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飛叨
-
2 # 大道光臨
棘城之戰。此戰役,慕容恪才十六歲,領2000騎夜襲後趙40萬大軍營地,導致後趙軍大敗,斬首三萬,後趙軍僅冉閔部完好。趙燕棘城之役,鹹康四年(338)五月,後趙石虎怒慕容皝不會兵攻段遼而自專其利,乃發兵攻燕。先遣使四出勸誘,得燕36城。趙軍數十萬進圍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南)。慕容皝懼,欲出亡,群臣諫止。劉佩自請出戰,以敢死之士數百人出擊趙兵,斬獲而歸,士氣大振。趙軍日夜攻城十餘日仍不能克,遂退軍。燕將慕容恪率2000騎追擊,大敗趙軍,俘斬3萬餘級。石虎敗歸鄴城,慕容皝收復失地。
-
3 # 愛好軍史
我最喜歡的戰役是淮海戰役,這場戰役也是我們的戰神粟裕大將指揮的,以戰略家的氣魄聯合第二野戰軍,集中了60萬的兵力,動員了100萬的民工支援前線,國民黨部隊吶。徐州綏署指揮五個兵團,三個綏靖區80萬的部隊,與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在長江以北展開決戰。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為打贏這一仗,成立了總前委,由鄧小平為書記,成員有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在總前委的領導下,在戰神粟裕大將的指揮下,在人民群眾支前民工100多萬人的支援下。解放軍以少勝多,先殲滅黃伯韜七兵團,然後中野和華東野戰軍將黃維十二兵團包圍起來,消滅了五個軍十二萬餘人。然後又回頭在徐州陳官莊一帶包圍杜聿明集團邱乒泉二兵團,孫元良的十六兵團,李彌的八兵團30餘萬人並全殲之,整個淮海戰役消滅國民黨軍22個軍55萬餘人,從此結束了長江以北無戰事的狀況,加速了蔣介石集團的覆滅速度。
-
4 # 諸葛揭史
遼瀋戰役吧,重點說下遼西會戰
1948.10.18,蔣介石親自飛到瀋陽,讓西進兵團繼續前進,配合東林兵團重新奪回扼守關內外的軍事重鎮-錦州,東北野戰軍集結10個縱隊全殲西進兵團5個軍10萬餘人,注意是全殲!生俘敵中將廖耀湘,取得決定性勝利。隨後就是秋風掃落葉,解放全東北。
這一仗重創國民黨的主力,是我軍軍隊人數上超過國民黨,也為解放平津,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
沒有那場戰役的勝利,可能晚幾年跟大家在這吹牛了(開個玩笑)
-
5 # 愛妮品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4大戰役,堪稱現代戰爭的經典!
以少勝多一直都是戰爭史上讓人心潮澎湃的事,《孫子兵法》寫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可見以少勝多是讓人很嚮往的事情。那麼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比較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呢?
-
6 # 張意歷史觀
當然是解放戰爭期間的孟良崮戰役,這場戰役對於粟裕和華野來說可謂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1947年,當時蔣介石制定的全面進攻計劃失敗,轉而又對山東和延安進行重點進攻。當時進攻山東的是有45萬國民黨軍,其中五大主力中的三支部隊,胡璉整編11師,張靈甫整編74師,邱清泉第五軍都在其中。
國民黨軍對華東野戰軍所在的山東根據地發動重點進攻後,張靈甫率領的整編74師沒有遵守戰前約定的穩紮穩打的戰略方針,而是一味的冒進。這支部隊不愧是五大主力之首,蔣介石的御林軍,華野一直都不敢和他交手,華東野戰軍被逼的一退再退,很多將領都感覺十分憋屈。
最後,粟裕終於下定決心打整編74師,命令一縱,六縱,二縱,四縱,九縱等部隊切斷了整編74師的所有退路。張靈甫狂妄至極,他早就察覺到華野的意圖,但是不但不突圍,還帶著部隊上了孟良崮,最後被華野主力團團圍住,包圍整編74師的也都是華野主力,葉飛一縱,陶勇四縱,王必成六縱,許世友九縱全來打整編74師,這也是給足了張靈甫面子。
