配的,比之前FIT多了esp。開起來兩個車一模一樣,油耗一樣,同配置價格也差不多,噪音都一樣。新CITY多了節能模式,FIT多了個水杯架。FIT後排放倒能多裝東西,CITY不行。但CITY外觀明顯感覺比FIT大一點。CITY有後備箱燈,FIT沒有。FIT改裝件多,CITY很少。我個人感覺不為了改裝兩個車還是買CITY吧。但是本田價效比是真的低,配置不滿意,不是對本田品牌情有獨鍾建議買別的車。

  • 6 # 界底人

    一個兩廂一個三廂,你可根據使用情況和喜好買,二者的區別就是這樣。它們動力變速箱底盤都是一樣的。這款車不錯隨意買。

  • 7 # 今夜侃侃車

    FITCITY如何選擇?

    兩款車都是本田的,都是定位家用代步車,價格差不多。首先FIT的空間感是要比CITY要大,特別是頭部空間,FIT坐起來不壓抑,CITY如果是個子高的人會很容易頂頭。但是FIT後背箱比CITY小,不過這兩臺車不適合拉著一家大小去好遠的地方旅行的,也可以接受。

    然後外觀方面,我更喜歡FIT的外觀,這種小車,還是兩箱的比較好看。

    最後就是二手車的保值率問題,FIT是比CITY要高的,而且保值率高的離譜。雖然CITY也不錯,因為CITY的銷量比不上FIT,證明社會能接受FIT的人比CITY多的。

    總結,如果我選我會選FIT,我也推薦你選FIT的。

  • 8 # 鑫嘮車

    這兩臺車,都屬於本田旗下的,發動機,都是地球夢發動機,油耗上面沒有很大的區別,內飾也是一樣。但是FIT是屬於兩廂車車型,CITY屬於三廂車型。僅僅屬於外觀上面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人喜歡兩廂車,有些人喜歡三廂車。所以兩者來比較的話沒有明顯的可比性。

    個人認為,FIT是比較有個性的車子,可操作可改裝的空間大。喜歡玩操控的,喜歡玩改裝的年輕群體可以考慮FIT。但是有家庭的建議選擇CITY,因為它有後備箱,載物上面CITY要比FIT要強一些。

    要是在兩箱車上面作比較的話FIT的競爭對手應該是福特旗下的FOCUS兩廂版本。三廂車的CITY應該跟新款COROLLA比較合適。自家旗下的車子做對比的話,油耗都差不多,僅僅是空間上有不同。有家庭的建議CITY,後備箱可以放多點東西。城市代步上下班的可以選FIT,有閒暇時間的可以動動手自己改裝。

    車子資料不列出來了,在各大汽車網站上面都可以查的到。而且大多數買車的也只關心外觀、油耗、空間之類的。

  • 9 # 視車工坊

    其實FIT和CITY可以說差距並不大,都是採用同一平臺,相同的動力配置,但是究竟應該怎麼選?下面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1.先來說說外觀方面

    FIT外觀設計可以說更偏向於年輕時尚,有一定的運動感,同時改裝潛力比較大。CITY的外觀設計相比FIT更加偏向於居家的設計。

    2.空間方面表現

    本田在空間最佳化方面可以說一直表現都是不錯的,本田的車主也可以發現本田的車型普遍空間比同級別的車型大,同樣FIT和CITY表現都不錯,如果相比則CITY由於更長的車身尺寸和軸距在腿部空間以及後備箱空間方面表現更好一點,FIT則在頭部空間有優勢。

    3.底盤調教方面

    懸架硬舒適性差可以說是FIT車主廣為詬病的一點,確實FIT無論是前懸架還是後懸架整體偏硬,在顛簸路段底盤整體性一般。而CITY則由於更居家的定位在底盤舒適性方面可以說要比FIT好。

    4.動力方面

    之所以動力在最後說也正是由於CITY和FIT在動力方面基本沒有差別,使用的都是本田地球夢發動機,匹配cvt變速箱,在油耗平順性等方面表現都不錯。只是在調教方面FIT的動力性感覺會更強一點。

