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生書館
-
2 # 修閒哥1
人年齡越大幸福感越低的說法我認為是對的。
學齡前階段,幸福感最高,無憂無慮、天真無邪。
從上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學業負擔重,壓力大。
工作中,各種複雜關係處理,應酬,工作任務等壓力。
中年階段,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重擔壓力。
退休了,無所事事,庸庸碌碌,身體多病,精神壓力。
老年階段,怕病、怕死、等死,精神壓力大。
所以人年齡越大幸福感越低。
-
3 # 飛絮989
這要分層面看,不同層面的:人,幸福感是不同的,這要跟退休後的工資看,從工資的高低可以看出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
一,是一萬往上的,有房有車,想旅遊就旅遊,想幹啥就幹啥,兒女成家,孫子想帶就帶,不想帶,顧個保姆,幾千塊錢,負擔得起。
二,五千以上的,有房有車,兒女成家,旅遊的次數明顯少了,只要是夫妻健在,是原配,孫子想帶就帶,不想帶,就不帶,顧個保顧帶孫子。 。
三,三千以上的,吃穿不愁,有房沒車,兒女成家,孫子自已帶,旅遊很少。
四,一千以上的,房子很緊張,車子無,沒有旅遊,兒女成家,孫子自已帶,家務自已搞,最後不落好。
五,農民,每月85元,僅僅是一袋面錢,沒有自我,一切全無。
-
4 # 益母草8一生態與文化
謝邀,世界萬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就必然有壞的一面,有進步的,就有落後的,有幸福的,就有痛苦的,有大公的,就有自私的,特別是人生在世由為突出,有的人自然條件優越,大部分人有的他都有,大部分人沒有的他也有,甚至與高高在上,住著高級別墅,國家還給著較高的補助金,子女也有體面的工作,又能孝敬長輩,更重要的是有一付健康的身體,內在休養已達,子孫滿堂,這樣的人他就非常的愛生活,越活越幸福,越活越美滿。
而另一種人,命苦的如黃蓮,生下來就少愛,缺吃少穿,一生辛辛苦苦把孩子們養大,卻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年紀大了幹不動活了,也還得為活命而奔波,身體好點還能自食其力,如果有病拖累了孩子們,輕者不給你好臉子,重者就會失去做老人的尊嚴,象這種人活著就是受罪,談何幸福,只怕是年紀越大就越活的艱難,等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也就是終結生命的時候。
-
5 # 亮亮25252743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有的是,有的不是,這也是個相對複雜的問題。
什麼是幸福感?
幸福感是人類基於自身的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
其實我們持續的幸福感水平基本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起點水平。它來是由先天遺傳和基因等因素決定的,它能決定我們50%左右的幸福指數。有人慾望高,就很難保持持續的幸福感,有人活在當下就很容易滿足而持有長期的幸福感。二.我們的生活處境,包括一些正面、負面的事件,比如婚姻狀態,收入水平,居住條件、外貌、抑鬱情緒、睡眠質量等。它僅能起到10%左右的作用。三.自發性、自願性的行動,是我們能夠自發改變自己幸福感的部分。剩下40%左右的決定作用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為什麼我們很多時候感覺不到幸福感?
一.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忘不了過去,著眼於未來,而不是當下的幸福。
二.沒有看到有些未來讓我們感覺幸福的事在當下感覺不到,沒有遠見和大局感。
三.自己誤以為能讓自己幸福的事其實未必,比如金錢。換句話說;不是我們擁有多少決定我們的幸福程度,而是我們在和別人比較中的相對優勢。另外還有許多因素;比如婚姻、環境變化、容貌變醜等等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幸福感。
怎樣才能讓自己有幸福感呢?