其實當時粟裕還是很緊張的,因為在華野周圍,有國民黨軍的45萬大軍,其中最近的距離孟良崮只有不到十公里,最遠的也就一兩天的路程就能趕來。整整三天的時間,粟裕都沒敢睡覺,指揮各部加緊進攻,好在國民黨軍內部矛盾重重,大多數部隊都是見死不救,就連顧祝同和湯恩伯都想看張靈甫的笑話,最後導致整編74師全軍覆沒。孟良崮戰役雖然給華野造成了很大傷亡,但這場戰役,解放軍全殲國軍頭號主力整編74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一支國民黨軍部隊敢孤軍深入解放軍根據地腹地。
-
7 # 講史詩
鉅鹿之戰
給大夥講一下鉅鹿之戰的經過。
一、秦軍的兵力與構成1、王離
王離本是喜聞樂見的蒙恬的副將,蒙恬被賜死後代領北方邊軍。王翦傳中提到
“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高祖本紀也說
“當是之時,趙歇為王。秦將王離圍之鉅鹿城,此所謂河北之軍也”。可見王離是一直是主持河北戰事的,因此被成為河北之軍,因為之前的敘述一直集中於河南的章邯沒怎麼提到他,所以才特別介紹了一下。
然而項羽本紀則稱陳餘的軍隊為“河北之軍”,疑有誤——史書只說陳餘軍鉅鹿北沒說在某河之北,陳餘傳中稱其軍為常山兵,若相對楚軍而言則陳餘等人事蹟明白沒必要在這裡再次強調其是“河北之軍”
其兵力可參考蒙恬。蒙恬手下的軍隊史書中常見的說法是三十萬,但匈奴列傳卻說是十萬。公孫弘論及此事時說“秦時嘗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蒙恬列傳也提到“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可見所謂三十萬其實是包括了築城的民夫甚至遷去實邊的百姓的,實際的軍隊人數當為十萬,王離帶去河北的軍隊當於此略少
王離在鉅鹿之戰的過程中是接受章邯的領導的,如“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令字很明顯的表明了上下級關係,圍點打援的任務的分配也明顯的表現了主次的關係
2、章邯
關於章邯這位秦軍主帥,很多人認為他帶的是囚徒軍。秦國軍隊都派到嶺南、塞北去了~~這種想法實在太過想當然。事實上秦始皇從來沒有忽視過山東地區,認為六國滅了就萬事大吉。因此才一次又一次的巡行山東炫耀無力。就連胡亥也明白這一點。
“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在繼位之後也火急火燎的出去溜達了一圈。在這樣的認識下又怎麼可能把兵力全派到塞北、嶺南留一個空蕩蕩的關中出來呢?
關於蒙恬的兵力前面已經說過,而五十萬人進攻嶺南的說法出自《淮南子》,裡面蒙恬的兵力也是五十萬,呵呵~~~《史記》中任囂、趙佗的官職都是尉,即都尉或郡尉,與王離、蒙恬等人的地位相去甚遠,所令兵力自然也十分有限。始皇本紀更指明“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去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根本就是臨時徵集的"民兵",沒有多少大秦的正規部隊
之所以出現以刑徒為軍的事並不是因為關中空了,
“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看到了吧~~不是秦華人腦子進水把軍隊都派去打百越、匈奴,在關中唱空城計,而是秦二世腦子進水不喜歡人說山東反,認為“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中央軍根本沒有集結。於是才使得周文突入關中直逼咸陽,章邯才不得不領著酈山囚徒硬抗,擊退周文後秦國完全沒理由晾著國防軍不用繼續去用勞改犯。
周文戰敗後“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章邯才追擊而至,秦軍竟然有兩個多月毫無動靜,聯絡前文章邯的進言很顯然是在等待“近縣”軍隊集結。此後的章邯也真的像打了雞血一樣相繼擊破周文、田臧、李歸、房君蔡等將領入陳郡滅陳勝,接著又北破魏、齊。被項梁包圍在濮陽後秦國又“悉起兵益章邯”,最終大破項梁。 秦始皇本紀對此概括為
“使章邯將擊破周章(文)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關中卒東出擊盜者無已
這些都很明顯的證明章邯率領的就是當年那支威震天下的秦軍。