    5.認可度保值率方面

    由於FIT進入國內的市場更早,也是面對全球化的一款車型,可以說一直有著不錯的市場口碑,CITY雖然和FIT在各方面相似度很高,但是由於進入時間晚,並沒有FIT知名度高。同樣在保值率方面FIT也有著更高的保值率。

    整體來說FIT和CITY可以說是雙胞胎車型,更多區別也就是兩廂三廂的不同,個人建議如果喜歡年輕運動時尚就選FIT,如果主要家庭使用有一定空間,舒適性方面需求,則CITY更適合。

    關於汽車我們一起探討。

  • 10 # 車質網

    步入汽車媒體行業後,伴隨接觸過的高階車型越來越多,無論是知名設計師筆下的精妙線條、酣暢淋漓的駕駛感受、頂尖級的先進科技,還是堪比頭等艙的豪華、舒適體驗,雖然不曾真正擁有,但終歸令人心馳神往。然而,下班回家的路上,前方殷紅一片的剎車燈不免讓人感嘆,假如車小一點從剛才的縫隙中鑽過去,或許現在早就完成切換路線的操作了。

    確實,面對早晚高峰擁堵的路況,強勁的動力或豐富的科技配置,都難以扭轉此時糟糕的心情,反倒是車身更靈巧的緊湊型家轎顯得如魚得水,就像本期小編試駕的2018款廣汽本田CITY,拋開繁複一切從簡的它,或許無法給你難以比擬的豪華氛圍,但易於輾轉騰挪的身形,以及擁有可圈可點的實用性表現,卻足以成為日常代步的得力助手,似乎CITY就是為都市而生。

    外觀:小幅升級強調年輕元素

    2018款CITY的外觀基本沿襲了前作造型風格,動感且頗具年輕化色彩可謂是該車給人的初印象。雖然第六代車型已在市場上征戰三年,但其整體造型依舊讓人不禁側目,尤其是自前車門延伸至尾燈的暗刻腰線設計,盡顯靈動之餘,也讓該車看上去更加舒展。

    區別於老款車型,2018款CITY將進氣格柵換裝為鍍鉻材質,較此前的啞光銀色飾板更具活力。重點在於,小編試駕的頂配車型,近光燈與前霧燈光源均升級為LED元件,就實際感受而言,LED燈組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亮度”層面,其發出的冷色光與路燈的昏黃形成了鮮明反差,清晰度更勝一籌。值得一提的是,側面看去CITY的後備箱截面,呈現出些許上翹趨勢,動感卻並不激進。此外,全新樣式的15英寸鋁合金輪輞,融入了時下流行的雙色設計,視覺感受勝過老款車型。

    內飾:簡簡單單也很好

    改款後的CITY內飾佈局與老款如出一轍,非對稱式中控臺造型,搭配其間鑲嵌的銀色與烤漆材質裝飾,並未讓車內顯得太過沉悶。三輻式方向盤最並未採用皮質面料包裹,但觸感細膩且與手掌貼合度較高,美中不足的是,僅支援手動高低調節,對不同身材駕駛者的適應能力有待提升。三圓式機械儀表盤資訊反饋比較直觀,並提供了藍色氛圍燈,最右側錶盤中央則為行車電腦顯示屏,提升了車內的科技感。而最討小編歡心的,則是兩側門板鑲嵌的織物材質,除了觸感較塑膠板件更加舒適外,些許的運動氣息也更加符合年輕人口味。

    2018款CITY取消了中控觸屏等配置,僅保留了可播放MP3的“常規”機頭,直觀的說在營造車內科技感層面不算出眾,不過得益於實體按鍵和旋鈕設計,操作便利性方面仍值得稱道,且旋鈕與按鍵均無鬆散感。值得一提的是,該車在中控臺下方提供了USB和12V電源介面,便於為移動裝置充電。

