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芝麻育兒
-
2 # 教育秀秀看
現在家庭當中的孩子只管玩不管收拾這個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確實如果家長不去培養他這個能力,孩子將來分類能力、空間能力、審美能力都會受到影響。首先是遊戲互動式,家長陪伴孩子共同整理,在收拾玩具的時候,把玩具筐設定成幾個不同的種類,然後用進行比賽的模式,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喜歡得第一,家長利用他這個心理狀態來跟他一起進行比賽看誰收拾的好,並且在遊戲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示弱,也就是適當減緩自己的速度,如果每一次都比孩子好,他就會失去信心,不跟家長繼續玩兒這個遊戲。所以遊戲互動式培養他收拾自己的玩具是一種方式。
第二是獎勵的模式進行培養,家長可以拿一個計時錶,比如說:“你在五分鐘之內,如果能把玩具收拾的很好,你將會獲得一個錢幣,這個錢幣可以積累,十個的時候我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或你想要的一件東西。”當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一直沒得到的時候,他就願意為此去付出,去整理自己的玩具,而且學會了等待。因為他要整理五次或者十次才能得到一個想要的東西,他自然就會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了。
還有家長切記不要用特別強烈的指責的模式,讓他快點兒收拾,收拾不完就去懲罰他,這樣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這樣會讓孩子更加的煩惱這件事情,因為玩具本身是給孩子帶來快樂和求知慾望的物體,但是一旦玩具和這個不愉快的情景連結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拒絕遊戲,這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不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畢竟三歲半的孩子,他不太可能每一次都能夠按照家長給他安排好的指令完成收拾玩具的任務,家長需要理解孩子,如果某次由於某種情況導致孩子沒有完成,家長要合理化的給孩子進行分析:“我知道你今天肚子不舒服,所以你沒有收拾完,我幫你收拾完了,我希望你下次可以做到更好。”最後一種就是懲罰式的方式,如果他不收拾玩具,他的玩具將會減少或者是沒有。在他拿玩具出來玩的時候要先有約定,拿出來玩可以,玩完之後要整理,如果不整理就剝奪玩玩具的權利。要提前約定,在約定的過程中跟孩子商量好,不收拾的懲罰結果讓孩子自己來說,當他說完之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和監督他收拾。如果是孩子說出的懲罰,並且他確實沒有完成,那麼按照他說的懲罰進行懲罰,家長要很堅定的要懲罰他一下,這樣孩子才能知道,說話是要算話的。
我發現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孩子好像一直在跟家長鬥智鬥勇,探索家長的底線,如果家長沒有原則,孩子自然也就沒有原則了。聽到這裡我相信家長應該明白怎麼去教孩子收拾玩具了,首先要以遊戲的模式或者貨幣積累的模式開始,同樣也可以用一些懲罰的方式促進孩子收拾玩具這件事。當然最好是聽聽我們的空間管理的課,裡面有很多很有趣的小方法,小技術。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個人情況:我外地工作週末回家,家屬寄宿學校班主任工作日7-22點都在學校,小孩老人帶著只管小孩不餓著凍著不哭鬧。現在週末回家,客廳很亂,一週耍過的玩具都在客廳擺著,我讓小孩收拾玩具,小孩不動,一氣之下扔了一部分玩具到廁所,小孩就哭,讓大人和她一起收拾。
回覆列表
怎樣教寶寶自己收拾玩具?
當寶寶能掌握方位感,知道家裡的某樣東西應該放在哪裡,就可以藉此來幫助他開始養成一些生活上的好習慣了,首先可以教他物歸原處。比如,回到家中等寶寶換完鞋子,讓他自己把換下的鞋子放到鞋櫃裡,或者擺放到門口應該放鞋的位置。當寶寶玩完某個玩具,就讓他把玩具放回去,再拿別的出來玩。在確認物品是安全的前提下,讓寶寶像這樣把各種用過的物品放回原處。如果他還不足以拿動某樣東西,你可以跟他一起將這樣東西放回去,比如將他的小被子放到床上,將洗完的衣服放到櫃子裡。這樣既能讓寶寶明白生活是需要秩序的,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當他成功完成任務後,也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需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如果寶寶每次玩完玩具弄得一團糟,都是大人幫著收拾,那麼他慢慢就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且讓他自己也變得越來越沒有秩序感。給寶寶準備一些收納的盒子,讓他知道哪個玩具應該歸入哪裡。開始時可以跟寶寶一起合作收拾,讓他感受到秩序存在的美感。慢慢地,寶寶就能自己收拾了。
身為家長要時刻記住,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不只是智力方面的開發,從小注意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好的習慣能陪伴寶寶長長的一生,而且越早教給他,對他的影響就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