二、諸侯聯軍的兵力“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燕王)使將臧荼救趙”(月表)“(魏)豹救趙”(月表)齊將田都叛榮往助項羽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兵降項羽”(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趙軍陳餘部明確提到常山兵“數萬”,張敖從代地帶來的萬餘人。但趙國經李良之亂和對王離的失敗,兵力必然有限。陳餘帶領數萬大軍卻毫無動作,在張耳使者的苦苦哀求之下仍三句話離不開個死字。更證明了趙國兵力與秦軍相去甚遠
臧荼當時在燕國的地位不清楚,兵力也無從知曉,但燕國與趙的國力差距很大,臧荼的兵力想來不會比陳餘多
魏豹是魏咎被殺後“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復徇魏地”,下魏地二十餘城。但魏豹是兩面下注, 一面派皇欣、武蒲幫劉邦一面支援鉅鹿,兵力恐怕也過不了萬
田安比魏豹更慘,不過只有濟北數城,兵力最多幾千人,田都是齊國(田榮)叛將,兵力只會更少
楚軍明確提到數字的只有“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項梁在時楚軍最盛有十餘萬,雖經大敗仍有相當實力,項羽曾對宋義說其兵力是“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此說不確但也表明所部為楚軍主力,前漢紀的五萬或許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於諸侯的總兵力,《漢書•陳勝項藉傳》提到:“羽將諸侯兵三十餘萬,行略地至河南”。這是在秦軍投降後的,所以應該包括了章邯那二十萬人,山東諸侯共十餘萬人也合乎推理。因為和章邯對峙時項羽已經提到諸侯軍糧草不足,而且除了燕、魏兩個小國幾乎都已沒有餘力不會再有什麼增兵。章邯投降後秦國兵力已盡項羽等人也實在沒有理由再大肆擴軍把兵力翻倍到三十萬。
又,項羽到鴻門時“兵四十萬”,這樣一來所謂的新安大屠殺就很難解釋了~~
三、鉅鹿之戰的經過1、包圍鉅鹿
項羽紀、高帝紀
“(章邯)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張陳傳則記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月表中記二世二年後九月“秦圍歇鉅鹿,陳餘出收兵”,三年十月(次月)“章邯破邯鄲,徙其民河內”。
結合來看,本紀中的“大破之”和列傳中的“至邯鄲”是同一件事,列傳中省略的趙軍的一場敗績。所謂“當此時”明確是說同時進行的,王離在九月包圍鉅鹿,章邯大約也在此時攻下邯鄲,並於次月徙其民河內,然後進與王離為掎角,“軍其南,輸之粟” ,準備圍點打援
另外還有一點比較有趣,高祖紀和曹參等人列傳中都提到在成陽南擊破“王離軍”,月表記作三年十月“破東郡尉與王離軍成武南” 王離此時正包圍鉅鹿不應在東郡,當是其別將被派來支援東郡阻擊楚軍的。記作“王離軍”,只是以主帥代稱其軍罷了
2、諸侯救趙
秉承者十幾年前的亡國教訓山東各終於實現了一致對秦,也遵循著戰國以來的光榮傳統畏秦如虎堅壁不敢戰。
燕華人一直沒什麼戲份,陳餘雖然一直在場到從鉅鹿跑出來之後帶著常山的殘兵根本不敢進軍解圍。張耳曾派使者去請兵,但陳餘認為那完全是“以肉委餓虎”的找死行為,最後實在拗不過給了兩人五千人讓先試試,結果不要說摸到城牆,根本連城上人的視線都沒進就被消滅了。不久張敖從代地又帶了一萬多人來,趙軍兵力有所回升,哥倆一起蹲坑
楚國宋義更是連黃河都不過,直接把大軍停在了家門口,於是項羽殺宋義取而代之引軍渡河,田安、田都跑來跟隨項羽前往鉅鹿。
月表中魏豹也於此時“救趙”,然而列傳中卻只提到“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不知道是不是沒趕上~~
3、鉅鹿大戰
項羽掌握兵權北上鉅鹿後,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攻擊秦軍,“戰少利,陳餘復請兵”。於是項羽下令破釜沉舟全軍渡河。這種謹慎舉動可能是為了搶佔陣地避免被半渡而擊
然後史書中出現了兩種記載:
項羽本紀: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張陳列傳 :“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本紀中“絕其甬道”在大軍渡河後,列傳中則在此前,或許英、蒲也承擔了騷擾秦軍甬道的任務,所謂“戰少利”即此。英布傳中說“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可見英布這支先鋒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陳列傳中還讓我們找到了吃瓜的章邯同志,本紀中的“與秦軍遇,九戰”與列傳的“遂破章邯”應該是指同一件事——截斷秦軍糧道擊退章邯援軍。此舉使楚軍身處章邯、王離之間,腹背受敵極度危險,但切斷了秦二將間的聯絡,因此說“至則圍王離”。
自投羅網的項羽很快遭到秦軍的大舉進攻。“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虜王離”,然而列傳則說大敗的是章邯。本紀中是對鉅鹿整場戰爭的概括無法確定王離是否夾攻項羽,雖然按常理推斷這是必然之事但考慮到圍城的任務和諸侯在旁王離軍應該不會出動大軍,所以楚軍才得以先集中力量進攻章邯“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擊退章邯部秦軍後然後反身猛攻鉅鹿的王離。
這個時候本來“作壁上觀”的諸侯們看到章邯大敗退去,不用再擔心受到章、王二人圍攻的危險,終於“乃敢縱兵”群起而攻包圍鉅鹿的王離軍,最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徹底消滅了這支秦軍。列傳中沒提蘇角可能是因為是楚軍擊殺的,敘涉間說其“不降楚”……恩,就連對王離部的作戰中也是以楚軍為主導的~~
於是項羽“功冠諸侯”,成為“諸侯上將軍”,正式邁上了霸王之路。
-
8 # 小生講史
(1)官渡之戰,它發生於建安六年即公元200年,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第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參戰雙方為11萬人的袁紹軍和2萬人的曹操軍,最終以曹軍傷亡八千人大敗袁軍。
影響:官渡之戰後,袁紹、曹操雙方的軍事力量發生逆轉,從而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2)赤壁之戰,發生於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也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第二場,同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作戰雙方為孫劉聯軍5萬和曹軍20餘萬,最終孫劉聯軍大獲全勝,而曹軍傷亡過半。
影響:赤壁之戰的失利直接導致曹操喪失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從而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3)夷陵之戰,東漢末年三大戰役最後一場,發生於公元221年,是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五郡而與東吳孫權進行的一場戰役,它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役。
影響:夷陵之戰使新興蜀漢國力大衰,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終極局面。
在小生看來,三場戰役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有了官渡之戰後曹操實力的增強,才發展出孫劉聯合大戰曹操的赤壁之戰,最後又以蜀漢劉備與東吳孫權爭奪荊州徹底奠定三國鼎立局面;所以,這三大戰役談不上喜歡,畢竟凡是戰役就有流血、犧牲,不過它對三國鼎立的局面卻是影響深遠,值得一提!
-
9 # 從未遺忘的片段
諾曼底登陸,300萬盟軍士兵從英吉利海峽登陸去往法國,歷史最大規模登陸戰,二戰的轉折點,給德國敲響了喪鐘。
-
10 # 歷史觀察哨
中國歷史跨越五千年,有獨一無二意義的戰役也不在少數,我最喜歡的戰役就是漢武帝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