    得益於電動天窗的出席,車內的採光與換氣效果得以提升,作為頂配車型,一鍵啟動功能不僅提升了該車的檔次感,日常出行的便利性也得以最佳化。重點在於,採用織物面料包裹的中央扶手,還能夠緩解惱人的擁堵給駕駛員帶來的疲勞感。

    效能:堅持“自吸”勝在低速響應

    2018款CITY的動力系統並未進行調整,依舊搭載採用缸內直噴等技術的L15B2發動機,這臺排量僅為1.5L的自然吸氣引擎,擁有96kW/6600rpm最大功率,以及155N·m/4600rpm峰值扭矩,在小排量渦輪引擎逐漸普及的今天,其引數已不算搶眼,但較競品車型CITY的動力表現稱得上是“佼佼者”。傳動系統則由CVT無級變速器擔任,除了提供S擋和L擋外,該車還提供了ECON模式,以進一步最佳化其燃油經濟性表現。

    得益於自身不足1.2噸的整備重量,以及油門初段較為靈敏的調校風格,D擋起步時充沛的低扭表現甚至會讓這臺小車顯得有些竄,不過伴隨油門踏板逐漸深入,線性釋放的加速力道無疑是小排量增壓發動機所無法比擬的。穿梭於城市間,駕駛員可以輕鬆的透過油門踩踏深度掌控車輛何時發力,毫無延遲的響應不僅歸功於自然吸氣發動機,無需考慮“擋位”的CVT無級變速箱,也能夠迅速抬升發動機轉速,以換取充足的動力幫助駕駛員完成超車動作。“輕鬆好開”便是對CITY最客觀的評價。

    如果無需與時間賽跑,日常通勤過程中ECON模式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此時油門踏板的響應更加舒緩,特別是起步階段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提升駕乘舒適性也有一定功效。當然,這並不意味著CITY進入了“佛系”狀態,油門踏板過半後,它依然能夠輕鬆超越周圍的慢車,只是儀表盤上的氛圍燈會從綠色變為藍色,提示駕駛員關注油耗表現。

    當然,急加速時還是將變速箱換至S擋吧,較D擋稍高的巡航轉速,不僅再次縮短了加速響應時間,更加充裕的動力輸出,還可營造些許的駕馭樂趣,只是CVT變速箱並不擅長製造我們期望的推背感,且收油時可察覺到些許的拖曳感,但好在D擋和ECON模式行駛時,這種感覺基本可以忽略。

    對於一款入門級緊湊型家轎而言,在市區行駛中CITY的隔音表現處於同級主流水平,只是當發動機轉速超過2000rpm時,傳至車內的轟鳴聲略感明顯。此外,2018款CITY的制動力粘腳就有且增益較為線性,掌控前後車距可謂信手拈來,不過依小編個人的感受而言,其剎車踏板的腳感稍硬,初次駕駛該車的朋友需要稍加適應。

    之所以說CITY是為都市而生,一方面歸功於自然吸氣發動機更加線性的動力響應,更重要的因素在於該車身形靈巧,穿行於城市中可謂如魚得水。雖然CITY採用的懸掛結構較為常規,但藉助韌性十足且偏向運動的調校風格,該車能夠有效過濾路面細碎的顛簸,不過駛過落差較大的坑窪時,駕乘人員仍能夠察覺到些許衝擊,好在處理過程乾脆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值得一提的是,當後輪無法同時跨越橡膠減速帶等障礙物時,採用扭力梁結構後懸掛車型常見的橫向扭動感並沒有如期而至。

    不僅如此,CITY方向盤回饋力度較為輕柔,即便是女性駕駛者也能輕鬆完成倒車揉庫操作,只是明顯居家風格的背後,精準的指向表現甚至展現出了些許運動味道。透過方向盤輕鬆的滑過彎角或完成併線操作,車頭毫無遲疑地響應與整車出眾的循跡性表現讓人印象深刻。不過相比主打駕馭樂趣的車型而言,CITY並沒有刻意強調運動氣息,就像現役運動員和退役運動員的區別,處於巔峰期的前者更易流露出“戰鬥氣息”,而後者雖迴歸家庭,但運動基底並未喪失。