我個人認為和體會;首先,人要有滿足感和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所有得到的一切,包括經歷、磨難,感恩所有在你困難時或情緒低落時幫助過你的人,感恩需要我幫助的人,因為幫助了別人自己所得到的愉悅感是金錢買不到的,所以,【幫助別人最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數和幸福感。】
其實幸福感每個人都有,感覺不到幸福並不是老年人群,每個人在遇到這樣哪樣時都會因情緒波動而提升或降低幸福指數,包括所有的社會人。
-
6 # 公民健康為重
回答孫秘書的問題:人是不是年齡越大幸福感越低?
不會。論幸福觀有好幾種,不能以年齡作界線。幸福論:在新中國近代,至如今現代的華人,兒童,老人受著祖國的敬老愛幼的關懷愛護,優待尊敬長者,關懷保育幼年,享受著社會人民政府,華人民的關愛,是最幸福的人。這是以事實來概括的幸福觀念。
不過幸福觀,要以個人體會是否真的感到幸福,是否真正享受到幸福的滋味,福份而言。他們的期望值有多高?自己真正得福的源由,心中的幸福夠不夠滿。跟一群老人們說幸福,她們都說飽衣足食健全就是福,太平盛世無戰事,安居樂業就是福,子孫健康,有才發達就是福,兒子尊敬父母就是福。福滿多多。誰說老人無福等著被敲頭殼。
說句實話,有做老人辛勞一輩子,把兒女養大,結婚娶妻生孩子,成家立室開枝散葉。兒女都搬出去住了,剩下兩老殘年暮景,滿目淒涼。有伴隨行還存一點樂趣,散步相互攜扶,也有句問暖掛寒,也有一點老懷安慰。掛念兒孫時,上網QQ寄親情,互慰問,遙祝遠望也是帶動感、真感覺,孫子網吻,孫趣引得老人哈哈樂笑。幸福指數是滿滿的一頁,雖然不是全書寫滿。
幸福不會從天降,不是每一個老人都能接到滿滿的幸福。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的日子。做人都是苦樂同受,身處幸福而感不到幸福的老人有很多,身處疾病,困苦的,得不到關愛的老人更是哀傷晚年無望,福從何處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老人,他不是說沒福,是嫌福不夠滿,怨氣裝滿了滿腹,怨退休金不公平,工人退休金每月2千至3千,幹部上萬元。老病不夠花不夠醫藥費,一病回到解放初,有人怨住屋破舊步梯樓不是別墅高階住宅私人花園。怨出門擠公交兒女不買小汽車帶他自駕遊。怨兒女不陪伴,孤苦寂寞,所以越看別人好,自己水平低,被兒,媳遺棄就覺得不幸福。
事實上,沒有基本生活費,退休金的農民,居民,悲哀苦不堪言,老人越老越覺得對人世失望。用前輩人常說的一句話,老病窮光乞人厭,老殘白吃兒媳攆。/兒女避老、孫不敬,久病床前無孝子,自生自滅是盡頭。加一句:人間遺棄無地落,生無可戀去不留。絕望到極點的老人能說幸福嗎?不幸福。所以說晚年幸福的人,是兒子,媳婦厚待他的老人。也有很多老來福厚的是政府有社保退休制度,保障了投保人員的生活保障。造福於現代社會的大眾,包括孤寡老人,身體活動障礙特殊的人群。總的一句來說,生在千禧之年,中國現代老人應該是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受到保護和優厚供養。
我已年老了,不用風吹,日曬,雨淋地去操勞賺錢養家供書。老了有政府發退休金,飽衣足食,就是幸福。期望中國老人都得到供養,幸福地生活,祝我和全國老人都沒有抑鬱愁心,人人生活幸福!
-
7 # 海海147035523
人是不是年齡越大幸福感越低!
幸福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文化素養、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家庭與社會環境,有不同的標準與要求!但,並不是年齡越大幸福感越低!