大漢邊患━━打不服的伊稚斜單于漢武帝上臺以後一改漢初的和親政策,以及清淨無為的黃老之術的基本國策,向匈奴發起了十幾次的戰役,其中漠南之戰和河西戰役沉重打擊了匈奴,消滅了匈奴右部主力。
退到漠北的伊稚斜單于依然不甘心失敗,在元狩三年率部襲擊右北平和定襄,殺1000多漢人而後北返。這次終於激怒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雙方都精心準備的一次戰略大決戰拉開序幕,這是一場硬碰硬的對決。匈奴右部被消滅後,還有大單于本部和左賢王部,實力依然不容小覷,伊稚斜單于也是處心積慮誘漢軍主力北上,自己以逸待勞決戰漠北,重現匈奴榮耀。元狩四年漢武帝下詔實行幣制改革,鹽鐵專賣,為漢匈決戰籌集物力和財力。漢武帝調集14萬騎兵,戰馬14萬匹,步兵10萬人,由衛青、霍去病各領軍五萬,遠征漠北,這一次漢武帝要一勞永逸的解除匈奴對大漢帝國的威脅。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漢帝國大獲全勝。此次漠北之戰,霍去病以損失一萬人的代價,一共俘獲左賢王部署7萬多人,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都被霍去病折斷。衛青雖然遭遇了大單于本部,匈奴叫漢軍人多隨即撤退,衛青追擊率部追擊,但是無奈李廣和趙食其部迷路,導致合圍伊稚斜單于失敗。依然取得了殲敵近20000人的戰果。匈奴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南侵。透過漠北大決戰,匈奴邊患問題基本解決,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收復西域諸國,絲綢之路無異於中國的地理大發現。成為中西交流的橋樑。影響直至2000多年後的今天。新中國在絲綢之路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發展規劃。對於民族復興起到了關鍵作用。
-
1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要說戰役,沒有特別喜歡的,看到大家都在聊,我就說說一場鐵木真打花拉子模的戰爭,以至於打到歐洲
話說成吉思汗滅了西遼後,打通了前往中亞的通道。他在沿途設定了崗哨,保障了商人往來的安全。花刺子模國的一些商人經常帶著當地的手工製品到蒙古來做生意。摩訶末聽說東方有個強大的蒙古汗國就派了幾個商人帶著禮物前來打探虛實。成吉思汗對這些伊斯蘭教徒十分尊敬,在純白色的氈帳裡接待了他們,賞給了他們一些金銀。
在他們回去時,成吉思汗派了三個使者,並吩咐后妃和宗王各派幾個親信帶上金銀財物,組成幾百人的商隊一同前往。成吉思汗要他們轉告摩訶末,蒙古願意與花剌子模王國和睦相處,自由通商。作為東方的統治者,蒙古承認摩訶末是西方的統治者。他在信中說:“為了在兩國溝通協作一致的道路,我們要拿出高尚明達的態度,擔負起患難相助的義務,維護兩國間的道路,避免發生險情,使頻繁往來而關係到世界福利的商人得以安然透過。”
可是這些使者和商人路經花剌子模的訛打剌時,守將海爾汗貪圖他們所帶的財物,將他們作為間諜全部扣留下來。摩訶末不問青紅皂白,命令海爾汗處死蒙古使者和商人。他萬萬沒想到這個草率的舉動導致了自己的末日。一個商人逃了回來,向成吉思汗訴說了同伴的悲慘遭遇。成吉思汗悲憤難忍,獨自跑上山頭,解開腰帶,脫下帽子,光著頭將臉貼在地上,祈求“長生天”賜予他復仇的力量。他不吃不喝,一連禱告了三天三夜才下山。
1219年夏,成吉思汗親自率領蒙古大軍出發,向摩訶末興師問罪。成吉思汗還是先禮後兵,開戰前先派了正副使者三人要求引渡海爾汗。摩訶末狂妄自大,竟然殺死蒙古正使,將另二人剃掉鬍鬚逐回。於是成吉思汗下令兵分四路進攻,他自己率領中軍直搗不花刺(今布哈拉)城。成吉思汗讓全城的居民到露天廣場集合,命令富戶交出金銀財寶。他歷數了摩訶末的種種罪狀,宣稱:“你們犯下了大罪,我代表天意來懲罰你們,在我面前顫抖吧!”接著下令焚燒城中的房屋,頓時烈焰四起,這座繁華的城市頃刻化為廢墟。蒙古的鐵騎勢不可擋,摩訶利嚇破了膽。
有一次,他指著城牆下壕溝,對部下說:“成吉思汗的人只要把手中的馬鞭投入河中,一下子就能把它填平。你們自謀活路吧,蒙古軍隊是無法抵抗的。”主帥如此沮喪,軍隊計程車氣自然更為低落。摩訶利一逃再逃,但不管他逃到什麼地方,還沒住夠一天, 蒙古軍就追了上來。最後逃到裡海的一個小島上,他得了重病,自知不久人世,嘆息道:“我一生君臨之國不少,卻無數寸之土可作墳墓。”