    空間:沿襲本田的優勢

    作為本田旗下的成員之一,廣汽本田CITY雖然車身尺寸並非同級之最,但得益於本田在營造車內空間方面的優勢,該車能夠為身高177cm的體驗者營造一拳頭部空間。不僅如此,兩側門板、非貫通式把手、前排杯架和手套箱等處均可放置隨身物品,使用手機導航時可將手機放置在擋把後方凹陷處,避免了將手機插入杯架導致路徑提示音量變小的窘境。此外,手剎拉桿兩側均提供了儲物槽,放置錢包等物品不成問題。

    在保證前排座椅位置不變的情況下,體驗者在後排的頭部和腿部餘量分別為三指與兩拳,加之中間地板的凸起高度可忽略不計,在該級別車型中難尋的充裕空間,更加讓人印象深刻。重點在於,該車後排儲物空間也較為豐富,兩側門板儲物槽能夠放置飲料瓶或手機等物品,副駕駛席後方還提供了置物袋。

    從官方公佈的資料來看,2018款CITY的後備箱總容積為536L,不過使用頻率更高的上層部分容積為485L,剩下的51L隱藏在後備箱隔板之下,從圖片來看上層部分的規整性值得肯定,足以應對日常代步或超市採購。雖然全系均未提供後排座椅放倒功能,但牌照槽上方的後備箱外接開關,為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且該配置在同級中較為罕見。

    安全:提升普及度是關鍵

    藉助ACE高階相容性車身結構,以及G-CON車輛衝擊力控制安全技術,在碰撞發生時CITY能夠吸收並分解衝擊力,從而降低事故對駕乘人員的傷害。作為頂配版本,該車裝備的上坡輔助、牽引力及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功能,足以為日常出行保駕護航,只是相比競品車型,諸多駕駛輔助系統僅為頂配專享,對提升全系產品力幫助較為有限。

    總結:

  • 11 # 車質網

    步入汽車媒體行業後,伴隨接觸過的高階車型越來越多,無論是知名設計師筆下的精妙線條、酣暢淋漓的駕駛感受、頂尖級的先進科技,還是堪比頭等艙的豪華、舒適體驗,雖然不曾真正擁有,但終歸令人心馳神往。然而,下班回家的路上,前方殷紅一片的剎車燈不免讓人感嘆,假如車小一點從剛才的縫隙中鑽過去,或許現在早就完成切換路線的操作了。

    確實,面對早晚高峰擁堵的路況,強勁的動力或豐富的科技配置,都難以扭轉此時糟糕的心情,反倒是車身更靈巧的緊湊型家轎顯得如魚得水,就像本期小編試駕的2018款廣汽本田CITY,拋開繁複一切從簡的它,或許無法給你難以比擬的豪華氛圍,但易於輾轉騰挪的身形,以及擁有可圈可點的實用性表現,卻足以成為日常代步的得力助手,似乎CITY就是為都市而生。

    外觀:小幅升級強調年輕元素

    2018款CITY的外觀基本沿襲了前作造型風格,動感且頗具年輕化色彩可謂是該車給人的初印象。雖然第六代車型已在市場上征戰三年,但其整體造型依舊讓人不禁側目,尤其是自前車門延伸至尾燈的暗刻腰線設計,盡顯靈動之餘,也讓該車看上去更加舒展。

    區別於老款車型,2018款CITY將進氣格柵換裝為鍍鉻材質,較此前的啞光銀色飾板更具活力。重點在於,小編試駕的頂配車型,近光燈與前霧燈光源均升級為LED元件,就實際感受而言,LED燈組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亮度”層面,其發出的冷色光與路燈的昏黃形成了鮮明反差,清晰度更勝一籌。值得一提的是,側面看去CITY的後備箱截面,呈現出些許上翹趨勢,動感卻並不激進。此外,全新樣式的15英寸鋁合金輪輞,融入了時下流行的雙色設計,視覺感受勝過老款車型。

