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戲場浪子

    進校園三個字,值得深解。進是動詞,走進,代表著方向;校園是名詞,校園學生觀眾,代表著觀眾群體。這個詞應該很好的表達戲曲傳承的總體市場策略。

    首先,重視買方市場,調整思路,等觀眾自己來不如自己動起來走進觀眾。戲曲最輝煌的時候,是賣方市場,戲曲人只要做好自己,觀眾會找過來看戲,因為其他的娛樂方式也不多。但是今天戲曲早已是買方市場,娛樂方式多樣化,不是隻有戲曲能放鬆身心了。觀眾不來我們送到他們面前。

    其次,培養觀眾。雖然說戲曲演員不缺乏粉絲不缺乏觀眾,但是還是和影視演員的粉絲沒法比,走進校園從學生,尤其是小學生開始,在他們接收東西最範範的時候,給他們開一扇窗,給他們埋下種子。

    再次,戲曲已經是藏在深山人未識了。這種現象很突出,原來看青春版牡丹亭進大學時,連演三個晚上,第一晚老人多年輕人少,滿座;第二天年輕人多了;第三天,整個劇場所有的過道都人滿為患了。親身經歷,所以我一直的觀點是年輕人不喜歡戲曲,使他們沒機會接觸戲曲,只要他們接觸了,戲曲本身的綜合性,總有一點能讓他們痴迷。

    最後想說,進校園是好事情,但是最好是一項長期的有計劃有規章的事情,不要流於一種任務式的過場,那樣其實並未能實現進校園的意圖。因為很多進校園可能悄無聲息,還是給校園的老同志們送了一場戲。最後強調一下我說的戲曲進校園更多的是指送戲進校園,不是指學校直接開戲曲課這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拒絕別人的要求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