他親自把心愛的佩刀系在兒子札蘭丁的腰間,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報仇雪恨。幾天後,摩訶利死在病床上。英雄相惜札蘭丁繼位後重整旗鼓,在哥疾寧(今阿富汗加茲尼)進行反擊,一度打敗蒙古軍。成吉思汗調集重兵在哥疾寧會師。札蘭丁寡不敵眾,退至申河(今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蒙古軍星夜急馳,緊追不捨,將札蘭丁包圍在申河邊。成吉思汗下令:“不許放箭,活捉札蘭丁。”
世京動農山州札蘭丁看取勝無望,就將妻子、兒女、嬪妃投入河中,以免被俘受辱。把金銀財寶也投人河中。然後他帶領七百壯士向蒙古軍的陣地猛衝,迫使他們後退。接著他調轉馬頭急馳向後,揹負盾牌,手執軍旗,從二十米高的懸崖上縱馬躍人水流湍急的申河。
成吉思汗對札蘭丁的勇敢行為十分佩服,他不準部下往水中射箭,並對身邊的兒子們說:“這才是你們應當效法的榜樣。他能從這樣的戰場上死裡逃生,日後定能成就一番事業,惹起無數亂子。”果然幾年後,札蘭丁從印度捲土重來,但最終還是敗在成吉思汗兒子的手裡。所向披靡短短几年,成吉思汗的大軍威震中亞,他的部隊攻至亞塞拜然、喬治亞,越過高加索山,穿過克里米亞半島,一直推進到第聶伯河。
蒙古兵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給當地文化造成極大的破壞。有一次在屠城時,一個老太婆呼道:“不要殺我,我給你們一顆大圓珍珠。”蒙古兵向她索取。她說:“已被我吞入肚中。”他們立刻剖開她的肚子,取走珠子。因此他們剖開了所有屍體的腹部。最倒黴的莫過於那些達官貴人,史書上寫道:“由於身份高貴,以前沒有用腿走過路,現在卻成了階下囚,從此湮沒無聞了。”
“對於國家的敵人來說,沒有比墳墓更好的地方了。”這就是成吉思汗的戰爭格言。
回覆列表
戰爭意味著流血自然能免則免,但如果一定要讓我喜歡一場戰爭,那當屬漢武帝攻伐大宛之戰。這一戰雖勞民傷財也造成了不小的傷亡,但的確打出了大漢王朝的威風和精氣神。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使者車令帶著二十萬兩黃金和一匹純金鑄成的金馬,出使大宛換取汗血寶馬。誰料到當時的大宛國王毋寡同樣是個愛馬狂,根本不稀罕車令帶來的黃金,不同意交換。話說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使者,車令當時小脾氣就受不了了,當面直接對著大宛國王罵罵咧咧,還打碎了金馬揚長而去。
派誰去呢?因為當時漢朝有規定,沒有軍功的人不能封侯,漢武帝一直想給自己的大舅哥李廣利封侯,這大宛正是送上門的戰功。李廣利由此被封為貳師將軍,帶著數千軍隊和一幫自願參軍的流氓地痞(郡國惡少年),雄赳赳氣昂昂地出發了。
李廣利滿懷雄心壯志,但路上的情況卻令他很不爽,沿途的西域國家知道他去攻打大宛,都不願意提供後勤保障,李廣利沒辦法就一個一個地挨著打,結果一直打到大宛境內鬱成城(殺漢使那個鬱成王的領地)時,已經只剩下幾千人的疲憊之兵了。這樣的軍隊自然無法攻城致勝,李廣利只能退回敦煌,同時上書漢武帝請求罷兵。
很顯然,大舅哥一點也不瞭解自己這位皇帝妹夫,漢武帝豈能就此善罷甘休,他告訴李廣利:你要是敢踏進玉門關一步,我就要了你的腦袋。同時,漢武帝這次認真起來,除了調集正規軍之外,把監獄裡的罪犯、各地的流氓無賴等都集合起來,更有不少希望建功立業的平民也紛紛加入進來,共同組成了數萬人的遠征軍。
這次李廣利兵精糧足,腰桿子也硬了很多,沿途國家見到漢軍的威儀也紛紛俯首,敢於抗拒天威的輪臺,也被李廣利攻破屠城。漢軍到了大宛之後,將其都城重重包圍並且切斷了水源,同時連續攻城40多天,並且打破了都城的外城。
城內的大宛貴族們面對毫無希望的戰爭,心中對國王毋寡的怨氣日益嚴重:你說你這不是沒事找事嗎,最後把大家都拉下水了!貴族們一商量,乾脆殺了毋寡投降,毋寡的腦袋就這樣被送到了李廣利面前,同時還把汗血寶馬都牽出來,讓漢軍隨便挑。
李廣利眼見得大功告成,當即選了三千多匹寶馬,又立了新的大宛國王,最後撤軍而去。
打仗這件事,打的就是精氣神!漢武帝時期,也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戰鬥精神比較昂揚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