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64575890814

    大腦發育不良是指由於多種原因,使小兒的大腦發育,因而出現智力、言語和運動能力的發育明顯落後於正常同齡小兒的一類疾病。祖國醫學稱“痴呆”、“白痴”。 正常小兒一般出生2個月,俯臥時能勉強抬頭;3~4個月能抬頭、挺胸,把腿伸直;6~8個月會獨坐,扶著能站立;12個月能自己站立,扶一隻手能走;25個月站的穩;18個月走的較穩。智力和言語發育方面,1個月會注視正前方的亮光,會呱呱哭;4個月會認人,咿呀學語,會大笑;8~10個月會叫爸、媽,能自行拿玩具;12個月會配合大人穿衣服,用杯喝水,並能用簡單的詞表達自己的意思;18月會自己吃東西,有困難會找人,並能叫出圖畫上的簡單物品。而大腦發育不良的孩子,他們在運動能力、智力和言語的發育上,都比正常小兒明顯落後,有的到12個月還不會獨坐,甚至豎不起頭,有的18個月還不會認人,不會叫爸媽。 引起本病的原因十分複雜。有遺傳因素,如家族性先天畸形;有胎內因素,如母親妊娠早期患風疹,或服過有損胎兒的藥物;有圍產期因素,如產程過長,生後窒息,頭顱產傷出血等;也有後天因素,如腦炎、腦膜炎後遺症等;此外,約40%原因不明。這種患兒的大腦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皮層較薄,腦溝腦回較淺或消失;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萎縮而稀少,可見結締組織增生。 本病的診斷以智力、言語和運動能力發育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為依據,可作智力測定以確定智力落後的程度。 對於本病的治療,首先要查清病因,儘可能將病因消除。如腦積水壓迫大腦,引起發育不全,首先要治療腦積水,勸說父母加強護理,並加強訓練和教育。對輕度和中度大腦發育不全者,應積極治療,加強訓練和教育,使他們成年後能生活自理,甚至能自食其力,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西醫對本病無特殊療法。可試用穀氨酸、維生素B和維生素C等。口服垂體前葉素與甲狀腺素、穀氨酸合用,只能對部分病兒有一定效果。 中醫將本病列為“五軟”(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的範疇。認為由於先天腎中精氣衰少,加上後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不足所致,故多以補腎填精、強筋壯骨、健脾益氣養血為主要治法 【病因】 病因不明的先天性疾病。小腦發育不良為小腦發育不成熟,它停留在胚胎的某個階段中的形態。小腦發育不良可為小腦蚓部或小腦半球沒有充分發育,小腦蚓部發育不良可為獨立的畸形或Dandy-Walker畸形的組成部分。小腦發育不良按其發育不良部位分為①舊小腦發育不良:蚓部後部變小或發育不良,多伴第四腦室擴大;②橋新小腦發育不良:表現為小腦半球扁平,體積縮小,而蚓部和絨球發育良好,相對增大;③小腦的腦回畸形;小腦皮質某些區域小葉不發育,形成無腦回或表面光滑。 小腦缺如是很少見的,小腦發育不全較常見,可為一部分或幾部分發育不全,且常伴其他腦畸形.如下橄欖核發育不良、枕部腦膨出和Dandy-Walker畸形。小腦蚓部發育不全常為部分性的,並多為尾部缺如,小腦發育不良可為單側性或雙側性。輕度對稱性小腦半球發育不良常見於21-三體綜合徵。重度對稱性小腦發育不良可能僅殘留很小的前葉,包繞著開放的交通性的基底池。 小腦發育不良或缺如的CT或MRI,可顯示殘餘的小腦蚓部小而對稱,其前部殘餘,小腦後部為腦脊液空腔,壓力不高,小腦腳重度發育不良或缺如,腦幹小,尤其橋腦小。 小腦發育不良或缺如一般在新生兒期沒有症狀,除非伴有大腦畸形,大腦發育不全同時存在。大多數患兒在嬰兒期和兒童期發生共濟失調和智力低下。Joubcrt綜合徵為一種家族性疾病,表現為間歇性過度換氣,與狗的喘氣相似,嬰兒期出現明顯的眼球活動異常,共濟失調和智力低下。病理學特點為小腦發育不全,小腦核異位及發育不良、腦幹核發育異常。 【臨床表現】 症狀差異較大。男女發病機會相等。小腦症狀通常當患兒伸手取物時出現共濟失調而被發現,呈意向性震顫,常有頭部顫動。坐、站、行走均遲緩,步態蹣跚,語言發育遲緩,呈間斷或爆發狀,軀幹與下肢有明顯的共濟失調、肌無力、肌張力減退。常有眼震,感覺正常,多數患者智力不全、生長髮育遲緩或有癲癇發作。部分病例症狀可侷限於一側,並可伴舞蹈症等表現。 腦CT、MRI可助診。 【治療】 無特殊。 【預後】 嚴重病例常於10歲前死亡,病變較輕者,小腦症狀可逐漸代償而好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藍拳直拳衝擊點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