老年人的特點(毛病)、或者叫老年人對幸福感的特殊要求:
①:老年人為社會、為家庭勞累一生,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希望平靜、安穩、獨立地安度晚年;儘量避免兒孫、親戚及外界他人的干擾;
②:人老了,各種疾病纏身,身上這痛那癢的,痛苦難忍;更年期的出現,症狀的拆磨,使他們煩燥不安;老年痴呆症的出現,時常罵人打人甚至破壞公共秩序,更便他們驚慌悔恨而不知所措;他們身體的疾病、心靈的創傷,使他們處於矛盾與痛苦之中;
④:有一部分兒女不爭氣、又不孝順老人,經濟上與生活上又特別依賴老人,老人們在別人面前感到低人一等;有些兒女好吃懶做又不願意工作,他們還要想法掙錢補貼家用;
⑤:還有些老年人,天生就是個愛操心、愛管事的人命,天天對兒孫們説三道事、樣樣要參與、事事有主張,嘮叨滿天,鬧的兒孫們不得安身;
:⑥也有不少家庭,老人有相當高的退休養老金,兒孫們爭氣、又孝順,他們開心快樂、有自信;天天東遊西逛、每年還能外出旅遊二次,他們的優越感、幸福感特別顯露;
幸福感、對老年人來說,就是不斷要求兒女們要有孝心、而且要順從老人(不管對與錯與否),孝心容易、順從就不容易,這就是最大的難度!
現代社會,應該說老年人都是幸福的、是滿意的;特別應該提醒的是:老年有些過激的言語與行為,是一種病態、是一種不能自控的行為!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希望年輕一代、希望全社會給予理解與關懷!
-
8 # 俠女十三妹
年齡越大,幸福感越低?有這個可能。俗話說得好,年少輕狂無知者無畏,這樣,勢必一定會給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和麻煩,那樣生活豈不是會變得一團糟?結果當然是不會幸福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閱歷的提高,思想和觀念也會逐漸更新和完善,凡事想得開了,也看得更遠了。當年的糾結和疑惑,現在想想也只不過是大自然的饋贈給我們的一片雲,變成了雨,再轉化成了甘露,潤澤你我曾經乾渴的心田;大樹只所以長那麼多的枝椏,分生出眾多的根系,無非就是當面對狂風怒號,暴雨傾盆時,即使枝葉或多或少會有損毀,頑強的命力和生命的本能從而讓自己再生奇蹟,重長枝葉,而且枝葉更茂盛了,根基也越來越深了,變得堅不可摧,挺而不倒,迎風而立,向陽攀生。大自然的的生存法則上且如此,做為還有頭腦,有想法的人類,而且是有一把年紀的我們,還有什麼不幸福的?吃飽了撐著多活動,有病治病,沒病最好,閒著也是閒著,竟想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純屬自娛自樂?沒事找事算不算是個事兒?
-
9 # 悠然174634826
這要看人了,如果這個人家庭和睦,事業有成.順風順水,心想事成那自然幸福感高相反則是幸福感低!
-
10 # 沃土芳華666
我認為人不是年齡越大幸福感越底,因為這是看每個人的運氣,有的人,年齡越大身體越不好,而兒子又不爭氣,不自立,那樣他本人壓力太大,想自己多掙點錢吧,身體不容許,這樣覺得自己無有老年依靠,所以覺得幸福感就越來越低。
如果年齡大了,沒了老伴,而自己身體又差,兒女又不管自己,那樣就會覺得沒有幸福,以至於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信心,所以說年齡越大越覺得不幸福要看每個人的運氣,自己身體好,又有錢,又不受兒女的氣的人那是晚年的福氣。但願所有人都隨著年齡越大幸福指數越高。
回覆列表
某個角度上講,是的。
不提少數個例,只說普遍現象的話。
孩子的世界單純而廣大,對孩子來說一起都是新鮮的,所有的資訊都是未知資訊,所以不斷的感受到“獲取”的快樂。
成人的世界複雜而狹窄,資訊大多是已知的,因為工作、生活的繁雜忙碌,就算接收到新資訊,也往往因為其他的事情一帶而過。
尤其到了老年,更為悲傷,因為老人所接觸的資訊,大多是“正在逝去的資訊”。這是一種自帶悲傷的體驗。