    內飾:簡簡單單也很好

    改款後的CITY內飾佈局與老款如出一轍,非對稱式中控臺造型,搭配其間鑲嵌的銀色與烤漆材質裝飾,並未讓車內顯得太過沉悶。三輻式方向盤最並未採用皮質面料包裹,但觸感細膩且與手掌貼合度較高,美中不足的是,僅支援手動高低調節,對不同身材駕駛者的適應能力有待提升。三圓式機械儀表盤資訊反饋比較直觀,並提供了藍色氛圍燈,最右側錶盤中央則為行車電腦顯示屏,提升了車內的科技感。而最討小編歡心的,則是兩側門板鑲嵌的織物材質,除了觸感較塑膠板件更加舒適外,些許的運動氣息也更加符合年輕人口味。

    2018款CITY取消了中控觸屏等配置,僅保留了可播放MP3的“常規”機頭,直觀的說在營造車內科技感層面不算出眾,不過得益於實體按鍵和旋鈕設計,操作便利性方面仍值得稱道,且旋鈕與按鍵均無鬆散感。值得一提的是,該車在中控臺下方提供了USB和12V電源介面,便於為移動裝置充電。

    得益於電動天窗的出席,車內的採光與換氣效果得以提升,作為頂配車型,一鍵啟動功能不僅提升了該車的檔次感,日常出行的便利性也得以最佳化。重點在於,採用織物面料包裹的中央扶手,還能夠緩解惱人的擁堵給駕駛員帶來的疲勞感。

    效能:堅持“自吸”勝在低速響應

    2018款CITY的動力系統並未進行調整,依舊搭載採用缸內直噴等技術的L15B2發動機,這臺排量僅為1.5L的自然吸氣引擎,擁有96kW/6600rpm最大功率,以及155N·m/4600rpm峰值扭矩,在小排量渦輪引擎逐漸普及的今天,其引數已不算搶眼,但較競品車型CITY的動力表現稱得上是“佼佼者”。傳動系統則由CVT無級變速器擔任,除了提供S擋和L擋外,該車還提供了ECON模式,以進一步最佳化其燃油經濟性表現。

    得益於自身不足1.2噸的整備重量,以及油門初段較為靈敏的調校風格,D擋起步時充沛的低扭表現甚至會讓這臺小車顯得有些竄,不過伴隨油門踏板逐漸深入,線性釋放的加速力道無疑是小排量增壓發動機所無法比擬的。穿梭於城市間,駕駛員可以輕鬆的透過油門踩踏深度掌控車輛何時發力,毫無延遲的響應不僅歸功於自然吸氣發動機,無需考慮“擋位”的CVT無級變速箱,也能夠迅速抬升發動機轉速,以換取充足的動力幫助駕駛員完成超車動作。“輕鬆好開”便是對CITY最客觀的評價。

    如果無需與時間賽跑,日常通勤過程中ECON模式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此時油門踏板的響應更加舒緩,特別是起步階段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提升駕乘舒適性也有一定功效。當然,這並不意味著CITY進入了“佛系”狀態,油門踏板過半後,它依然能夠輕鬆超越周圍的慢車,只是儀表盤上的氛圍燈會從綠色變為藍色,提示駕駛員關注油耗表現。

    當然,急加速時還是將變速箱換至S擋吧,較D擋稍高的巡航轉速,不僅再次縮短了加速響應時間,更加充裕的動力輸出,還可營造些許的駕馭樂趣,只是CVT變速箱並不擅長製造我們期望的推背感,且收油時可察覺到些許的拖曳感,但好在D擋和ECON模式行駛時,這種感覺基本可以忽略。

    對於一款入門級緊湊型家轎而言,在市區行駛中CITY的隔音表現處於同級主流水平,只是當發動機轉速超過2000rpm時,傳至車內的轟鳴聲略感明顯。此外,2018款CITY的制動力粘腳就有且增益較為線性,掌控前後車距可謂信手拈來,不過依小編個人的感受而言,其剎車踏板的腳感稍硬,初次駕駛該車的朋友需要稍加適應。

    之所以說CITY是為都市而生,一方面歸功於自然吸氣發動機更加線性的動力響應,更重要的因素在於該車身形靈巧,穿行於城市中可謂如魚得水。雖然CITY採用的懸掛結構較為常規,但藉助韌性十足且偏向運動的調校風格,該車能夠有效過濾路面細碎的顛簸,不過駛過落差較大的坑窪時,駕乘人員仍能夠察覺到些許衝擊,好在處理過程乾脆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值得一提的是,當後輪無法同時跨越橡膠減速帶等障礙物時,採用扭力梁結構後懸掛車型常見的橫向扭動感並沒有如期而至。

    不僅如此,CITY方向盤回饋力度較為輕柔,即便是女性駕駛者也能輕鬆完成倒車揉庫操作,只是明顯居家風格的背後,精準的指向表現甚至展現出了些許運動味道。透過方向盤輕鬆的滑過彎角或完成併線操作,車頭毫無遲疑地響應與整車出眾的循跡性表現讓人印象深刻。不過相比主打駕馭樂趣的車型而言,CITY並沒有刻意強調運動氣息,就像現役運動員和退役運動員的區別,處於巔峰期的前者更易流露出“戰鬥氣息”,而後者雖迴歸家庭,但運動基底並未喪失。

    空間:沿襲本田的優勢

    作為本田旗下的成員之一,廣汽本田CITY雖然車身尺寸並非同級之最,但得益於本田在營造車內空間方面的優勢,該車能夠為身高177cm的體驗者營造一拳頭部空間。不僅如此,兩側門板、非貫通式把手、前排杯架和手套箱等處均可放置隨身物品,使用手機導航時可將手機放置在擋把後方凹陷處,避免了將手機插入杯架導致路徑提示音量變小的窘境。此外,手剎拉桿兩側均提供了儲物槽,放置錢包等物品不成問題。

    在保證前排座椅位置不變的情況下,體驗者在後排的頭部和腿部餘量分別為三指與兩拳,加之中間地板的凸起高度可忽略不計,在該級別車型中難尋的充裕空間,更加讓人印象深刻。重點在於,該車後排儲物空間也較為豐富,兩側門板儲物槽能夠放置飲料瓶或手機等物品,副駕駛席後方還提供了置物袋。

    從官方公佈的資料來看,2018款CITY的後備箱總容積為536L,不過使用頻率更高的上層部分容積為485L,剩下的51L隱藏在後備箱隔板之下,從圖片來看上層部分的規整性值得肯定,足以應對日常代步或超市採購。雖然全系均未提供後排座椅放倒功能,但牌照槽上方的後備箱外接開關,為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且該配置在同級中較為罕見。

    安全:提升普及度是關鍵

    藉助ACE高階相容性車身結構,以及G-CON車輛衝擊力控制安全技術,在碰撞發生時CITY能夠吸收並分解衝擊力,從而降低事故對駕乘人員的傷害。作為頂配版本,該車裝備的上坡輔助、牽引力及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功能,足以為日常出行保駕護航,只是相比競品車型,諸多駕駛輔助系統僅為頂配專享,對提升全系產品力幫助較為有限。

    總結:

  • 12 # 小強說說車

    2016年4月份與孩子舅舅一塊兒去提的車,我買的本田FIT,他買的是CITY。對這兩款車子還是非常熟悉的。下面由小強給大家說說FIT和CITY怎麼選。

    動力方面FIT和CITY搭載同一款發動機,1.5升缸內直噴自然吸氣地球夢發動機,最大馬力131匹,與同級別車型相比動力表現很不錯。相同的變速箱,FIT和CITY配備5速手動變速箱和CVT無級變速箱,尤其是自動擋車型,動力輸出非常的平順線性。

    空間方面,得益於本田MM理念(機械佔用空間最小化,乘坐空間最大化),FIT和CITY的空間表現還是很不錯。FIT為兩廂設計後排乘客的頭部空間非常寬裕,CITY會有一點壓迫感。

    燃油經濟性方面,本田地球夢發動機動力大並且省油,FIT和CITY油耗成績還是很出色的,百公里油耗6-7升的樣子,這讓消費者捨得給油。

    可玩性方面,FIT還是要比CITY好的,FIT的兩廂造型還是比較有個性和特點的。很多年輕消費者購買FIT來改裝和下賽道,並且成績斐然。

    兩車作為本田的入門級別車型,不足之處同樣是很多的。首先本田汽車隔音一直不夠好,尤其是像FIT和CITY這種低端車型,發動機噪音、胎噪都是很明顯的。還有就是大家比較關心的積碳問題,地球夢發動機為缸內直噴發動機,缺少汽油的自清潔能力,再加上質量一般的油品,存在積碳的問題。每次保養的時候需要使用清潔劑,造成用車成本的上升。

    總而言之,FIT和CITY就家用來說還是不錯,優缺點都是非常的明顯。自己開FIT兩年多的時間,對FIT還是比較滿意的。FIT和CITY還是很好選擇的,如果是年輕追求個性,推薦FIT;如果是喜歡中規中矩的三廂車CITY同樣不錯的。

  • 13 # uiiz

    新飛開了一年,新鋒開了兩年,都是我自己的車,CITY是次頂配的,比之前FIT多了esp。開起來兩個車一模一樣,油耗一樣,同配置價格也差不多,噪音都一樣。新CITY多了節能模式,FIT多了個水杯架。FIT後排放倒能多裝東西,CITY不行。但CITY外觀明顯感覺比FIT大一點。CITY有後備箱燈,FIT沒有。FIT改裝件多,CITY很少。我個人感覺不為了改裝兩個車還是買CITY吧。但是本田價效比是真的低,配置不滿意,不是對本田品牌情有獨鍾建議買別的車。

  • 14 # 界底人

    一個兩廂一個三廂,你可根據使用情況和喜好買,二者的區別就是這樣。它們動力變速箱底盤都是一樣的。這款車不錯隨意買。

  • 15 # 今夜侃侃車

    FITCITY如何選擇?

    兩款車都是本田的,都是定位家用代步車,價格差不多。首先FIT的空間感是要比CITY要大,特別是頭部空間,FIT坐起來不壓抑,CITY如果是個子高的人會很容易頂頭。但是FIT後背箱比CITY小,不過這兩臺車不適合拉著一家大小去好遠的地方旅行的,也可以接受。

    然後外觀方面,我更喜歡FIT的外觀,這種小車,還是兩箱的比較好看。

    最後就是二手車的保值率問題,FIT是比CITY要高的,而且保值率高的離譜。雖然CITY也不錯,因為CITY的銷量比不上FIT,證明社會能接受FIT的人比CITY多的。

    總結,如果我選我會選FIT,我也推薦你選FIT的。

  • 16 # 鑫嘮車

    這兩臺車,都屬於本田旗下的,發動機,都是地球夢發動機,油耗上面沒有很大的區別,內飾也是一樣。但是FIT是屬於兩廂車車型,CITY屬於三廂車型。僅僅屬於外觀上面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人喜歡兩廂車,有些人喜歡三廂車。所以兩者來比較的話沒有明顯的可比性。

    個人認為,FIT是比較有個性的車子,可操作可改裝的空間大。喜歡玩操控的,喜歡玩改裝的年輕群體可以考慮FIT。但是有家庭的建議選擇CITY,因為它有後備箱,載物上面CITY要比FIT要強一些。

    要是在兩箱車上面作比較的話FIT的競爭對手應該是福特旗下的FOCUS兩廂版本。三廂車的CITY應該跟新款COROLLA比較合適。自家旗下的車子做對比的話,油耗都差不多,僅僅是空間上有不同。有家庭的建議CITY,後備箱可以放多點東西。城市代步上下班的可以選FIT,有閒暇時間的可以動動手自己改裝。

    車子資料不列出來了,在各大汽車網站上面都可以查的到。而且大多數買車的也只關心外觀、油耗、空間之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遇到最尷尬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